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经发挥》校注

《十四经发挥》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元] 滑寿<撰> 著,许敬生 编,赖谦凯,田艳霞 注
图书标签:
  • 十四经
  • 经学
  • 校注
  • 古籍
  • 中国古典文献
  • 版本研究
  • 文化史
  • 学术著作
  • 经义阐释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49610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149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7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十四经发挥》是滑寿在元代蒙古族学者忽泰必烈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简称《金兰循经》)一书的基础上补注、改编而成的一部阐明经络学说的重要著作。《<十四经发挥>校注》共三卷,完成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约刊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卷上为“手足阴阳流注篇”,统论经脉循行的规律,滑寿摘录了《金兰循经》中关于经脉循行流注的原文,并加以注释;卷中为“十四经脉气所发篇”,依据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流注次序分别论述各经经穴歌诀、相应脏腑功能、经穴部位和经脉主病等;卷下为“奇经八脉篇”,参考《黄帝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圣济总录》等书对奇经八脉起止、循行路线、所属经穴部位及主病等予以系统论述。《<十四经发挥>校注》并附有俯、仰人尺寸图及十四经经穴图。

目录

卷上
手足阴阳流注篇

卷中
十四经脉气所发篇

卷下
奇经八脉篇

精彩书摘

  《<十四经发挥>校注》:
  任脉经穴歌
  任脉分三八①,起于会阴上曲骨,中极关元到石门,气海阴交神阙立,水分下脘循建里,中脘上脘巨阙起,鸠尾中庭膻中萃,玉堂紫宫树华盖②,璇玑天突廉泉清,上颐还以承浆承。
  任脉
  (凡二十四穴)
  任之为言,姙③也,行腹部中行,为妇人生养之本,奇经之一也。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下,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至喉咙,属阴脉之海也。
  任与督,一源而二歧,督则由会阴而行背,任则由会阴而行腹。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人身之任督以腹背言,天地之子午以南北言,可以分,可以合者也。分之于以见阴阳之不杂,合之于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任脉起于中极之下,会阴之分也。由是循曲骨,上毛际,至中极,行腹里,上循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上颐,循承浆,环唇上,至断交分行,系两目下之中央,会承泣而终也。云阴脉之海者,亦以人之脉络,周流于诸阴之分,譬犹水也,而任脉则为之总任焉,故日阴脉之海。会阴,一名屏翳,在两阴间。曲骨,在横骨上,毛际陷中,动脉应手。中极,在关元下一寸。关元,在脐下三寸。石门,在脐下二寸。气海,在脐下一寸五分。阴交,在脐下一寸。神阙,当脐中。水分,在下脘下一寸,上脐一寸。下脘,在建里下一寸。建里,在中脘下一寸。中脘,在上脘下一寸,《灵枢经》云:髑骭(即岐骨也)④以下至天枢(天枢,足阳明经穴,挟脐二寸,盖与脐平直也),长八寸,而中脘居中是也。然人胃有大小,亦不可拘以身寸,但自髑骭至脐中,以八寸为度,各依部分取之。上脘,在巨阙下一寸,当一寸五分,去蔽骨三寸。巨厥,在鸠尾下一寸。鸠尾,在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鸠形,故以为名,臆前蔽骨下五分也。人无蔽骨者,从歧骨际下行一寸。中庭,在膻中下一寸六分。膻中,在玉堂下一寸六分,两乳间。玉堂,在紫宫下一寸六分。紫宫,在华盖下一寸六分。华盖,在璇玑下二寸(《资生经》云一寸)。璇玑,在天突下一寸陷中。天突,在颈结喉下一寸宛宛中。廉泉,在颔下结喉上舌本,阴维、任脉之会,仰而取之。承浆,在唇下陷中,任脉、足阳明之会。断交,见督脉,任督二脉之会。承泣,见足阳明,蹻脉、任脉、足阳明之会也。
  按:任督二脉之直行者,为腹背中行诸穴所系,今特取之,以附十二经之后,如《骨空论》所载者,兹不与焉。其余如冲、带、维、蹻所经之穴,寔⑤则寄会于诸经之间尔。诚难与任督二脉之灼然行腹背者比,故此得以略之。虽然,因略以致详,亦不害于兼取也,故其八脉全篇,仍别出于下方云。
  上十四经正文,并与《金兰循经》同。
  十四经发挥卷中终
  ……

