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培林,魏后凯,吴国宝 著
图书标签:
  • 扶贫
  • 中国扶贫
  • 扶贫开发
  • 精准扶贫
  • 脱贫攻坚
  • 区域发展
  • 农村发展
  • 社会保障
  • 经济发展
  • 政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0979786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3325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扶贫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8
字数:44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由总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三大部分组成,紧扣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进程、减贫成效和经验,并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的形势和任务、减贫战略、精准扶贫、贫困县摘帽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李培林,男,1955年5月生,山东济南市人。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会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社会学研究所首席管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社会学研究》主编。1972年在山东师范毕业大学附中高中毕业。1977年考入山东大学哲学系,1982年毕业后考取出国留学生,到北京语言学院集中学法语。1983年赴法留学,1984年获得法国里昂大学硕士学位,1987年获法国巴黎一大学(索邦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1988年与夫人一起回国,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城乡社会学研究室。1989年晋升副研究员,1990年任工业社会学研究室主任。1992年破格晋升研究员,并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1993年起担任博士生导师并享受政府特贴。1993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兼研究生院社会学系主任。2011年3月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2012年11月,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企业组织和社会政策。

魏后凯,男,1963年12月出生,湖南省衡南县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87年9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研究员。曾任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主任;2006年10月任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助理;2008年9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9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2014年12月,到嘉峪关市挂职,任市委常委、副书记;2015年5月拟提升为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候任理事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区域研究协会中国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经济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民政部、国家民委、北京市、山西省等决策咨询委员,十余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研究。

吴国宝,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精准扶贫政策有效性研究的首席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是扶贫、小额信贷、农村发展和农民福祉。曾任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高级扶贫顾问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国际农发基金、英国国际发展署、澳发署等国际多边和双边机构的咨询顾问。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扶贫开发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开发报告课题组】/004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005
二 中国扶贫的主要做法和经验/021
三 中国减贫成效及对世界的贡献/050
四 中国“十三五”扶贫形势与减贫战略/058
五 “十三五”扶贫开发的目标和主要任务/068
六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078
Ⅱ 专题研究报告
2 中国经济增长与减缓贫困【李 实 詹 鹏】/087
3 产业化扶贫政策与实践【林万龙 华中昱】/105
4 易地扶贫搬迁的操作模式与政策实践【汪三贵 杨 龙】/122
5 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教育与减贫【俞建拖】/139
6 中国金融扶贫的历程与展望【孙同全 刘建进】/159
7 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研究【杨 穗】/178
8 中国扶贫机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李 静】/195
9 中国社会扶贫的实践探索【向德平 高 飞】/207
10 贫困县发展评价与退出策略【檀学文 谭清香】/228
11 中国老少边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成艾华 何立华】/252
12 中国片区整体脱贫策略【张 琦 史志乐】/270
Ⅲ 案例研究报告
13 “三西”扶贫开发的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开发报告课题组】/294
14 宁德扶贫开发的经验和启示【中国社会科学院扶贫开发报告课题组】/302
15 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经验——勇闯贫困地区全面小康建设新路
【贵州省委政研室、省扶贫办联合调研组】/311
16 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的做法和经验【吴国宝】/324
17 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协作的基本经验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 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335
18 城镇化驱动搬迁一体化引领脱贫
——江西省修水县移民搬迁扶贫案例【舒 成 赖波平】/343
19 巴中“金融+”助力精准脱贫【杨 穗】/357
Contents/366

