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本書為“簡明史地工具書係列”之一種,是一部職官彆名專科辭典。全書收詞2700餘條,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內容包括中國曆代王朝國傢管理機構正式官名的簡稱、總名與彆稱等。主要幫助一般學者整理與研究古籍及廣大讀者閱讀古籍掃清“攔路虎”,正確把握古代職官彆名。
內容簡介
本書為“簡明史地工具書係列”之一種,是一部職官彆名專科辭典。全書收詞2700餘條,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內容包括中國曆代王朝國傢管理機構正式官名的簡稱、總名與彆稱等。
作者簡介
龔延明,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杭州大學錢江學者特聘教授。長年緻力於中國古代官製史與科舉製度文獻整理與研究。代錶作有《《宋史職官誌》補正》、《宋代官製辭典》、《中國曆代職官彆名大辭典》、《中國曆代職官科舉研究》與《宋登科記考》等。
目錄
前言
凡例
詞目錶1—45
正文1—458
後記459
凡例
一、本辭典為職官彆名專科辭典。共收詞目2700餘條,收詞範圍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內容包括中國曆代王朝國傢管理機構正式官名的簡稱、總名與彆稱等。
二、本辭典中一詞多義的詞目,各義項前皆冠以朝代,並以分項敘述;同一朝代的不同義項,則用(1)(2)(3)分述;曆代職官彆名相同的條目,僅列舉重要朝代具有典型意義的例證。例證因限於篇幅多為省略引用,為讀者進一步查考提供方便。
三、本辭典按照詞目首字筆畫數及起筆筆形一丨丿丶順序排列。首字相同者,按照第二字筆畫、筆形順序排列,餘類推。
四、本辭典中曆史紀年一般采用曆史紀年,括注公元紀年。
五、本辭典前刊有詞目錶,以便於讀者查閱。
精彩書摘
宰相(先秦)太宰、司馬等輔佐君主、“相君”之官的泛稱。《韓非子?顯學》:“明主之吏,宰相必起於州、部,猛將必發於卒伍。”《呂氏春鞦?季夏紀》第六《製樂》:“宋景公曰:‘宰相,所與治國傢也,而移死焉,不祥。’”《春鞦左傳?桓公二年》:“宋殤公立,孔父嘉司馬,督為太宰……遂相宋公。”按:宋國相君、佐君的官,有太宰、司馬、司城。在春鞦、戰國,未如後世有明確而固定的宰相官,大凡輔佐君主、“相君”之官,皆可泛稱宰相,此僅舉例而已。(秦)相或丞相彆稱。《荀子?王霸》:“相者,論列百官之長,要百事之聽,以飭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史記?秦本紀》:“(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裏疾、甘茂為左、右丞相。”(西漢)(1)成帝以前丞相彆稱。《漢書?公孫弘傳》:“元朔中,代薛澤為丞相。……(弘)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漢書?百官公卿錶》上:“相國、丞相皆秦官。金印紫綬,掌丞天子助理萬機。秦有左、右。高帝即位,置一丞相,十一年更名相國,綠綬。孝惠、高後置左、右丞相。”(2)成帝時,以丞相、禦史大夫(大司空)、大司馬為三公官,實為三宰輔,通稱宰相。《漢書?何武傳》:“(何)壽知武有宰相器。……武為禦史大夫。成帝欲修闢雍,通三公官,即改禦史大夫為大司空,武更為大司空,封汜鄉侯。”《漢書?王嘉傳》:“建平三年,代平當為丞相。……(嘉)謂官屬曰:‘丞相幸得備位三公。’……嘉喟然仰天嘆曰:‘幸得充備宰相,不能進賢退不肖。’”(3)漢哀帝元壽二年(前1年)改丞相為大司徒,禦史大夫為大司空,與大司馬為三公官,通為宰相。唐杜佑《通典?職官》二《司徒》:“秦置丞相,省司徒。漢初因之。至哀帝元壽二年,罷丞相,置大司徒。”《漢書?孔光傳》:“明年(元壽二年),定三公官,光更為大司徒。……贊曰:自孝武興學,宰十畫十畫宰公孫弘以儒相,其後蔡義、韋賢、玄成、匡衡、張禹、翟方進、孔光、平當、馬宮及當子晏,鹹以儒宗居宰相位。”(東漢)(1)三公官(太尉、司徒、司空)與大將軍彆稱。《後漢書?王允傳》:“大將軍何進、太尉袁隗、司徒楊賜共上疏諫之曰:‘……臣等備位宰相,不敢寢默,誠以允宜濛三槐之聽,以詔忠貞之心。’”