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靈樞詳注

黃帝內經·靈樞詳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保春 著
圖書標籤:
  • 中醫
  • 黃帝內經
  • 靈樞
  • 養生
  • 醫學
  • 經典
  • 古籍
  • 中醫養生
  • 健康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047746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366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60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現代人學中醫啓濛必讀書,一部真正讀懂《靈樞》的匠心之作。中醫訓詁學泰鬥錢超塵鼎力推薦。精醫理必讀經典,習《靈樞》從詳注始。

內容簡介

《黃帝內經·靈樞詳注》以明嘉靖趙府居敬堂影印本為底本,以日本明佚名仿宋二十四捲八十一篇白文本為主校本,引《甲乙經》《太素》《靈樞校勘記》與馬蒔、張介賓、張誌聰等醫傢之注

引日人丹波元簡《靈樞識》、澀江全善《靈樞講義》,補前賢注釋之不足,為治《靈樞》之學者,提供極大方便。

引日人丹波元簡《靈樞識》、澀江全善《靈樞講義》,補前賢注釋之不足,為治《靈樞》之學者,提供極大方便。


作者簡介

張保春,男,山東濰坊市人,1985年7月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國傢*名老中醫程士德教授、劉燕池教授學術繼承人,主任醫師。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中華中醫藥學會養生康復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文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全國衛生産業企業管理協會養生康復産業分會會長。從事中醫醫療、教育、科研工作三十餘年,長期緻力於中醫學術思想、中醫理論與臨床關係的研究,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齣版著作多部,參加科技部、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多項,獲教育部教學成果二等奬、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奬、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二等奬等多項奬勵,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首屆“我*喜愛的教師”。臨床擅治過敏性疾病,脾胃病證,心腦係統疾病,婦科病證,肺係病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捲第一

九針十二原第一(法天)

本輸第二(法地)

小針解第三(法人)

邪氣髒腑病形第四(法時)


捲第二

根結第五(法音)

壽夭剛柔第六(法律)

官針第七(法星)

本神第八(法風)

終始第九(法野)


捲第三

經脈第十

經彆第十一

經水第十二


捲第四

經筋第十三

骨度第十四

五十營第十五

營氣第十六

脈度第十七

營衛生會第十八

四時氣第十九


捲第五

五邪第二十

寒熱病第二十一

癲狂第二十二

熱病第二十三

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

雜病第二十六

周痹第二十七

口問第二十八


捲第六

師傳第二十九

決氣第三十

腸胃第三十一

平人絕榖第三十二

海論第三十三

五亂第三十四

脹論第三十五

五癃津液彆第三十六

五閱五使第三十七

逆順肥瘦第三十八

血絡論第三十九

陰陽清濁第四十


捲第七

陰陽係日月第四十一

病傳第四十二

淫邪發夢第四十三

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

五變第四十六

本髒第四十七


捲第八

禁服第四十八

五色第四十九

論勇第五十

背腧第五十一

衛氣第五十二

論痛第五十三

天年第五十四

逆順第五十五

五味第五十六


捲第九

水脹第五十七

賊風第五十八

衛氣失常第五十九

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

動輸第六十二

五味論第六十三

陰陽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捲第十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行針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

憂恚無言第六十九

寒熱第七十

邪客第七十一

通天第七十二


捲第十一

官能第七十三

論疾診尺第七十四

刺節真邪第七十五

衛氣行第七十六

九宮八風第七十七


捲第十二

九針論第七十八

歲露論第七十九

大惑論第八十

癰疽第八十一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決氣第三十

【解題】

本篇論述精、氣、血、津、液、脈六氣的生成、功能及病理錶現,因一氣而辨為六名,故以“決氣”名篇。張誌聰:“決,分也。決而和,故篇名決氣。謂氣之分判為六,而和閤為一也。”

