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增订版)

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增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克勤 著
图书标签:
  • 明清家具
  • 紫砂
  • 文人文化
  • 艺术史
  • 工艺美术
  • 收藏
  • 鉴赏
  • 传统文化
  • 生活美学
  • 增订版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56511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4412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9
字数:15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仙骨佛心》一书是从明式家具、紫砂茶壶与当时文人间关系的角度审视明清文化的一部论著。全书共10万字,约200张图片。正如其副题所表明的那样,它不同于一般的介绍鉴赏明式家具和宜兴紫砂壶的书籍,而是关重论述明清文人与家具及紫砂壶的关系的著作。

  全书既有随笔式的自由,又有理性思辨的逻辑。作为工艺美术,明式家具和紫砂茶壶为什么能达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使得它们至今仍成为人们称道珍赏的艺术瑰宝呢?书中通过层层深入细致的分析,论证了明清文人为何钟情于家具和紫砂茶壶,使之从普通的实用器具上升到艺术范畴,并在其中展现出文人的精神理想世界。

  由于作者本人擅长书画,具有亲身的创作经验和较高的艺术素养,因此能对明清家具和紫砂茶壶的艺术特征有精到的体认和概括,而且能旁搜远绍,追本溯源,将它们与中国整个艺术精神的传承发展联系起来。作者认为,明式家具、紫砂茶壶集中体现了中国的线条艺术特点,是继青铜文饰、玉器造型、书法、绘画之后,线的艺术在日用泥木领域的拓展延伸,同时也是当时文人的心灵世界与泥木世界的碰撞的产物。无论明式家具中的桌案几凳还是紫砂茶壶中的供春曼生,这种线条的独特和空间造型的丰富,正合乎了传统审美的内在规律;同时,诗化的生活和生活的诗化,使明式家具、紫砂茶壶合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审美目标。明式家具、紫砂茶壶的较大艺术魅力体现在它们简素空灵的追求,这既是他们性情深处超逸脱俗的心态的展现,也是我国“以线造型”的美术思想精髓的演进发展。这样,就令人信服地揭示出了明式家具和紫砂茶壶的素雅简练、流畅空灵所蕴含的无限丰富的艺术世界,它们决不是几件家具、几把茶壶而已。

  这是一部有特色和创见的文化随笔。全书在编排上,选择了明式家具、紫砂茶壶中的典型器作为诠释,精当而且精美。


作者简介

  严克勤,文化学者、画家,南京艺术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客座教授、江南大学书画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在南方某城市传媒集团任职,出版多部文化专著及个人画集。

精彩书评

  《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有以下数端:

  一“打通”,即打破作为工艺美术层面的明式家具、紫砂壶与古代文学史、艺术史等领域之间的壁障,进行整体性的考察,藉以阿答“明式家具和紫砂壶为什么能达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高度统一”的问题。

  二“互训”一方面由于文人的参与,才使明式家具、紫砂壶确立了在海内外无与伦比的地位;另一方面,明清文人们也通过对明式家具、紫砂壶的研发制作的参与介入,使自己的日常生活方式更多地体现了一种诗意的、审美的性质。

  三“提升”,即将通常被视作实用器具的明式家具、紫砂壶放到全景艺术史观、哲学史观的背景下来进行考察,进行理性分析,深入地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艺术价值。

  ——刘睦秋

精彩书摘

  因此,当宜兴紫砂被用于制壶之后,人们迅速认识到了紫砂壶在泡茶性能上的优越性。《阳羡名陶录》称“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

  朱权所著的《茶谱》是明代出现最早的茶书,在此后的近百年中没有新的茶书出现,新茶书的出现是在明晚期,这期间紫砂壶已成为流行的茶具。《阳羡茗壶系》中记载:“近百年中,壶黜银锡及闽豫瓷,而尚宜兴陶……名手所作,一壶重不数两,价重一二十金,能使土与黄金争价。”学者依此推算,紫砂壶在茶事中出现,当在明代中期。

  一般学者认为,南京中华门外马家山油坊桥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紫砂提梁壶是目前唯一有绝对年代可考的明嘉靖早期紫砂壶。这把紫砂壶的特征,与宜兴近年窑址地层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明代紫砂壶陶片吻合,其壶嘴的形制和口沿形制等相同,与金坛金沙广场古井中出土的几把明代晚期提梁壶也类似。

  “紫砂壶”是陶瓷艺术中与茶文化结合最紧密的艺术品。烧成后的紫砂壶能呈现出特有的肌理效果,透气性比一般陶泥制品要好得多,一经泡养把玩,其壶面“包浆”光泽的雅趣不在玉器之下。紫砂的主要产地是著名的陶都宜兴。