前言/序言

一 背景和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减缓贫困方面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为全球贫困减缓和千年发展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新的领导集体更加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扶贫开发政策和措施,明确要求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最艰巨任务。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重要思想和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决定,发挥双方优势,组织相关力量,联合撰写、出版和发布《中国扶贫开发报告》(扶贫蓝皮书)中英文版。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紧扣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重点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的进展、成效及展望,随后年度的“扶贫蓝皮书”重点进行年度分析。
出版《中国扶贫开发报告》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扶贫蓝皮书”,全面、客观、专业、权威地报告、解读和分析中国减贫的进程,全方位展示中国扶贫开发成就,深度分析中国减贫面临的挑战和形势,推动中国扶贫开发的进步,同时使其他国家分享中国减贫经验,以推动中国扶贫开发的进步,推进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减贫进程。
二 内容框架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由总报告、专题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三大部分组成。《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紧扣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重点探讨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扶贫开发进程、减贫成效和经验,并结合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对“十三五”期间扶贫开发的形势和任务、减贫战略、精准扶贫、贫困县摘帽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总报告是“扶贫蓝皮书”的主体部分,侧重从大扶贫、多维贫困、城乡统筹和国际性的视野,对中国减贫进程进行全面的总体评价分析。2016年总报告主要内容包括:中国扶贫开发的历程、做法和经验,中国减贫成就及其贡献,“十三五”时期中国扶贫开发面临的形势和战略、目标和任务以及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措施等。
专题研究报告主要根据年度形势和国家政策需求,对扶贫重点领域和重大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包括11个专题,分别是中国经济增长与减缓贫困、产业化扶贫政策与实践、易地扶贫搬迁的操作模式与政策实践、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教育与减贫、中国金融扶贫的历程与展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的研究、中国扶贫机制体制的改革和创新、中国社会扶贫的实践探索、贫困县发展评价与退出策略、中国老少边地区脱贫攻坚面临的困难及对策和中国片区整体脱贫策略。
案例研究报告围绕年度主线和形势,选择若干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经验总结,以供其他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借鉴。收录“三西”地区扶贫开发经验、毕节试验区扶贫开发经验、宁德扶贫开发经验和启示、世界银行贷款中国贫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福建与宁夏对口扶贫协作的基本经验、江西省修水县移民搬迁扶贫和巴中“金融+”助力精准脱贫7个案例。
三 编委会和作者团队
本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编写。编委成员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扶贫办、相关部委、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编委会下设立主编、副主编,作为报告编写和发布的执行者。《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写作人员,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发展基金会、武汉大学等全国多个科研单位和高校。一些地方扶贫办也为专题报告和案例的写作提供了支持。
聚焦新常态下的减贫之路: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 2016年,中国扶贫开发事业进入了一个关键性的历史节点。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如何继续深化扶贫攻坚,实现脱贫目标,是摆在各级政府和社会面前的重大课题。这本《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系统梳理了2015年度中国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实践探索、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研判和展望。 一、 政策框架的深化与完善:精准扶贫战略的全面落地 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深入剖析了2015年中国在扶贫政策体系上的重大调整与创新。2015年,是“精准扶贫”战略正式提出并全面推进的关键一年。报告详细阐述了这一战略的内涵、核心要义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五个一批”与“六个精准”的落地生根: 报告详细解读了“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这“五个一批”的扶贫模式,以及“到户到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精准帮扶、精准脱贫、精准评估”这“六个精准”的工作要求。报告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现了这些政策如何在不同地区、不同贫困群体中得到有效落实,以及由此产生的实际效果。例如,在发展生产方面,报告可能会展示如何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产业发展方案,提供技术培训、资金支持和市场对接;在易地搬迁方面,则会呈现如何解决搬迁安置、就业培训、社会融入等一系列复杂问题。 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升级: 报告高度重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战略地位,深入分析了2015年东西部扶贫协作在模式创新、资金投入、产业对接、人才交流等方面的新进展。报告可能通过数据展示,说明了发达地区如何加大对口帮扶力度,将产业优势、技术人才、市场资源输送到贫困地区,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和贫困人口脱贫。 社会力量的动员与引导: 报告强调了全社会参与扶贫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2015年各级政府如何通过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典型宣传等方式,广泛动员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多元主体积极投身扶贫事业。