【原文】

黃帝曰:餘聞人有精、氣、津、液、血、脈,餘意以為一氣耳,今乃辨①為六名,餘不知其所以然。岐伯曰:兩神相搏②,閤而成形③,常先身生,是謂精。何謂氣?岐伯曰:上焦開發,宣④五榖味,熏膚⑤,充身⑥,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何謂津?岐伯曰:腠理發泄,汗齣溱溱⑦,是謂津。何謂液?岐伯曰:榖入氣滿,淖澤⑧注於骨,骨屬屈伸⑨,泄澤補益腦髓⑩,皮膚潤澤,是謂液。何謂血?岐伯曰: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何謂脈?岐伯曰: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

黃帝曰:六氣者,有餘不足,氣之多少,腦髓之虛實,血脈之清濁,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酸,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黃帝曰:六氣者,貴賤何如?岐伯曰:六氣者,各有部主也,其貴賤善惡,可為常主,然五榖與胃為大海也。

【注釋】

①辨:區分。《廣韻·獮韻》:“辨,彆也。”

②兩神相搏:謂陰陽兩性相近。搏,此指近。《說文·手部》:“搏,索持也,一曰至也。”段玉裁注:“蓋搏亦為今之附近字。”張介賓:“兩神,陰陽也。搏,交也。按:本神篇曰:兩精相搏謂之神。而此曰:兩神相搏,閤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蓋彼言由精以化神,此言由神以化精,二者若乎不同,正以明陰陽之互用者,即其閤一之道也。”

③閤而成形:楊上善:“和為一質,故曰成形。”

④宣:發散。《廣韻·仙韻》:“宣,散也。”

⑤熏膚:指溫養皮膚。“熏”,通“薰”。《莊子·天下》:“薰然慈仁,謂之君子。”路德明《釋文》:“薰然,溫和貌。”

⑥充身:猶養身。充,本指肥,《儀禮·特牲饋食禮》鄭玄注:“充,猶肥也。”用如動詞,謂養之使肥。《方言》捲十三:“充,養也。”

⑦溱溱:盛多貌。《字匯·水部》:“溱,眾也。”《太玄·進》:“陽引而進,物齣溱溱。”司馬光集注:“萬物之而齣,溱溱然盛也。”

⑧淖澤:指濡潤的汁液。淖:濕潤。《廣雅·釋詁一》:“淖,濕也。”王念孫疏證:“淖者,《爾雅·釋言》釋文引《字林》雲:‘淖,濡甚也。’”楊上善:“淖,濡潤也。”澤,此指液。《篇海類編·地理類·水部》:“澤,液也。”《素問·疏五過論》王冰注:“澤者,液也。”

⑨骨屬麯伸:指關節屈伸。骨屬,此指關節。

⑩泄澤補益腦髓:謂流泄之液補益腦髓。楊上善:“流汁上補於腦,下補諸髓,旁益皮膚,令其潤澤,稱之為液。”

?中焦受氣取汁:謂中焦受納食物吸收汁液。氣,餼之古字,指食物。張誌聰:“中焦受水榖之精氣,濟泌彆汁。”

?壅遏營氣:壅遏,壅塞遏製,猶約束之謂。張介賓:“壅遏者,堤防之謂,猶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俾營氣無所迴避而必行其中者,是謂之脈。”

?六氣:指精、氣、津、液、血、脈。張介賓:“前言一氣,總言之也;此言六氣,分言之也。蓋精、氣、津、液、血、脈,無非氣之所化也。”

?氣之多少:據上下文義,“氣”上脫“精”字。

?腦髓之虛實:以六氣核之,此“腦髓”似為“津液”之誤。

?血脈之清濁:此“清濁”有多少、虛實之意。

?聾:張介賓:“腎藏精,耳者腎之竅,故精脫則耳聾。”

?氣脫者,目不明:楊上善:“五髒精氣為目,故氣脫則目。”

?骨屬屈伸不利:關節屈伸不利。楊上善:“骨節相屬之處無液,故屈伸不利。”

?色夭:麵色晦暗憔悴。《素問·玉機真髒論》:“形氣相失,謂之難治;色夭不澤,謂之難已。”王冰注:“夭,謂不明而惡。”又《素問·三部九候論》:“五脈已敗,其色必夭。”王冰注:“夭,謂死色。”楊上善:“無液潤澤皮毛,故色夭。”

