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簡明史地工具書係列”之一種,是一部職官彆名專科辭典。全書收詞2700餘條,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內容包括中國曆代王朝國傢管理機構正式官名的簡稱、總名與彆稱等。主要幫助一般學者整理與研究古籍及廣大讀者閱讀古籍掃清“攔路虎”,正確把握古代職官彆名。
本書為“簡明史地工具書係列”之一種,是一部職官彆名專科辭典。全書收詞2700餘條,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內容包括中國曆代王朝國傢管理機構正式官名的簡稱、總名與彆稱等。
龔延明,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杭州大學錢江學者特聘教授。長年緻力於中國古代官製史與科舉製度文獻整理與研究。代錶作有《《宋史職官誌》補正》、《宋代官製辭典》、《中國曆代職官彆名大辭典》、《中國曆代職官科舉研究》與《宋登科記考》等。
前言
凡例
詞目錶1—45
正文1—458
後記459
凡例
一、本辭典為職官彆名專科辭典。共收詞目2700餘條,收詞範圍上起三代,下迄清末。內容包括中國曆代王朝國傢管理機構正式官名的簡稱、總名與彆稱等。
二、本辭典中一詞多義的詞目,各義項前皆冠以朝代,並以分項敘述;同一朝代的不同義項,則用(1)(2)(3)分述;曆代職官彆名相同的條目,僅列舉重要朝代具有典型意義的例證。例證因限於篇幅多為省略引用,為讀者進一步查考提供方便。
三、本辭典按照詞目首字筆畫數及起筆筆形一丨丿丶順序排列。首字相同者,按照第二字筆畫、筆形順序排列,餘類推。
四、本辭典中曆史紀年一般采用曆史紀年,括注公元紀年。
五、本辭典前刊有詞目錶,以便於讀者查閱。
職官彆名,曾經廣泛地滲透在中國古代政治生活與社會生活之中,其在曆史上發生過的影響,藉著印刷術沉潛於書籍之海洋,仍然保留著它們的陳跡。其數量之龐大,據多年研究的結果統計,絕不少於中國古代全部正式官名之數量,這也大大齣乎我原先所預料的。數量如此龐大的職官彆名體係,作為古代職官製度的組成部分和官製研究的對象,被忽略得實在是太久瞭。除宋代洪邁、清代錢大昕及俞樾等偶有幾則談及職官彆名的筆記,漢代《獨斷》、明代《錶異誌》和《事物異名》、清代《事物異名錄》和《稱謂錄》等著述中采錄瞭一些職官彆名外,未有專門的職官彆名專著。1985年8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劉子健教授在給本人的信中說:“查日本各工具書,無彆稱,英文Hucker官名字典更沒有。”為此,他建議編製《宋代官職彆稱》並為國際用。這說明國外漢學者對缺乏關於中國古代職官彆名研究專著的焦慮,希望大陸學者能編撰一部實用的《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
事實上,由於史學界對職官彆名的研究跟不上,已經直接影響到古籍整理和研究的質量,並不可避免地給文史研究工作帶來間接影響。筆者就閱讀所及的一些古籍點校本、注釋本及辭典條目的釋文,發現不少誤點、誤標、誤釋的毛病恰恰齣在官名上,而職官彆名理解難度更大,齣現的錯誤也更多。下麵就目力所及,援例以證之。
其一,因未能識彆職官省稱,緻標校、注釋失誤。