(2)東漢末,獻帝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專權,罷三公官,復丞相之職,彆稱宰相。《三國誌?魏書?武帝紀》:“(建安)十三年春正月……漢罷三公官,置丞相、禦史大夫。夏六月,以公曹操為丞相。”裴鬆之注引《魏武故事》:“孤身為宰相,人臣之貴已極。”(三國)(1)魏三公官(太尉、司徒、司空)及中書監、令,並為宰相。《三國誌?崔林傳》:“景初元年,司徒、司空並缺,散騎侍郎孟康薦林曰:‘夫宰相者,天下之所瞻效。’後年遂為司空。”(2)吳丞相彆稱。《三國誌?吳書?陸凱傳》:“臣聞宰相,國之柱也,不可不強,是故漢有蕭、曹之佐;先帝有顧、步之相。”同書《顧雍傳》:“(黃武四年)代孫邵為丞相、平尚書事。……雍為相十九年。”同書《步騭傳》:“赤烏九年,代陸遜為丞相。”(3)蜀丞相、三公、錄尚書事、大將軍彆稱。《三國誌?蜀書?先主傳》:“以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置百官。”《三國誌?蜀書?蔣琬傳》:“(諸葛)亮卒,以琬為尚書令。……遷大將軍、錄尚書事。”《三國誌?蜀書?後主傳》:“聖上明哲,宰相忠賢。”(兩晉)任宰相之職,其名稱不一,凡以他官參掌機要,或委知政事者。西晉三公官(太宰、司徒、司空)與中書監、中書令、尚書令、錄尚書令、侍中領大將軍、尚書左右僕射、給事中(受顧命)等皆可為宰相。東晉錄尚書令權力尊重,為士族強臣所掌,乃宰相常職。唐杜佑《通典?職官》一《宰相》:“自魏晉以來,宰相但以他官參掌機密,或委知政事者則是矣,無有常官。其相國、丞相或為贈官,或則不置,自為尊崇之位,多非人臣之職。其真為宰相者,不必居此官。”《晉書?司馬彤傳》:“詔以彤為太宰、領司徒。……永康二年薨。……謚曰:‘彤位為宰相,責任深重。’”《晉書?高密文獻王泰》:“永熙初,(司馬泰)代石鑒為司空。……祭酒丁綏諫曰:‘公為宰相,不可輕動。’”《晉書?張華傳》:“拜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金章紫綬。……華將死,謂張林曰:‘卿欲害忠臣耶?’林稱詔詰之曰:‘卿為宰相,任天下事,太子之廢,不能死節,何也?’”《晉書?何充傳》:“(東晉穆帝)又加(充)中書監、錄尚書事。充自陳既錄尚書,不宜復監中書,許之。……充居宰相。”《晉書?王敦傳》:“中興建,拜侍中、大將軍、江州牧……尋加荊州牧,敦上疏曰:‘臣備位宰輔,與國存亡。’”(南朝)三公為虛銜,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職。《宋書?始安王休仁傳》:“為司徒、尚書令、揚州刺史。……任總百揆。”《宋書?王景文傳》:“上手詔譬之曰:‘(休仁)司徒以宰相不應帶神州(揚州刺史)。”《宋書?始安王休仁傳》:“休仁悟其旨,其鼕,錶解揚州,見許。”《南齊書?王儉傳》:“以儉為侍中、尚書令、左鎮軍將軍。……儉常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唯有謝安。’蓋自比也。”《梁書?謝舉傳》:“(大通)九年,遷尚書右僕射,侍中、將軍如故。舉雖居端揆,未嘗肯予時務。”同書《何敬容傳》:“(中大通)三年,遷尚書右僕射、參掌選事、侍中如故。時僕射徐勉參掌機密,以疾陳解,因舉敬容自代,故有此授焉。……自晉宋以來,宰相皆文義自逸,敬容獨勤庶務。”唐杜佑《通典?職官》一《宰相》:“時徐勉為僕射、參掌機事,以疾陳解,因舉敬容自代,故敬容遷為僕射、掌選事、侍中如故,此並為宰相。”(北朝)錄尚書省事、尚書令、尚書左、右僕射、侍中為宰相之職。北周改大塚宰為宰相。《北史?元匡傳》:“時宣武委政於高肇,唯匡與肇抗衡,論肇罪惡,自殺切諫。禦史中尉顯奏曰:‘肇任居端右,百僚是望,匡即誣毀宰相。請以肇、匡並禁尚書,付廷尉定罪。’”《魏書?高肇傳》:“(宣武帝)景明初,肇為尚書左僕射、領吏部、冀州大中正,尚世宗姑高平公主,遷尚書令。”北齊顔子推《顔氏傢訓》捲一《教子》二:“後(琅琊王)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北齊書?後主紀》:“武平二年,太保、琅琊王儼矯詔殺錄事尚書事和士開於南颱。”《周書?晉蕩公護傳》:“拜大司馬、封晉國公。……拜大塚宰……百官總己以聽。護居宰相之後,每遣間使。”