?色白:謂蒼白無澤。楊上善:“以無血,故色白。”

?貴賤:猶主次。

?各有部主:張誌聰:“各有部主者,謂精之藏於腎,血之主於心,氣之主於皮膚,津之發於腠理,液之淖於骨,資於腦,脈之循於髒腑形身,各有所主之部。”

?貴賤善惡:張介賓:“貴賤善惡,以衰旺邪正言,如春夏則木火為貴,鞦鼕則金水為貴,而失時者為賤也;六氣之得正者為善,而太過不及者為惡也。”

?可為常主:指六氣部主經常不變。

?五榖與胃為大海:指六氣源於脾胃運化水榖所産生的精微。馬蒔:“此六氣者,成於五榖精微之氣,而胃則納五榖而成之,故胃又為六氣之大海耳。”

【附:音釋】

溱(音臻)


前言/序言

錢序一

《漢書·藝文誌》:“黃帝內經十八捲”,含《素問》九捲,《靈樞》九捲。《靈樞》古稱《九捲》,西晉皇甫士安謂之《針經》,至唐謂之《靈樞》。《素問·序》林億《新校正》雲:“《素問》外《九捲》,漢張仲景及西晉王叔和《脈經》隻為(按:通‘謂’)之《九捲》,皇甫士安名為《針經》,亦專名《九捲》。楊玄操雲:‘《黃帝內經》二帙,帙各九捲。’按《隋書經籍誌》謂之《九靈》,王冰名為《靈樞》。”考《素問·三部九候論》“血病身有痛者治其經絡”王冰注:“《靈樞經》曰: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彆者為孫絡”,而在《素問·調經論》“神有餘則瀉其小絡之血”注雲:“《針經》曰:經脈為裏,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彆者為孫絡”,林億《新校正》在此注下雲:“詳此注引《針經》曰,與《三部九候論》注兩引之,在彼雲《靈樞》,而此曰《針經》,則王氏之意指《靈樞》為《針經》也。”

《靈樞》之名從漢至唐不僅數變,而且其流傳亦飽經滄桑。從唐初楊上善據《素問》《靈樞》(楊上善稱為《九捲》)類編詳注《太素》觀之,唐代《靈樞》完帙尚存,五代離亂,文物闆蕩,《靈樞》已無全帙。北宋林億《新校正》於《素問·調經論》注中雲:“按今《素問》注中引《針經》者,多《靈樞》之文,但以《靈樞》今不全,故未得盡知也。”林億《新校正》寫於北宋嘉祐中,則嘉祐期間《靈樞》已成殘捲,故北宋校正醫書局未加校正,留下韆古遺憾。(據嘉祐二年《補注本草奏敕》雲:“《神農本草》《靈樞》《太素》《甲乙經》《素問》及《廣濟》《韆金》《外颱秘要》等方”均列入校定計劃。嘉祐六年蘇頌等《本草圖經·序》亦雲:“先是,詔命儒醫重校《神農本草》等凡八書。”據今所考,《靈樞》未加校定,故無校本傳世。)

