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博学文库: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

复旦博学文库: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甜 著
图书标签:
  • 复旦博学文库
  • 明清史
  • 宁国府
  • 区域研究
  • 社会变迁
  • 地方志
  • 历史地理
  • 家族史
  • 社会经济
  • 明清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2254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120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8
字数:287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自明代以降,徽州以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比较优势,对毗邻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李甜著的《明清宁国府区域格局与社会变迁/复旦博学文库》利用新发掘的宁国府乡土文献,从地理、商业、人群、认同等层面系统阐述明清时期该府的人文分化与社会变迁,探讨区域格局的形成历程以及其中的徽州因素,既拓展徽学研究的外延,丰富对皖南宗族史、商业史和区域历史地理的认知,又推动徽州与江南的地域比较研究。在结合区域研究与跨区域比较的基础上。洞悉明清地方社会的变迁历程,揭橥背后所蕴含的社会运行机制与地域文化传统。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区域研究的三个维度
第二节 宁国府研究文献述评
第三节 本研究的材料和结构
第二章 地域差异与宁国府的开发
第一节 地理环境与区域差异
第二节 基层政区演变和分化
第三节 聚落形态及空间分布
小结
第三章 经商风气与宁国商人的兴衰
第一节 宁国商人兴起及地域分化
第二节 宁国商人会馆的空间分布
第三节 扬州《重修平山堂记》个案
小结
第四章 宗族控制与宁国社会的塑造
第一节 九仪九诫:谱学传播及礼法实践
第二节 方德让家:明清宗族的家史编纂
第三节 宁国世仆:贱民群体与社会等级
第四节 主仆官司:民事诉讼与身份制度
小结
第五章 区域格局与地方意识的形成
第一节 县名排序、地方利益与各县地位变迁
第二节 汪华、张渤信仰的地域传播及其分化
第三节 传统时期宁国府与徽州府的地域关系
第四节 旌德隐龙方氏与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附表
附表1:宁国府各县市镇的空间分布
附表2:宁国商人会馆、义冢的时空分布
附表3:程文绣修谱记录与《九仪九诫》的传播
附表4:汪华信仰及其属神的空间分布
附表5:张渤信仰及其属神的空间分布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繁华落尽,人世浮沉:宋代江南城市群的兴衰与社会生态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宋代江南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鼎盛及其最终走向衰落的复杂过程,重点关注该区域内部城市之间的空间关系、经济互动以及由此衍生的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范围侧重于长江中下游的富庶之地,试图通过对区域城市网络的细致描摹,揭示宋代中国在经济重心南移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所呈现的内在动力与结构性矛盾。 第一部分:江南城市群的地理基础与初始形态 宋代江南的城市化并非空中楼阁,其勃兴根植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本章首先梳理了宋代江南地区的水系分布,特别是大运河、长江与太湖水系交汇地带对早期商业中心的塑造作用。详细考察了宋代“江南东路”与“江南西路”的行政区划变动,以及这些区划如何影响了州府、县级城市的布局与功能分化。 重点分析了北宋初年,为适应漕运和军事防御需要,朝廷在区域内设立的战略性城市(如建康府、苏州、杭州)的初始定位。通过对《宋会要辑稿》中关于开港、榷场、设置巡检司等文献的梳理,勾勒出宋代江南城市群在经济尚未完全起飞前的基本骨架。这一阶段的城市形态,依然带有浓厚的唐代遗风,以行政功能和军事需求为主导。 第二部分:商业革命驱动下的城市网络重塑(北宋中后期) 宋代商品经济的空前发展,是江南城市群爆发性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本部分聚焦于城市间“功能耦合”现象的出现。 专业化分工与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 研究发现,宋代江南城市开始出现明显的专业化倾向。例如,临安(杭州)作为政治中心和消费枢纽,其职能重心在于奢侈品消费与高端服务业;苏州则依托丝织业的集中,成为重要的手工业中心;而一些内陆城市如常州、镇江,则强化了转运与仓储功能。通过对宋代税赋记录和商业税收的统计分析,重建了不同层级城市的经济能级排序。 商业基础设施的革新: 详细考察了“坊市制”的瓦解过程在江南的体现。研究了草市升级为正式州县的案例,探讨了夜市、牙行(中介组织)的出现对城市经济活力和市民生活的冲击与促进作用。特别关注了水运码头与沿河街市的紧密结合,揭示了水运在支撑城市高密度人口和复杂贸易网络中的关键作用。 移民潮与市民阶层的崛起: 北方战乱导致大量士庶南迁,极大地改变了江南的人口结构与文化面貌。本章分析了移民群体在城市中的定居模式、财富积累方式,以及他们对城市建筑风格(如园林、书院)的审美取向带来的影响,从而论证了“市民阶层”这一新社会群体的形成基础。 第三部分:南宋定都临安及其对区域格局的极化效应 南宋定都临安(杭州)是江南城市群发展史上的一个断裂点和新高峰。本章集中探讨首都效应如何引发剧烈的区域资源虹吸与结构扭曲。 消费需求与产业的“临安化”: 临安城庞大的人口和宫廷贵族的需求,催生了周边区域对特定农产品(如茶叶、精细粮食品种)和手工业制品的极端依赖。分析了临安城郊“郊”、“厢”的土地利用变化,揭示了皇权对周边乡村的半强迫式整合。 “重南轻北”的战略调整: 面对淮河流域的军事压力,宋廷对长江以南地区的投资显著增加,特别是对钱塘江两岸的防御体系和物资储备设施的建设。这种资源倾斜,进一步巩固了江南核心区的优势地位,但也加剧了与相对贫瘠的江北地区的经济差距,埋下了后世的隐患。 士绅阶层与城市空间的互动: 重点考察了南宋时期,富裕的士绅、商人如何通过捐助公益事业、购置园林、参与地方治理等方式,将经济实力转化为社会影响力,塑造了城市中的文化景观与社会秩序。 第四部分:结构性压力与城市群的内部分化(元初的转型) 进入南宋末年及元代初期,看似繁荣的江南城市群开始显现出深层次的结构性疲态。 土地兼并与流动人口的困境: 随着商业利润的边际效应递减,大量资本回流至土地。本章运用元代田产记录,分析了土地兼并对城市周边自耕农的挤压,以及由此引发的流民问题对城市社会稳定的冲击。 商业网络受阻与贸易路径的重构: 元朝大一统后,对海运和内河漕运的管制方式改变,使得原先高度依赖宋代精细化水路网络的城市,面临贸易成本上升的挑战。部分依赖特定商品转运的内陆城市开始衰落,而少数港口城市因适应新的跨区域贸易(如对蒙元统治中心的贸易)而保持了相对活力。 社会阶层固化与创新的抑制: 商业财富向士族身份转化的难度增加,以及元代对汉族商人的歧视性政策(部分时期),导致城市精英阶层的活力下降。本章通过对比宋元两代的科举与商业税收数据,论证了社会流动性的减弱如何间接抑制了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创新与扩张。 结论:宋代江南城市群的遗产与教训 本书总结了宋代江南城市群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区域样板,其成功经验在于对地理优势的充分利用和商业的充分释放。然而,其失败之处在于未能有效处理资本在土地上的回流问题,以及区域功能过度极化所带来的系统性脆弱性。宋代的经验为后世区域发展提供了深刻的教训:经济的繁荣必须辅以合理的土地制度和社会治理结构,才能避免“盛极而衰”的历史宿命。 (全书引用了大量出土文献、地方志、宋代诗文集以及考古报告,附录包含关键经济数据图表和城市空间模型复原图。)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常常感到那些过于“高冷”的学术著作难以亲近。我更欣赏那些能够将枯燥的史料熔铸成引人入胜的故事的作者。我期待这本书在保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能在叙事上多一些烟火气。比如,能否描绘出具体某个村落或某个家族在特定事件(如灾荒或乡绅更迭)中的真实反应?我想了解的是,在明清那个充满张力的时代背景下,一个普通徽商或佃农的喜怒哀乐是如何被“宁国府”这个特定的时空框架所塑形的。如果能通过鲜活的个案来映照宏大的社会变迁,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会大大提升,不再是纯粹的理论堆砌。

