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访谈录

梁漱溟访谈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漱溟 口述
图书标签:
  • 梁漱溟
  • 访谈录
  • 中国文化
  • 思想史
  • 近现代史
  • 文化反思
  • 乡村建设
  • 中国社会
  • 历史人物
  • 口述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16908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4535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梁漱溟热经久不息。本书适合对梁漱溟及中国近现当代史感兴趣的读者。
世人以学者看待我,非我所愿接受。如其看我是自有其思想的人,而且是一生总本着自己的思想识见而积极行动的人,那便很好不过了。然而俯思自省,我认真则有之,“做人”二字还不大易谈。——梁漱溟

内容简介

书稿由1985年7月27日至1988年1月19日白吉庵对梁漱溟的24次访谈整理而成。梁漱溟是“箭垛式”的思想家与行动者,这份珍贵的记录,对于了解梁漱溟的经历、思想以及20世纪的中国历史,都是一份难得的史料。 有四种“梁漱溟访谈录”。 一种是汪东林的《梁漱溟问答录》(湖南出版社1988年版、1991年再版,2004年湖北人民出版社修订出版,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年新版改题《我对于生活如此认真:梁漱溟问答录》),此书实为汪先生根据梁老的文章整理而成,并非对谈。梁老的儿子已多次指出此书的失实之处。 另一种是白先生的这本书。1997年山西人民只印了3000本,错误百出,且已不易得。 第三种是美国学者艾恺的《这个世界会好吗:梁漱溟晚年口述》(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后又出过天津教育版、三联书店版,系据1980年录音整理而成)。出版当年,一时洛阳纸贵,好评如潮。艾恺后又出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梁漱溟晚年口述》(人民出版社与外研社联合出版,系据1984年录音整理而成),市场业绩亦不俗。 白先生是中国学者,和梁先生的隔膜较外国人更少,梁老对其十分信任,谈得也很深入。

作者简介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民、瘦民,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思想家、教育家和社会改造运动者。1917年至1924年在北大任教,后在山东、广东、河南等地办学,1931年赴山东邹平开始乡村建设试验,1937年后为抗战奔走努力,日寇投降后曾参与国共和谈。一生为人生问题和中国问题而思考、行动。主要著作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印度哲学概论》《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白吉庵,1930年生人,原名应祥,以字行。云南建水人。历史学家。1953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同年入中国人民大学做研究生,1956年毕业后,先后在多所院校任教,1977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治学功力深厚,有专著《胡适传》《章士钊传》等及论文多篇,受到学界重视。

目录

初版序
这份“访谈录”是我当年采访梁漱溟先生的笔记。原来是为了给梁老写传记时参考用的,并非是为了公开发表,因此没详细记录,更没有用录音,而只是听梁老在讲他过去的生平往事,我坐在一旁以膝为写字板,扼要地记下他的谈话内容。
访谈录
札记?日记摘抄
新版后记

精彩书摘

谈章士钊(行严)事
行严先生到香港是有使命去的。我记得费彝民每年一次或两次来北京,向中央接洽。来京见总理,同时看看北京朋友,他就去看过行严先生。章除正太太,姬妾至少两个,不住一起。吴夫人很多时间没同行严住,自己到上海另外过,因为行严有姬妾的关系。费彝民到北京看到章老,章托付他说,我身边姨太太新过去,你把香港那个帮忙一下,送上飞机来北京,陪伴我。这个话,费彝民当然要办了,要这样办。他向总理辞行回香港,说到这事。总理说,你不要这样办。相反地,要香港支一笔款,弄一所房子,给她在那里安家,因为我们要派行严到香港。关于要派行严到香港的话,因我常去他那里走动,行严告诉我他要去香港。告诉我他去的使命,经过香港到台湾。提了两个人,一个是黄杰,是军人,湖南人。党中央、总理要我去香港到台湾,黄杰在香港(是学生);一个在外交方面,魏道明。此二人都是我的后辈,要我去香港,再去台湾,对台湾做工作。这些话都是行严亲自对我讲的。他之所以去香港,是有意义、有使命的,使命在由香港到台湾,不想病故在香港,没有去得成。我记得他死后,香港殷夫人来过北京,住北京饭店。

