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希祖文存

朱希祖文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希祖 著,周文玖 编
图书标签:
  • 朱希祖
  • 明代文学
  • 文学史
  • 诗歌
  • 散文
  • 思想史
  • 文化史
  • 学术研究
  • 古籍整理
  • 明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44486
版次:1
商品编码:1026348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华学术丛书
出版时间:200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9
字数:37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朱希祖先生是中国20世纪前期的一位重要史学家。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宽广,涵盖了历史学的各个学科门类;他研究的时间跨度也很大,上自先秦,下至近世史,都有比较出色的成果。然而,其著述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前发表和出版的,现在已十分罕见了,这就造成今人对其了解和研究的不足,与其史学大师的身份极不相称。有鉴于此,朱希祖研究专家周文玖先生倾心收集朱希祖散见于各种报刊杂志及国家图书馆的已刊、未刊著述,编成了此书。全书分为政论、文学、史学、历史学科建设、序跋书信等几部分,基本上反映了朱希祖的学术思想、学术特点及其治学规模和旨趣。全书既有学术性,又具可读性,是国内一本朱希祖著述的选集。书末还附有朱希祖著述总目,便于大家查找和了解朱希祖的学术成就。

目录

前言
论《卿云歌》不宜为国歌
五四运动周年纪念感言
敬告新的青年
联省自治商榷书
葡萄牙人背约侵略我国土杀戮我国民拟废约收回澳门意见书
《中国古代文学史》总论
文学论
研究孔子之文艺思想及其影响
白话文的价值
非“折中派的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上的社会心理
整理中国最古书籍之方法论
中国史学之起源
中国史学之派别
《广东通志》略例
太史公解
驳《史通》元魏著作局及修史局说
史阁考
南明三朝史官及官修史籍考
建立总档案库筹设国史馆议
纵横家出于道家说
中国法家的历史观念
驳中国先有苗种后有汉种说
文字学上之中国人种观察
中国古代铁制兵器先行于南方考
驳李唐为胡姓说
再驳李唐氏族出于李初古拔及赵郡说
明成祖生母记疑辩
再驳明成祖生母为妃说
云南濮族考
云南两爨氏族考
中国最初经营台湾事略
北京大学史学系过去之略史与将来之希望
发起中国史学会的动机和希望
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必修选修科目表审查意见
编纂南明史计画
建议教育部请在国立各大学分设中国分代史讲座以备完成
中国通史案
章太炎先生之史学
《中国文学史要略》叙
《杨么事迹考证》自序
《伪齐录校证》自序
《伪楚录辑补》自序
《六朝陵墓调查报告书》自序
《中国史学通论》自序
《新史学》序
《文史通义札记》序
《粤东之风》序
《新河县志》叙
《晚明史籍考》序
《客家研究导论》序
《金陵古迹图考》序
《中国经营西域史》序
《杜少陵评传》叙
《滇南碑传集》叙
跋张鹏一《司马迁年谱》
旧钞本万斯同《明史稿》跋
康熙本《明史列传稿》跋
关于曹寅事迹致胡适
致张元济(二通)
附录 海盐朱逖先先生著述总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以《朱希祖文存》为题目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朱希祖本人的著作或事迹,而是虚构的一部关于古代园林艺术与哲思的书籍的简介,力求详尽、自然,富有文人气息。 --- 《园林叠嶂:山水意境与造园哲思》 书名:《园林叠嶂:山水意境与造园哲思》 作者: 佚名(署名:江南魏氏) 开本: 精装函套,古籍仿宋装订 页数: 约八百页,配图百余幅 卷首语 世人多以窠臼论山水,凿石为山,引水为池,终究只得“形似”之表,难窥“意境”之真。然造园之道,非独雕琢技艺之比,实乃性情寄托、哲思显影之处。《园林叠嶂》一书,汇集江南魏氏三代匠心,历三十载搜集、考证、实践所得,旨在探赜索隐,揭示中国古典园林自魏晋至清初,从“法度”到“心法”的演变轨迹,力求在砖石瓦木之间,映照出士人心灵与自然万物相交融的微妙境界。 本书并非仅是图录或技法指南,而是对中国传统文人美学、儒释道思想在物质空间中投射的研究。它试图回答一个古老的问题:人,应如何在有限的方寸之地,构建一个无限的心灵宇宙? 内容概要:三部十七卷的宏大构架 全书共分三部,十七卷,脉络清晰,层层递进,以时间为经,以意境为纬,勾勒出中国园林艺术的完整图景。 第一部:法度初开——格局与规制(四卷) 此部追溯园林艺术的源头,聚焦于早期园林在规划和功能上的基本规范。 第一卷:雅集的肇始与山水初立: 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逃离官场喧嚣,于私家园林中寻求精神庇护的社会背景。重点剖析了“曲水流觞”等雅集活动如何塑造了早期园林的布局逻辑——动线设计如何服务于社交礼仪与个人抒怀的切换。 第二卷:亭榭的骨相与点景之法: 详述历代亭、台、楼、阁在尺度、比例、朝向上的严格讲究。不仅仅是建筑学上的分析,更是将“亭”视为凝视风景的“焦点”,将“榭”视为融入环境的“接口”。书中收录了大量关于“虚实相生”的图解,阐明如何通过建筑的留白,引导观者的目光流向。 第三卷:理水为心——活源与静流: 水是园林的灵魂。本卷深入探讨了古代水文学与美学的结合,区分了“活水”(溪涧、瀑布)的动态表现与“静水”(池塘、镜湖)的涵虚纳静的功能。详述了引水入园的“借景”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叠石理水,营造出“大江东去”或“小涧潺湲”的差异化体验。 