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病大傢的醫案,中醫大傢進行點評,讀者讀之,受益匪淺
民國石念祖編纂《王孟英醫案繹注》/《王氏醫案繹注》,精選王士雄醫案進行評點,並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開齣方藥與劑量,使後學更容易掌握與利用王氏臨證經驗。今將《王孟英醫案繹注》重新分類,原文照錄(需要解釋者用“編者注”形式加以說明),並在案末附“原案”及齣處(石氏選評醫案多經改編,不標齣處)。按內科(肺係、心係、脾胃、肝膽、腎係、氣血津液、肢體經絡、其他),婦科(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生産與産後病、乳房疾病、雜病),兒科(十四歲及十四歲以下),外科(瘡瘍、丹毒、流注、瘰癧、乳癰、癭、瘤/岩、皮膚病、性傳播疾病、肛門直腸疾病、男性疾病、其他),五官科(眼、耳、鼻、口齒、喉)分類,按音序排列為《石念祖評點王孟英醫案》,冀期對於研究王士雄學術思想與臨證思路有所裨益。
李成文,55歲,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河南中醫學院中醫各傢學說教研室主任,河南省中醫醫史文獻重點學科帶頭人。中華中醫藥學會名醫學術思想研究分會副主任委員。從事《中醫各傢學說》《曆代名醫醫案選》《中醫論文寫作》教學與中醫藥防治神經疾病工作30餘年。主編《中醫各傢學說》《科技論文寫作》等全國教材。齣版《現代版中醫古籍目錄》《神經內科中西醫結閤治療手冊》《中醫古籍醫案輯成》等30部,發錶學術論文160篇。主要研究方嚮:中醫防治神經內科疾病、曆代名醫經驗及中醫古籍挖掘整理。
第一章 內科醫案
感冒醫案
傷寒醫案
溫病醫案
發熱醫案
咳嗽醫案
不嚏醫案
喘證醫案
哮證醫案
心悸醫案
胸痞醫案
不寐醫案
神昏醫案
譫語醫案
厥證醫案
癇證醫案
抽搐醫案
癲證醫案
狂證醫案
胃脘痛醫案
痞滿醫案
結胸證醫案
噯氣醫案
嘔吐醫案
不食醫案
呃逆醫案
噎膈醫案
腹痛醫案
腹脹醫案
泄瀉醫案
便秘醫案
痢疾醫案
脅痛醫案
黃疸醫案
積聚醫案
頭痛醫案
眩暈醫案
中風醫案
鬱證醫案
顫證醫案
水腫醫案
淋證醫案
癃閉醫案
遺精醫案
血證/衄血醫案
血證/衄血醫案
血證/吐血醫案
血證/尿血醫案
血證/便血醫案
血證醫案
痰飲醫案
汗證醫案
虛損醫案
痹癥醫案
痿證醫案
腰痛醫案
腿痛醫案
瘧疾醫案
蟲證醫案
腸癰醫案
霍亂醫案
腳氣醫案
麻木醫案
中毒醫案
第二章 婦科醫案
月經愆期醫案
月經量多醫案
閉經醫案
痛經醫案
崩漏醫案
月經不調醫案
熱入血室醫案
帶下病醫案
妊娠醫案
妊娠腹痛醫案
胎漏醫案
胎死腹中醫案
子嗽醫案
子喘醫案
妊娠瘧疾醫案
妊娠氣逆醫案
妊娠神昏醫案
妊娠溫病醫案
妊娠泄瀉醫案
不孕癥醫案
産後血暈醫案
産後神昏醫案
産後惡露不行醫案
産後惡露淋灕不斷醫案
産後發熱醫案
産後嘔吐醫案
産後腹痛醫案
産後泄瀉醫案
産後痙病醫案
産後身痛醫案
産後脅痛醫案
産後頭痛醫案
産後水腫醫案
産後子宮脫垂醫案
難産醫案
産後無乳醫案
乳癖醫案
第三章 兒科醫案
中暑醫案
咳嗽醫案
嘔吐醫案
霍亂醫案
驚風醫案
麻疹醫案
痘證醫案
第四章 外科醫案
瘡瘍醫案
瘰癧醫案
斑疹醫案
麻疹醫案
麵赤醫案
痔瘡醫案
脫肛醫案
陰囊癰腫醫案
陰囊腫脹醫案
陰莖萎縮醫案
疝氣醫案
第五章 五官科醫案
耳聾醫案
鼻淵醫案
口瘡醫案
舌糜醫案
牙痛醫案
失音醫案
喉痹醫案
爛喉痧醫案
附錄:死亡醫案
前言
王士雄(1808~1868),字孟英,號潛齋,又號夢隱、半癡山人、睡鄉散人、隨息居隱士,海昌野雲氏,清代浙江海寜人,鹹豐年間徙居上海。
王氏齣身中醫世傢,學有淵源。曾祖王學權倡導中西醫匯通,著《重慶堂隨筆》;祖父王國祥、父親王升均為良醫。王氏十四歲喪父,傢境貧寒,後濛父親摯友金履思幫助,到金華充任鹽行會計,因酷嗜醫學,稍有餘暇輒披閱方書。治學主張博采眾長, “究心《靈》《素》,晝夜考察,直造精微。(《海寜州誌》)”編纂《溫熱經緯》《隨息居重訂霍亂論》《四科簡要方》《潛齋簡效方》《乘桴醫影》《隨息居飲食譜》《歸硯錄》《王氏醫案》《王氏醫案續編》《王氏醫案三編》,並評注瀋堯封《女科輯要》、裴一中《言醫選評》、史縉臣《願體醫話》、徐大椿《洄溪醫案》,還將魏玉璜《續名醫類案》中按語評注後易名為《柳洲醫話》、徐大椿《慎疾芻言》評注後易名為《醫砭》、俞震《古今醫案按》評注並加以增補發明輯為《古今醫案選》。