前言/序言

  中原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光辉灿烂的中原古代文明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
  中州自古多名医。在这块土地上,除了伟大的医圣张仲景之外,还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医学家。早在商代初期,就有商汤的宰相伊尹著《汤液》发明了汤剂。伊尹是有莘国(今河南开封县,一说是嵩县、伊川一带)人。早期的医方大家、晋朝的范汪是颍阳(今河南许昌)人,一说南阳顺阳(今河南内乡)人,他著有《范汪方》。较早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褚氏遗书》的作者、南朝的褚澄是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唐代的针灸和中药名家甄权是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寿103岁。唐代名医张文仲为高宗时御医,是治疗风病专家,曾著《疗风气诸方》,为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对痨病(结核病)提出独到见解,著有《骨蒸病灸方》一卷的崔知悌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中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食疗本草》的作者,唐代的孟诜是汝州(今河南汝州)人。北宋著名的医方类书《太平圣惠方》的作者王怀隐是宋州睢阳(今河南商丘)人。宋代著名的儿科专家阎孝忠是许昌(今河南许昌)人,他为恩师编写《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使儿科大师钱乙的学说得以传世。北宋仁宗时,“校正医书局”中整理古医书的高手有好几位河南人。如撰《嘉祐本草》的掌禹锡为许州郾城(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人,完成《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的孙兆、孙奇,均为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北宋医家王贶是考城(今河南兰考)人,著有《全生指迷方》,《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说:“此书于每证之前,非惟详其病状,且一一详其病源,无不辨其疑似,剖析微茫,亦可为诊家之枢要。”北宋末期的著名医家、《鸡峰备急方》(又称《鸡峰普济方》)的作者张锐是郑州(今河南郑州)人。南宋的伤寒大家,《伤寒补亡论》的作者郭雍是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南宋法医学家郑克是开封(今河南开封)人,他著的《折狱龟鉴》是与宋慈的《洗冤集录》齐名的一部法医著作。金元四大家之一,攻下派的代表金代张子和是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县,一说民权县)人。元代名医滑寿祖籍是襄城(今河南襄城县)人,他著有《读素问钞》《难经本义》,对《黄帝内经》和《难经》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他著的《诊家枢要》和《十四经发挥》分别是诊断学专著和针灸专著,均在中医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明太祖朱元璋的五皇子朱橚,就藩在开封,为周定王,他著的《救荒本草》,以河南的灾荒为背景写成,开创了对野生可食植物的研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著名的医史专家、明代的李濂是祥符(今河南开封)人,他的《医史》十卷,是我国首次以“医史”命名的医学史专著,书中为张仲景、王叔和、王冰等人补写了传记。清代名医,《嵩崖尊生全书》的作者景日畛,是登封(今河南登封)人。清代温病学家的北方代表人物、《寒温条辨》的作者杨栗山是中州夏邑(今河南夏邑)人。清代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其溶,是河南固始县人,他撰写的《植物名实图考》和《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不仅是植物学的名著,也是继《本草纲目》后最重要的本草类著作,对世界医学曾产生过重要影响。还有很多很多,不再一一列举。据不完全统计,史传和地方志中有籍可考的河南古代医家多达1000余人。《周易·系辞上》日:“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些著名的医家,犹如璀璨的群星,照亮了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道路。
《十四经发挥》校注 并非一本孤立存在的书籍,其意义与价值,往往需要在更广阔的医学文献视野中进行审视。因此,若要详尽介绍一本与《十四经发挥》校注 无关 的书籍,我们需要跳脱出对《十四经发挥》本身的解读,而是着眼于其他医学领域,譬如,我们可以探讨一本关于 古代医家论治思路与临床经验集萃 的著作。 想象这样一本名为 《岐黄薪传:历代医家临床智慧录》 的书籍,它并非对某一部经典进行校勘与注释,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的视角,梳理了自先秦至明清,历代著名医家的临证诊疗经验与学术思想。本书的重点在于 “薪传” 二字,它强调的是一种传承,一种从实践中提炼、世代相传的医学智慧,而非对某一部古籍的逐字逐句的考证。 《岐黄薪传》的编纂,旨在为当代中医学者和临床医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让他们能够从中汲取养分,拓宽视野,提升临床辨证论治的能力。