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佛教,自然就联想到素食。对中国人而言,所谓的“出家人”就是“吃斋”的人,这是天经地义的事,除了济公等少数传说中的人物外,“酒肉和尚”一直到现在还是骂人的话。佛教僧侣一定要吃素吗? 我国中国佛教僧侣从什么时候开始全面素食的呢?原因又是什么呢?本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古印度早期佛教为研究对象。早期佛教强调不杀生,反而鼓励祭祀食肉,反对为食肉杀生。后来,素食在印度社会逐渐成为一般大众的一个伦理判准,为了招徕信徒,相抗衡的一些宗教,如婆罗门教、大乘佛教与耆那教,不得不开始强调素食。由此可见,素食这一观念在印度历史上有其演变的过程。究实而言,它也是中国佛教最后会走上素食一途的重要原由之一。第二部分以中国佛教为研究对象。僧侣全面素食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将近五百年以后,梁武帝下禁断酒肉诏令之后才开始,后期逐渐发展成为中国佛教徒的普遍戒律。作者在这一部分试图分析梁武帝此举的原因。
康乐,台湾历史学者。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曾任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史与佛教史,著有《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等。担任多项编译工作,其中包括二十世纪初社会学大师马克思·韦伯的多项著作。
《文明小史:佛教与素食》这本书,真的让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我一直以来对佛教和素食都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它们之间似乎隔着一层模糊的面纱,难以看透。这本书的出现,恰好为我揭开了这层面纱。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将佛教关于生命、轮回、慈悲等核心概念,与素食的实践联系得天衣无缝。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不杀生”戒律的解读所打动。它不仅仅是要求不杀害,更是一种对所有生命的尊重和关怀。我之前可能过于狭隘地理解了素食,认为它只是个人健康的选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在佛教的语境下,素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伦理选择,是对痛苦的同情,也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书中还对不同地域的佛教素食文化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和分析,从印度到中国,再到东南亚,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素食传统和发展路径。这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细节,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立体和饱满,也让我对佛教素食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必须说,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知识,它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让我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文明小史:佛教与素食》这本书,我早在它刚刚上市的时候就留意到了,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度对话。读完之后,我的感受是复杂而深刻的,远非一两句话所能概括。首先,书中对佛教教义的梳理,并非是那种枯燥乏味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佛教的核心理念,比如慈悲、无我、轮回等,与素食主义的伦理基础巧妙地连接起来。我尤其被作者在阐述“不杀生”戒律时所展现出的细腻笔触所打动。他没有简单地将此视为一条教条,而是深入剖析了佛教如何从对众生平等的尊重出发,推导出不伤害生命的必然性,并进一步引申到我们日常饮食的选择上。这一点让我思考了很久,过去我可能只是将素食看作是一种健康饮食方式,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许多文化和哲学体系中,素食承载着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实践。此外,作者对不同佛教流派在素食实践上的差异也做了生动的描绘,比如汉传佛教强调净素,藏传佛教则有其特定的饮食习惯,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我对佛教的丰富性和包容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素食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现代社会理解和践行古老智慧的指南,每一次翻阅,都能从中汲取新的养分,对生活有新的体悟。
评分当我翻开《文明小史:佛教与素食》的扉页时,我完全没有预料到自己会被这本书深深吸引。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宗教戒律或者饮食指南的书,但事实证明,它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得多。作者以一种近乎讲故事的口吻,将佛教的哲学思想与素食的实践相结合,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叙事。我尤其惊叹于作者对于佛教教义中“慈悲”这一核心概念的阐释,他没有停留在字面上的理解,而是深入挖掘了慈悲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它如何自然而然地导向了素食的选择。书中提到,佛教认为一切生命都有感受痛苦的能力,而素食正是对这种普遍痛苦的一种深刻回应。这一点对我来说是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它让我意识到,我过去的饮食习惯可能无意中忽略了对其他生命的尊重。此外,书中还穿插了许多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记,比如一些古代的文人墨客,他们为何会选择食素,以及素食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这些生动的细节,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不失趣味性。它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佛教文化中那柔和而又坚韧的一面,也让我对素食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文明小史:佛教与素食》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门。我一直对佛教文化抱着一种敬畏之心,但总觉得它过于遥远和神秘。而这本书,则用一种非常亲切和深入浅出的方式,将佛教的核心理念,特别是关于“不杀生”和“慈悲”的教义,与素食这一现代生活中越来越流行的饮食方式,进行了巧妙的连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佛教如何看待生命,以及如何将这种看法延伸到饮食选择的论述。它让我明白,素食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健康的选择,更是一种对生命尊严的尊重,一种对痛苦的深刻理解和回应。书中还详细地介绍了佛教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比如中国、日本、泰国等地的素食传统和发展演变,让我看到了佛教素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它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这些历史和文化细节的加入,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饱满,也让我对佛教素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从《文明小史:佛教与素食》这本书中,我汲取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养分。作者以一种非常独特而又引人入胜的视角,将佛教的深邃智慧与素食的现实实践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一直对佛教的教义,特别是关于“业力”和“轮回”的解释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非常清晰地阐释了这些概念是如何与我们日常的饮食行为产生联系的。它让我意识到,我们选择食用什么,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更是与我们积累的“业”息息相关,而素食正是减少负面“业”力积累的一种方式。我尤其赞赏作者在分析佛教素食起源时,所展现出的严谨和细致。他并没有简单地将其归结于宗教戒律,而是深入挖掘了佛教对于生命平等、慈悲关怀的深刻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如何自然而然地导向了素食的选择。书中还对不同佛教流派在素食实践上的差异进行了生动的描绘,例如汉传佛教强调的“净素”,以及一些密宗修行者在特定条件下的饮食方式。这种多维度的呈现,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和具有启发性。它让我看到,素食并非是一种单一的生活方式,而是在不同的思想体系和文化背景下,有着丰富多彩的实践。
