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针对性强。参照教育部考试中心《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日语考试大纲》要求编写,适用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公共日语(科目代码:203)的考生。
  覆盖面广。包括2002年—2015年14套真题,附录部分整理归纳了254个重点词汇,以及241个核心惯用型。
  讲解细致。本书对每道真题都进行了详细解读,归纳整理了考试要点、复习重点及解题技巧。
  名师编写。本书作者从事公共日语考研辅导工作十数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应试指导能力,曾多次成功预测日语考研的作文题目。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2002年到2015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公共日语(科目代码:203)考试试题的整体回顾和梳理分析。结构上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2002年到2015年的14套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公共日语考试真题。第二部分是14套真题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不含作文)。第三部分是日语考研大纲中的重点惯用型、副词、接续词的归纳分析。其中真题解析和附录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部分。本书着重分析考试内容和提示考试重点,其目的是帮助考生对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公共日语考试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可以对各方面知识的构成和应掌握的要点成竹在胸。为此,笔者结合考试内容,尽量全面地介绍有关方面的系统知识,并提示相关的学习要点;同时结合真题答案解析,扩展与该考题有关的知识点。另外,附录部分对大纲内的重要语法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每个语法点主要包括接续、意义、例句。考生既可以把这部分作为语法点复习,也可以背诵例句,将其作为写作部分的素材。本书既可作为模拟试题来进行练习,也可以按题型进行分类练习,或侧重薄弱环节做强化练习。     
作者简介
     李光泽,博士,教授,现执教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1994年7月毕业于内蒙古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2008年获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获吉林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中日比较文学、中日跨文化比较研究。发表论文、译文20余篇,主要著作有《日本文学史》、《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参与写作)、《新编日语听解教程》(参编)、《日语听解教程》(参编)。在多年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讲授过的课程主要有高级日语、日语语法、日本文学史、毕业论文指导、共外研究生日语等。从十多年前,就开始进行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公共日语考试的辅导,经过多年的教学辅导,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应试指导能力。     
目录
   2002-2015年真题
2002年真题
2003年真题
2004年真题
2005年真题
2006年真题
2007年真题
2008年真题
2009年真题
2010年真题
2011年真题
2012年真题
2013年真题
2014年真题
2015年真题
2002-2015年真题答案解析
2002年真题答案解析
2003年真题答案解析
2004年真题答案解析
2005年真题答案解析
2006年真题答案解析
2007年真题答案解析
2008年真题答案解析
2009年真题答案解析
2010年真题答案解析
2011年真题答案解析
2012年真题答案解析
2013年真题答案解析
2014 年真题答案解析
2015 年真题答案解析
真题答案速查
附录
副词
接续词
惯用句
索引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对于目前国内很多准备参加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公共日语考试的考生来说,比较苦恼的恐怕就是找不到合适的辅导书和同步训练资料了。笔者就此进行了实地考察,发现目前市面上专门针对这一考试进行辅导的学习材料,实在是少之又少。另外,笔者通过网络调查,发现迫切需要考研日语真题解析的考生非常多。对于考生而言,不但要做大量的习题,阅读大量的文章,还要掌握恰当的应试技巧,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日语综合能力和应试能力。
  笔者从十多年前,就开始进行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公共日语考试的辅导,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应试指导能力。自创很多行之有效的应试方法,例如对号入座法、逆向思维法等。培养了近千名研究生和博士。十年磨一剑,经过多年的教学辅导,笔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料,教学经验也逐渐趋于成熟。笔者特别编写本书,希望能为广大考生和日语学习者提供帮助!
  本书对2002年到2015年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公共日语(科目代码:203)考试试题进行了整体回顾和梳理分析。在结构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2002年到2015年的14套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公共日语考试真题;