其内容不涉及《十四经发挥》的校订、版本考证或原文解读,而是专注于 “活” 的医学实践。 本书的核心构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部分:辨证论治的精要洞见 “症”与“证”的辨析辨治: 这一部分将深入探讨历代名医如何理解和区分“症”与“证”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例如,会引述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是如何通过“辨证”来确立“证”,并最终指导治疗方药的。同时,也会收录叶天士在温病学中,如何精细辨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应用,以及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辨证思维。 治未病的思想与实践: 探讨古代医家在预防疾病、早期干预方面的智慧。会引用孙思邈《千金方》中关于养生保健、未病先防的论述,以及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针对常见病症的简便易行的预防及治疗方法。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详细阐述不同时代、地域、个体差异对疾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影响。例如,会分析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各自因应时代特点和地域气候差异而形成的独特学术风格和治疗主张。 第二部分:经典病证的现代解构与临床应用 伤寒、温病、杂病等不同理论体系下典型病案的解析: 本书不会逐一解读《伤寒论》或《温病条辨》的条文,而是选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病证,如“太阳病”、“少阳病”、“湿温”、“伏暑”等,并结合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展示他们是如何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对这些病证进行辨治的。例如,会详细分析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辛凉解表”治法的演变及其在现代临床的灵活运用,以及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对杂病病案的系统梳理和治疗经验。 病证结合的临床思路: 强调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病到证的层层递进的思维过程。例如,会收录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对疾病源流的探讨,以及他如何从病因出发,推导证候,再确定治疗的思路。 方证对应的辨证思维: 梳理历代医家如何通过对经典方剂的深入理解,来指导临床用药。例如,会分析“桂枝汤”在不同医家笔下的应用变化,以及“泻心汤”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灵活化裁。 第三部分:特色疗法的传承与创新 针灸、推拿、拔罐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智慧: 重点不在于对针灸学、推拿学等专著的详尽介绍,而是呈现历代医家在这些疗法上的独特见解和创新应用。会引用扁鹊、华佗在针灸、手术方面的传说,以及孙思邈在针灸、导引方面的经验。 食疗、药膳的养生保健理念: 探讨食疗在疾病预防和康复中的作用,以及历代医家对于食物性味、功效的认识。会参考《黄帝内经》中关于“食疗”的早期论述,以及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食物药性的广泛收录。 历代医家对于疑难杂症的探索: 选取一些具有挑战性的病证,展现不同医家在治疗上的思路和策略。例如,会收录如李时珍在治疗“痈疽”方面的经验,以及王士雄在治疗“疫病”方面的见解。 《岐黄薪传》与《十四经发挥》校注 的本质区别在于: 关注点不同: 《十四经发挥》校注 侧重于对一部经典文本的考据、辨析与阐释,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我们对该文本的理解深度和准确性。而《岐黄薪传》则侧重于提炼和展现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智慧和经验,其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丰富的临床思路和治疗参考。 方法论不同: 《十四经发挥》校注 采用的是文本分析、版本比较、历史考证等方法。而《岐黄薪传》则主要通过案例分析、理论梳理、经验总结等方法,将零散的临床智慧进行系统化、条理化地呈现。 读者群体侧重不同: 《十四经发挥》校注 可能更吸引对医学史、古籍整理、文本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而《岐黄薪传》则更广泛地面向所有希望提升临床能力的中医从业者、学习者,以及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读者。 总而言之,《岐黄薪传:历代医家临床智慧录》是一本旨在汲取、传承、创新中国传统医学临床智慧的著作,它通过对历代名医丰富经验的梳理和提炼,为现代中医学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平台,使其能够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临床诊疗体系。它提供的是一种“学以致用”的思路,而非对某一部经典文本的“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深入探究。

