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学人精品”丛书由著名学者葛剑雄教授主编,统贯文史界限,囊括了当今国内一流学者力作,为文史研究者、爱好者提供了学术价值极高的学术精品。
“当代学人精品”丛书的作者阵容强大。收入李新宇、王彬彬、谢泳、辛德勇、唐晓峰、雷颐、张鸣、茅海建、朱正、杨天石等历年的经典作品和新作。
《当代学人精品:杨天石卷》收录了著名近现代历史学者、《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作者杨天石一生横跨文学、哲学和历史的精品,是杨天石已出版图书中学术综合性无出其右之作。无论是专业研究人员,还是普通历史入门者、爱好者,均非常适合阅读。
杨天石横跨文史哲三界,成一家之言;谈书论世忆人事,通古今之变。《当代学人精品:杨天石卷》集五十余年思想精华,让读者在短的篇幅中一览史学大家的学术人生。
《当代学人精品:杨天石卷》为著名历史学家杨天石治学多年来的代表性的精品文章和论文结集,收录了作者各时期、各研究阶段的重要作品,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全书共分五大部分,为“论文选辑”“小品·随笔”“书前书后”“忆人怀旧”“咏史杂诗”。另附作者学术的珍贵自述和著作目录。《当代学人精品:杨天石卷》涵盖范围广,全面展示了作者的学术人生。
杨天石,1936年2月15日生,江苏人。1955年毕业于无锡市第一中学。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清华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客座教授。曾任日本京都大学客座教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斯坦福大学以及中国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台湾“中央大学”访问学者。长期研究中国文化史与中华民国史,合著有《中华民国史》(第1卷、第6卷)、《中国通史》(第12册),独著有《杨天石近代史文存》(5卷本)、《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第1辑、第2辑)、《终结帝制》、《朱熹》、《南社史长编》、《横生斜长集》等多种。
人们常常感叹当代缺乏大师,其实今天被称为大师的前人在当时大多也还没有被当作大师,真正的大师需要经历科学、社会和时间的检验。我不敢说这些当代学人中谁最终能成为大师,但可以肯定的是,列入本丛书的一些成果完全够得上大师之作。
——葛剑雄
说历史学的根本任务是再现历史本相,不意味着历史学家可以不要思想、没有观点,纯客观地记录一切。相反,历史学家需要说明历史、解释历史,寻找规律,做出价值判断。
——杨天石
论文选辑
禅宗的“作用是性”说与朱熹对它的批判
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确证
天津“废弑密谋”是维新派的虚构
辛亥革命何以胜利迅速,代价很小?
在华经济利益与辛亥革命时期英国的对华政策
中山舰事件之谜
1937: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第一年——从卢沟桥事变至南京陷落
珍珠港事变前夜的中美交涉
小品·随笔
一 谈诗文
李白最佩服的诗人王充以后又一人——一说李商隐
牙旗玉帐真忧国——三说李商隐
朱熹的“变天”诗
西郊落花何处寻——读龚自珍《西郊落花歌》
谭嗣同的《狱中题壁》诗
鲁迅《自题小像》新探
二 谈美学
两句唐诗的启示
杜牧的《清明》诗
从刘效祖的《挂枝儿》说到艺术的露与藏
读张维屏的《新雷》
三 谈小说
《水浒》为何成了“断尾巴蜻蜓”?——旁门说《水浒》之三
《西游记》断议
陈范与《红楼梦》研究
《斯巴达之魂》和近代中国拒俄运动
四 谈历史
“天王圣明”与杨继盛之死
马桶阵、面具兵与“五虎”制敌
太平天国的“太阳”
《天朝田亩制度》与“割尾巴”
没有不可变的“祖宗之法”——戊戌维新运动一百周年感言
光绪皇帝的新闻思想
保皇会的“妙语妙事”
梁启超游美国而梦俄罗斯
关于托尔斯泰《致一个中国人的信》
章太炎为何要砸拿破仑与华盛顿的头
刘师培的平均奇想
刘师培的“水灾共产主义”
袁世凯伪造的孙中山“卖国协约”
钱玄同自揭老底
柳亚子不当“新顽固”
溥仪要求参加苏联共产党
五 谈古今
以“理”制“欲”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要求——略谈宋儒关于“理”“欲”关系的论述,兼谈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阐释问题
吸收与保存两主义并行——简论高旭的文化思想
“格君心之非”与“面刺寡人之过”
“城中好高髻”的联想
说真话真难——也和温总理谈谈心
充分解放精神生产力
书前书后
一 自叙
《寻求历史的谜底》后记
《中华民国史》第二编第五卷前言
《横生斜长集》自序
《百年潮》杂志发刊词
《杨天石文集》自序
台湾七卷本《杨天石文选》自序
《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自序
《中国国民党史》总序
《钱玄同日记》(整理本)前言
《当代中华诗词名家精品集·杨天石卷》自序
二 序人
《世纪三伟人》导言(代拟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文库”序言(代拟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集刊》序言(代拟稿)
李金华主编《中国审计史》第二卷序
《话说中国》第二卷序
《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序
日本京都大学《梁启超·明治日本·西方》序
民言无忌——“《同舟共进》精华系列”序