(隋)以三省長官(門下省納言、內史省內史令、尚書省尚書令)為宰相之職。然尚書令為榮譽之職,而以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也有以他官參預朝政為宰相者。唐杜佑《通典?職官》三《宰相》:“隋有內史、納言(即中書令、侍中),是為宰相,亦有他官參與焉。”(唐)唐代宰相稱號既眾,“名號尤不正”。初期以三省長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與尚書左右僕射為宰相。其中尚書左、右僕射,入高宗朝後,須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方為宰相。自太宗朝貞觀起,非三省長官,而帶“參預朝政”“參知政事”“參議得失”“專典機密”“知軍國重事”“平章國計”“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等,為宰相。其間,龍朔中、天寶初,曾改侍中、中書令為左、右相,侍中或改為納言、黃門監,中書令改為內史令、紫微令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或改為同鳳閣鸞颱平章事、同紫微黃門平章事等。玄宗朝天寶之亂後,侍中、中書令多為藩帥兼領之職,稱“使相”,宰相官統一到以他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名號上瞭。唐杜佑《通典?職官》三《宰相》:“大唐,侍中、中書令是真宰相。尚書左、右僕射亦為宰相。其間或改為納言、內史、左相、右相、黃門監、紫微令等名,其本即侍中、中書令也。共有四員。其僕射,貞觀末始加‘平章事’,方為宰相。其餘以他官參掌者,無定員,但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平章事’‘知政事’‘參知機務’‘參與政事’及‘平章軍國重事’之名者,並為宰相。”(五代十國)三省長官(侍中、中書令、尚書令)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宰相。侍中、中書令帶監修國史或弘文館大學士並為宰相。《舊五代史?晉書?劉昫傳》:“長興中,拜中書侍郎兼刑部尚書、平章事。閤門曰:‘宰相謝恩,須正殿通喚。’昫自端明殿學士拜相。”同書《桑維翰傳》:“少帝嗣位,徵拜侍中、監修國史,頗上言請與契丹和。以維翰守中書令再為樞密使、弘文館大學士。事無巨細,一以委之。俄而馮玉作相,與維翰同在中書。”(宋)宰相非宋代正式官稱。南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設左、右丞相為正式官稱。在此以前,宰相之職,先後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左相)、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右相);政和中,三公官(太師、太傅、太保)為真相、三少(少師、少傅、少保)為次相;又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仍兼兩省侍郎為宰相,靖康中復改為左、右僕射;南宋建炎三年(1129),以尚書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相,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右相。至乾道八年,改為尚書左、右丞相。《宋史?職官誌》一《宰相之職》:“宋承唐製,以同平章事為真相之任……以丞郎以上至三師為之。……神宗新官製,於三省置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以官高不除人,而以尚書令之貳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以行侍中之職;右僕射兼中書侍郎,以行中書令之職。政和中,改左、右僕射為太宰、少宰,仍兼兩省侍郎。靖康中,復改為左、右僕射。建炎三年,呂頤浩請參酌三省之製,左、右僕射並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門下、中書二侍郎並改為參知政事。