评分

最近在研读有关明清赋税制度改革对地方社会经济影响的文献时,我发现很多研究都默认了江南地区的均匀发展,但实际情况必然存在显著的地方差异。我非常好奇,宁国府作为长江下游的一个特定府级单位,其在漕运和税收压力上的具体承受情况如何?它是否体现了与周边郡县不同的经济韧性或脆弱性?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撑,比如历年田亩数量、赋税征收额的变化曲线,并将其与区域内特定产业(如木材、茶叶)的发展轨迹进行比对分析,那么它将为我们理解明清国家机器对地方资源的抽取机制提供一个极其宝贵的微观案例。这种基于实证的量化分析,是我阅读地方史著作时最为看重的价值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章节布局看起来逻辑性很强,从区域地理环境的先决条件入手,逐步深入到经济基础、人口流动乃至宗族势力的演变,这种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非常有利于读者构建一个完整的历史图景。我尤其关注它如何处理“区域格局”这一概念,它是指单纯的地理区位影响,还是涵盖了文化认同和地方权力网络?如果作者能够巧妙地将物质生活的变迁与非物质的社会关系进行交叉分析,例如通过分析地方戏曲、宗教活动中的地域差异来佐证其社会分层的观点,那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就远超一般的地方史著作了。这种跨学科的视野是当代历史研究的趋势,令人充满期待。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家族的族谱和一些地方志的残卷,急需寻找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社会结构变迁的深度分析。市面上同类著作多半聚焦于宏大的国家叙事或抽象的理论建构,真正能深入到具体地方行政单位——比如府一级——进行细致描摹的文献非常稀有。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或者至少是基于大量地方档案的严谨考证。如果它能够揭示出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宁国府的士绅阶层是如何与地方政府互动,资源(如土地、盐引、漕运)是如何分配,以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经济活动如何随之调整,那对我个人的研究价值将不可估量。期待它能成为连接宏观历史与微观社会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相当考究,封面采用了雅致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给人一种沉稳又不失古典韵味的感觉。内页纸张质感上乘,触感温润,印刷清晰细腻,即便是阅读较长的引文或注释部分,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装帧的细节处理也十分到位,书脊的缝合牢固,使得整本书拿在手中分量适中,阅读体验极佳。尤其是考虑到这类学术性较强的著作,能够将装帧做到如此精致,实属难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文化传承的尊重和用心。每次翻开它,都能感受到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之情,让人更加专注于书中的内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