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史论

琉球史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汤重南 著
图书标签:
  • 琉球史
  • 琉球王国
  • 冲绳历史
  • 日本史
  • 东亚史
  • 历史学
  • 文化史
  • 政治史
  • 社会史
  • 岛屿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1984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58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琉球史论》从客观的历史研究角度,完整介绍有关琉球王国的历史,及其诸多现实遗留问题。坚守客观、平实的学术原则,戮力搜求史料史实,梳理中外学界研究成果,调理科学的逻辑思路。通过这一部著作,可一窥琉球王国的兴亡轨迹,进而思考东亚地区历史与现实的政治、外交、文化等基本课题。

目录

序章

第一章 史前琉球概说
一 琉球群岛的自然
二 历史分期和早期人类
三 贝丘时代
四 民族起源

第二章 琉球王统的传说时代与三山时代
一 琉球的城堡
二 天孙传说(1186年之前)
三 舜天王朝(1187年一1259年)
四 英祖王朝时期(1260年一1349年)
五 察度王朝

第三章 尚氏王朝时代的琉球
一 第一尚氏王朝(1406年一1469年)
二 第二尚氏王朝的兴盛(1470年一1879年)
三 第二尚氏王朝的转折与衰亡

第四章 万国津梁:琉球的大航海时代
一 琉球的海外贸易发展
二 琉球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
三 大航海时代衰落之原因

第五章 琉球与明、清两代中国及日本萨摩关系
一 明代以前的中琉关系
二 明代中琉封贡关系确立与经济文化交流
三 清琉封贡关系的发展与经济文化交流
四 琉球与日本萨摩藩的早期关系
五 萨摩入侵与日琉关系

第六章 日本吞并琉球王国及其国际交涉
一 琉球王国成为日本侵略目标
二 日本人侵台湾事件
三 日本吞并琉球王国
四 “琉球处分”前后的日清交涉
五 格兰特调停与“分岛改约论”

第七章 日本在琉球的殖民同化政策
一 经济上的殖民政策
二 殖民教育政策与“日本人化”
三 “文明化”与“日本化”
四 二战末期日军对琉球人的利用、歧视和迫害

第八章 近代琉球复国、独立运动
一 日本占领后琉球人的抗争
二 战后琉球复国运动
三 日本的殖民化及琉球独立和自治运动

第九章 不同时代“脱清人”的抵抗轨迹
一 册封体制中的琉球王国
二 琉球救国运动回顾
三 不断重复的“琉球处分”和不同时代“脱清人”的抵抗
四 “琉球处分的内化”
五 重塑“琉球处分”的历史当事者性

第十章 二战中与战后琉球政治问题交涉
一 战时中美两国对琉球问题的考虑
二 开罗会议中美磋商琉球问题
三 战后初期国民政府对琉球问题的态度变化
四 美国改变立场,谋求独占琉球

第十一章 旧金山和会上的琉球争论
一 美苏为对日和会展开争论
二 美英围绕中国是否参加对日媾和的争论
三 旧金山和会召开与旧金山和约的签署

第十二章 美军治权下的琉球列岛
一 从“大和之世”到“美国之世”
二 军政府与琉球咨议会
三 美国民政府与冲绳中央政府
四 美国的琉球统治方针的变迁
五 朝鲜战争与日本力量的抬头
六 战后琉球的经济生活
七 美国琉球占领政策的发展
八 美军的基地建设
九 美国统治下琉球的社会运动
十 为土地而斗争
十一 红色市长的诞生
十二 日美新时代中的琉球
十三 卡拉维旋风
十四 60年代琉球的政治版图

第十三章 日本治权下的冲绳
一 从“美国之世”到“大和之世”
二 从独立论到反复归论
三 日本政府对美军基地权益的保护
四 琉球与本土的经济差距
五 重新被审视的历史问题
六 自卫队进驻
七 被焚烧的太阳旗
八 昭和天皇与冲绳
九 土地问题与基地被害问题
十 21世纪的冲绳

第十四章 战后琉球政治地位概论
一 琉球王国与“琉球处分”之法理问题
二 战时国际社会处置日本及琉球的法规原则
三 美国对日媾和及其“归还琉球”
四 琉球主权法理因素与亚太战略关系