  ……

前言/序言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曾听过一学期朱光潜先生讲授的《西方美学史》。朱先生说,有志于研究美学的人,必须至少懂得一门艺术,如文学、绘画或音乐等,以免成为空头美学家。这个对初学者的忠告,朱先生在他的文章中也曾多次提出过。

  我是学中国文学的,工作性质几经变化,后来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的教学工作。受朱先生这番话的启发,我觉得搞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应该对中国古代艺术如绘画、书法、音乐等也有一定的修养。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我至今仍对中国古代艺术知之甚少,因而不能把中国古代文论与整个古代艺术精神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读了严克勤先生的《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一书,更使我深感自己的不足。克勤先生的这部专著,正如其副题所表明的那样,不同于一般的介绍鉴赏明式家具和宜兴紫砂壶的书籍,而是论述明清文人与家具及紫砂壶的关系的理论性著作。


仙骨佛心:家具、紫砂与明清文人(增订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聚焦于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物质文化与精神世界的深度研究。它并非仅仅是一部艺术品鉴赏指南,而是一扇深入探寻特定历史时期精英群体生活哲学、审美取向与社会角色的窗口。通过对家具、紫砂茶器这两类核心载体的细致剖析,本书试图勾勒出“仙骨佛心”这一复杂精神图景在日常器物上的物化体现。 第一部分:器物中的文人哲学 家具篇:结构、比例与气韵的对话 明清家具,特别是明式硬木家具,被誉为中国传统工艺的巅峰之作。本书将家具视为文人精神的物质载体,深入探讨其背后的设计逻辑。 榫卯的智慧与天人合一: 不仅罗列榫卯结构的精妙,更着重分析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连接方式如何契合古代士人追求的自然、和谐、去雕饰的审美观。黄花梨、紫檀等珍贵木材的选择,本身就体现了对材料本真之美的尊重,这与文人“格物致知”的求真精神一脉相承。 空间哲学与秩序构建: 书房、客厅、卧室等不同空间中,桌、椅、案、架的陈设,体现了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和个人的内心秩序。我们分析了圈椅的“抱团”造型所蕴含的内敛与包容,以及条案的挺拔直线所代表的正直与气节。这些家具的比例关系,并非随意设计,而是遵循着中国古代的“中正之道”和度量衡的文化内涵。 “素”的境界: 与清代家具的繁复雕刻形成对比,明式家具的“素”被提升到哲学高度。这种“素”,并非简单地指朴素,而是指去除一切不必要的炫耀性装饰后,所呈现出的木材自然纹理、流畅线条所散发出的内在气质,即所谓的“文气”或“仙气”。它要求使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才能真正领会其韵味,这恰是文人阶层自我身份认同的体现。 紫砂篇:泥土的涅槃与性灵的寄托 紫砂壶,作为茶道的核心器物,在明清时期从单纯的饮具演变为文人把玩、品鉴的“案头清供”。本书着重探讨紫砂如何承载文人的“佛心”——对禅意、静谧和内心修炼的追求。 泥料的“性情”: 分析不同泥料(如紫泥、朱泥、段泥)的质感、透气性与“包浆”过程,揭示文人如何通过长期使用,使壶与人的性情相互渗透。紫砂壶的温润光泽,被视为长期心性修养的结果,是“养壶如养性”的具象化体现。 造型的“拟象”与“写意”: 探讨紫砂壶从仿古鼎彝造型到仿生造型(如瓜果、花卉)的演变。仿生造型并非简单的模仿自然,而是通过高度提炼和概括,将自然之美融入方寸之间,体现了文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追求。书中重点解析了供春、时大彬等大师在造型上的创新,以及这些创新如何服务于文人阶层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表达。 茶会与社交: 紫砂壶的使用场景,往往是文人在书斋、园林中进行的清谈、雅集。茶事活动成为文人超越世俗、寄托“佛心”的媒介。茶的清苦与紫砂的沉静,共同营造了一种隔绝外界喧嚣的审美空间。 第二部分:仙骨与佛心:精神气质的物化 本书的核心概念“仙骨佛心”是对明清文人精神气质的高度概括。 “仙骨”:出世的倾向与对自由的向往 “仙骨”代表了文人对功名利禄的疏离感和对超脱尘世的向往。在严苛的科举制度和官场倾轧中,家具和紫砂成为他们构建精神庇护所的工具。 家具的极简风格,如圈椅的空灵感,象征着对冗余世俗的摒弃。 紫砂壶的内敛光华,暗示着一种“不为物役”的独立人格。 这种“仙气”,体现为对古风的追溯、对道家哲学的推崇,以及在艺术追求上的非实用主义倾向。 “佛心”:内省的功夫与对秩序的尊重 “佛心”并非指宗教信仰的绝对皈依,而是指一种高度的自我约束、内省精神以及对人生无常的通达。 在家具的形制与工艺的规整中,体现了对传统“礼”与“序”的尊重,这是文人安身立命的基础。 紫砂茶道的静默与仪式感,训练着文人的专注力与耐心,是禅宗“当下”观的实践。 通过对器物日复一日的摩挲与把玩,文人实现了从外在世界的喧嚣转向内在心性的澄明,达到“一器一世界”的境界。 增订版特色:历史的再审视 本次增订版在保持原有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兴的考古发掘与相关史料,对以下方面进行了补充和深化: 1. 江南士绅阶层的角色变化: 探讨明末清初,在社会动荡中,部分文人如何将对政治的理想寄托于艺术收藏与创作,加速了家具和紫砂审美的专业化和“案头清供”风尚的形成。 2. 跨区域的审美交流: 增加了对岭南、徽州等特定地域文人群体在家具与茶器偏好上的地域性差异分析,指出“仙骨佛心”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微调。 3.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引入了对工具改良(如制壶工具的改进)如何反向推动艺术表达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使得对器物制作的阐述更为立体。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种超越纯粹物质层面的解读视角,使我们能够透过这些精美的器物,聆听明清文人那份渴望超脱却又深植于世俗的复杂心音,理解他们如何在“仙骨”与“佛心”之间,塑造出独具魅力的人生美学。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在梳理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阶层的生活场景时,那种细腻的笔触简直是令人叹为观止。他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历史的叙述上,而是聚焦于书房的一隅、茶室的一角,通过对笔筒、香炉、砚台这些“小物件”的描摹,勾勒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轮廓。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代入感。书中对某些特定时期,比如晚明时期那种略带颓废却又极其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潮,如何反作用于器物形制的微小变化,分析得鞭辟入里。它让我意识到,艺术的演变从来都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思潮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复杂过程。