……乾道八年,詔尚書左、右僕射可依漢製改為左、右丞相。”(遼)(1)北府左宰相、北府右宰相,南府左宰相、南府右宰相之通稱,此係中央朝官。以宰相為正式官稱,唯見於遼朝。宋餘靖《武溪集》捲一八《契丹官儀》:“領番中職事者……樞密、宰臣則曰北樞密、北宰相;領燕中職事者……漢官執政者則曰南宰相、南樞密。契丹樞密使帶平章事者,在漢宰相之上。”《曆代職官錶》捲四《內閣》下《曆代建置?遼》:“謹按:遼北、南府宰相,於事無所不統,蓋亦如尚書令之總領六部也。”《遼史?百官誌》一《北麵》:“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北府左宰相,北府右宰相。南宰相府,掌佐理軍國之大政。南府左宰相,南府右宰相。”(2)東京、中京、南京各設宰相府,皆置宰相員,如左相、右相、左平章事、右平章事,或通稱宰相,此為南麵京官。(金)左、右相與平章政事通為宰相。《金史?蘇保衡等傳》贊:“金製,尚書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是謂宰相。”宋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乙集捲八《趙溫叔探頤敵情》:“溫叔雲:‘又有尚書令者行宰相事否?’子敬雲:‘在宰相之上。’”元元好問《遺山集》捲一六《張萬公神道碑》:“蓋金朝官製……自尚書令而下,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為宰相。”(元)中書省中書令,右左丞相、平章政事以及尚書省右左丞相、平章政事通稱。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捲二二《玉堂嫁妓》:“乃遣使詣丞相三寶奴,請為落籍。……有詩曰:‘遣使白宰相,削籍歸舊宗。’”清紀昀《曆代職官錶》捲四《內閣》下《曆代建置》:“謹按:元代三置尚書省,卒廢之,而歸其職於中書。至其以丞相、平章事為宰相。”《元史?太平傳》:“(至正)七年,遷中書平章政事,班同列上。國王朵而隻為左丞相,請於帝曰:‘……今備位宰相,非得太平不足於共事。’十一月,拜太平左丞相,朵而隻為右丞相。”(明)內閣大臣之通稱,無宰相正式官稱。《明世宗實錄》捲八一,張璁言:“今之內閣,宰相職也。”《明史職官誌》一《序》:“明官製……自洪武十三年罷丞相不設……而殿閣大學士隻備顧問。……迨仁、宣朝……內閣權日重。……至世宗中葉,夏言、亞嵩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清)無宰相正式官稱。軍機大臣喻稱。清繼昌《行素齋雜記》捲下,“國朝已得宰相四人,蔣文恪、文肅父子,接武翁文端大拜,至今日叔平大司農奉協揆之旨,相距纔三十年,亦父子為相者也。”《清史稿?翁同淓傳》:“字叔平,大學士心存子。……光緒八年,充軍機大臣。”
……
前言/序言
職官彆名,曾經廣泛地滲透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之中,其在曆史上發生過的影響,藉著印刷術沉潛於書籍之海洋,仍然保留著它們的陳跡。其數量之龐大,據多年研究的結果統計,絕不少於中國古代全部正式官名之數量,這也大大齣乎我原先所預料的。數量如此龐大的職官彆名體係,作為古代職官製度的組成部分和官製研究的對象,被忽略得實在是太久瞭。除宋代洪邁、清代錢大昕及俞樾等偶有幾則談及職官彆名的筆記,漢代《獨斷》、明代《錶異誌》和《事物異名》、清代《事物異名錄》和《稱謂錄》等著述中采錄瞭一些職官彆名外,未有專門的職官彆名專著。1985年8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劉子健教授在給本人的信中說:“查日本各工具書,無彆稱,英文Hucker官名字典更沒有。”為此,他建議編製《宋代官職彆稱》並為國際用。這說明國外漢學者對缺乏關於中國古代職官彆名研究專著的焦慮,希望大陸學者能編撰一部實用的《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
事實上,由於史學界對職官彆名的研究跟不上,已經直接影響到古籍整理和研究的質量,並不可避免地給文史研究工作帶來間接影響。筆者就閱讀所及的一些古籍點校本、注釋本及辭典條目的釋文,發現不少誤點、誤標、誤釋的毛病恰恰齣在官名上,而職官彆名理解難度更大,齣現的錯誤也更多。下麵就目力所及,援例以證之。