报告会关注社会捐赠、志愿服务、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具体实践,并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补充政府扶贫功能、创新扶贫模式方面的作用。 二、 扶贫成就的量化与展示:脱贫攻坚的扎实步伐 报告以翔实的数据和生动的案例,全面展现了2015年中国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 贫困人口数量的动态变化: 报告会提供权威的贫困人口统计数据,揭示2015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的减少情况,以及贫困发生率的下降趋势。这些数据不仅是评估扶贫成效的硬指标,也反映了中国在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上的巨大努力和成效。 贫困区域的整体改善: 报告会关注不同贫困区域的脱贫进展,例如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贫困状况改善情况,以及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地的发展变化。报告会通过对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评估,展现扶贫政策的区域均衡性与针对性。 减贫模式的成效评估: 报告会针对不同类型的减贫模式,如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等,进行成效评估。例如,会分析特定扶贫项目的投入产出比、受益人群的收入增长情况、生活水平的提升程度等,为未来政策制定提供实证支持。 贫困家庭生活水平的提升: 除了经济收入的增加,报告还会关注贫困家庭在教育、医疗、住房、饮水安全等方面的改善情况。通过对这些指标的量化分析,可以更全面地展现扶贫工作对改善民生的积极影响。 三、 挑战与风险的深入分析:审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报告并未回避扶贫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风险。 贫困成因的复杂性: 报告会深入分析导致贫困的深层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自然条件限制、产业基础薄弱、教育文化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结构变化等。报告会强调,一些深层次的贫困问题,需要长期的、系统性的解决。 返贫风险的预警: 报告会关注已经脱贫人口的巩固提升,分析可能导致返贫的因素,如突发性疾病、自然灾害、家庭变故、市场风险等。报告会会探讨如何建立健全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已经取得的脱贫成果出现反弹。 扶贫资源的配置与效率: 报告会可能会对扶贫资金的投入、使用效率、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反思。报告会会关注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资金跑冒滴漏和低效使用。 扶贫工作的可持续性: 报告会也会探讨扶贫工作的长期可持续性问题。例如,如何建立稳定的产业支持体系,如何提升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如何构建长效的社会保障机制等。 新形势下的挑战: 报告会还会结合2015年及以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点,分析可能出现的新的扶贫挑战,例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扶贫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扶贫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等。 四、 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迈向更高层次的减贫目标 基于对现状的深入分析和挑战的审慎判断,报告为中国未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具体的政策建议。 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 报告会提出要建立健全返贫监测和帮扶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已脱贫人口的后续扶持,确保他们能够持续稳定地摆脱贫困。 深化精准扶贫战略: 报告会强调要继续完善和深化精准扶贫战略,进一步提升扶贫的精准度、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这可能包括更加精细化的贫困识别、更加个性化的帮扶措施、更加科学化的评估体系。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报告会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这可能涉及到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等。 激发内生动力: 报告会强调要注重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发展动力,通过教育、培训、创业等方式,提升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意愿。 创新扶贫模式与机制: 报告会鼓励探索和创新扶贫模式,例如发展普惠金融、推广数字扶贫、深化社会参与等,以适应新常态下的发展需求。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报告会可能也会提及中国在国际减贫领域的经验分享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扶贫理念和方法,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 总结 《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不仅是对2015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总结,更是对未来减贫事业的深度思考。报告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翔实的数据支撑、深刻的分析洞察,为理解中国新常态下的扶贫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它展现了中国政府在脱贫攻坚道路上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也为探索更加有效、可持续的减贫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报告的内容覆盖了政策、成就、挑战和未来展望等多个维度,力求为研究者、政策制定者以及社会各界提供一份全面、客观、具有指导意义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份资料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与时代精神的对话。我希望阅读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宏观环境对微观决策的影响机制。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系统、权威地梳理出一个年度的关键议题,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更关注的是,作者们是如何平衡“客观描述”与“价值判断”之间的张力的。他们是否能清晰地勾勒出在特定历史阶段,特定目标设定背后的政治逻辑与社会需求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读这类报告,我总是在寻找那种“醍醐灌顶”的瞬间,即发现某个长期困扰我的复杂现象,突然被一个精妙的概括或一个关键的转折点解释清楚了。如果这本书能提供这种层次的洞察力,帮助我建立更清晰的认知地图,那么它的价值便无可估量。

