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骨佛心》一书是从明式家具、紫砂茶壶与当时文人间关系的角度审视明清文化的一部论著。全书共10万字,约200张图片。正如其副题所表明的那样,它不同于一般的介绍鉴赏明式家具和宜兴紫砂壶的书籍,而是关重论述明清文人与家具及紫砂壶的关系的著作。
全书既有随笔式的自由,又有理性思辨的逻辑。作为工艺美术,明式家具和紫砂茶壶为什么能达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使得它们至今仍成为人们称道珍赏的艺术瑰宝呢?书中通过层层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了明清文人为何钟情于家具和紫砂茶壶,使之从普通的实用器具上升到艺术范畴,并在其中展现出文人的精神理想世界。
由于作者本人擅长书画,具有亲身的创作经验和较高的艺术素养,因此能对明清家具和紫砂茶壶的艺术特征有精到的体认和概括,而且能旁搜远绍,追本溯源,将它们与中国整个艺术精神的传承发展联系起来。作者认为,明式家具、紫砂茶壶集中体现了中国的线条艺术特点,是继青铜文饰、玉器造型、书法、绘画之后,线的艺术在日用泥木领域的拓展延伸,同时也是当时文人的心灵世界与泥木世界的碰撞的产物。无论明式家具中的桌案几凳还是紫砂茶壶中的供春曼生,这种线条的独特和空间造型的丰富,正合乎了传统审美的内在规律;同时,诗化的生活和生活的诗化,使明式家具、紫砂茶壶合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审美目标。明式家具、紫砂茶壶的较大艺术魅力体现在它们简素空灵的追求,这既是他们性情深处超逸脱俗的心态的展现,也是我国“以线造型”的美术思想精髓的演进发展。这样,就令人信服地揭示出了明式家具和紫砂茶壶的素雅简练、流畅空灵所蕴含的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它们决不是几件家具、几把茶壶而已。
这是一部有特色和创见的文化随笔。全书在编排上,选择了明式家具、紫砂茶壶中的典型器作为诠释,精当而且精美。
严克勤,文化学者、画家,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江南大学书画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在南方某城市传媒集团任职,出版多部文化专著及个人画集。
《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有以下数端:
一“打通”,即打破作为工艺美术层面的明式家具、紫砂壶与古代文学史、艺术史等领域之间的壁障,进行整体性的考察,藉以阿答“明式家具和紫砂壶为什么能达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的问题。
二“互训”一方面由于文人的参与,才使明式家具、紫砂壶确立了在海内外无与伦比的地位;另一方面,明清文人们也通过对明式家具、紫砂壶的研发制作的参与介入,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诗意的、审美的性质。
三“提升”,即将通常被视作实用器具的明式家具、紫砂壶放到全景艺术史观、哲学史观的背景下来进行考察,进行理性分析,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
——刘睦秋
因此,当宜兴紫砂被用于制壶之后,人们迅速认识到了紫砂壶在泡茶性能上的优越性。《阳羡名陶录》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朱权所著的《茶谱》是明代出现最早的茶书,在此后的近百年中没有新的茶书出现,新茶书的出现是在明晚期,这期间紫砂壶已成为流行的茶具。《阳羡茗壶系》中记载:“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学者依此推算,紫砂壶在茶事中出现,当在明代中期。
一般学者认为,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壶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这把紫砂壶的特征,与宜兴近年窑址地层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明代紫砂壶陶片吻合,其壶嘴的形制和口沿形制等相同,与金坛金沙广场古井中出土的几把明代晚期提梁壶也类似。
“紫砂壶”是陶瓷艺术中与茶文化结合最紧密的艺术品。烧成后的紫砂壶能呈现出特有的肌理效果,透气性比一般陶泥制品要好得多,一经泡养把玩,其壶面“包浆”光泽的雅趣不在玉器之下。紫砂的主要产地是著名的陶都宜兴。
……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曾听过一学期朱光潜先生讲授的《西方美学史》。朱先生说,有志于研究美学的人,必须至少懂得一门艺术,如文学、绘画或音乐等,以免成为空头美学家。这个对初学者的忠告,朱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曾多次提出过。
我是学中国文学的,工作性质几经变化,后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教学工作。受朱先生这番话的启发,我觉得搞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应该对中国古代艺术如绘画、书法、音乐等也有一定的修养。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至今仍对中国古代艺术知之甚少,因而不能把中国古代文论与整个古代艺术精神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读了严克勤先生的《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一书,更使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克勤先生的这部专著,正如其副题所表明的那样,不同于一般的介绍鉴赏明式家具和宜兴紫砂壶的书籍,而是论述明清文人与家具及紫砂壶的关系的理论性著作。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梳理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场景时,那种细腻的笔触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历史的叙述上,而是聚焦于书房的一隅、茶室的一角,通过对笔筒、香炉、砚台这些“小物件”的描摹,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轮廓。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书中对某些特定时期,比如晚明时期那种略带颓废却又极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如何反作用于器物形制的微小变化,分析得鞭辟入里。它让我意识到,艺术的演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思潮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
评分初读这本关于古典器物鉴赏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真诚”。他似乎并不急于展示自己的学识有多渊博,而是更注重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感受那些被时光打磨的物件本身所蕴含的故事。书中的选材非常独到,很多都是市场上不常见的精品,但作者的解读却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尤其欣赏他对“文气”一词的阐释,他将那种雅致、内敛的气质,巧妙地融入到对器型比例和空间布局的讨论中,使得原本枯燥的审美标准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中那些看似寻常的摆设,发现原来每一件“物”背后,都藏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和生活哲学。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封面那张老旧的木刻插图,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气息。我喜欢作者在行文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是老友在分享一件珍藏多年的旧物。书中对不同时期家具的纹饰、用料乃至制作工艺的考据都十分扎实,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感,反而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敬意。特别是关于榫卯结构的细节描述,作者竟然能用如此生动的笔触将其描绘得清晰可见,让人不禁想象起当年工匠们在昏黄灯光下,一刀一凿间灌注的心血。这不仅是一本知识普及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与记忆的影像志,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带领我们穿越回那个手艺尚能凝固时光的年代。
评分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以往阅读相关书籍时,常常会因为术语过多而感到吃力。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奇地具有亲和力,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为你揭开层层面纱。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制作流程时,总能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趣味盎然的历史轶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绝无冗长乏味之感。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过去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空间中,重新唤醒那种对“器物之美”的尊重与追求,这对于当下的生活美学实践,无疑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高的叙事自觉。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逐步聚焦到具体器物的材质、工艺,再到最后对文人生活方式的总结,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像一道精密的几何题。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处跨学科的论述,比如如何将当时的园林布局理念,映射到室内陈设的“虚实相生”上,这种跨界的比较分析,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它不是简单的“文物图录”,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审美建构史”的入门读本,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提升了自己的鉴赏品味和思维深度。
评分明朝家具样子精美,做工精巧,非常有名,好书
评分好书,图片更多些就好了
评分很快很好 很便宜
评分内容不错。。值得购买。。。印刷精美
评分睡觉前翻一翻,很有趣。
评分好书好书好书!五星星星!
评分不错
评分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一直都是京东坚定的支持者,但京东的图书勋章日真的太坑人了。每天等到10点去抢,两三秒就没有券了,浪费老客户的感情。既然活动,就充足一点,想领券的都可以领,才是对老客户的尊重,对支持者的回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