陶涵《蒋介石与现代中国》序
臧运祜《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对华政策》序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序
“中华南社文化书系”总序
闻海鹰《忏慧词人徐自华》序
《美国国家档案馆藏中国抗战历史影像全集》序
《传记文学》丛书总序
《国家记忆》(中国远征军作战图片集)序
《抗战大迁移》总序
怀人忆旧
不文过,不遮丑,不隐恶——刘大年怎样面对自己的历史
忆老丁
愿“唐派史学”后起有人——悼唐德刚先生
忆胡绳
咏史杂诗(《金陵访旧》等61首)
附录一:从培训拖拉机手到学部委员
附录二:杨天石著作目录
康有为谋围颐和园捕杀西太后确证
戊戌政变时期,清朝政府曾指责康有为“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以之作为维新派大逆不道的罪状。当时道路传言,议论纷纷,史籍、笔记中多有记载。但是,由于这一消息过于耸人听闻,康有为对此又一直矢口否认,多年来,历史学家们大都不予置信。实际上,它确有其事。康有为不仅曾准备“劫制”西太后,而且曾准备乘机捕杀。笔者于日本外务省档案中获得了可靠的证据。
1898年9月28日,清政府将谭嗣同、杨深秀等六人处决。次日,以光绪皇帝的口气发布上谕说:
主事康有为首倡邪说,惑世诬民,而宵小之徒,群相附和,乘变法之际,隐行其乱法之谋,包藏祸心,潜图不轨,前日竟有纠约乱党,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陷害朕躬之事,幸经察觉,立破奸谋。又闻该乱党私立保国会,言保中国不保大清,其悖逆情形,实堪发指。朕恭奉慈闱,力崇孝治,此中外臣民之所共知。康有为学术乖僻,其平日著作,无非离经叛道,非圣无法之言。兹因其素讲时务,令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上行走,旋令赴上海办官报局,乃竟逗留辇下,构煽阴谋,若非仰赖祖宗默佑,洞烛几先,其事何堪设想!
中国并不是一个法治传统很盛的国家,单凭“惑世诬民”“离经叛道”“非圣无法”一类字眼,清政府完全可以下令捉拿康有为,处决谭嗣同等人,“上谕”特别提出“谋围颐和园,劫制皇太后”,显然事出有因。
据恽毓鼎《崇陵传信录》一书记载:政变前夕,当西太后盛怒还宫时,曾指责光绪皇帝说:“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又说:“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戊戌变法》(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第一册,第476页,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下文所引的不同分册,皆出自此版本,不一一标注出版信息。恽毓鼎曾随侍光绪多年,上述记载自非无根之谈。费行简的《慈禧传信录》一书所记与恽书大体相同,但更明确。它记西太后大骂光绪说:“汝以旁支,吾特授以大统,自四岁入宫,调护教诲,耗尽心力,尔始得成婚亲政。试问何负尔,尔竟欲囚我颐和园,尔真禽兽不若矣!”同上,第466页。《清廷戊戌朝变记》所载亦同。西太后责问光绪说:“康有为叛逆,图谋于我,汝不知乎?尚敢回护也!”同上,第347页。综观上述材料,可以确定:西太后认为,光绪皇帝和康有为串通,准备将她囚禁于颐和园,因而才有前述29日的上谕。
《无形的疆界:全球化时代下跨文化交流的悖论与张力》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份对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文化冲突和误解的精妙剖析。我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处理复杂议题时所展现出的惊人平衡感。他没有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泥潭,也没有采取傲慢的文化优越论姿态,而是以一种近乎临床的冷静,去拆解那些看似和谐的跨文化互动背后隐藏的权力结构和认知偏差。比如,书中对“全球化语言”如英语的普及,如何在无形中固化了某些文化的话语权,以及新兴的社交媒体平台如何加速了“部落化”现象的讨论,都极其深刻。作者的论证逻辑清晰、引证材料丰富,涵盖了从人类学田野调查到网络文本分析的广阔领域。这本书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迫使读者反思自身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势。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出更高质量的问题,让我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在信息洪流中建构对“他者”的认知,也因此,这本书对任何从事国际交流或人文学科研究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或缺的指南。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炼金术与早期化学:从中世纪的秘术到启蒙时代的萌芽》,完全颠覆了我对“炼金术”的刻板印象。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充斥着神秘符号和奇异配方的猎奇读物,但事实是,它是一部严谨而富有历史厚重感的科学史著作。作者非常成功地描绘了炼金术如何在黑暗的中世纪坚持对物质转化的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实验技术和化学知识,这些知识后来如何被培根、波义耳等启蒙先驱所继承和“净化”,最终催生了现代化学。