评分《文明小史:佛教与素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深刻的震撼和启示。我一直以为素食主义者只是出于健康或环保的考虑,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素食主义更深层次的精神根源,尤其是在佛教文化中的体现。作者以一种非常流畅且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佛教关于“慈悲”、“众生平等”的理念,与素食的选择紧密地联系起来。他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佛教为何强调“不杀生”,以及这种不杀生如何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饮食的选择上,将对生命的尊重推到了极致。我被书中关于“放生”和“戒杀”的篇章深深打动,它们让我看到了佛教徒是如何将慈悲之心付诸实践的,那种对每一个微小生命的敬畏,让我对自己过去的饮食习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此外,书中还对佛教素食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传播与发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从古印度到中国,再到东南亚,每一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素食文化和故事。这些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细节,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立体和饱满,也让我对佛教素食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读完《文明小史:佛教与素食》,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和各种生活方式的演变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两者之间联系的探求。作者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佛教思想是如何深刻影响了素食文化的发展,以及这种影响又是如何体现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中的。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佛教“慈悲”理念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怀,更是扩展到了对一切有情众生的平等关怀,而素食正是这种广博慈悲心的一种最直接的体现。我之前可能对佛教的戒律有过一些刻板的印象,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佛教的素食并非是强制的剥夺,而是一种基于对生命深切理解和尊重的自然选择。书中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古代故事和历史事件,比如一些著名的佛教高僧的饮食习惯,以及宫廷中出现的素食风潮。这些鲜活的细节,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佛教和素食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发展中,一种独特生活方式的生动史诗。
评分当我第一次阅读《文明小史:佛教与素食》这本书时,我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从纯粹的宗教教条出发,而是将佛教的思想精髓,特别是关于生命、慈悲和轮回的理念,与素食这一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受到关注的生活方式,进行了巧妙的融合。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慈悲”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怀,更是一种对所有能够感受痛苦的生命的普遍关怀,而素食正是这种广博慈悲心的一种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我之前可能对佛教的戒律有过一些模糊的认识,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佛教的素食并非是强制的禁欲,而是一种基于对生命深切理解和尊重的自然选择,是一种主动减少对其他生命造成伤害的行为。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生动的历史故事和人物轶事,比如一些古代的文人雅士,他们为何选择食素,以及素食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这些鲜活的细节,让整本书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它像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佛教文化中那柔和而又坚韧的一面,也让我对素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而是一种更深刻的哲学选择。
评分说实话,我第一次拿到《文明小史:佛教与素食》这本书的时候,内心是带着一点小小的期待和些许的疑虑的。期待是因为“佛教”和“素食”这两个词汇本身就充满了话题性和吸引力,我一直对它们之间的联系感到好奇;而疑虑则是因为,我担心这本书会过于学术化,变成一本枯燥的理论堆砌,或者过于偏颇,变成一本给素食者“洗脑”的书。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流畅自然,他仿佛不是在写一本严肃的学术著作,而是在娓娓道来一个关于文明演变中,一个重要分支的故事。他对佛教教义的解读,非常精辟,没有回避那些可能被认为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而是通过引经据典,结合历史事件,将它们变得鲜活起来。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业力”的解释,以及它如何与我们选择食物的行为产生关联。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因果报应,而是一种更深刻的生命哲学,提醒我们每一个微小的选择,都可能在无形中影响着自己和他人的命运。书里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比如古代一些帝王将相也曾有食素的记载,以及佛教传入中国后,素食文化是如何在中国社会扎根并发展壮大的。这些细节的加入,让整本书的内容更加丰满,也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佛教与素食在历史长河中的深刻印记。
评分《文明小史:佛教与素食》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的感受,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作者不仅仅是在陈述事实,更是在引导读者去思考。他用一种非常平和却又极具穿透力的方式,探讨了素食主义在佛教文化中的起源和发展。我一直以为素食只是佛教修行者的一种个人选择,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其实是佛教慈悲精神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佛教对于“众生平等”的理念,以及为什么在这种理念下,不杀生,乃至不食用众生,成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戒杀放生”的章节,它让我看到了佛教徒是如何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那种对每一个生命都怀有敬畏之心的态度,让我深受感动。同时,书中对素食在中国、泰国、日本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也做了详尽的介绍,这些不同地域的文化碰撞和融合,让素食文化显得更加多元和富有生命力。我惊讶地发现,原来素食不仅仅是佛教的专属,它在不同的文明和时代,都有着各自的精彩演绎。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发读者内心的共鸣和反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食物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
评分挺好的,下回继续在京东买东西。
评分商品正是我需要的,京东快递很及时。
评分好书好书,低价入手,名家名作,值得拜读。
评分小书大论,值得阅读。
评分挺好的,下回继续在京东买东西。
评分小册子一本哦
评分好书好书,低价入手,名家名作,值得拜读。
评分版式和装桢都很好,中华书局的,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评分小册子一本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