用户评价

评分

当一本厚重的古籍出现在眼前,尤其是像《十四经发挥》这样承载着深厚医学智慧的著作,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向导,很容易让人迷失在浩瀚的文字海洋中。这本《十四经发挥》校注,正是这样一个不可多得的向导。它的排版设计就很得我心,那种经典的古籍风格,配合现代印刷技术,既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阅读的舒适性。更重要的是,校注者在字词考证方面下的功夫,着实令人钦佩。那些繁体字、异体字,甚至是可能存在的通假现象,都在校注中得到了妥善的处理,让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真实意图。书中对于每一个重要穴位、每一条经络的描述,都附有详细的注释,并且经常会引申出相关的病症和治疗方法,这种“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对于我们这些希望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读者来说,极具价值。它就像一本精心烹制的家常菜,简单却不失韵味,用最朴实的方式,将最精深的医理呈现给读者。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尤其是经络学说,怀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在接触到一些古籍原文时,都会因为其晦涩难懂而望而却步。幸运的是,我发现了这本《十四经发挥》校注,它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研究中医经典门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校注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原文照搬,而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考证和注释。每一次的校对,都仿佛是对原典进行了一次精密的“外科手术”,将那些可能存在的错误和模糊之处一一修正,并给出了清晰明了的解释。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引用了大量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医学家的观点,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探讨,这使得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理解原文的含义,还能接触到更广泛的医学思想。这种“集思广益”的处理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也让我们能够更全面地认识到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十四经发挥》校注,从封面设计到纸张触感,都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韵味,一看就不是那种流水线生产的快餐读物。我刚拿到手,迫不及待地翻开了扉页,那排版印刷就让我眼前一亮。字体大小适中,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读起来一点也不费眼,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讲究慢工细作的年代。校注的版本,对于我们这些想要深入了解中医经络理论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那些繁琐的古籍,加上不同时代的注释和演变,常常让人望而却步。但有了这份校注,就像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旁边耐心讲解,不仅厘清了原文的脉络,还对一些晦涩难懂的词句给出了详细的解释,甚至还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将相关联的其他医学典籍内容也一并呈献,让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我尤其喜欢它在关键处标注的“原文”、“校注”、“集注”等字样,清晰明了,能够迅速分辨出不同来源的信息,也方便了我自己进一步的思考和对比。这本书的装帧也十分考究,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封面的设计元素恰到好处地烘托了中医的博大精深,让人一看便心生敬意。

评分

初识《十四经发挥》校注,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一直对中医的经络学说怀有浓厚的兴趣,但苦于古籍原文的艰涩,常常感到力不从心。这部校注本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不仅对原文进行了严谨的校订,确保了文本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它在每一处疑似讹误或有争议的地方,都详尽地列出了不同的校勘意见,并辅以权威的注释,这对于追求学术严谨性的读者来说,价值不言而喻。书中对于一些古代医学术语的解释,也力求贴近本义,避免了后世可能出现的误读和曲解。我特别欣赏的是,校注者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文字梳理,而是深入挖掘了经络在历代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和发展,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医案和临床体会,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治学精神,让我受益匪浅。每次阅读,都能感受到校注者在文献研究和医学实践之间架起的桥梁,它不仅是一部工具书,更是一部引导我们深入中医殿堂的启蒙之作。

评分

对于许多对中医有着初步了解,却又渴望更进一步的爱好者而言,《十四经发挥》的原文常常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次有幸接触到这本《十四经发挥》的校注版本,着实是久旱逢甘霖。首先,它的整体设计就让人感受到一种专业与匠心。无论是纸张的质感,还是印刷的清晰度,都无可挑剔,即使是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最吸引我的是校注者在处理原文时的细致入微。对于那些可能存在版本差异的字句,都一一列出,并进行考证,力求还原最接近原貌的文本。而对于一些古奥的术语,更是在注释中给予了详尽的解释,甚至会追溯其词源,让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也能窥其门径。书中还融入了大量相关的史料和医学思想的演变过程,这使得我们不仅仅是在读一本中医经典,更是在阅读一部中医发展史。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经络学说的形成和演变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对古代医者的智慧充满了敬意。

评分

一次买太多书,慢慢看了。

评分

很喜欢这种书

评分

不错,这本书不错!值得看!

评分

一次买太多书,慢慢看了。

评分

书不错,日本医药界对此书评介很脔。

评分

一次买太多书,慢慢看了。

评分

一次买太多书,慢慢看了。

评分

书不错,日本医药界对此书评介很脔。

评分

一次买太多书,慢慢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