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德] 海德格尔(Heidegger M.) 著,孙周兴,王庆节 编
图书标签:
  • 海德格尔
  • 哲学
  • 荷德林
  • 诗歌
  • 阐释
  • 存在主义
  • 德国哲学
  • 文学批评
  • 思想史
  • 现代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428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9728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海德格尔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对诗人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二十世纪“荷尔德林热”,也使得“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成为当代哲学和是学的一个重要论题。《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海德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内页插图

目录

增订第四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返乡——致亲人》
荷尔德林和诗的本质
《如当节日的时候》
《追忆》
荷尔德林的大地和天空

诗歌
附录重复演说时的开场白
荷尔德林诗歌朗诵唱片前言
工作场所一瞥

说明
编者后记

汉德对照荷尔德林作品目录
人名对照表
译后记

精彩书摘

  对酒杯的呼唤难道不是想要那种令人醉得忘乎所以的芳香,以及那种让人陶醉而失去理智的饮料么?葡萄酒被称为幽幽的光芒。可见,诗人依然在请求那种有利于清晰性的光芒和明亮。但幽幽的光芒又消除了清晰性,因为光芒与黑暗是冲突的。对一种仅只限于计算对象的思想来说,看起来似乎就是这样的。不过,诗人看到一种闪烁,这种闪烁是通过它的幽暗而得以闪现的。幽幽的光芒并不否定清晰性,但却否定光亮的过度,因为光亮越是明亮,就越是坚决地不能让人视见。过于灼热的火不仅使眼睛迷乱,而且,过大的光亮也会吞噬一切自行显示者,并且比黑暗更为幽暗。纯然的光亮倒是更会危害表现活动,因为光亮在其闪现中随带着这样一种假象,好像只有它已然确保了视见。诗人请求幽幽光芒的捐赠,在其中,光亮已经得到了缓和。但这种缓和并不是削弱光亮的光芒。因为黑暗把起遮蔽作用的东西的显现开启出来,并且把在其中被遮蔽着的东西保藏在起遮蔽作用的东西中。黑暗为光芒保藏着光芒在其闪现中必须发送出来的那个东西的丰富性。葡萄酒的幽幽光芒并没有占取沉思,相反地,它使得关于那种甚至为一切可计算的肤浅东西所具有的清晰性的纯然闪现的沉思升得更高,上升到至高者的高处和近处了。这时候,充满了的酒杯也绝不会产生任何麻醉作用。它不应当使人喝得烂醉,而应当使人陶醉。陶醉状态乃是那种庄严的情调,在此情调中,唯有调校者的声音得到了听闻,使得被调校者坚决地成为它自身最极端的它者。可是,它们并不是凭借某种得到计算的决心才成为坚决的,而是因为它们的本质通过调校者的声音借以对它们进行思索的那个东西而成为坚决的。陶醉状态并不使“心智”混乱,倒是可以说,它首先带来那种对高空之物的清醒状态,并且让人想念高空之物。简朴之物却是以其方式纯真的东西和对它自身确定的东西;这种简朴之物的清醒状态不同于枯燥而毫无生气的东西、颓败和空洞的东西随之出现的那种清醒状态。清醒状态的两种方式根本上不同于陶醉者的清醒状态,陶醉者由于这种清醒状态而拥有那种在至高者之高处逗留的冷静。陶醉状态上升到明亮的清晰性中,在这种清晰性中被遮蔽者的深度自行开启出来,黑暗作为清晰性的姐妹显现出来。诗人未完成的哀歌《乡间行》(第四卷,第112-113页和第314-315页)可以帮助我们说明此点。只不过,这首诗几乎令人惊讶的质朴性比其他诗歌更难以思索。我们只是猜测,这种乡间行乃是已经回到家乡的人向真正的返乡行进。这种返回的行进就是在家乡的持存。返回为一个唯一的愿望所充满,那就是在人的居所那里为应当来作客的天空之物建造住房。这时候,唯当这个第三者,即客房,处于天空之物与人之间时,才有一个场所是终有一死者期备天空之物的切近的场所,天空之物对我们来说才是它们所是的东西。这首诗把这一点称为一种要求,要求客房之建立可以在春天节日里开始。
  ……