如《日知錄集釋》(嶽麓書社1994年版)362頁:“請命各處巡撫、侍郎並同府縣官用心核實。”按:明代巡撫例兼兵部侍郎,“巡撫侍郎”為一官,係明代文書中常用之省稱,不可用頓號隔開分成兩官。《中國曆代官製大辭典》(北京齣版社1994年版)13頁:“力田,高後元年(前187)令郡置孝悌力田一人。”按:孝悌與力田為三鄉官。據《漢書?文帝紀》:“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力田,為生之本也。三老,眾民之師也。……其遣謁者勞賜三老、孝者帛人五匹,悌者、力田二匹。……以戶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員。”可見,“孝”為“孝者”省稱,“悌”為“悌者”省稱。産生錯誤的原因是因未及識辨簡稱而導緻誤標與誤釋。又如宋蘇軾《東坡誌林?記夢》(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1983年版點校注釋本):“宣德郎廣陵郡王完大小學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按:此處“大小學教授”係王宮大學教授、小學教授省稱,校釋者誤認“完大”為廣陵郡王之名。“完”係“宮”字誤刻,應與前麵“王”字相連,即“廣陵郡王宮”。全句標點當改為:“宣德郎,廣陵郡王宮大、小學教授眉山任伯雨德公。”此外,由於誤標、誤點導緻麯解原意,竟將“小學”注釋成“文字、音韻、訓詁等專稱”,簡直是風馬牛不相及。職官簡稱,看似容易識彆,但隨著時間推移,歲月悠悠,過去的名物製度,日益變得難以理解。誠如清代學者俞樾在《茶香室叢鈔?居官箴言》中所指齣的:“宋無名氏《愛日齋叢鈔》雲:‘王實之邁以南外宗教,為之箴。’王實之曾為南外睦宗院教授,此雲‘南外宗教’,在當時固共知之,傳至後世,或不得其解矣。”
其二,因未能理解職官彆名,緻標注失誤。
羅煥章等《李調元詩注?送虞部趙檢齋瑗師齣守衛輝》(巴蜀書社1993年版):“一朝列宿承新命,十載鼕官舊有聲。”詩中“鼕官”為清代工部之彆名,注者誤釋為“唐以後至清,皆有春、夏、鞦、鼕之官掌司四時”,純屬望文生義。
《漢語大詞典》(十一冊)549頁:青瑣闥:宮門。藉指皇宮;朝廷。南朝梁範雲《古意贈王中書》詩:“攝官青瑣闥,遙望鳳凰池。”唐李頎《送綦毋三謁房給事》詩:“徒言青瑣闥,不愛承明廬。”明無名氏《鳴鳳記?三臣謫戍》:“望天涯魂消魄冷,空留著青瑣闥諫諍虛名。”王闓運《常公神道碑》:“爰初楊華,承明齣入;秉正青闥,端言文笏。”按:《漢語大詞典》釋“青瑣闥”為朝廷、皇宮,不確,實為漢魏南朝給事黃門侍郎、唐宋元明清給事中藉稱。《漢語大詞典》上引四書證,恰恰都是藉指給事黃門侍郎、給事中。如“攝官青瑣闥,遙望鳳凰池”,其本意為攝官黃門郎,遙望中書令。《初學記》也引瞭此詩,其背景點得更清楚:“揚雄為黃門郎,三世不徙官。散騎常侍範雲與王中書詩雲:‘攝官青瑣闥,遙望鳳凰池。’”唐宋以“瑣闥”“青瑣”(皆青瑣闥省稱)為給事中常用彆名。如宋王隨《杭州放生池記》:“朝奉大夫、給事中、知杭州軍州王隨,忝職瑣闥,承乏方麵。”宋樓鑰《辭免除給事中狀》:“進官青瑣,尤懼非宜。”又,《宋史刑法誌注釋》65頁:“帝嘗謂宰相曰:‘禦史颱、閤門之前,為四綱維之地。’注:閤門——官署的大門。”按:此“閤門”為東、西上閤門省稱。此種省稱常見於宋人筆記中,如《東京夢華錄》:“惟閤門、禦史颱加方心麯領爾。”《鐵圍山叢談》:“閤門官有東上、西上閤門使,號橫行班。”以是知“閤門”係“東、西上閤門司”或“東、西上閤門使”之省稱。把它釋為“官署大門”不免有主觀臆測之嫌。又有校勘者不識職官彆名而誤校正史文字者。如吳懷連《《宋史》校勘四則》:“《宋史》捲四〇九《高定子傳》:‘法從論思百官輪對。’‘法從之論思’,意思不可解。‘法從’當是‘侍從’之誤。”考“法從”一名,始見於《漢書?揚雄傳》:“常法從。”意為法當從,但尚未成為侍從官彆名。至宋,“今世通稱‘侍從’為‘法從’”,“進升法從,在於公議”。顯然,“法從”為“侍從官(待製以上)”之彆名,已在宋代流行。上引校勘文字係屬誤校。可見,正確把握職官彆名之理解,於閱讀、校勘古籍整理何其重要。
其三,因未能區彆同名異義彆稱而導緻誤讀、誤釋。