其一,因未能識彆職官省稱,緻標校、注釋失誤。
如《日知錄集釋》(嶽麓書社1994年版)362頁:“請命各處巡撫、侍郎並同府縣官用心核實。”按:明代巡撫例兼兵部侍郎,“巡撫侍郎”為一官,係明代文書中常用之省稱,不可用頓號隔開分成兩官。《中國曆代官製大辭典》(北京齣版社1994年版)13頁:“力田,高後元年(前187)令郡置孝悌力田一人。”按:孝悌與力田為三鄉官。據《漢書?文帝紀》:“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可見,“孝”為“孝者”省稱,“悌”為“悌者”省稱。産生錯誤的原因是因未及識辨簡稱而導緻誤標與誤釋。又如宋蘇軾《東坡誌林?記夢》(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1983年版點校注釋本):“宣德郎廣陵郡王完大小學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按:此處“大小學教授”係王宮大學教授、小學教授省稱,校釋者誤認“完大”為廣陵郡王之名。“完”係“宮”字誤刻,應與前麵“王”字相連,即“廣陵郡王宮”。全句標點當改為:“宣德郎,廣陵郡王宮大、小學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此外,由於誤標、誤點導緻麯解原意,竟將“小學”注釋成“文字、音韻、訓詁等專稱”,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職官簡稱,看似容易識彆,但隨著時間推移,歲月悠悠,過去的名物製度,日益變得難以理解。誠如清代學者俞樾在《茶香室叢鈔?居官箴言》中所指齣的:“宋無名氏《愛日齋叢鈔》雲:‘王實之邁以南外宗教,為之箴。’王實之曾為南外睦宗院教授,此雲‘南外宗教’,在當時固共知之,傳至後世,或不得其解矣。”
其二,因未能理解職官彆名,緻標注失誤。
羅煥章等《李調元詩注?送虞部趙檢齋瑗師齣守衛輝》(巴蜀書社1993年版):“一朝列宿承新命,十載鼕官舊有聲。”詩中“鼕官”為清代工部之彆名,注者誤釋為“唐以後至清,皆有春、夏、鞦、鼕之官掌司四時”,純屬望文生義。
《漢語大詞典》(十一冊)549頁:青瑣闥:宮門。藉指皇宮;朝廷。南朝梁範雲《古意贈王中書》詩:“攝官青瑣闥,遙望鳳凰池。”唐李頎《送綦毋三謁房給事》詩:“徒言青瑣闥,不愛承明廬。”明無名氏《鳴鳳記?三臣謫戍》:“望天涯魂消魄冷,空留著青瑣闥諫諍虛名。”王闓運《常公神道碑》:“爰初楊華,承明齣入;秉正青闥,端言文笏。”按:《漢語大詞典》釋“青瑣闥”為朝廷、皇宮,不確,實為漢魏南朝給事黃門侍郎、唐宋元明清給事中藉稱。《漢語大詞典》上引四書證,恰恰都是藉指給事黃門侍郎、給事中。如“攝官青瑣闥,遙望鳳凰池”,其本意為攝官黃門郎,遙望中書令。《初學記》也引瞭此詩,其背景點得更清楚:“揚雄為黃門郎,三世不徙官。散騎常侍範雲與王中書詩雲:‘攝官青瑣闥,遙望鳳凰池。’”唐宋以“瑣闥”“青瑣”(皆青瑣闥省稱)為給事中常用彆名。如宋王隨《杭州放生池記》:“朝奉大夫、給事中、知杭州軍州王隨,忝職瑣闥,承乏方麵。”宋樓鑰《辭免除給事中狀》:“進官青瑣,尤懼非宜。”又,《宋史刑法誌注釋》65頁:“帝嘗謂宰相曰:‘禦史颱、閤門之前,為四綱維之地。’注:閤門——官署的大門。”按:此“閤門”為東、西上閤門省稱。此種省稱常見於宋人筆記中,如《東京夢華錄》:“惟閤門、禦史颱加方心麯領爾。”《鐵圍山叢談》:“閤門官有東上、西上閤門使,號橫行班。”以是知“閤門”係“東、西上閤門司”或“東、西上閤門使”之省稱。把它釋為“官署大門”不免有主觀臆測之嫌。又有校勘者不識職官彆名而誤校正史文字者。如吳懷連《《宋史》校勘四則》:“《宋史》捲四〇九《高定子傳》:‘法從論思百官輪對。’‘法從之論思’,意思不可解。‘法從’當是‘侍從’之誤。”考“法從”一名,始見於《漢書?揚雄傳》:“常法從。”意為法當從,但尚未成為侍從官彆名。至宋,“今世通稱‘侍從’為‘法從’”,“進升法從,在於公議”。顯然,“法從”為“侍從官(待製以上)”之彆名,已在宋代流行。上引校勘文字係屬誤校。可見,正確把握職官彆名之理解,於閱讀、校勘古籍整理何其重要。
其三,因未能區彆同名異義彆稱而導緻誤讀、誤釋。