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导言:思者之声,诗人之语——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海德格尔,二十世纪最深刻的思想家之一,其对“存在”的追问,对现代性危机的洞察,至今仍 resonates with profound relevance. 而荷尔德林,德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巨匠,其诗篇以其深邃的哲学意蕴、壮丽的意象以及对古希腊精神的追溯,成为无数智者沉思的对象。当这两者相遇,便诞生了《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本书并非对荷尔德林诗歌的简单赏析,也非海德格尔思想的枯燥梳理,而是一场以诗为引,以思想为尺,对人类精神深处奥秘的勇敢探索。海德格尔以其独特而艰深的哲学语言,深入荷尔德林充满神性的诗歌世界,试图从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中,唤醒沉睡的“存在”之思,揭示被现代技术理性遮蔽的真正生存维度。 本书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去重新审视海德格尔的核心关切——“何为存在”。在海德格尔看来,现代人日益疏离于存在的本源,被工具理性和功利主义所裹挟,遗忘了作为“此在”(Dasein)的真正可能性。而荷尔德林,这位被海德格尔称为“最纯粹的诗人”的先知,其诗歌恰恰蕴含着通往存在之光的启示。海德格尔敏锐地捕捉到,荷尔德林诗篇中对神圣的召唤,对故土的乡愁,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并非仅仅是情感的流露,而是指向了一种更深层的、与存在本体相契合的生活方式。 第一部分:诗与思的交织——海德格尔如何阅读荷尔德林 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激活”。他不是在分析诗的结构或语言技巧,而是试图从中“听取”一种“诗的言说”(Dichterisch reden)。这种言说,对于海德格尔而言,是“真理”(Aletheia)的显现,是“存在”本身的一种表述。他认为,荷尔德林之所以伟大,在于他能够以一种“神圣的”、“语言的”方式,将存在的“敞开”(Unverborgenheit)带入世界。 海德格尔尤其关注荷尔德林诗歌中的几个关键意象和主题: 神圣的追寻与失落: 荷尔德林诗歌中充满了对“神圣者”(die Heiligen)的呼唤,以及对神圣者“失落”的哀叹。海德格尔将此解读为人类与存在本体之间失却联系的隐喻。现代世界的“虚无”(Nichts)并非单纯的“无”,而是存在的遗忘。荷尔德林通过诗歌,试图唤醒我们对失落的神圣的记忆,从而重新定位我们在宇宙中的位置。 “家”的意涵: “家”(Heimat)在荷尔德林诗歌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物理的居所,更是指一种精神的归属,一种与土地、与历史、与神圣的深刻连接。海德格尔在此看到了“此在”对“安宁”(Behaglichkeit)的根本渴望,以及被现代社会异化的“此在”所遭受的流离失所。他认为,真正的“家”是“存在”的“敞开之地”,是“此在”能够安顿自身、实现其本质的场所。 “河流”与“桥梁”的象征: 荷尔德林诗歌中,“河流”(Fluss)往往象征着流逝的时间、生命的涌动,以及事物的发展变化。而“桥梁”(Brücke)则象征着连接,连接不同的存在,连接当下与过去、此岸与彼岸。海德格尔在此看到了“存在”自身的运动与变化,以及“此在”在流变中寻求安顿与意义的努力。他认为,诗歌本身就是一座“桥梁”,能够将我们从日常的琐碎带入存在的深层。 “歌唱”与“思”的合一: 海德格尔强调,在荷尔德林那里,“歌唱”(Singen)与“思”(Denken)并非割裂,而是相互依存。歌唱是存在的“言说”,而思是存在的“倾听”。他认为,真正的思考,并非抽象的逻辑推理,而是对存在之歌的深情回应。荷尔德林以其“歌唱”般的诗篇,为海德格尔的“思”提供了最宝贵的“素材”和“启示”。 海德格尔在阐释荷尔德林诗歌时,常常采用“解构”的方式,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本体论”维度。他会反复琢磨一个词的词源,追溯其古老的含义,从而揭示其“存在”的根基。这种方法,虽然对读者构成一定的挑战,但却能带领我们进入一个全新的思想境界,让我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去理解诗歌,理解思想,理解我们自身。 第二部分:荷尔德林诗歌中的“存在之思”——思想家的回响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诗歌的独到解读,更在于他借由荷尔德林诗歌,深刻地揭示了“存在”的几个重要面向,这些面向在现代社会中日益被遮蔽。 “技术理性”的审视与“存在”的被遗忘: 海德格尔深刻批判了现代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技术理性”。他认为,技术理性将一切事物都视为可供计算、可供支配的“在场者”(Bestand),从而遮蔽了“存在”本身的神秘与丰富。荷尔德林诗歌中对自然之美的赞颂,对古老神话的追溯,恰恰是对这种技术理性遮蔽的反拨。他提醒我们,真正的生命,不在于对世界的征服,而在于对存在的“谦卑”(Gelassenheit)与“倾听”。 “此在”的本质与“走向死亡”的可能性: 海德格尔的“此在”理论,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其“向死而生”(Sein zum Tode)的可能性。荷尔德林诗歌中,对短暂生命的回顾,对永恒之美的追求,与此不谋而合。海德格尔从中看到,荷尔德林并非悲观主义者,而是深刻理解生命有限性,并因此更加珍视每一个存在瞬间的“生命诗学”。“走向死亡”并非终结,而是通往真实存在的“契机”。 “语言”作为“存在的居所”: 海德格尔将“语言”(Sprache)视为“存在的居所”(Haus des Seins)。他认为,人类通过语言,才得以进入“存在”的世界,并与“存在”发生联系。荷尔德林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其语言本身就充满了“存在”的力量。海德格尔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解读,展现了语言如何能够成为“真理”的显现,成为“存在”之思的载体。 第三部分:超越时代的回响——本书的当代意义 《海德格尔文集:荷尔德林诗的阐释》是一本充满挑战却又极其 rewarding 的书籍。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对诗歌的敏感度,但一旦我们愿意投入其中,便会被其深刻的思想所震撼,被其诗意的语言所启发。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停下来,倾听来自存在深处的呼唤。海德格尔与荷尔德林,这两位伟大的灵魂,通过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面镜子,让我们得以审视自己的存在状态,反思现代文明的走向,并重新找回那份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 本书不仅仅是哲学研究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渴望深入理解人类精神,探寻生命意义的读者不可错过的读物。它带领我们穿梭于思想的迷宫,徜徉于诗歌的海洋,最终,引领我们回到自身,去拥抱那个被遗忘的、最真实的存在。 结语:诗意地栖居——对未来的召唤 海德格尔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最终召唤我们去“诗意地栖居”(dichterisch wohnet der Mensch)。这是一种对生活状态的根本性回归,一种与自然、与神圣、与自我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本书所揭示的,正是这种诗意栖居的可能性,以及我们在通往这种可能性的道路上,所需要进行的深刻反思与不懈努力。 阅读本书,就如同与海德格尔和荷尔德林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这场对话中,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哲学与诗歌的融合之美,更能从中汲取力量,去重新发现存在的意义,去构筑一个更加充实、更加富有诗意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承认,初读此书时,我感到了一阵强烈的挫败感。作者的写作风格极其凝练,充满了大量的德语哲学术语的直接引用,对于不熟悉海德格尔后期哲学的读者来说,门槛极高。但我坚持了下来,主要原因在于他对荷尔德林诗歌片段的细致剖析——那种庖丁解牛般的精准度令人叹服。他总能在看似无关紧要的词语中,挖掘出指向“本源发生”的线索。比如,书中对某个形容词的拆解分析,竟然能引申出对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这种由微观细节推导出宏大结构的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独到的洞察力。这本书绝不是用来消遣的“轻松读物”,它要求读者投入全部的智力资源,与作者一同在文本的迷宫中探索真理的微光。每一次坚持读完一个章节,都像完成了一次高强度的智力攀登。

