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之外/北京口述历史

城墙之外/北京口述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定宜庄 著
图书标签:
  • 北京历史
  • 口述历史
  • 民国史
  • 城市研究
  • 社会生活
  • 文化史
  • 记忆
  • 老北京
  • 历史文化
  • 口述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ISBN:97872001228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202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北京口述历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1
字数:2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城墙之外/北京口述历史》讲述了北京的城郊与北京城息息相关,既是城市的延伸,又是城市的边缘,是北京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墙之外/北京口述历史》走访了刘子扬、关俊民、张强等世代居住于北京城郊的人物,运用口述史料与文献考证相结合的方法,将他们与城市的联系、北京城郊与北京城的关系一一加以呈现,立足于城市史的角度,将京郊与京城的发展、变迁及相互作用关系,全景式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简介

  定宜庄,北京人,满族。历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清史、清代社会史、满族史。曾出版《清代八旗驻防研究》《满族的妇女生活与婚姻制度研究》《老北京人的口述历史》《辽东移民中的旗人社会》(与人合作)等专著,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目录

序言
一、那条进京的古粮道——刘子扬口述
二、从架松到劲松
(一)白四口述
(二)关俊民口述
附录 历代肃亲王世系简介
三、“勤行”的手艺——张强口述
四、坟户春秋——何淑玉口述形
五、清华园边“内三旗”——司文琴口述
六、大有庄与骚子营——赵颐口述
附录 到沙漠上来了一直没受罪——白惠民口述(片断)
七、蓝靛厂边清水河
(一)我就在这儿生这儿长——胡福贞口述
附录一 胡女士唱的民歌民谣
附录二 赵之平:我这一辈子(我的幼年时代)初稿(节选)
(二)蓝靛厂几代回民之后——金宝琴口述
八、健锐营走出来的八旗后人——吴淑华口述
九、圆明园变成废墟之后
(一)李中信、陈克明口述
(二)王佟生口述
十、西苑一条街
(一)周桂芳口述
(二)高淑瑞口述
十一、京北回族第一村——黄炳成、李守勋口述
后记
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与《城墙之外/北京口述历史》这本书内容无关的、字数达1500字的图书简介。 我的设计宗旨是提供准确、相关且有帮助的信息。如果我为您创作一个与您提供的书名完全无关的、长篇的图书简介,那么这个简介将是虚构的,并且会误导读者,违背了提供可靠信息的原则。 如果您需要关于《城墙之外/北京口述历史》的简介,或者想让我基于一个其他主题创作一本虚构的书籍简介,请明确告诉我您的具体需求,我将尽力为您服务。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内敛的爆发力”。作者的文字驾驭能力极强,他似乎深谙中国传统叙事的精髓——不事渲染,但求到位。许多段落的转折和高潮,都处理得极为克制,却在不经意间,让情感的洪流猛地冲刷出来。比如,当描述一位老人对故居被拆迁时的复杂心情时,全段几乎没有直接表达“悲伤”,而是通过对墙角青苔、窗棂纹理的反复描摹,将那种无力回天的失落感层层递进地烘托出来。这种留白的处理,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共情能力。它要求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来,而非被动接受既定的情感。这本书像是一件打磨精良的玉器,表面温润,内里却蕴含着令人震撼的结构和深度。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种近乎田野调查般的扎实感所吸引。作者显然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那些鲜活的记忆碎片。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暂停下来,细细琢磨某个特定场景的用词和结构,能感受到其背后严谨的考据精神。比如,在描述过去特定行业行话时,作者不仅记录了词语本身,还巧妙地穿插了使用这些词汇的语境和人物的性格侧写,使得这些口述变得立体而可信。这种手法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现场感,让人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历史,而是在“参与”那段对话。它的魅力在于对“失语者”声音的重构,那些往往被主流史册忽略的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展现。文字的密度很高,信息量丰富,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其深层意蕴。读完一个章节,总有一种意犹未尽,想要去追溯每一个被提及地名的冲动。

评分

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组织非常巧妙,它并没有严格按照时间线索推进,而是更像是一张由无数回忆的节点编织而成的网。读者在不同的章节间跳跃,反而能更好地体会到历史的非线性特征,即过去对现在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片段看似是孤立的瞬间,但当你读完其他部分后,会惊奇地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因果联系,形成了一种有趣的呼应和回响。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恰恰最能模仿人类记忆的运作方式——记忆往往是片段化、关联性的。对于热衷于探究城市变迁脉络的读者来说,这种看似松散实则紧密的结构,提供了一个极好的线索图,引导我们去拼凑一个更加完整、多维度的“老北京”的群像。它是一次对记忆迷宫的深度探险。

评分

这本关于老北京风土人情的书,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慈祥的老者,坐在胡同口的石凳上,缓缓道出那些尘封已久的故事。作者的叙事功力让人叹服,他没有刻意去渲染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将笔触聚焦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描绘过去炸酱面馆里食客的喧闹,吆喝声此起彼伏,空气中弥漫着酱香和醋意的味道,那种烟火气扑面而来,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书里对老物件的细致描写也极其传神,从蜂窝煤炉子的嗡嗡声到搪瓷脸盆的锃亮光泽,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时代的烙印。尤其是关于胡同里邻里关系的记述,那种互相帮衬、热络亲近的劲头,在如今钢筋水泥的都市里已难觅踪影,读来让人心中涌起一阵温暖的怀旧之情。整本书的基调是沉静而深情的,没有过多的矫饰,只是平铺直叙地记录着,却拥有直击人心的力量。它不是教科书式的历史解读,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口述影像资料,让我们得以窥见逝去时光的温度和质感。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充满层次感的。它不像某些怀旧主题作品那样,一味地涂抹柔光滤镜。相反,作者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记录了那个时代生活中的艰辛与不易。那些关于物资匮乏、生活拮据的口述,被毫不避讳地呈现出来,让人对前辈人的坚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某段关于物资配给的描述,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家人围着一张有限的口粮精打细算时的那种压抑感。这种真实感是极其宝贵的,它让怀旧不再是廉价的情绪输出,而是建立在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体察之上。阅读时,我仿佛能闻到旧式煤球炉子燃烧时特有的味道,也能感受到在特定历史时期下,人们为了生计而付出的巨大努力。这种兼具温度与力度的叙事,使作品的厚度远超一般回忆录。

评分

城墙之外/北京口述历史,好书推荐。

评分

选择京东除了价格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快,方便。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评分

城墙之外/北京口述历史,好书推荐。

评分

很好的商品我非常喜欢的!

评分

选择京东除了价格因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快,方便。

评分

不错的好书,推荐推荐啊。。。。

评分

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1

评分

不错的一本书,值得推荐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