评分

初读这本关于古典器物鉴赏的著作,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真诚”。他似乎并不急于展示自己的学识有多渊博,而是更注重引导读者去观察、去感受那些被时光打磨的物件本身所蕴含的故事。书中的选材非常独到,很多都是市场上不常见的精品,但作者的解读却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尤其欣赏他对“文气”一词的阐释,他将那种雅致、内敛的气质,巧妙地融入到对器型比例和空间布局的讨论中,使得原本枯燥的审美标准变得有血有肉,充满了人情味。读完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家中那些看似寻常的摆设,发现原来每一件“物”背后,都藏着一个时代的审美取向和生活哲学。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封面那张老旧的木刻插图,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悠远的气息。我喜欢作者在行文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是老友在分享一件珍藏多年的旧物。书中对不同时期家具的纹饰、用料乃至制作工艺的考据都十分扎实,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感,反而充满了对匠人精神的敬意。特别是关于榫卯结构的细节描述,作者竟然能用如此生动的笔触将其描绘得清晰可见,让人不禁想象起当年工匠们在昏黄灯光下,一刀一凿间灌注的心血。这不仅是一本知识普及的书,更像是一部关于时间与记忆的影像志,每一个章节都像是在带领我们穿越回那个手艺尚能凝固时光的年代。

评分

我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以往阅读相关书籍时,常常会因为术语过多而感到吃力。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却出奇地具有亲和力,仿佛一位博学的长者,耐心地为你揭开层层面纱。作者在阐述复杂的制作流程时,总能恰到好处地穿插一些趣味盎然的历史轶事,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绝无冗长乏味之感。更重要的是,它成功地架设了一座桥梁,连接了遥远的过去与我们当下的生活。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在现代生活空间中,重新唤醒那种对“器物之美”的尊重与追求,这对于当下的生活美学实践,无疑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和启发性。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极高的叙事自觉。从宏观的时代背景切入,逐步聚焦到具体器物的材质、工艺,再到最后对文人生活方式的总结,层层递进,逻辑清晰得像一道精密的几何题。我特别喜欢其中几处跨学科的论述,比如如何将当时的园林布局理念,映射到室内陈设的“虚实相生”上,这种跨界的比较分析,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认知边界。它不是简单的“文物图录”,而更像是一部关于“审美建构史”的入门读本,让人在吸收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提升了自己的鉴赏品味和思维深度。

评分

明朝家具样子精美,做工精巧,非常有名,好书

评分

好书,图片更多些就好了

评分

很快很好 很便宜

评分

内容不错。。值得购买。。。印刷精美

评分

睡觉前翻一翻,很有趣。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五星星星!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值得一看!!!!

评分

一直都是京东坚定的支持者,但京东的图书勋章日真的太坑人了。每天等到10点去抢,两三秒就没有券了,浪费老客户的感情。既然活动,就充足一点,想领券的都可以领,才是对老客户的尊重,对支持者的回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