第十五章 “自为一国”的琉球历史与琉球学研究
一 为琉球学正名
二 琉球与冲绳概念源流考辨
三 近代与战后琉球话语体系的曲折命运
四 新世纪以来琉球学发展态势及其问题意识
五 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及其关注要点
代编后记 张家湾琉球人墓地访古
主要参考书
本书策划、主编及著者简介
琉球史论:岛屿的变迁与文化的交织 一部深入探讨琉球群岛复杂历史与多元文化融合的深度研究 【核心议题】 《琉球史论》并非仅仅聚焦于某一特定时期的叙述,而是一部宏大且细腻的史学著作,它以跨学科的视角,审视了琉球群岛自史前时代至现代的漫长发展历程。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解析这片位于东亚交汇点上的岛屿群,如何在地理的孤立性与地缘政治的互动性之间,塑造出其独特的文化身份、政治结构与社会形态。全书旨在揭示一个关键主题:琉球如何作为一个既独立又被影响的实体,在全球历史进程中不断地自我定位与重塑。 【第一编:黎明之海——史前与早期王国时代】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琉球的地理起源,详细考察了数万年前人类如何迁移至这些散落的岛屿,并如何适应海洋环境。 考古学发现与早期聚落: 详细梳理了冲绳本岛以及宫古、八重山等外岛群的贝丘遗址、绳文陶器以及弥生文化影响的证据。重点分析了当地居民在自然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如何发展出独特的渔猎采集和社会组织模式。 “按司”的崛起与地方权力中心: 本编深入探讨了在12世纪至14世纪间,岛屿上地方豪强——“按司”(Aji)的兴起过程。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权力集中,更是对周边资源控制权的争夺,为后来统一王国的出现奠定了基础。研究考察了各地按司墓葬形制、祭祀场所(如“御嶽”)的演变,揭示了早期信仰体系与世俗权力结构的紧密联系。 南岛语系的传播与本土化: 语言学和人类学的交叉研究,阐释了琉球语系如何在与外来影响(如日本本土、中国东南沿海)的接触中,固化并发展出其特有的语音和词汇体系,成为判断琉球文化独立性的重要指标。 【第二编:三国鼎立与尚氏王朝的建立】 此编聚焦于琉球历史上的关键转折点——14世纪初期的“三国时代”的复杂政治博弈,以及最终在尚氏家族的领导下,建立起具有持久影响力的统一王朝。 三大势力的角逐: 详细分析了南山(大里)、中山(浦添/首里)、北山(今归仁)这三大王国之间的军事冲突、外交联盟与经济依赖关系。重点剖析了不同王国在贸易路线上的侧重点,例如南山对东南亚贸易的偏好,与中山对中国宗主国朝贡体系的积极靠拢。 首里城的奠基与王权的构建: 叙述了尚巴志王如何通过军事胜利和高超的政治手腕,完成琉球群岛的实质性统一。本部分着重于首里城作为政治、宗教和文化中心的塑造过程,分析了其建筑风格中如何巧妙地融合了本土特色与来自外部的精致元素。 “万国津梁”的梦想: 详细论述了尚真王时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黄金时代”。研究了琉球如何通过对明朝的朝贡体系,获得了空前的贸易特权和文化输入,使其成为东亚海域一个繁荣的中介贸易枢纽。探讨了“万国津梁”(意指沟通万国的桥梁)这一国家理念是如何通过官方仪式、外交辞令以及贸易活动的具体实践来维护和强化的。 【第三编:海上的风暴与文化的转型——萨摩藩的干预与江户时代的困境】 这是全书中最具戏剧性和争议性的部分,探讨了17世纪初琉球王国在面对日本萨摩藩(Shimazu Clan)的军事干预后,所采取的艰难的生存策略。 “庚寅之役”的冲击与附庸化: 详细重构了1609年萨摩藩入侵的军事行动、对琉球社会造成的毁灭性破坏,以及随后的《甲子盟约》。本书强调,这次事件并非简单的征服,而是将琉球置于一种“二重(或多重)宗主权”的复杂地位——名义上维持对明清两朝的朝贡关系,事实上接受萨摩藩的实质控制。 “挂名朝贡”的权术: 深入剖析了琉球“表”(对清朝的朝贡)与“里”(对萨摩藩的义务)之间的微妙平衡。研究了琉球官员在执行双重外交任务时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与政治风险,以及他们如何利用文书的措辞、礼仪的差异来维护王国的有限主权。 贸易路线的重塑与内部经济的压力: 分析了萨摩藩如何将琉球纳入其对外贸易的垄断网络,尤其是在蔗糖种植和盐业垄断方面对琉球的剥削。探讨了这种经济压力如何反作用于社会结构,加剧了岛屿内部的阶级矛盾。 【第四编:近代化的阵痛与身份的重构】 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近代转型期,即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上半叶,琉球如何被迫卷入全球现代化浪潮,并最终失去其独立地位。 琉球处分的政治操作: 详尽考察了1879年日本明治政府对琉球王国的兼并过程,即“琉球处分”。本书着重分析了当时国际环境(特别是中日两国对琉球地位的不同立场)以及日本国内的政治意图,揭示了这一过程的法律和外交的灰色地带。 “旧琉球”的文化遗存与国家教育: 探讨了兼并后,日本政府推行的“同化政策”对琉球社会带来的深远影响。这包括废除琉球的官僚体系、推广日语教育、重塑历史叙事等。同时,本书也关注了在强力同化背景下,本土文化精英如何通过口述传统、宗教仪式和民间艺术来悄然保护和传承“旧琉球”的记忆。 战前社会的分裂: 分析了在这一时期,琉球社会内部对于“日本化”的不同反应,形成了主张融入日本主流社会的人群与坚持琉球独特性的群体之间的复杂张力,为理解战后琉球的身份认同奠定了基础。 【研究方法与价值】 《琉球史论》基于对中文、日文、韩文以及有限的西方历史文献的细致考据,辅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对贸易路线的模拟分析。它超越了传统的民族志描述,力求在东亚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中,重新定位琉球群岛的历史主体性。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立体、且充满内在矛盾张力的琉球历史图景,展现了海洋文明在面对陆权强权的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智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关于历史的著作,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严谨的考证,为我们揭开了一段尘封已久却又至关重要的历史篇章。作者的笔触如同精密的刻刀,细致入微地描摹出那个时代的社会肌理、政治风云与文化变迁。尤其在对特定历史事件的分析上,摒弃了许多陈旧的、带有时代局限性的解读,而是以一种近乎残酷的客观性,去还原事件发生的真实脉络和多方势力角逐的复杂性。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耳畔似乎还能听到昔日城池内的喧嚣与低语。书中的史料引用极为扎实,不仅仅是官方文书,更包括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记录和异域使节的往来函件,这使得整部作品的论证体系异常坚固,难以被轻易撼动。对于那些醉心于历史细节的求知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全新的、令人信服的历史构建方式。读完之后,对于过去某些既定的认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迫使人重新审视历史叙事的权力与偏见。