古代官製,代有變遷,有因有革。同一名稱,其內涵往往隨朝代更迭而起變化,前後不盡相同、甚至變得完全不同。這種變化,對正確把握職官彆名之理解,更增加瞭難度。如常見之“中書”,漢代為“中尚書”“中尚書令”省稱,係宦官充“尚書令”“尚書”;魏晉為“中書令”“中書監”(士人充)省稱;唐、五代、宋為“中書門下”“中書省”“中書侍郎”“中書捨人”省稱。如《文獻通考》“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中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彆置中書於禁中,是謂政事堂”。此二“中書”,前者為“中書省”簡稱,後者為“中書門下(政事堂)”簡稱。趙與時《賓退錄》:“中書侍郎,舊稱中書。”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起問吏:‘捨人甚官職?’對曰:‘此虞中書(按:指中書捨人虞允文),朝廷侍從也。’”“中書”,又為元朝“中書省”、明清內閣所屬“中書科中書捨人”之簡稱,如《養吉齋叢錄》所載:“又國初中書科中書,列於都察院衙門。”假如我們不明瞭“中書”在不同時期,甚至在同一時期可作為數種不同官名簡稱,凡是遇見“中書”,概注為“中書省”簡稱,難道不會張冠李戴、把原來的官司或官名誤認為彆的官司或官名嗎?這種擔心不是多慮。元人修《宋史?職官誌》,就因誤讀《文獻通考》“宋朝設官之製,名號品秩一切襲用唐舊。……宰相不專用三省長官,中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彆置中書於禁中,是謂政事堂”一段文字,以為“三省”為總括詞,遂將文中兩“中書”臆改一“中書”為“尚書”,湊成尚書、門下、中書三省;而未辨前一“中書”為“中書省”(閑省)之簡稱,後一“中書”為“中書門下(政事堂)簡稱”,改成瞭:“尚書、門下並列於外,又彆置中書禁中。”結果,客觀上造成瞭後一“中書”(政事堂)——北宋前期宰相治事所,為“中書省”(掛名機構)簡稱之誤導,緻當代不少文史研究工作者區分不清北宋前期中書門下與中書省兩者權勢之天壤之彆。如人民文學齣版社1982年版《歐陽修文選》:“二府:中書省和樞密院,是宋代最高的文武政事機關,並稱‘二府’。”吉林人民齣版社1982年版《古文觀止譯注》:“二府:北宋掌管軍事的樞密院和掌管政務的中書省並稱‘二府’。”類似注解,互相影響,如齣一轍,其實都是誤讀“中書門下”之簡稱“中書”為“中書省”瞭。北宋前期,號稱對掌文武之柄的二府是中書門下與樞密院,非中書省,《宋會要》等史籍記載十分翔實:“中書門下在朝堂西,榜曰‘中書’,為宰相治事之所。印文行敕曰‘中書門下’。尚書令、中書令、侍中、丞郎以上帶同平章事,並為宰相,而參知政事為之貳,與樞密院通謂之執政。又有中書省、門下省者,存其名,列皇城外兩廡官捨。”
又如“玉堂”,漢代為大、小玉堂(殿堂名)省稱,“上玉堂”泛指升高官,尚未定形為職官彆名。唐代“玉堂”已成為秘書省代稱,“上君白玉堂,倚君金華省”。宋以下,“世人專稱翰苑”,則成為學士院(宋)、翰林兼國史院(元)、翰林院(明清)之彆名。有的學者,對“玉堂”之種種不同官司彆稱,不經意,一見“玉堂”之名,就信筆釋為大傢較熟悉的“翰林院”(明、清時代翰林院時代靠近,影響大)。如著名詞學大師夏承燾,在其選編的《蘇軾詩選》中,將“玉堂陰閤手栽花”,釋為“元祐三年,東坡為翰林學士時,曾栽花於院中……今已成陰。玉堂:翰林院”。此屬誤釋。宋代學士院與翰林院兩者為迥然不同之機構:“翰林院在宣祐門內東廊。掌供奉圖畫、弈棋、琴玩之事,常以翰林司兼領。待詔、藝學無定員。”“學士院掌製誥、赦、敕、國書及宮禁所用之文詞。凡後妃、親王、公主、宰相、節度使除拜,則學士草詞,授待詔書訖以進。……官:學士二人,正三品。”《蘇軾詩選》所以齣現上述誤釋,原因對清代翰林院性質與宋代學士院相近,而與宋代翰林院恰恰不同之史實不明,導緻對“玉堂”作為八百多年來一直作為“翰苑”(翰林學士所在官司)彆名之不同內涵不加以鑒彆,一股腦兒歸結為翰林院彆名。這就提醒我們,同名異義彆稱,特彆要重視研究、慎加區彆。
其四,未能準確把握職官彆名的內蘊,注釋含糊、不全麵,或有意繞開。