  2.14套真题的参考答案及详细解析(不含作文);
  3.附录包含日语考研大纲中的254个副词、接续词以及241个惯用型的归纳总结。
  其中真题答案解析和附录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部分。
  本书着重分析考试内容和提示考试重点,其目的是帮助考生对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公共日语考试所应具备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可以对各方面知识的构成和应掌握的要点成竹在胸。为此,笔者结合考试内容,尽量全面地介绍有关方面的系统知识,并提示相关的学习要点;同时结合真题答案解析,扩展与该考题有关的知识点。另外,附录部分对大纲内的重要语法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每个语法点主要包括接续、意义、例句。考生既可以把这部分作为语法点复习,也可以背诵例句,将其作为写作部分的素材。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中,笔者参考了国内外有关学者的著述和研究成果,篇幅所限,不能一一注明,谨在此表示衷心的谢意和歉意。如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敬请国内外同仁和读者予以批评指正。    
				
 
				
				
					深度解析:日本文学思潮与文化转型研究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对日本近现代(尤其侧重明治维新后至昭和初期)文学思潮的演变脉络进行一次系统而深入的考察。我们不关注应试技巧的训练,而是致力于剖析日本社会结构、思想观念变迁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内在关联,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日本文化“精神底层代码”的学术视角。  第一章:明治维新的冲击与“欧学东渐”的迷思  本章首先回顾了江户幕府末期,在“黑船来航”背景下日本社会所经历的剧烈动荡。重点分析了福泽谕吉、森有礼等早期知识分子对西方思想的介绍与翻译工作,如何催生了日本思想界的“欧学热”。  1.1 文明开化与“启蒙文学”的兴起  我们详细梳理了坪内逍遥的《小说神髓》问世前后,日本文学界如何试图脱离传统戏作、人情本的藩篱,确立现代小说的理论基础。本节着重探讨了福地源一郎等人对“演剧改良”的实践,以及早期“浪漫主义”思潮在自然科学冲击下的挣扎。  1.2 早期“写实主义”的本土化困境  重点剖析了二叶亭四迷对口语体小说的推动作用,以及他作品中体现出的知识分子面对西方思潮时的复杂心态。通过分析自然主义思潮进入日本的初期形态,我们揭示了日本学者如何在引入左拉、易卜生等西方大师理论时,试图在封建残余与现代性之间寻找的微妙平衡点。与单纯的模拟不同,本书强调的是在“和魂汉才”思维惯性下,写实主义如何被“扭曲”和“改造”。  第二章:自然主义的黑暗沉潜与唯美主义的对立景观  明治中后期,文学进入了一个矛盾重重的时期。本章将自然主义的“科学化”倾向与唯美主义的“艺术至上”追求进行对比分析。  2.1 德富芦花与“个人主义”的萌芽  考察了德富芦花等人在文学中对底层人民和家庭悲剧的关注,探讨了这股思潮如何反映了小市民阶层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焦虑感。分析其作品中蕴含的早期人道主义色彩,以及如何与主流的政治宣传保持距离。  2.2 岛崎藤村的挣扎与“浪漫主义的终结”  深入研究岛崎藤村在《破戒》之前和之后的创作转变。本书认为,《破戒》的意义不仅在于其题材的突破,更在于其作者对早期浪漫主义理想破灭后,对社会责任的重新定位。我们细致辨析了藤村诗歌中“物哀”情调的现代转化。  2.3 唯美主义的“异端”:永井荷风的都市挽歌  重点分析了永井荷风对“颓废美学”的构建。荷风如何通过描写花街柳巷、传统艺伎文化,来抵抗工业化带来的粗粝和功利?他的“反现代”姿态,实际上是对明治精神的另一种深刻批判。本书详细比对了荷风的审美趣味与西方颓废派艺术思潮的异同。  第三章:新思潮的激荡与大正民主的文学回响  大正时期被誉为日本文学的“黄金时代”,民主思潮的抬头为文学提供了新的表达空间。  3.1 谷崎润一郎的“情欲与怪奇”的形而上学探索  本书着重探讨了谷崎作品中对“美”与“感官”的极致追求,尤其是他如何构建了一个脱离西方理性主义的独特美学体系。分析其在《痴人之爱》、《春琴抄》中对传统女性形象的颠覆,以及这种颠覆背后的文化根源。  3.2 志贺直哉与“纯文学”的确立  本章详细界定了“志贺直哉式自然主义”的核心特征——即“傍观者视角”与“自我克制”。我们认为,志贺对日常琐碎的精微捕捉,标志着日本现代小说的叙事技巧达到了一个成熟的阶段,完成了对欧美范式的本土化吸收。  3.3 “新技巧派”的实验与普罗文学的兴起  对比分析了横光利一、川端康成等新技巧派对意识流、内心独白等现代主义手法的引进,以及他们如何试图摆脱自然主义的沉闷。同时,本章也展现了与此相对的“无产阶级文学”(普罗文学)如何从社会底层发声,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面,从而构成了大正时期文学光谱的复杂性。  第四章:战前阴影下,文学精神的转向  昭和初期,随着军国主义思潮的抬头,文学环境日益恶化。本章聚焦于知识分子如何在审查压力下进行艰难的创作与抵抗。  4.1 川端康成:唯美与虚无的交织  深入分析川端如何将其早期唯美主义转向对“日本精神”的追寻。他的作品中充斥的“空寂”与“物哀”,被视作对外部世界压迫的一种内向性逃避,而非简单的审美愉悦。  4.2 横光利一的“新感觉派”与时代精神的错位  探讨横光后期作品中,其前卫的叙事技巧如何逐渐被更具政治色彩的“思想”所取代,揭示了技巧的先锋性在政治高压下如何被消解的过程。  4.3 知识分子的沉默与知识的殉道  最后,本章将目光投向那些因政治立场或思想观点而被边缘化、甚至被迫“禁笔”的作家群体,探讨他们在国家机器的压制下,文学的社会责任与个体良知之间的冲突,为理解日本战前文化氛围提供了深刻的背景知识。  总结与展望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套分析日本文学演变的“批判性工具箱”,而非简单的作品介绍或考试复习指南。我们强调了思想史、社会结构变迁对文学形态的决定性影响,旨在引导读者超越语言学习的表层,真正领悟日本现代文化深层的内在逻辑与美学追求。本书适合对日本近现代思想史、文学批评有浓厚兴趣的专业研究者及深度爱好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