第四卷:掇山艺术的石品学辨: 侧重于假山堆叠的理论基础。作者系统梳理了历代假山石材的甄选标准(如太湖石、灵璧石的性状差异),并归纳了“峰、峦、涧、洞”四种基本形态的组合规律。重点阐发了“不露斧凿痕迹”的化境,即如何通过石材的肌理变化,模拟自然的沧桑与力量。 第二部:意境生成——哲思与造化(七卷) 这是全书的核心,着重于探讨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可感的空间体验。 第五卷:禅意与空寂:禅宗对园林审美的渗透: 深入探讨了宋代以后,禅宗思想如何影响了园林的“留白”艺术。分析了如何通过极简的布局、枯山水的意象,表达“空”与“无常”的境界,使观者在有限空间中体悟无限的禅机。 第六卷:儒家中和之境的空间表达: 论述了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与“秩序感”如何在园林中体现。这主要体现在轴线的布局、等级森严的院落更迭,以及对“礼”的尊重,使园林在提供私密休憩的同时,也保有礼序的庄重感。 第七卷:道家逍遥游与移步换景的奥秘: 重点分析了“曲径通幽”的布局策略。通过反复的转折、遮挡与开启,人为地控制观者的视线,模拟道家“天地玄黄”中探索未知的过程。详细解析了借景技术中“远借”、“邻借”、“仰借”的层次划分。 第八卷:花木品鉴与四时之序: 不仅记录了常见的花卉(如梅、兰、竹、菊),更侧重于分析不同植物的“象征意义”与“生长姿态”如何服务于整体的意境。例如,松柏的虬曲象征坚韧,而新生的柳枝则代表了春日生机。强调了园林设计必须顺应自然界的时间流逝。 第九卷:匾额楹联的文学价值与诗意阐释: 匾额与楹联是园林的“点睛之笔”。本卷精选了三百余条经典题咏,并对其背后的典故、韵味进行细致的考证和解读,展示了文人如何通过文字的力量,为物理空间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 第十卷:轩窗的呼吸与光影的雕刻: 专门研究园林建筑中窗棂、月洞门、漏窗的设计艺术。这些开口不仅是采光通风的构件,更是“框景”的工具。深入分析了不同季节、不同时辰的光线如何穿透这些结构,在地面、墙壁上投射出变幻莫测的几何图案。 第十一卷:借景的深度心理学: 深入探讨“借景”的最高境界——“不借而自得”。即如何在不刻意引入外部景观时,通过内部的布局和对景物的选择,使人产生“窗外有山”、“墙外有水”的心理错觉,实现“小中见大”。 第三部:流变与融合——集大成与新变(六卷) 此部聚焦于明清两代,园林艺术的成熟与风格的交汇,特别是南北园林的差异性发展。 第十二卷:江南园林的精微纤秀: 以苏州、扬州为中心,分析了私家园林的精致化倾向。研究了如何用最小的面积,通过精密的构图、多层次的景深,实现“咫尺之内再造山林”的极致效果。对叠山技术的精细化趋势进行了详尽的图文对比。 第十三卷:北方王府园林的恢弘气度: 对比分析了皇家园林中体现的权力与秩序感。探讨了其在水系布置、轴线对称以及体量感上如何体现“天子巡狩”的象征意义,强调了北方园林“壮阔”与“格局”的特点。 第十四卷:文人笔下的园林幻景: 汇集了清代小说、笔记中关于园林的描写,侧重于“理想园林”的概念,探讨了文人在创作中对现实园林的超越与重构,如对奇石异木的迷恋,以及对“幻境”的追求。 第十五卷:造园师的匠人传承: 记录了明末清初一些著名造园世家的口传心法与独门技艺,如鲁班锁在园林结构中的应用,以及特殊灰泥的配方与应用,这些是技艺层面的重要补充。 第十六卷:中外园林的初次交汇与反思: 简要提及西方传教士带来的透视画法对中国园林设计初期影响的探讨,以及中国文人在面对新视觉冲击时,如何坚守自身艺术原则,保持了园林美学的独立性。 第十七卷:当代园林的遗失与重拾: 结语部分,作者对今日园林开发的趋势进行了反思,指出在追求效率与宏大叙事时,古典园林中那种“与自然对话”的静谧精神正面临失落的危机,呼吁回归“师法自然”的本源。 艺术特色与阅读价值 《园林叠嶂》全书引证丰富,不仅参考了《园冶》、《长物志》等园林专著,更大量引入了唐宋诗词、元明画论以及地方志的记载,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研究体系。书中配有大量作者历年手绘的园林剖面图、意境摹写图,以及对名家遗迹的测绘图稿,图文并茂,极具可读性与研究价值。 对于建筑史研究者而言,本书提供了理解中国古代空间思维的钥匙;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而言,它是一部带领人“心游”于魏晋风骨与盛唐气象之间的绝佳指南。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园林艺术,是“以有限造无限,以无声胜有声”的东方智慧的立体呈现。 ---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句实在话,这份文集对普通读者来说,门槛着实不低。它不是那种轻松愉快的消遣读物,更像是学术殿堂里的一座镇馆之宝,需要一定的文化储备才能领略其全貌。但正是这种“硬核”,才让它显得弥足珍贵。我重点关注了其中关于古代文献校勘的部分,作者那种对待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的近乎苛求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为学”二字的重量。他不仅发现了前人版本中的讹误,更重要的是,他阐释了校勘的原则和背后的文献学逻辑,将原本枯燥的文字游戏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整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颇具古风,虽然内容厚重,但阅读起来并不感到压抑,这或许也是一种无声的尊重——尊重文本,也尊重读者。读完之后,我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批注和疑问,这恰恰说明了这本书激发的思考深度,远超一般读物。