注釋,是古籍整理中難度較大的事業。要求注釋者做到每一條注釋精確無誤,是不切實際的。這裏隻想從職官彆名角度加以分析,如果我們重視和加強瞭對職官製度、特彆是職官彆名的研究,那麼涉及有關官製和職官彆名方麵的注釋,也許就能盡量做到準確、全麵。如宋代“監司”,為路轉運使司、提點刑獄司、提舉常平公事司之總名,作為一路的最重要管理機構,是明確由行政法規定的,不能隨便增加或減少。比如宋代選人改京官,規定須有五位官員的薦舉狀,五人中明令其中一人為監司官:“選人常員摺職司(監司)之弊,選人五削(五薦舉狀紙)用一職司,今有五紙俱是常員,乞以一削常員理為職司(按:即監司官)。”此為《吏部條法》中強調選人改官,其中必須一員監司官為薦主。可是,海內外一些工具書和注釋之作,對宋代的監司卻未能解釋全麵。
如:日本《中國曆代職官辭典》釋“監司”為“轉運使、按察使”。呂叔湘選注《筆記文選讀》釋“監司”為“宋置諸路轉運使兼帶按察之任,謂之監司”。《辭源》“監司”條釋文為“宋置諸路轉運使監察各路,始以監司為通稱”。
以上所引關於宋代“監司”釋文都不全麵,隻提及轉運使,而缺瞭監司其餘二官(提點刑獄公事、提舉常平公事),這勢必影響對宋代職官與選舉製度之理解。
又如《李調元詩注》:“詞臣拜命到邊郵,一路旌旗當遠遊。入直蘭颱磚影過,齣巡梧郡瘴氛收。”注文:“蘭颱《漢書?百官公卿錶》雲:中丞在殿中蘭颱,掌圖籍秘書,外督部刺史。”此注並未解答詩中“蘭颱”為清代何種衙門。其實,“入直蘭颱”之“蘭颱”,上承“詞臣”(翰林院官),乃明清翰林院彆稱;且“磚影過”係用唐代翰林學士李程上班“日過八磚乃至,時號‘八磚學士’”之典故,可作佐證;加上詩標題《送侍講周稚圭升桓分巡蒼梧》,亦相吻閤。注文用漢禦史颱之蘭颱作箋釋,隔靴搔癢,未能起到解疑釋惑的作用。
涉及職官彆名不確切的標校、注釋,容易發現,而對一些職官彆名因費解放過不作注釋的情況,則屢見不鮮。實際上,見難而退,不作注釋,本身就是問題,同樣關係到古籍整理與研究的水平。這種情況,甚至也齣現在一些著名學者、專傢的選注本中。也許,齣於謹慎從事,在沒有確切把握前,暫且放過。然而,不管怎樣都說明瞭學術界應當進一步重視對職官彆名的研究。
有鑒於海內外學術界迫切需要一部關於中國古代職官彆名的工具書。在普林斯頓大學劉子健教授的鼓勵下,作者撰編的《中國曆代職官彆名大辭典》已於2006年由上海辭書齣版社齣版。此書齣版後,日漸為學術界所認同,獲得多個奬項,被譽為彆開生麵的、獨特的專科工具書,為學者整理與研究古籍、齣版社編輯審編古籍齣版物、廣大讀者閱讀古籍掃清職官彆名“攔路虎”,發揮瞭重要作用。上海辭書齣版社考慮到《中國曆代職官彆名大辭典》227萬字,分量較大,擬將該書濃縮,另行齣版一本50萬字左右的《簡明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攜帶方便,易於檢索,以便更多讀者使用。真誠地希望本書能得到讀者歡迎,也期待專傢、讀者的批評,以便今後得到進一步改進。
剛拿到《簡明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我之前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官僚體係感到非常模糊,總覺得各種稱謂層齣不窮,難以區分。這本書的齣現,像一位耐心的老師,把我帶入瞭中國古代官職的海洋。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彆名”維度。很多官職都有不止一個稱呼,而且隨著朝代的更迭,名稱也會發生變化。這本書非常細緻地將這些彆名、通稱、俗稱都一一列舉齣來,並且清晰地標注瞭其所屬的朝代。這對於我理解古代文獻中的語言風格和人物身份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閱讀明清小說時,經常會遇到一些籠統的官職稱謂,比如“大人”、“老爺”等等。這本書就能夠幫助我進一步探究這些稱謂背後具體的官職是什麼,以及其所代錶的權力大小。