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炼金术士的哲学背景,比如他们对“四元素说”的依恋与突破的描述,非常细致入微。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不仅关注那些成功转化的“黄金”,更关注那些失败的实验——正是这些看似徒劳的尝试,推动了玻璃器皿的改进、酸碱物质的发现以及蒸馏技术的成熟。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从早期的神秘主义色彩逐步过渡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性光芒,读起来充满了发现的乐趣,让人看到科学的进步并非一蹴而就的线性发展,而是充满了迂回曲折的“非理性”探索。
评分我对《时间之河的低语:战后日本城市景观的重塑与身份焦虑》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用“震撼”来形容。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偏向建筑史或城市规划的枯燥论著,但出乎意料的是,它以一种近乎哲学的思辨方式,探讨了战后日本在废墟之上进行快速重建的过程中,其集体心理和个体身份是如何被融入到新的钢筋水泥结构之中的。作者的文笔极具穿透力,他没有简单地罗列重建项目,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快速崛起的摩天大楼和标准化住宅背后,日本人对“现代性”的渴望、对“传统”的留恋,以及那种深植于心的“败战国”的身份焦虑。特别是书中关于“一村一品”运动如何影响乡村社区结构,以及泡沫经济破裂后,那些曾经象征着繁荣的玻璃幕墙如何转变为异化和疏离感的载体的分析,让我深受启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十分巧妙,从宏观的都市规划蓝图,层层递进到对一户普通家庭内部空间使用的微观考察,展现出一种强烈的整体观。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理解了日本的城市发展历程,更触及到了一个民族在剧烈变革时期灵魂深处的挣扎与和解。
评分很少有关于艺术史的书籍能像《巴洛克时期意大利雕塑中的戏剧性张力:光影、动势与信仰的重塑》这样,让我感到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作者对于贝尼尼等大师作品的解读,简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没有停留在对雕塑形态的单纯描述,而是将雕塑置于其所处的宗教和政治背景下,去解读“戏剧性”是如何被刻意制造出来以服务于反宗教改革的宏大叙事。书中对于光线在雕塑表面产生的反射效果,以及如何通过人物瞬间的夸张姿态(比如“被掳走的珀耳塞福涅”中大理石的柔软质感)来暗示内在的精神状态,分析得极其透彻。每一章节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张力”点展开——比如肉体与精神的张力、永恒与瞬间的张力——这种聚焦式的分析,使得原本静态的石雕仿佛有了生命和呼吸。我甚至觉得,阅读这本书时,我能“听”到雕塑中人物发出的尖叫或叹息。对于任何热爱雕塑艺术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堂关于如何“观看”艺术的深度课程,它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巴洛克艺术表现力的理解边界。
评分《光影流转:民国影像中的社会变迁》这本书,简直是为我们这些对历史细节有着近乎偏执的爱好者量身定做的宝藏。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从浩如烟海的民国老照片中,精心挑选和解读那些往往被宏大叙事所忽略的微观瞬间。我尤其欣赏它叙事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它不像教科书那样堆砌冰冷的年代和数字,而是通过一张张老照片,比如码头上繁忙的纤夫、学堂里神情严肃的学童、或是街角处穿着时髦旗袍的女士,将我们拉回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体验。比如,书中对不同阶层服饰变迁的分析,绝不仅仅停留在“新旧交替”的表面,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服饰背后所蕴含的经济基础、性别观念乃至地域文化差异。书中的配文精准而富有文采,既有扎实的史学功底支撑,又不乏文学性的描摹,让人在欣赏视觉材料的同时,心灵也得到了极大的触动。这种将图像学、社会学和历史叙事完美融合的写作手法,使得原本严肃的历史研究变得如此生动可感。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忍不住在脑海中构建出一个更加立体、有血有肉的民国图景,而非扁平化的符号集合。
评分v这次在京东的购物经历很不错,书是正版的,价格上还算比较实惠,而且品相上还是不错的。此外在送货上,物流比较快,比较及时。因为这个书有时候购买下来有时效的需要,送的及时了,对于使用来说还是挺重要的。所以综上来说,这次还是挺好的,以后也会继续在京东购买。
评分不错,不错,喜欢在京东买书。趁活动入手。
评分不错的选本,纸张印刷很好。
评分好
评分杨天石老师的书都是精品书
评分这本书写的特别特别特别的好。
评分杨老很有意思
评分一直是作者的粉丝。就是稀罕他的作品。
评分布面精装,广东人民出版社的书在装帧方面无可挑剔,虽然价格略贵,但能激发阅读的兴趣,支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