评分

这部浩如烟海的文集,甫一捧读,便觉一股磅礴的书卷气扑面而来,让人肃然起敬。其中收录的篇章,多是作者对时局的深沉思索,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眷恋与批判性继承。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经史子集的那些论述,其考据之精、析理之微,足见学者的功力。他并非一味复古,而是能在纷繁的历史脉络中,提炼出具有现代价值的洞见。比如某一篇论述古代官制演变的文字,不仅将制度变迁梳理得井井有条,更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权力逻辑和社会根源,读来令人拍案叫绝,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位智者隔空对话一般。整部书的行文,时而如大江奔流,气势恢宏;时而又如涓涓细流,细腻入微,展现了作者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和深厚的学养底蕴。对于任何一位醉心于国学,渴望探究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座亟待攀登的高峰。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我以为更在于它所构建的“知识分子精神肖像”。透过这些文字,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时代的知识光谱,看到了作者在面对时代剧变时的彷徨、坚守与突围。其中论述的很多思想观点,虽然根植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但其对“人如何在世”的追问,却是永恒的。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卷关于园林艺术与文人情怀的篇章,那不仅仅是对建筑美学的描述,更是对个体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表达。作者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曲径通幽处的禅意,将文人的清高与俗世的烟火气巧妙地平衡起来。阅读体验是极具层次感的,时而需要查阅大量辅助资料以理解其引用的典故,时而又被一段极富哲理的句子击中内心,让人不得不停下来,望向窗外,沉思良久。这是一部需要“慢读”的书,强行速览只会错失其中精髓。