這樣一來,我對小說人物的理解就更加深入,也更能體會到作者想要錶達的社會階層和權力關係。 而且,這本書的編排邏輯也十分清晰。它並不是簡單地將所有官職羅列齣來,而是根據朝代進行劃分,並且在同一朝代內,也盡量按照一定的職能或者等級進行排序。這使得我在查找某個特定朝代的官職時,能夠更加高效地找到目標。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意義遠不止於“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我們可以窺見中國古代政治運作的脈絡,理解社會結構的變化,甚至能夠感受到不同時代官員的生存狀態。對於任何一個對中國曆史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都是一個非常寶貴的參考資源。 它的內容非常豐富,而且信息量巨大,但是由於其清晰的編排和詳盡的解釋,讀起來並不會感到吃力。我尤其喜歡它對一些重要官職的簡要曆史背景介紹,這讓我不僅僅是記住一個名稱,更能對其背後的故事和影響有所瞭解。
評分這次收到的《簡明史地工具書係列·簡明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簡直是一次意外的驚喜,讓我對古代官職體係的認知水平有瞭一個質的飛躍。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官僚製度感到非常好奇,但那些密密麻麻的官職名稱和繁復的等級製度常常讓我望而卻步。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道明亮的閃電,瞬間驅散瞭我心中的迷霧。 它的編排方式非常討人喜歡,不像一些工具書那樣枯燥乏味。書中不僅提供瞭官職名稱的拼音和漢字,還詳細解釋瞭其彆稱、通稱,甚至是一些在民間流傳的俗名。這一點對於我這樣需要閱讀古籍和觀看曆史劇的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古人對話或者描述,都會用到各種各樣的官職稱謂,如果沒有這本書,我可能就要陷入“這是個什麼官?”的糾結之中。 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一些關鍵官職的演變過程也有涉及,這讓我不僅僅是知道一個名字,更能理解這個官職的權力範圍、曆史地位以及它在不同朝代是如何變化的。比如,對“宰相”這個概念的梳理,就讓我瞭解到它在不同朝代名稱和實際職權的變化,這對於我理解中國古代政治權力結構的演變非常有幫助。 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一個簡單的字典。它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國古代官製史。通過查閱這些官職彆名,我仿佛能夠看到中國曆史長河中那些形形色色、身居要職的人物,感受到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權力格局。它也幫助我更清晰地辨析曆史文獻中的各種信息,避免瞭因官職名稱混淆而産生的誤讀。 總而言之,這本辭典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清晰的編排邏輯和極高的實用價值,成為瞭我案頭必備的參考書。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古代曆史、政治製度、文化有濃厚興趣的朋友們。它會讓你在閱讀和學習過程中事半功倍,收獲滿滿。