然而天不喪斯文,《靈樞》全帙存於高麗。考《宋史·捲十八·哲宗紀》,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春正月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於天下。”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捲三十一·藏書之府二十》雲:“哲宗時,臣寮言:‘竊見高麗獻到書,內有《黃帝針經》九捲。據《素問·序》稱:《漢書·藝文誌》黃帝內經十八捲。《素問》與此書各九捲,乃閤本數。此書久經兵火,亡佚幾盡,偶存於東夷,今此來獻,篇帙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內,使學者誦習。伏經朝廷詳酌,下尚書工部雕刻印闆,送國子監,依例摹印施行。所貴濟眾之功,溥及天下。’有旨:令秘書省選奏通曉醫書官三兩員校對,及令本省詳定訖,依所申施行。”《續資治通鑒長編》捲四百八十亦雲:“元祐八年正月,工部侍郎權秘書監王欽臣言:‘高麗獻到書內有《黃帝針經》,篇帙俱存,不可不宣布海內誦習,乞依例摹印。’詔令核對訖,依所請。”宋王應麟《玉海》捲六十三雲:“元祐八年高麗所獻有《黃帝針經》。正月庚子,秘書監王欽臣請宣布,俾學者誦習。”高麗獻書屢見宋人書捲,可見事體之大。高麗所以進獻此書,意在換購《冊府元龜》及曆代史書。據《宋史·捲十八·哲宗紀》雲:“(元祐八年正月)辛亥,禮部尚書蘇軾言:高麗使乞買曆代史及《冊府元龜》等書,宜卻其請,不許。省臣許之。(蘇)軾又疏陳五害,極論其不可。有旨:書籍曾經買者聽。”蘇軾上疏陳述高麗以《靈樞》全帙換購《冊府元龜》及曆代史對於宋朝有五大危害,全疏載於《續資治通鑒長編》捲四百八十,文繁不引。清·畢沅《續資治通鑒》捲八十二有簡要記載:“元祐八年正月庚子,詔頒高麗所獻《黃帝針經》於天下。二月辛亥,高麗遣使買曆代史及《冊府元龜》等書,禮部尚書蘇軾言卻其請。省臣許之。軾又疏陳五害,且曰:漢東平王請諸子及《太史公書》,猶不肯予。今高麗所請,有甚於此,其可與乎?詔:書籍曾經買者聽。”北宋哲宗、英宗兩朝,極重醫事,盡管蘇軾疏陳五害不無道理,然以國內已無《靈樞》全帙,幸逢來獻,乃詔允高麗以《靈樞》換買《冊府元龜》等書,自此《靈樞》全帙失而復完。南宋史崧於紹興二十五年(1155)所獻“傢藏舊本《靈樞》九捲”,即元祐八年“令秘書省選奏通曉醫書官三兩員校對”之本,史崧增加釋音,附於每捲之末。今將《靈樞》以明趙府居敬堂本最稱美善,居敬堂本所據之本,為史崧所獻之本。

從上述簡要迴顧中看到,由於《靈樞》在國內很長一段時間殘闕過甚(《宋朝事實類苑》稱“此書久經兵火,亡失幾盡”),北宋校正醫書局未加校正;盡管北宋曾指派“通曉醫書官三兩員”校對高麗進獻本,史崧曾略作釋音,但通體觀之,所校之處寡少,因而校勘、注釋、研究、整理《靈樞》所遇種種睏難,較之《素問》竟不可以道裏計。元馬蒔《靈樞注證發微》詳於經絡腧穴針灸脈理之闡述,疏於校勘訓詁之詮解。清代學者於治經史之餘,多著力《素問》之考證與訓釋,如張琦《素問釋義》、鬍澍《素問校義》、俞樾《讀書餘錄》、孫詒讓《劄移》等,均為治《素問》訓詁考據之力作,而研討《靈樞》校勘訓詁者寡。但亦頗有可稱舉者,顧尚之《靈樞校勘記》一捲,雖篇幅無多,每有發韆古之覆佳處。日本江戶後期,訓詁考據學者澀江抽齋著《靈樞講義》,對《靈樞》之校注訓詁及醫理之闡發,極見功力,其水平時有超過丹波元簡《靈樞識》處。但是,總起來說,《靈樞》注釋、校勘、訓詁、考證,其基礎遠較《素問》薄弱,從事此書之校注,所遇睏難更多。

張君保春先生以《黃帝內經·靈樞詳注》手稿見示,讀畢頗感欣悅,此書於《靈樞》之訓詁、校勘、釋義裨益多多,某些覃思竭慮處,可補前賢注釋之不足。綜觀《詳注》尤勝處,有如下四端。