王氏學術上闡發暑病辨治規律,辨析伏氣溫病,探討霍亂發病機理,詳究飲食療法。強調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閤,重視臨床,擅長辨治內科、婦科、兒科及溫病,尤其是注重總結臨證醫案,編寫醫案專著《王氏醫案》(原名《迴春錄》)、《王氏醫案續編》(原名《仁術誌》)、《王氏醫案三編》,醫案記錄完備,包括患者姓名、年齡、就診時間或發病季節、臨床證候與特徵、失治誤治原因、辨證/病思路、方藥加減、療程與療效等。如:仲鼕大雪連朝,積厚丈許,嚴寒久凍,西湖可行車馬。斯時也,盛少雲患痰嗽夜熱,自汗不寐,左脅痛如針刺,肌削不飢,自問不起矣。請孟英托以後事,及診其脈,許以可生。蓋病來雖惡,未經誤藥也。與固本加龜闆、鱉甲、蓯蓉、知、柏、青黛、石斛、花粉、白芍、楝實、海石、鏇覆、貝母、蛤殼、牛膝,齣入為大劑,投之即效。連服四五十帖而痊(《王氏醫案?捲二》)。石念祖評析說:病情為邪正俱實。夜熱自汗不寐,為兼挾陰虛;左脅痛為肝陽。川貝母(杵)一兩、酒炒知母三錢、鏇覆花(絹包)三錢、南花粉四錢、海浮石四錢、生蛤殼八錢(二味同杵,先)、飛青黛一錢。更方去貝母、知母、花粉、海石、蛤殼,加酒炒川黃柏一錢五分、花麥鼕四錢、整白芍(杵,先)二兩、釵石斛(杵,先)一兩、血鱉甲(杵,先)四兩、淡蓯蓉三錢、酒製牛膝一錢、川楝實(杵,先)三錢。更方去鱉甲、青黛、麥鼕、鏇覆,加血龜闆四兩(杵,先)、明天鼕(切)六錢、大生地八錢、大熟地一兩(《王孟英醫案繹注?捲二?痰嗽》)。高雋生孝廉令堂患痰嗽,服傷風藥而喘汗欲脫。孟英予人參、茯苓、半夏、甘草、桂枝、白石英、牡蠣、鬍桃仁、鼕蟲夏草而瘳。以其年近五旬,衝任不足,雖素有飲邪,而悲哀勞瘁之餘,經事忽行,一投錶散,氣即隨而上逆,故用藥如此(王士雄《王氏醫案三編?捲二》)。
由於王氏醫案可法可陳,因此備受後世青睞。民國石念祖編纂《王孟英醫案繹注》/《王氏醫案繹注》,精選王士雄醫案進行評點,並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開齣方藥與劑量,使後學更容易掌握與利用王氏臨證經驗。今將《王孟英醫案繹注》重新分類,原文照錄(需要解釋者用“編者注”形式加以說明),並在案末附“原案”及齣處(石氏選評醫案多經改編,不標齣處)。按內科(肺係、心係、脾胃、肝膽、腎係、氣血津液、肢體經絡、其他),婦科(月經病、帶下病、妊娠病、生産與産後病、乳房疾病、雜病),兒科(十四歲及十四歲以下),外科(瘡瘍、丹毒、流注、瘰癧、乳癰、癭、瘤/岩、皮膚病、性傳播疾病、肛門直腸疾病、男性疾病、其他),五官科(眼、耳、鼻、口齒、喉)分類,按音序排列為《石念祖評點王孟英醫案》,冀期對於研究王士雄學術思想與臨證思路有所裨益。
坦白說,我對於古典醫籍的理解,一直處於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很多時候,麵對那些古奧的文字和復雜的方劑,總覺得難以深入。然而,這本《石念祖評點王孟英醫案》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石念祖先生的評點,以一種極為平實而又極其深刻的方式,將那些深奧的醫學知識“翻譯”成瞭我們易於理解的語言。他並沒有一味地照搬古人的論述,而是用現代的視角,對王孟英醫案中的一些概念進行瞭重新闡釋,使其更符閤當代的醫學認識。我尤其欣賞他對醫案中一些“似是而非”的論述的辨析,往往能夠一語道破,讓我茅塞頓開。通過他的評點,我不再僅僅是“讀”醫案,而是開始“理解”醫案,甚至能夠“體會”到王孟英老先生在診療過程中所經曆的思考和權衡。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保存瞭珍貴的醫學文獻,更在於它以一種有效的方式,促進瞭醫學知識的傳播和普及,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和學習到中醫的精髓。
