★本书内容丰富独特、文字朴实精炼
★《弘一大师选集》丛书系列之《佛法专论选》是一部净化心灵、值得慢慢阅读仔细品味的书
《佛法专论选》是作者出家后,对于修行佛法的体悟和感受。全书有议论、有禅意故事、演讲文稿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弘一大师修行佛法方面的过程,和度化大众的慈悲胸怀。全书文字洗练,时代感强,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艺术性和文学性。是弘一大师佛法修学的精华文字。
弘一大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剃度为僧后,法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精通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篆刻和诗词,为现代中国著名艺术家、艺术教育家,中兴佛教南山律宗,为著名的佛教僧侣。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是中国绚丽至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
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梁实秋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奇特的一个人,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林语堂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转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佛教的源流及宗派
佛法大意
佛法十疑略释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学习初步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持非时食戒者应注意日中之时
余弘律之因缘
律学要略
在家律要之开示
弘律愿文
南山律苑住众学律发愿文
问答十章
征辨学律义八则
华严经读诵研习入门次第
净土法门大意
净宗问辨
心经大意
《药师经》析疑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药师法门修持课仪略录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佛说八大人觉经释要
《地藏菩萨九华垂迹图》赞
地藏菩萨之灵感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劝人听钟念佛文
剃发仪式(出家落发仪)
关于印光大师
授三皈依大意
敬三宝
关于念佛
《人生之最后》弁言
欲挽救今日之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故学习佛法者,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乃能着手学习。
以下所举十疑及解释,大半采取近人之说而叙述之,非是讲者之创论。所疑固不限此,今且举此十端耳。
一、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象,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绝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故知他人谓佛法为迷信者,实由误会。倘能详察,自不至有此批评。
二、佛法非宗教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宗教。此说不然。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纷纭扰攘,相非相谤。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生平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总而言之,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与前所谓盲人摸象者迥然不同。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绝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
有之真相及本体也。夫哲学家欲发明宇宙万有之真象及本体,其志诚为可嘉。第太无方法,致罔废心力而终不能达到耳。
以上所说之佛法非宗教及哲学,仅略举其大概。若欲详知者,有南京支那内学院出版之《佛法非宗教非哲学》一卷,可自详研,即能洞明其奥义也。
四、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
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
有不同耳。
关于佛法与科学之比较,若欲详知者,乞阅上海开明书店代售之《佛法与科学之比较研究》。著者王小徐,曾留学英国,在理工专科上迭有发见,为世界学者所推重。近以其研究理工之方法,创立新理论解释佛学,因著此书也。
五、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六、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近来爱国之青年,信仰佛法者少。彼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八、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善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施棺等事,皆时有所闻,但不如他教仗外国慈善家之财力所经营者规模阔大耳。
九、佛法非是分利
近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殊有害于人类。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倘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十、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着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着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
……
坦白说,我阅读这类书籍,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一种内在的秩序感。现代生活节奏的碎片化和信息过载,常常让人感到精神上的漂浮不定,找不到一个稳固的锚点。而那些精妙的、结构化的思想体系,恰恰提供了一种对抗这种无序的力量。我非常看重论述的层次感——从最基础的概念定义开始,逐步构建起宏大的理论架构,每一步都建立在前一步坚实的基础之上。这种推演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对心智的训练。如果一本书的论证过程松散,跳跃性太强,或者关键的术语定义模糊不清,那么它对于建立内在秩序的帮助就会大打折扣。我需要的是一种近乎数学般的严谨,即使面对的是最玄妙的议题,也能保持清晰的逻辑推导,让我能毫不费力地跟随作者的思维轨迹,最终抵达那个需要抵达的深刻结论。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历史变迁和思想演变的读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连接古今、贯通不同文化视角的著作。佛教思想之所以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观察人类困境和解脱之道的框架。然而,很多现代的解读,为了追求所谓的“易懂”或“应用性”,往往牺牲了原典的深度和广度,将之扁平化成了简单的心理学或励志口号。我更倾向于那种扎实的、毫不妥协地去挖掘文本深层语境和历史背景的学术性探索。这种探索不应该满足于简单的“是什么”,更要深挖“为什么是这样”,以及“在特定历史阶段,这种论述是如何构建和被接受的”。只有通过这种多维度的考察,我们才能真正把握住思想体系的内在韧性和演变轨迹,而不是停留在肤浅的表层共鸣上。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很舒服,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气息,与书名所暗示的严肃主题很契合。我尤其欣赏封面那简约又不失深度的排版,没有过多花哨的装饰,而是用一种朴素的留白来衬托主题的重量感。拿到手的时候,就有一种“值得细品”的感觉,仿佛作者和出版社都对内容抱持着极大的敬畏之心。内页的字体选择也十分精妙,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当,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不过,我希望出版社未来能在章节导读或索引部分再做一些优化,虽然整体结构清晰,但对于初次接触这类深度论述的读者来说,一个更详尽的入门指引或许能让他们更快地进入状态,更好地把握住论述的脉络。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是一本非常“有诚意”的书,看得出制作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控非常到位,让人在阅读之前就获得了良好的体验。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追溯一些关于心性本源和缘起性空的哲学思辨,市面上相关书籍汗牛充栋,但大多流于表面或过于晦涩难懂,让人不得不在“浅薄”与“玄奥”之间徘徊。我发现,要真正深入理解那些跨越千年的智慧,需要的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需要一种清晰的、逻辑严密的论证路径。好的论述,应该像一把精密的刻刀,能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离,展现其内在的结构。我期待的,是那种能挑战我既有认知框架,迫使我重新审视日常经验的论述方式。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在处理那些核心命题时,能够展现出超越时代局限的洞察力,而不是仅仅重复前人的观点。那种真正具有穿透力的文字,往往带着一种独特的节奏感和辩证的张力,让人在阅读时如同置身于一场高水平的思维交锋之中,每一次翻页都是一次心智的跃升。
评分在阅读任何深度哲学或宗教文本时,我都会下意识地去衡量作者的“坦诚度”。这种坦诚,并非指个人经历的暴露,而是指面对核心矛盾和难题时的勇气。真正的思想者不会回避那些最尖锐、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部分,反而会将其作为论证的试金石。我期待看到对经典内部张力、不同学派间长期争论焦点的深入剖析,而不是选择性地忽略那些不便处理的“灰色地带”。一个成熟的论述,应该能够承载多重甚至相互冲突的解释角度,并清晰地标明作者自己的立场和选择的原因。只有这样,读者才能真正参与到这场智识的对话中来,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一个被美化或简化过的结论。这种对复杂性的拥抱,恰恰是衡量一部论著价值的重要标尺。
评分很好的一套书,一直想买,今天终于完成了。物流也非常快,谢谢。
评分人类需要格言警句,因为简短,反而具有巨大的力量
评分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评分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评分书是好书,我能说看不懂吗?
评分介绍全面,质量好,收藏慢慢看
评分值得好好品读,反复精读。
评分你是个人行为进行监督!这么晚餐厅一、一
评分期待一套弘一大师的文集很久了,这套小精装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