访问延安
先是见张闻天总书记,后才见到毛主席。被人称为主席,打听是否是陕甘宁边区主席。答说,是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访问延安,当时日本侵入中国,七七事变后第二年正月,我访问延安。经过情形在《光明报》上有详细记录。访问延安的事,我引用诸葛亮说关羽的话。张飞夜战马超,关羽知道了,向诸葛亮说,我会一会马超。诸葛亮回信给关羽,说马超虽勇,不过与张相等,“逸群绝伦”。用此话赞毛,即借诸葛赞扬关羽的话。
结束一下,为什么有“逸群绝伦”之叹?我对当时国民党政府失望,全国崩溃,各自逃难,愁闷国家前途如何,这样去延安的。跟毛谈话后,我心中的愁闷一扫而光。谈了长时间的话,即“论持久战”的话,内容都是这些。我心里豁然开朗,日本必败,中国前途有望,可以建设新中国的。非常佩服他。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建设新中国,就是要讨论的问题,也是目前要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彼此争论剧烈,他的主张与我相反。他是以阶级斗争来建设新中国,我不同意阶级斗争。如果意见不同就争论,说不完。夜晚谈话两个通宵,彼此争论。我的话:中国社会与西洋不同,虽然有贫富贵贱,但是上下流转相通,不同于两阶级的对抗,缺乏阶级对抗形式。他就叹惜:梁先生你是过分强调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中国还是有一般性的。我说,你是强调一般性,没有认识特殊性,缺乏对中国特殊性的认识。

对胡适意见
关于胡适问题,他那个人可以说在学术、思想界有贡献,这就是他的白话文、新文学运动、新思潮,在北大开出来,他是头一个有功的。不过他这个人,所以能享大名,是因为他的头脑明爽,可是浅,浅而明,这两个字。他是不能深入的。这个人,我说他不能深入,一般。
先父所给予我的帮助
(一)帮助是消极的。中学毕业时,一面考试一面革起命来。本来在未毕业时,已与革命党人相通,毕业后便跟着跑革命,到第二年民国成立,照理当去升学,但我不去。先父完全不说,也不勉强我。 (二)后来由革命的社会主义转到佛家,自己东买一本佛书,西买一本佛书,暗中自己摸索——这也是主动的瞎撞,一直撞了若干年——先父也不干涉。我的思想转向佛学后,我就要出家,不娶妻,先父只将他的主意说我知道,而完全不干涉。但我始终固执,世界上恐怕找不出像我这样固执的人来。 (三)不娶妻。母亲临终之前告诉我,不要固执己见,应该娶亲。而先父背后告诉我说,虽然母亲意思如此,可不一定依照,还是以自己意思为主……先父信任、放任不管,这另有他的主意,即放任中有信任,给我好处极大……

我自己的长处
有两点:一点是好用思想,思想深刻;一点是不肯苟同于人。至于短处,不能用一句话来说,即自己不会调理自己、运用自己头脑,好犯失眠症,治这病就是“诚”;意思多,就是不诚。
1977年
3月30日,写完《社会主义革命在苏联失败的朕兆》一长篇文章。
4月16日,袁昌来谈,因《毛泽东选集》五卷出版,有所建议于我。于是着手1953年9月事情之叙述文,将写信给党中央,而以此附件。
5月4日,访张伯驹,似禅净兼修,但文人习气,务为诗词。
10月1日,晚饭后,车来,去天安门观礼,在最下层,感叹今昔之差(昔与毛、周同在城楼上也)。早退,休息于车中,回家9时多。
1978年
5月22日,赴会,王芸生发端,对我批判,其余诸人继之。一概不答。取回我《宪政与专政》一稿,又取得大会集体相片。