一、底本選用精當。《靈樞》傳本較著者有明無名氏仿宋白文本,二十四捲八十一篇,全稱《新刊黃帝內經靈樞》日本內閣文庫藏有此書原刻。日本經絡學會於1992年11月影印發行,國內尚無《靈樞》白文本刊行,而有明嘉靖趙府居敬堂影印本,1956年人民衛生齣版社據原刊影印發行。此書字跡端莊,欄界寬裕。張君選此本為詳注之底本,使研究工作確立在堅實可靠基礎之上。

二、引用《太素》及楊上善校勘訛字、訓釋詞義、闡釋醫理。唐初楊上善《太素》注凡三十捲,今存二十五捲,楊注係唐初以前關於《靈樞》《素問》之醫理、經絡、脈象、腧穴、針灸、養生、校勘、訓詁等之集大成者,對於研究整理《內經》價值連城。張君有鑒於此,幾乎每捲每篇均詳引《太素》及楊上善解釋《靈樞》,校其訛字,釋其詞語,闡其義理。清代《內經》注傢以未見《太素》為憾事,當今治《內經》之學而有遠見卓識者,無不重視《太素》及楊注之重要意義。《詳注》廣引《太素》及楊注,不僅多裨《靈樞》之詮注,亦可覘張君治學之識斷。前人雲,治學廣博難,精審難,識斷尤難。《詳注》詳徵《太素》,可窺作者之學力。

三、《靈樞》由於前人校注基礎薄弱,尚有衍文錯簡訛字難詞需要研究,楊上善雖有部分解說,但頗不詳備,故後賢馬蒔、張介賓、張誌聰繼起而闡其醫理,清人顧尚之《靈樞校勘記》釋其校勘訓詁,日人丹波元簡《靈樞識》、澀江抽齋《靈樞講義》詳於釋詞校勘,凡元明以來至清末,中日學者研治《靈樞》有成者,多引其書其言,即此觀之,《詳注》頗類集注,將為治《靈樞》之學者,提供頗大方便。

四、全書詳於校勘、釋詞。釋詞極重視許慎《說文》、《說文》段注、王念孫、王引之父子關於訓詁之確詁。清代著名學者錢大昕雲:“有文字而後有詁訓,有詁訓而後有義理。詁訓者,義理之所由齣,非彆有義理齣乎詁訓之外者也”,“詁訓之於人大矣哉”。又雲,校勘精詳,訓詁確切,則“鄉壁虛造之輩,不得滕其說以衒世,學術正而士習端,其必由是矣。”張君保春先生之《黃帝內經·靈樞詳注》,亦有此種之美意焉。

餘與張君交往有年,嘉其人,重其學,讀畢《詳注》,謹弁言如上。此書嘉惠學人,定可知也。

錢超塵

1995年12月31日於北京中醫藥大學


(為《靈樞經》詳注工作開始於二十餘年前,濛錢超塵先生抬愛,為之序。)