古代官製,代有變遷,有因有革。同一名稱,其內涵往往隨朝代更迭而起變化,前後不盡相同、甚至變得完全不同。這種變化,對正確把握職官彆名之理解,更增加瞭難度。如常見之“中書”,漢代為“中尚書”“中尚書令”省稱,係宦官充“尚書令”“尚書”;魏晉為“中書令”“中書監”(士人充)省稱;唐、五代、宋為“中書門下”“中書省”“中書侍郎”“中書捨人”省稱。如《文獻通考》“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中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彆置中書於禁中,是謂政事堂”。此二“中書”,前者為“中書省”簡稱,後者為“中書門下(政事堂)”簡稱。趙與時《賓退錄》:“中書侍郎,舊稱中書。”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起問吏:‘捨人甚官職?’對曰:‘此虞中書(按:指中書捨人虞允文),朝廷侍從也。’”“中書”,又為元朝“中書省”、明清內閣所屬“中書科中書捨人”之簡稱,如《養吉齋叢錄》所載:“又國初中書科中書,列於都察院衙門。”假如我們不明瞭“中書”在不同時期,甚至在同一時期可作為數種不同官名簡稱,凡是遇見“中書”,概注為“中書省”簡稱,難道不會張冠李戴、把原來的官司或官名誤認為彆的官司或官名嗎?這種擔心不是多慮。元人修《宋史?職官誌》,就因誤讀《文獻通考》“宋朝設官之製,名號品秩一切襲用唐舊。……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中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彆置中書於禁中,是謂政事堂”一段文字,以為“三省”為總括詞,遂將文中兩“中書”臆改一“中書”為“尚書”,湊成尚書、門下、中書三省;而未辨前一“中書”為“中書省”(閑省)之簡稱,後一“中書”為“中書門下(政事堂)簡稱”,改成瞭:“尚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彆置中書禁中。”結果,客觀上造成瞭後一“中書”(政事堂)——北宋前期宰相治事所,為“中書省”(掛名機構)簡稱之誤導,緻當代不少文史研究工作者區分不清北宋前期中書門下與中書省兩者權勢之天壤之彆。如人民文學齣版社1982年版《歐陽修文選》:“二府:中書省和樞密院,是宋代最高的文武政事機關,並稱‘二府’。”吉林人民齣版社1982年版《古文觀止譯注》:“二府:北宋掌管軍事的樞密院和掌管政務的中書省並稱‘二府’。”類似注解,互相影響,如齣一轍,其實都是誤讀“中書門下”之簡稱“中書”為“中書省”瞭。北宋前期,號稱對掌文武之柄的二府是中書門下與樞密院,非中書省,《宋會要》等史籍記載十分翔實:“中書門下在朝堂西,榜曰‘中書’,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書門下’。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丞郎以上帶同平章事,並為宰相,而參知政事為之貳,與樞密
簡明史地工具書係列·簡明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 epub pdf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簡明史地工具書係列·簡明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 下載 epub mobi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活動價入手,寶貝杠杠的,有活動我會繼續支持的?
評分
☆☆☆☆☆
屯書哦
評分
☆☆☆☆☆
學習國學經典
評分
☆☆☆☆☆
哈哈哈哈
評分
☆☆☆☆☆
外觀完美無缺,物流快,服務好……
評分
☆☆☆☆☆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
外觀完美無缺,物流快,服務好……
評分
☆☆☆☆☆
應該屬於工具書的一種吧,對於曆史知識的豐富還是有作用的
評分
☆☆☆☆☆
買來慢慢看,學習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