评分

这部作品的装帧设计和版式排布也值得一提,它体现了对知识尊重的匠人精神。清晰的章节划分、合理的地图与图表插入,极大地辅助了复杂地理和时间线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在严肃的历史探讨中,没有丢失掉对人性的关怀。在宏大的叙事下,总能捕捉到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渺小与挣扎,这使得这部历史论著在思想的深度之外,更添了一份人文的温度。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过去”的记录,更像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处境的镜子,提醒着我们历史的复杂性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读完后,合上书页,脑海中留下的不是历史的厚重感,而是一种对理解世界更深层次的渴望。

评分

我必须称赞作者在跨文化比较视野上的努力。这部作品显然超越了单一民族视角的局限,它以一种相当开阔的胸襟,将研究对象置于更广阔的区域互动网络中进行审视。在论述某些文化现象的起源与演变时,书中引用的周边文明的参照系,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理解维度。它清晰地展示了交流、冲突、吸收与创新是如何交织在一起,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地域文明特质。这种多角度的审视,避免了将任何一个历史主体工具化或简单化。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引导去思考,在那些地理和政治边界模糊的时代,文化认同究竟是如何流动和重塑的。可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套理解复杂地缘政治演变的优秀分析框架。

评分

对于专业研究者而言,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对史料批判的深度。作者对于一些传统上被奉为圭臬的史料进行了大胆而审慎的“祛魅”,通过比对不同版本、考证文献的生成背景,揭示了历史记录本身所蕴含的建构性。这种对“原始材料”的再审视,展现了历史学作为一门不断自我革新的学科的活力。尤其在对某些争议性历史地名的考证上,作者提供的证据链条严密且逻辑清晰,令人心悦诚服。它并非要推翻所有既有结论,而是通过更扎实的基础工作,为后来的研究者指明了更可靠的路径。对于那些习惯于接受二手总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带来一些阅读上的挑战,因为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批判性思维,但这份努力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佳,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它在保持高度专业性的同时,兼顾了极强的可读性。作者擅长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生动的人物侧写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得那些遥远的历史人物不再是扁平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明确动机的行动者。例如,在描述某个关键转折点时,作者没有停留在简单的因果陈述,而是深入剖析了决策者内心的挣扎、外部环境的压力以及潜在的文化冲突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导向了那个无可挽回的结局。文字的张力十足,时而如磅礴的史诗般激昂,时而又转为细腻的心理描摹,这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它挑战了我们对“历史必然性”的简单理解,揭示了偶然性在历史洪流中扮演的巨大角色。

评分

好。。。。。。。。。。。。

评分

书籍很不错 大家读来受益匪浅

评分

好。。。。。。。。。。。。

评分

不错!书好,便宜,送货快。

评分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

评分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评分

应该不错吧!

评分

很好的一本书

评分

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