《醫宗金鑒》:匯集百傢之長,融通經史之道的醫學百科全書 《醫宗金鑒》是一部集大成、傳正統、祛弊興新的中醫藥學巨著,由清代吳謙等奉敕編纂。它並非僅僅是一部書,更是一座巍峨的醫學殿堂,囊括瞭自黃帝、扁鵲、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等曆代名醫的智慧結晶,更融入瞭當時最先進的醫學理念與臨床實踐。其體例嚴謹,內容翔實,涵蓋麵廣,是中醫教學、臨床、研究不可或缺的參考書,至今仍閃耀著不朽的光輝。 一、 時代背景與編纂緣起:為振興中醫而生 清朝康乾盛世,國力強盛,文化繁榮,但與此同時,醫學領域也齣現瞭陳陳相因、學派林立、真僞難辨的狀況。許多醫者固守一方,偏信一傢之言,甚至齣現“醫不三世,不服其藥”的保守觀念。《醫宗金鑒》的編纂,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乾隆皇帝親下旨意,旨在統一醫學思想,整理曆代醫籍,辨僞存真,編纂一部集古今醫術之大成、融會貫通的醫學巨著,以復興中醫,造福蒼生。 吳謙等編纂者,以崇高的曆史責任感和嚴謹的學術態度,曆時多年,廣泛搜集、精選、注釋、考訂,終於在乾隆三年(1738年)完成瞭這部鴻篇巨製。它不僅代錶瞭清代中期中醫學發展的最高成就,也為後世中醫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二、 宏大的體例與豐富的內涵:構建中醫知識體係的完整圖景 《醫宗金鑒》全書共九十捲,分為二十二種。這種宏大的體例設計,體現瞭編纂者對中醫體係的深刻理解和全麵把握。它並非零散的醫方匯編,而是按照人體的生理、病理、診斷、治療等不同維度,構建瞭一個有機聯係、邏輯清晰的知識體係。 “金鑒”之名,寓意深遠:“金鑒”一詞,取其“鑒於金石,可以照見人形”之意,寓意此書如同明鏡,可以照亮醫學的真理,辨彆醫術的優劣。編纂者希望通過此書,能夠糾正醫學中的錯誤,確鑿醫學的準繩,讓後學者有據可循,有章可循。 分門彆類,係統嚴謹:全書的二十二種,各自獨立又相互關聯,形成瞭一個完整的醫學知識網絡。例如: 《醫宗金鑒·捲一·總論》:開宗明義,闡述瞭中醫的基本理論,如陰陽五行、髒腑經絡、病因病機等,為全書奠定瞭理論基礎。 《醫宗金鑒·捲二·醫理》:深入探討瞭人體生理、病理的奧秘,解釋瞭疾病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 《醫宗金鑒·捲三·診脈》:詳細介紹瞭脈象的望、聞、問、切四診方法,尤其是脈診的各種象,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 《醫宗金鑒·捲四·辨證》:闡述瞭辨證論治的原則和方法,強調“審證求因,論證求本”,是中醫治療的靈魂。 《醫宗金鑒·捲五·用藥》:總結瞭藥物的性味、功效、配伍原則,以及各種方劑的組成與變化,是臨床用藥的寶典。 《醫宗金鑒·髒腑》:分彆對人體五髒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係進行瞭詳細的闡述。 《醫宗金鑒·經絡》:係統介紹瞭經絡的循行、絡屬、功能及其在疾病傳變中的作用。 《醫宗金鑒·病因》:歸納瞭外感、內傷等多種緻病因素,並對各種病因的緻病特點進行瞭分析。 《醫宗金鑒·病機》:闡述瞭疾病發生、發展、轉歸的機理,如陰陽失調、氣血痰飲、邪正鬥爭等。 《醫宗金鑒·傷寒》:集結瞭曆代傷寒大傢對《傷寒論》的注疏和理解,是學習和運用《傷寒論》的權威參考。 《醫宗金鑒·金匱》:對《金匱要略》的精要進行瞭詳盡的解讀,涵蓋瞭雜病、婦科、兒科等內容。 《醫宗金鑒·溫病》:收集瞭對溫病學說的認識和臨床經驗,是認識和治療時行溫熱病的指導。 《醫宗金鑒·女科》:專門論述婦科疾病的辨證論治,包括月經、帶下、妊娠、産後等。 《醫宗金鑒·兒科》:專論兒科疾病,包括小兒生長發育、常見病證的診治。 《醫宗金鑒·外科》:論述外科常見病證,如瘡瘍、癰疽、外傷等。 《醫宗金鑒·眼科》:專門論述眼部疾病的辨證施治。 《醫宗金鑒·口齒》:論述口腔、牙齒等疾病的診治。 《醫宗金鑒·咽喉》:論述咽喉部疾病的辨證論治。 《醫宗金鑒·脈案》:匯集瞭大量名醫的脈案,提供瞭豐富的臨床實例。 《醫宗金鑒·方歌》:將復雜的方劑組成和功效編成易於記憶的歌訣,便於學習和應用。 《醫宗金鑒·針灸》:對針灸學進行瞭係統闡述,包括經絡、穴位、操作手法、治療原則等。 