评分

我对这类报告文学的关注点往往集中在它对社会脉动的捕捉能力上。好的报告,不应该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堆砌,而应该能让人感受到时代滚滚向前的力量,以及其中蕴含的复杂人性博弈。我期待这本书能在其核心议题的论述中,跳出官方文件的腔调,融入更多基于田野调查的鲜活细节。比如,能否通过详实的数据对比,揭示出不同地域在面对同一挑战时所展现出的治理智慧或遭遇的结构性困境?更进一步,我想看到的是对那些处于边缘地带、被政策光芒稍有遗漏的群体命运的关注,他们的声音是否能被有效记录和放大?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搭建起理论框架与个体经验之间的桥梁,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政策执行过程中那些微妙的、不易察觉的人事变动,那么它就超越了一份普通的年度总结,而成为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珍贵文本。

评分

从我个人的知识结构来看,我更倾向于那些在方法论上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一本优秀的报告,绝不应满足于对既有事实的简单罗列,而是要能提供一套观察和分析问题的全新视角或工具。我非常好奇,这本报告在处理其核心议题时,是否引入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例如,在评估某项社会工程的成效时,是否结合了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衡量其对社区认同感的影响?或者,在预测未来趋势时,是否运用了更先进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而非仅仅是线性外推?如果作者团队能够在理论创新上有所突破,比如提出一个可以被后续研究者广泛引用的分析框架,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将大大提升。我期望看到的,是一种既接地气又具备高度理论自觉的学术探索精神,而不是对已成定论的重复确认。

评分

这本书的潜在读者群体一定非常广泛,涵盖了政策制定者、研究学者乃至普通关注社会发展的公民。正因如此,其语言风格和信息呈现的易得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希望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不会变成只有少数专家才能解读的“密码本”。好的公共报告应该具备“多层阅读”的潜力:政策制定者能从中找到决策依据,学者能挖掘出研究切口,而普通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对国家发展方向的基本概念和信心。我关注它在图表设计上的用心程度,复杂的数据是否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得到了有效的提炼和简化,使得核心结论一目了然。如果能做到既能满足专业人士的挑剔,又能引导非专业人士入门,那么这本书就真正实现了其作为公共知识产品的最大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很有现代感,封面的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严谨又不失活力的气息,让人在书店里一眼就被吸引住。拿到手里的时候,感觉纸张的质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阅读起来非常舒适,即便是长时间翻阅,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我特别留意了目录的编排,结构层次分明,各个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处理得非常自然流畅,看得出编辑团队在梳理复杂信息时的用心良苦。从目录的标题来看,它似乎涵盖了某个特定年份在国家发展战略中一个核心议题的方方面面,从宏观政策的梳理到微观实践的案例分析,脉络清晰,预示着内容会非常扎实且具有深度。这种视觉和触觉上的良好体验,为接下来的深度阅读打下了非常积极的心理基础,让人充满期待去探索书中所蕴含的知识体系。整体而言,从一本学术性或政策性报告书籍的角度来看,它的外部呈现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准,是值得收藏和反复研读的出版物。

评分

正版,包装厚实

评分

书不错,可以多看看了解一下扶贫背景

评分

书不错,可以多看看了解一下扶贫背景

评分

评分

还是不错的啊,值得购买

评分

书包装不错,等了好久才等到的,希望能学习到里面的精髓吧~

评分

书包装不错,等了好久才等到的,希望能学习到里面的精髓吧~

评分

书不错,可以多看看了解一下扶贫背景

评分

快递及时包装完好。好书,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