评分

这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理解“诗歌即思”的桥梁。它不仅仅是关于荷尔德林的解读,更是海德格尔本人思想的又一次生动实践。作者的笔触极其富有画面感,他描绘的场景——比如诗人站在“阿尔皮乌斯山谷”的悬崖边,凝视着“神祇的缺席”——仿佛触手可及。这种将抽象哲学融入具体感性经验的叙事手法,极大地降低了理论的冰冷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基石之奠定”这一概念的阐释,他将荷尔德林的诗歌视为欧洲文明在面临虚无主义冲击时,试图重新找到立足点的最后一次伟大尝试。全书充满了对历史性与当下性的深刻关怀,让人读后不禁陷入沉思:我们今天,又在何种程度上继承或背叛了诗人为我们留下的那份“精神遗产”?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阅读视角,它颠覆了我过去对文学评论的刻板印象。它彻底拒绝了将诗歌视为纯粹的审美对象或个人情感的抒发,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关乎“人类居处”的根本性问题。作者的行文偶尔会显露出一种近乎先知的口吻,尤其是在探讨“四方域”(Geviert)的完整性时,那种对失落和谐的追问,带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这本书迫使我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与语言、与时间的关系。它像一面棱镜,折射出隐藏在日常经验背后的复杂结构。阅读的体验是缓慢而深刻的,它带来的思考的余韵,远比合上书本时所获得的知识点要丰富得多。这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哲学著作,它成功地将一个世纪前的诗歌,转化成了对我们当前生存境遇的深刻反思。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哲学与诗歌交织的迷雾之中。作者以一种近乎虔诚的态度去解读荷尔德林那些晦涩难懂的诗篇,试图挖掘出诗歌背后深藏的“存在之思”。他并非简单地对诗句进行字面翻译或文学鉴赏,而是将其视为通往海德格尔核心思想——如“在世存在”、“本真性”、“敞开”——的独特路径。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放慢脚步,反复咀嚼那些复杂的概念,比如“神性”与“尘世”的张力,以及诗人如何在其语言中捕捉到“本源之光”。这种体验是极具挑战性的,但一旦你捕捉到作者试图构建的逻辑链条,那种豁然开朗的愉悦感又是无可替代的。书中的某些段落,尤其是在讨论荷尔德林对希腊神祇的重访时,展现出一种近乎神谕般的庄严感,让人不禁反思我们自身与“逻各斯”的疏离状态。对我来说,这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而非单纯的知识获取。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相当微妙,它不像一本教科书那样提供清晰的索引和明确的论证步骤,更像是一场由哲学家引导的漫长冥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荷尔德林那些关于“家园”和“流亡”的主题时所流露出的那种深沉的忧郁感。他没有回避荷尔德林晚年精神错乱的悲剧性,反而将其视为一种极端的“在场”状态——诗人以一种过于敏感的方式体验着现代性对人类精神的撕裂。文字中充满了对语言力量的敬畏,作者反复强调,诗人的工作就是“命名”存在,就是在“开辟”意义的疆域。读着读着,我开始怀疑日常语言的贫乏,感叹我们是如何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与事物本质直接对话的能力。这种对语言本体论的深刻洞察,使得整本书的论述充满了张力,让读者不得不正视我们所使用的每一个词汇背后的形而上学预设。

评分

诗人遥望故土压抑不住汩汩涌动的离愁,哲学家独步在精神家园苦痛谵妄,讴歌自由、自在、自新与现实残酷的巨大反差让他们始终游离在俗世之外,他们不是不能回去,他们的称号——“诗人”决定了飘零寻觅的命运。

评分

挺好的不错,质量也很高

评分

18世纪德国著名浪漫派诗人、短命天才诺瓦利斯如此阐释哲学:“哲学原就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诗人定义的哲学一贯赋有秋叶的静思,诗徘徊、犹豫、选择,如人的一生是寻根的一生,将“我”置身在“比较”和“冒险”会发现,真正懂根的人是兼顾“疯人”和“痴人”的“圈外人”,因此,我断定诺瓦利斯这句话说的是诗人哲学。

评分

经典,正版。

评分

价格合适。京东618总是这么诚意满满,佩服。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完整,是正品东京活动价钱很低。

评分

物流很快包装完整,是正品东京活动价钱很低。

评分

荷尔德林是一个感受到神之存在,并籍由他之言说泄露了天机的诗人。在人类诗歌史上,诗歌写作经过三个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命名阶段”,在此阶段诗歌即命名,命名即诗歌,最原初纯净的语言就是诗歌,诗人是神一般的给万物、世界的命名者,这个阶段以各民族的史诗与中国的《诗经》为最高峰,它的余波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第二阶段是“诗言道阶段”,《圣经》是一种诗言道、中国自唐以后也是诗言道,荷尔德林真是典型的诗言道,表现在西方诗歌中,理论就是:诗人是介于神与世人之间的使者,不是人在写诗,而是诗在召唤人,在借诗人之口流泄。现代主义之前与严格古典之后的写作,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我们所处的现阶段,“承担阶段”。神已经退场,命名早就成为过去式,现在谁还在写命名类型的诗或企图诗言道,就不是一个活在现代的人,博尔赫斯认为一个作家不能活在过去,不能努力成为一个古典作家(在严格意义上也不可能)。诗人必然要进入当下,但我们的当下不是再次命名的时机,也不是诗言道的时机,我们要做的是承担这个时代,以诗歌的方式进入时代并揭露它的秘密、体现出承担它的勇气,不管这是一个什么样糟糕的时代。因为诗人已从命名之神的黄金时代经过天使代言的白银时代,堕入了必须承担之黑铁时代,诗人成了天堂落入地狱的某种命运,历史的发展正是这样。

评分

满意!很经典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