這種體例設計,既保持瞭中醫經典的傳承性,又體現瞭創新性和實用性,將中醫的理論、診斷、治療、藥物、方劑等要素有機地整閤起來,形成瞭一個完整而係統的醫學知識體係。 三、 嚴謹的注釋與精闢的闡釋:為古籍注入新的生命力 《醫宗金鑒》的另一大特色在於其精良的注釋。編纂者並非簡單地照搬前人注疏,而是博采眾長,去蕪存菁,並結閤自己的臨床經驗進行獨到闡釋。 考訂精審,辨僞存真: 對於一些古籍中的歧義、錯誤之處,編纂者進行瞭細緻的考訂,糾正瞭不少訛誤,為後學者提供瞭準確可靠的版本。 融匯貫通,化繁為簡: 在解釋經典名篇時,編纂者能夠將曆代名傢的觀點進行梳理和總結,並以更加淺顯易懂的語言加以闡釋,使得一些晦澀難懂的理論變得容易理解。 聯係臨床,注重實踐: 《醫宗金鑒》的注釋並非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緊密結閤臨床實踐,用大量的臨床實例來印證理論,指導實際的醫療工作。許多方歌的創作,更是將臨床經驗與理論知識巧妙地結閤,便於記憶和應用。 補充完善,彰顯創新: 編纂者在繼承前人經驗的基礎上,也對一些不足之處進行瞭補充和完善,展現瞭清代醫學發展的進步。例如,在傷寒、溫病等方麵的論述,都體現瞭當時的學術水平。 四、 臨床價值與深遠影響: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的基石 《醫宗金鑒》的齣現,對中醫的發展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 統一瞭醫學思想,規範瞭學術流派: 它通過整閤曆代名傢學說,辨彆真僞,總結精義,在一定程度上統一瞭醫學思想,糾正瞭當時醫學領域存在的混亂局麵,為中醫的規範化發展奠定瞭基礎。 成為重要的中醫教材: 由於其內容全麵、體係完整、注釋精良,《醫宗金鑒》很快成為當時及以後曆代中醫學習的重要教材,對培養中醫人纔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許多醫學院校仍將《醫宗金鑒》作為重要的參考資料。 指導臨床實踐,發揮治療作用: 書中匯集的各種方劑、治法,以及大量的脈案和方歌,為臨床醫生提供瞭豐富的診療思路和實踐指導。許多經典方劑,如“金鑒方”,至今仍被廣泛應用於臨床,療效顯著。 促進瞭中醫的普及與傳承: 許多篇章以歌賦、歌訣等形式呈現,便於理解和記憶,極大地促進瞭中醫知識的普及和在民間的傳承。 奠定瞭後世醫學發展的基礎: 《醫宗金鑒》所包含的豐富內容和嚴謹的學術思想,不僅總結瞭過去的醫學成就,也為後世醫學的發展提供瞭寶貴的藉鑒和啓示,對後世中醫的學術研究和臨床實踐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五、 總結 《醫宗金鑒》是一部集大成、傳正統、祛弊興新的中醫藥學巨著。它以其宏大的體例、精闢的注釋、豐富的內涵,係統地展現瞭中醫藥學的博大精深。它不僅是曆代醫傢智慧的結晶,更是中醫教育和臨床實踐不可或缺的瑰寶。穿越曆史的長河,《醫宗金鑒》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滋養著一代又一代的中醫人,為人類的健康事業貢獻著不竭的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古老的醫術經典。這次入手這本《黃帝內經·靈樞詳注》,是想更深入地瞭解中醫的精髓。《靈樞》篇的內容,比我想象的要更加精微和深入。它不僅僅是講解疾病的發生和治療,更是從生命本源、宇宙運行規律的角度去探討人體的健康。比如書中對於“神”、“氣”、“精”這些抽象概念的闡述,雖然有些難以理解,但卻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東方哲學的魅力。我尤其關注瞭書中關於“針灸”的部分,那些關於經絡的走嚮、穴位的定位以及不同疾病的針灸療法,都讓我感到非常神奇。雖然我不可能真的學會這些技術,但它讓我看到瞭中醫在治療上的獨特之處,也對中醫的博大精深有瞭更深的敬意。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窺見瞭古代先賢們對生命和健康的深刻洞察,也讓我對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保持身心健康有瞭更深刻的反思。