《时代的回声:知识分子的心灵轨迹》 本书并非对某位特定人物的学术研究,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视角,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精神图景。它关注的是那些在风云变幻中,用思想和文字记录时代、反思时代、塑造时代的先行者们。 历史的坐标:动荡年代的心灵选择 二十世纪,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从辛亥革命的曙光,到军阀混战的阴影,再到抗日战争的烽火,以及新中国的建立,每一个历史节点都牵动着知识分子的神经。他们是时代的旁观者,更是参与者。本书将深入探讨,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在社会制度剧烈转型的过程中,知识分子是如何抉择自己的立场,又是如何被时代的洪流所裹挟,或主动引领。我们将考察他们如何在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现代文明之间徘徊,如何在救亡图存的使命感与学术自由的追求间挣扎。 思想的碰撞:多元视角的交汇 本书将汇集多位不同领域、不同派别的知识分子,呈现他们思想的火花与碰撞。从关注社会改良的实干家,到倡导学术独立的学者,从投身革命的理想主义者,到反思历史的批判者,每一个个体都是一面折射时代光辉的镜子。我们将揭示他们思想的渊源,梳理他们观点的演变,分析他们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深刻忧虑与期盼。本书不局限于某一学派或某一思想体系,而是力求展现二十世纪中国思想界的多元格局,以及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对话、争鸣与融合。 困境与坚守: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 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我们往往会忽略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本书将关注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在政治运动、社会变迁中的个人遭遇。有的人饱受政治迫害,有的人经历颠沛流离,有的人在学术道路上屡遭挫折。然而,正是在这些困境之中,我们更能看到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民族责任的担当,以及在黑暗中闪耀的人性光辉。本书将展现他们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下,坚守自己的学术信念和人格尊严,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遗产与启示:眺望未来 二十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遗产。他们的探索、挣扎、反思,至今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本书将尝试梳理这些思想遗产的价值,探讨它们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中的意义。我们希望通过回溯历史,理解过去,从而更好地把握现在,并以更清醒的头脑去面对未来。这本书邀请读者一同走进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倾听那些响彻云霄的时代回声,感受知识分子群体的澎湃心灵,并在其中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思考与力量。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观察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和思想变迁的独特视角,通过呈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经历和集体选择,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以及知识分子在其中扮演的不可或缺的角色。它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溯,一次对思想的致敬,更是一次对民族精神的探寻。

用户评价

评分

梁漱溟先生,这位在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上占据独特地位的人物,他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深邃的思辨色彩。我一直觉得,要理解一个时代的变迁,就必须去了解那些在这个时代中,曾经发出过深刻声音的思想家。梁先生无疑就是其中一位。他早年的激进,中期的求索,晚年的回望,每一步都深深地烙印着时代的痕迹,也凝聚着他个人独到的洞察。我特别想知道,在他的人生旅途中,究竟是哪些经历,哪些人和事,促使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那样的情怀,又让他对西方的现代文明保持了那样的审慎。我渴望通过这本书,能够听到他亲口讲述那些思想转折的瞬间,那些让他为之奋斗的理想,以及那些让他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评分

梁漱溟先生,在我看来,是一位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一笔的独特存在。他的思想,尤其是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辨析,一直是我关注的焦点。我总觉得,在理解中国近现代史时,绕不开梁先生这样的思想人物。我特别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更清晰地认识他思想的形成过程,了解他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我也好奇,他对于中国社会未来发展的那些思考,究竟是基于怎样的判断和洞察。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听到他最真实的声音,去理解他那些看似有些“复古”的言论背后,所蕴含的对中国文明的深刻理解和强烈保护欲。

评分

在我心目中,梁漱溟先生不仅仅是一位思想家,更像是一位中国社会自身孕育出的、不断自我诘问的灵魂。他的思想,尤其是在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上,总能引发我极大的思考。我常常在想,在那个剧烈变革的年代,他为何会对中国固有的文明模式抱有如此坚定的信念,又为何会对西方模式产生如此多的疑虑?是时代的局限,还是他看到了我们今天依然未能完全解决的深层问题?我期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以一种近乎“面对面”的方式,去聆听他的声音,去感受他那颗为中国寻找出路而跳动的心。我想知道,他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所走过的道路,那些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在他眼中又意味着什么。