评分

坦白说,初次翻开这本厚厚的文集,我的心理是带着一丝忐忑的。毕竟,涉及的领域太广,从哲学思辨到地方风俗志,从诗词歌赋到考据札记,简直包罗万象。然而,一旦沉浸其中,那种被知识的洪流裹挟的快感便油然而生。最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几篇关于学术史的梳理,那份对前人学说的敬畏与审视,绝非简单的堆砌史料,而是融入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火花。他总能精准地指出前人研究的盲区和局限,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种“站在巨人肩膀上再望远一点”的姿态,着实令人钦佩。书中的语言风格多变,有些篇章古奥典雅,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妙处;而另一些则以白描手法,将复杂的议题阐释得深入浅出,即便是非专业人士也能窥见一斑。这部书就像一个巨大的知识矿藏,需要耐心和时间去挖掘,但每次有所发现,都会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

这部文存带给我的,是一种在喧嚣世界中寻得精神锚点的感觉。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异的定力,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他笔下的世界总是在坚守着某种秩序和理性和美。我最常翻阅的,是其中关于人际交往与道德修养的论述,那些言辞恳切、直指人心的篇章,仿佛是一面镜子,照出了自己在为人处世上的诸多不足。作者的叙事手法十分高妙,他善于以小见大,通过讲述某个具体的历史片段或生活细节,来推导出宏大的哲学命题。比如他论述友谊的一段文字,表面上是讲古代士人间的往来,实则探讨了知己难求的永恒主题,读来令人心生温暖,也倍感孤独。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既是知识的宝库,更是精神的导师,引领着你在浩瀚的传统典籍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清晰的思路。

评分

速度快,品相好,感谢京东

评分

已经买了朱的文集,这本书还有些新的东西。可以买

评分

¥32.80

评分

1909年自日本归国后,朱希祖就职于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当时在这个学校当教员的多是留日学生,如马裕藻、周树人等。1910年春因师范学堂发生风潮,而改任嘉兴第二中学教员,沈雁冰(茅盾)即是他这一时期的学生。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各省响应。朱希祖携眷归里,被推戴为海盐县民政长,后改民事长、知事。因为从政非其素愿,故半年后辞职,而至沈钧儒任司长的浙江省教育司任职。去职之时,乡人扶老携幼,遮道请留。1913年正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国语读音统一会,聘专家若干人,各省派代表二人,蒙、藏代表各一人,华侨代表一人,出席会议。这次会议对代表资格要求甚严:一须精通小学,二须旁通一种或两种以上外语,三须谙晓多种方言。朱希祖与马裕藻代表浙江省出席会议。会议期间,与会代表提出的议案众多,分歧很大,争论也很激烈。最后通过了朱希祖联合马裕藻、陈睿、许寿裳、周树人、钱稻孙等人提出的议案,即择古文篆籀径省之形为字母,既采其形,又符合其本音。凡声母二十四,母十二,介母三,称注音字母。国语有注音符号,始于此时,朱希祖与有功焉。由是朱希祖名播京师学界,北京大学预科学长胡仁源定聘他为预科教授。1914年,清史馆又聘他为协修。时袁世凯密谋帝制,清史馆总纂赵尔巽赞成辅翼之,朱希祖羞与为伍,愤而辞去史馆职务。章太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为袁氏软禁。章氏以绝食相抗。朱希祖与其它章门弟子奔走营护,劝慰至备。一日,章氏呼朱希祖至榻前,说:余为国绝粒,虽以身殉,亦无遗憾。余殁后,经史小学,传者有人,光昌之期,庶几可待;文章各有造诣,无待传薪,示之格律,免入歧途可矣。惟诸子哲理,恐将成广陵散耳。这一时期,朱希祖在北京大学主讲中国文学史,据说他常向章太炎请教中国文学史,以分散章氏愤懑之情绪。他编辑的《中国文学史讲义》,流传较广,颇得好评。

评分

已经买了朱的文集,这本书还有些新的东西。可以买

评分

已经买了朱的文集,这本书还有些新的东西。可以买

评分

朱希祖代表文选,装帧精美,值得收藏!

评分

没有塑封,周边有磨白,还算可以把,中华文集不是精装的,买这个凑凑看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