評分

我一直對健康養生有著濃厚的興趣,各種相關的書籍也看過不少,但總覺得不夠深入,不夠根本。直到我接觸到這本《黃帝內經·靈樞詳注》,纔覺得找到瞭我一直在尋找的那個“源頭”。書中所探討的醫學原理,讓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吃什麼、做什麼運動能健康,而是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去剖析人體的生理結構、病理機製,以及與自然環境的相互關係。特彆是書中關於“五行”、“陰陽”的理論,雖然抽象,但卻能解釋很多我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健康問題。比如,為什麼有些人容易上火?為什麼有些人容易受寒?這些在書中都有非常詳盡的解釋。而且,書中對於“治未病”的理念,更是讓我深受啓發。它告訴我們,真正的健康不是等到生病瞭再去治療,而是要從日常的點滴做起,去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本書讓我對健康有瞭更全麵、更係統的認識,也給瞭我很多切實可行的養生指導。

評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書純粹是齣於一種好奇心。總覺得《黃帝內經》是大名鼎鼎,但具體講瞭些什麼,我卻一無所知。拿到這本書後,我第一感覺是它很厚重,封麵設計也很古樸,透著一股曆史的沉澱感。翻開書頁,裏麵的內容果然不是我之前想象的那樣。它不是枯燥的醫學理論堆砌,而是通過大量的對話和場景來闡述醫學知識,讀起來反而有一種故事性。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情誌緻病”的論述,覺得這在現代社會尤其重要。我們生活壓力大,情緒波動也很大,很多疾病都跟心情有關。書裏講的“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讓我對自己情緒的管理有瞭新的認識。而且,書中對於養生和保健的方法,也給瞭我很多啓發,比如提倡順應自然、調整作息、飲食有節等等。雖然我不是學醫的,但這本書讓我對中醫的整體觀有瞭初步的瞭解,覺得它不僅僅是治病,更注重預防和養生,是一種非常全麵的健康理念。

評分

最近因為身體有些小毛病,開始關注中醫養生,偶然的機會接觸到瞭這本《黃帝內經·靈樞詳注》。坦白說,我之前對中醫的瞭解非常有限,總覺得它神秘莫測,而且跟不上時代。但讀瞭這本書之後,我的看法有瞭很大的改變。它讓我意識到,中醫並非迷信,而是有著一套嚴謹的理論體係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書中關於人體經絡的描述,雖然用瞭古老的詞匯,但通過注釋,我逐漸理解瞭那些脈絡是如何連接人體的各個部分,並影響著我們的健康。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書中關於“時令養生”的內容,比如不同季節應該吃什麼、做什麼活動對身體好。這讓我覺得中醫的養生之道非常貼近生活,也很有科學性。它不是一味地強調藥物治療,而是更注重通過生活方式的調整來達到健康的目的。這本書讓我對中醫颳目相看,也讓我開始嘗試將一些中醫的養生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評分

這本書我之前就聽過,但一直沒真正動手去讀。這次終於下定決心,拿到手翻開第一頁,就被那古樸的文字和深邃的哲理所吸引。它不像我平時看的那些快餐讀物,每一句話都蘊含著韆年的智慧,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剛開始讀的時候,我確實有些吃力,那些文言文的錶達方式和古人的醫學思維,對我這個現代人來說,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但我沒有放棄,每天堅持讀上幾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查閱資料,或者翻看後麵的注釋。漸漸地,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能理解書中在講什麼瞭。那些關於人體經絡、髒腑、病理以及養生的論述,雖然年代久遠,但很多內容到現在看來依然具有啓發性。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身體,認識到健康並非理所當然,而是需要通過科學的方法去調養和維護的。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醫學著作,更像是一部關於生命智慧的百科全書,讓我受益匪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