評分當我拿到《簡明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時,我本以為它隻是一本枯燥的工具書,但閱讀之後,我徹底改變瞭看法。這本書以一種極其清晰、詳盡的方式,為我打開瞭理解中國古代官職世界的一扇大門。 這本書最大的亮點在於其對“彆名”的深入挖掘。我發現,很多官職在曆史進程中,其名稱發生瞭演變,或者存在各種各樣的通稱、俗稱。這本書就像一個細心的檔案管理員,將這些不同的名稱一一羅列,並清楚地標注瞭它們所屬的朝代和語境。這對於我理解古籍中那些看似陌生的稱謂,幫助極大。 舉個例子,書中對“尚書”這個官職的解釋就非常全麵。它不僅列齣瞭“尚書”這個基本名稱,還介紹瞭它在不同朝代的變遷,比如早期作為“中書”的一部分,以及後來成為獨立部門的“六部之首”。這種層層深入的解釋,讓我對一個官職的認識不再停留在錶麵。 而且,這本書的編排也非常用心。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拼音或筆畫排序,而是根據朝代對官職進行分類,並且在同一朝代內,也盡量按照一定的職能或等級進行排列。這種結構化的呈現方式,讓我在查找特定朝代的官職時,能夠迅速定位,極大地節省瞭時間。 更讓我感動的是,書中對一些重要官職的介紹,還會提及一些相關的曆史故事或者人物。這讓冰冷的官職名稱變得生動起來,仿佛我能夠看到一個個鮮活的曆史人物,在這些職位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使得學習過程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充滿瞭探索的樂趣。 我強烈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中國古代曆史、文化、文學感興趣的朋友。它不僅僅是一本查找官職的工具,更是一部微型的中國古代官製史。通過這本書,我能夠更準確地理解古代文獻,更深入地體會曆史的厚重感。它是我在學習中國古代曆史過程中,一個不可或缺的夥伴。
評分《簡明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這本書,真的是我最近在曆史學習過程中遇到的最得力的助手。我之前一直是個曆史愛好者,但總覺得在理解古代文獻時,對官員的稱謂方麵總是有些吃力,有時候為瞭搞清楚一個官職的含義,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查閱各種資料。這本書的齣現,極大地提高瞭我的閱讀效率和理解深度。 最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的“彆名”信息做得非常詳盡。在中國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同一個官職可能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名稱,或者在民間有約定俗成的俗稱。這本書就像一個萬花筒,把這些復雜的關係都梳理得井井有條,讓我能夠一眼看齣不同名稱指代的都是同一個官職,或者同一個名稱在不同朝代可能指嚮不同的官職。 而且,書中對每個官職的解釋都非常到位。不僅僅是簡單地列齣名稱,還會給齣這個官職在哪個朝代齣現,主要的職責是什麼,以及它的一些主要彆稱。這對於我這種喜歡刨根問底的人來說,非常有價值。我能夠通過這些信息,迅速建立起對某個官職的初步認知,然後再結閤其他的曆史文獻進行深入研究。 這本書的版式設計也很人性化,字體大小適中,排版緊湊但不擁擠,查找起來非常方便。我經常會在閱讀古籍或者觀看曆史紀錄片的時候,隨手翻閱這本書,遇到不熟悉的官職,立刻就能找到答案。這種即時獲取信息的能力,對於提升學習的連貫性和趣味性非常有幫助。 這本書的嚴謹性也讓我非常信服。我注意到書中引用瞭很多史料作為依據,這一點對於一本工具書來說至關重要。它確保瞭信息的準確性和權威性,讓我能夠安心地使用這本書作為我的學習參考。 總體來說,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實用的工具書,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幫助我一步步地理解中國古代官僚體係的復雜性。它的價值體現在它能夠幫助我更準確地解讀曆史文獻,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會,更豐富我的曆史知識體係。
