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古代丛考》在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并在吸收学界成果的基础上,从珠江三角洲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到清代的学海堂,梳理出与广州古代史相关的46个专题:关于广州城市建设发展史、关于广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发展史、关于儒学在广州及相关士人的文化史、关于佛教和道教在广州传播的历史等。这些专题构成了广州悠久历史、岭南文化特色、开放魅力的历史画卷。
本书属于广州学研究丛书之一,丛书一套十本:《广州学概论》《广州基本理论》《广州城市品格研究》《广州学文献研究》《广州文化概论》《岭南建筑艺术》《广州学与城市学》《广州与世界城市比较研究》《广州友好城市导论》《广州与广州奖研究》。
陈泽泓,研究员。现任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兼文史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史纵横》主编,广州大学广州学协同创新发展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地方学会学术委员,广东省地方史志学会、广东省文化学会、广州市广州学与广州大典研究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地方志编修理论、岭南文化、古建筑文化等领域学术研究。著有《广东历史名人传略》及续集、《岭南建筑志》、《岭南文化概说》、《广府文化》、《潮汕文化概说》、《岭表志谭》等23部,发表论文约两百篇。
求真与致用(序) 张荣芳
一、珠江三角洲的旧石器时代古人类
二、广州何时建城
三、从别称说先秦番禺城
四、秦平岭南军事之谜
五、从任嚣城到越佗城
六、赵佗接了任嚣的班
七、“秦船台”与南越国水上军事
八、从三大发现看南越国建筑
九、吕嘉与汉武帝博奕及南越亡国
十、“广信初开”开什么
十一、从步骘迁交州治所说汉代番禺城
十二、从选举表看汉代番禺人文
十三、从杨孚异物志看番禺海上交通
十四、孙吴时期的广州
十五、由制止寺说佛教初传入广州
十六、东吴番禺外贸及朱应康泰奉使南海
十七、永嘉世的广州
十八、经营广州的陶侃、卢循
十九、道教南传与葛洪夫妇行医
二十、王勃绝笔《宝庄严寺舍利塔铭》
二十一、达摩广州行迹与西来堂、西来庵
二十二、由冼夫人事迹看广州政治中心地位之加强
二十三、南海建县与南海镇之谜
二十四、常骏出访赤土国
二十五、州城三重与城门洞开
二十六、押蕃舶使、监舶使、市舶使与结好使
二十七、一柱轮囷说光塔
二十八、光孝寺陀罗尼经幢与密宗入粤
这套丛考的编排结构,也体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匠心。它并非完全按照时间线索线性铺陈,而是采取了若干个相互关联的专题研究模块进行组合,使得每个主题都能得到纵深挖掘,而不是浅尝辄止。例如,其中有一辑专门聚焦于特定时期广州城内某一坊市的商业布局与人口构成,这种微观的历史切片,比宏观叙事更具冲击力。通过对某一特定区域的透视,我们得以窥见整个古代广州社会运行的微观模型。这种“点”与“面”的结合,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读完后,脑海中浮现的不再是模糊的古代图像,而是立体的、多维度的、充满细节的千年古城剪影,对于深化对区域史的理解,助益良多。
评分这本厚重的历史著作,光是触摸那粗粝的纸张,就能感受到编纂者倾注的心血。初翻阅时,我被其详尽的史料梳理所震撼。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年代和事件,而是将视角深入到每一个微小的社会肌理之中。比如,对于秦汉时期广州城池的选址考证,不同文献间的相互印证与矛盾之处,都被细致地剖析,那种抽丝剥茧的求证过程,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书中对早期海上贸易路线的描绘尤为精彩,它将广州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全球贸易网络中去审视,而非仅仅局限在岭南一隅。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通过出土文物和地方志的交叉比对,重建了彼时手工业作坊的生产流程和工匠的社会地位,这些细节的丰满度,远超一般的通史叙述,让人仿佛能嗅到千年前南越古港口弥漫的烟火气和海水的咸腥味。这种深挖细琢的治学态度,无疑为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基石,也让业余爱好者能够领略到历史研究的无穷魅力。
评分不得不提的是,本书在文献引用和注释系统上的庞大工程量,堪称一绝。每每读到一处关键论断,回头查阅其脚注,便能发现作者征引的文献之广,涵盖了从正史、地方志、碑刻到民间歌谣、外人游记等各个层级。这种“有据可考”的写作态度,极大地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例如,在探讨明清时期广州的对外贸易垄断与海禁政策的博弈时,作者清晰地梳理出官方文书与民间走私活动的微妙平衡,没有一味地采取简单的肯定或否定态度,而是展现出政策执行过程中地方官府和商人群体的复杂互动和妥协艺术。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精准拿捏,显示出作者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对史料的全面掌握,让读者能清晰地辨识出何为确凿史实,何为合理推断。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更在于它对“社会生活史”的重新构建。它跳出了传统史学中侧重于政治军事的窠臼,将笔墨大量投向了寻常百姓的衣食住行。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宋元时期广州城市管理和水利系统的论述。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水患自古是巨大的威胁,书中详细阐述了历代官员如何因地制宜,兴修堤坝、疏浚水道,以及这些工程如何影响了城市空间和市民的生计。这些细节,比如不同阶层对水资源的获取差异,对我们理解古代社会的公平性提供了新的切入点。此外,对当时市民阶层的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的描述,也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它不再是冰冷的帝王将相,而是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市民群体,这种历史重构的努力,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广州的想象空间。
评分读罢全书,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强烈的“地方性”与“世界性”的交织张力。作者在处理中古时期广州的宗教信仰变迁时,展现出一种极其开阔的视野。他没有止步于介绍佛教、道教的传入和发展,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外来信仰是如何与本地的萨满文化、本土神祇发生冲突、融合,最终沉淀为岭南特有的信仰体系。特别是对于番商聚落中不同文化间的日常交流模式的描绘,生动而富有洞察力。那些关于异域商贾在异乡设立祠堂、遵循自身习俗却又恪守地方法律的描述,活灵活现地勾勒出古代广州作为国际都会的复杂生态。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学术的严谨性与文学的感染力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既有学者考据的厚重感,又不失故事的吸引力,让人难以释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