評分在我看來,一本好的醫籍,不僅僅是要提供知識,更要激發思考。而《石念祖評點王孟英醫案》恰恰做到瞭這一點。石念祖先生的評點,並非“填鴨式”的灌輸,而是以一種“啓發式”的方式,引導讀者去主動探究。他會在某些關鍵節點提齣疑問,鼓勵讀者自己去思考,或者提供一些不同角度的解讀,讓我們去對比和權衡。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我常常會在讀完一個醫案的評點後,停下來,結閤自己的知識儲備,去想象王孟英老先生當時的診療過程,去思考石念祖先生提齣的觀點,甚至會去翻閱其他的相關醫籍。這種深入的思考,讓我對中醫的理解,從點到麵,從淺到深,不斷地拓展和深化。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醫案本身的知識,更在於它所蘊含的治學精神和研究方法,對於我今後的學習和研究,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的中醫世界。
評分初拿到這本《石念祖評點王孟英醫案》,就被它厚重的封麵和精美的排版所吸引。我一直對古典醫籍抱有濃厚的興趣,而王孟英作為一代名醫,其醫案更是醫傢們爭相研習的寶典。這次有幸看到由石念祖先生進行評點,這無疑是為我們這些晚輩打開瞭一扇更深入理解醫案的窗口。石念祖先生在古籍校勘和醫學理論研究方麵都有著深厚的造詣,他的評點,絕非簡單的文字標注,而是融入瞭他多年行醫和治學的心得。我特彆期待他能夠對王孟英醫案中那些看似尋常卻寓意深遠的辨證思路進行剖析,揭示其用藥的精妙之處,以及對於當時醫學發展所産生的深遠影響。古人雲“盡信書不如無書”,對於醫案的學習更是如此,隻有深入理解其背後的邏輯和原理,纔能真正將其融會貫通,運用到自己的臨床實踐中。石念祖先生的評點,想必能幫助我們撥開迷霧,領略王孟英醫案的真諦,從而提升我們對中醫的認識和理解。這本書的齣版,對於傳承和弘揚國粹醫學,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評分讀這本書,與其說是讀醫案,不如說是踏上瞭一場與先賢對話的旅程。石念祖先生的評點,仿佛一座橋梁,連接瞭韆年前的醫學智慧與當代的臨床實踐。我驚喜地發現,書中的許多醫案,在石念祖先生的評點下,變得格外鮮活和生動。他對於王孟英在辨證過程中所運用的中醫思維方式,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剖析,比如如何從細微的癥狀中捕捉到關鍵的病機,如何在復雜的病情中抓住主次矛盾,以及如何根據人體體質和季節氣候等因素進行個體化治療。這些評點,不僅僅是理論的講解,更充滿瞭石念祖先生行醫多年的經驗與感悟,他會在某些地方指齣王孟英的用藥思路,並與他自己的臨床體會進行比較,甚至會提齣一些補充性的建議。這種“古今對話”的方式,極大地拓展瞭我的思路,讓我看到瞭中醫理論的生命力和傳承性。這本書的內容,並非一成不變的教科書,而更像是一本開放式的學習手冊,鼓勵讀者主動思考,積極探索,這對於培養獨立思考和臨床創新能力至關重要。
評分翻開這本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石念祖先生為本書撰寫的序言,其文筆沉穩而富有哲思,字裏行間流露齣對醫學的敬畏之心和對學術的嚴謹態度。他詳細闡述瞭評點王孟英醫案的緣起、目的以及所麵臨的挑戰,這讓我對即將展開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在序言中,他特彆強調瞭王孟英醫案在曆代醫籍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辨證論治、方藥配伍等方麵的獨到之處。隨後,我開始瀏覽醫案正文,石念祖先生的評點穿插其中,如同點點星光,照亮瞭那些晦澀難懂的醫學術語和復雜的病情分析。他的評點並非逐字逐句的羅列,而是針對病案的關鍵環節,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常常能提煉齣王孟英醫案的精髓,讓我豁然開朗。例如,對於某個病案中齣現的疑難雜癥,石念祖先生的評點不僅解釋瞭王孟英是如何一步步分析病因病機的,還結閤瞭現代醫學的一些概念,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視角,這對於我們這些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財富,能夠幫助我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更靈活地運用中醫理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