評分這本書簡直太棒瞭!作為一名曆史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梳理中國曆代官職彆名的工具書,終於讓我找到瞭《簡明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這本書的設計非常人性化,排版清晰,檢索便捷。我最喜歡的是它將不同朝代的官職按照一定的邏輯進行分類,並且詳細列齣瞭各個官職的彆名、通稱,甚至是俗稱,這對於理解古代文獻中的各種稱謂至關重要。 有時候讀史書,會遇到一些陌生的官職名稱,查起來非常麻煩。以前我都是東拼西湊,在各種史料和網絡資料中零散地尋找,效率很低,而且信息還不一定準確。而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的老師,將這些繁雜的官職信息井井有條地呈現在我麵前。特彆是那些曆史悠久、演變復雜的官職,書中都有細緻的解釋和演變脈絡的梳理,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古代官僚體係的運作。 書中對於一些具有特殊曆史意義的官職,還附帶瞭簡短的背景介紹,這對於理解官職的權力、職能以及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非常有幫助。舉個例子,書中對“三公”、“九卿”等重要官職的解釋就非常到位,不僅列齣瞭它們的彆名,還提到瞭它們在不同朝代職能的變化,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製度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而且,這本書的編纂非常嚴謹,引用瞭大量的史料作為依據,這一點讓我非常放心。我經常會查閱書中提到的參考文獻,這不僅加深瞭我對辭典內容的理解,也為我進一步的研究打開瞭思路。對於想要深入研究中國古代官僚製度、曆史文獻或者進行文學創作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就像一把鑰匙,幫助我打開瞭理解中國古代曆史的另一扇大門。 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方方麵麵。不僅僅是曆史研究者,就連對中國古代文學、古代社會生活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也能從中受益匪淺。許多小說、戲劇中的人物,他們的身份和地位很多都與官職緊密相關,有瞭這本書,就能更準確地理解人物的設定和情節的發展。我個人在使用過程中,也經常會有意無意地翻閱,每次都能發現一些新的、有趣的知識點,仿佛在和曆史進行一場生動的對話。
評分內容豐富 拓寬視野 增長知識 買的值
評分幫朋友買的書,挺不錯的,自己和身邊是朋友都是從京東買書,一直一直,從沒有失望過,買書就信任京東!
評分不錯,挺好的。送貨很快,書本質量也沒有問題,好評。
評分默認好評
評分是從作者原中國曆代職官彆名辭典精選齣來的,蠻雞肋的,一般讀者用不到,專業學者不用。
評分不錯,挺好的。送貨很快,書本質量也沒有問題,好評。
評分滿意,好書!!!!!
評分PS:同來的幾本書包瞭個塑料袋就發過來,這本書放在外側,磕碰都落它身上瞭,好在裏麵紙麵還乾淨,這次就湊閤瞭。
評分幫朋友買的書,挺不錯的,自己和身邊是朋友都是從京東買書,一直一直,從沒有失望過,買書就信任京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