评分

梁漱溟先生的名字,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的长河中,无疑是一个闪耀而又饱含争议的存在。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他的名字,当时正在翻阅一本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著作,梁先生作为一位重要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探索者,以及一位始终关注中国农民问题和乡村建设的实践者,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然而,围绕着他的思想,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他对社会变革的路径选择,似乎都存在着一些被不同角度解读的复杂性。我一直渴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思想家,不仅仅是他最终的结论,更是他思考的脉络,他如何一步步走向自己的立场,又为何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做出那样引人深思的判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他内心深处的思想世界,去感受那种在时代洪流中,一位知识分子如何挣扎、探索、坚持的真实过程。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理解他那些看似矛盾的言论背后,究竟是怎样的哲学思辨和人生体验在支撑。

评分

对于梁漱溟先生,我始终抱有一种复杂而又敬畏的情感。他是一个充满矛盾却又极富魅力的知识分子形象。我一直觉得,他的身上承载着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在特定历史时期所面临的共同困境,那就是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一条适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道路。我迫切地想了解,在他那些著名的论断和激烈的辩论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思考逻辑和情感驱动。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他思想的脉络,了解他为什么会如此执着于“中国问题”,以及他对于“乡建”的理解,是怎样从理论走向实践,又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深化。

评分

梁漱溟先生,总给我一种“回望故土,仰望星空”的哲学家的感觉。他既深深根植于中国的传统土壤,又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有着深切的关怀。我一直对他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论述非常感兴趣,总觉得他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对西方文明的批判,触及了一些我们今天依然未能完全解决的深层矛盾。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走进他的思想世界,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他对于中国民族精神的独特体认,以及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深邃思考。我期待能够听到他讲述,在面对历史的巨变时,他内心的挣扎与坚守。

评分

对于梁漱溟先生,我的印象是一位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位始终在思考“中国向何处去”的先行者。他的名字,常常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西方模式的审慎态度联系在一起。我一直对他的思想感到好奇,想知道他那些关于“民族性”、“文化根本”的论述,究竟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有机会,以一种更加贴近的方式,去感受他那份对中国土地的深沉情感,以及他对于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孜孜不求。我想了解,他是如何看待自己一生所走的道路,那些重要的思想转折点,在他心中又有着怎样的分量。

评分

梁漱溟先生的名字,在我的阅读视野中,一直是一个充满探索精神的符号。我尤其对他在不同时期,对于中国社会和文化所提出的各种观点感到好奇。我总是觉得,他的思想并非那种空洞的理论,而是与中国社会的具体土壤紧密相连。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触摸到他思想的温度,了解他那些关于“民族性”、“文化根本”的论述,究竟是基于怎样的观察和思考。我也想知道,当他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时,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选择是怎样的。我想听听,他如何看待自己一生所投身的那些事业,那些他为之付出心血的努力,在他晚年回首时,又是怎样的心境。

评分

对于梁漱溟先生,我脑海中一直有一个模糊但又鲜明的印象:一位在时代的风暴中,试图为中国寻求解困之道的先行者。他的名字常常与“乡建”、“农民问题”等关键词联系在一起,这让我感觉他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思想家,他关心的是最根本的民生和社会结构。然而,我也知道,他的思想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对于中国社会、对于西方文明、对于传统文化,都有过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辩论。这种思想的演变过程,在我看来,恰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扇窗户,让我窥见他思想火花的闪现,以及那些在无数个夜晚,他如何与自己的思想进行一场场深刻的对话。我尤其好奇,在面对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时,他是如何运用他的哲学智慧,去寻找那些能够真正触及问题本质的解决之道。

评分

对于梁漱溟先生,我总觉得他是一位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从未停止过对“中国是什么”这一根本性问题进行追问的智者。他的名字,常常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体认,以及对西方文明模式的审慎态度联系在一起。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走近这位思想巨匠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那种发自肺腑的民族情怀,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深切忧虑。我想知道,他是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时代,又是如何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去构建和捍卫自己的思想体系。特别是他对于“乡建”的实践,我希望能够从中看到他如何将深邃的哲学思考,落实到解决中国最根本的社会问题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