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事製度考據集/清華匯智文庫

商事製度考據集/清華匯智文庫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薑朋 著
圖書標籤:
  • 商事製度
  • 清史
  • 法律史
  • 匯智文庫
  • 清華大學
  • 考據學
  • 製度研究
  • 曆史文獻
  • 清代
  • 商法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清華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2463535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126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清華匯智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36
字數:37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公司、洋行、股份、郵票、印花稅、契稅等等製度安排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本書試圖帶領讀者鑽入故紙堆,對上述商事製度的由來做一番爬梳,同時也結閤天廚味精、瑞蚨祥、冠生園、稻香村、張小泉、泥人張鞦林等老字號的典型個案,對包括知識産權管理在內的製度實踐做若乾探討。

內容簡介

  公司、洋行、股份等製度安排是如何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本書試圖帶領讀者鑽入故紙堆,對上述商事製度的由來做一番爬梳,同時也結閤瑞蚨祥、天廚味精、冠生園、稻香村、張小泉、泥人張、鞦林等老字號的典型個案,對包括知識産權管理在內的製度實踐做若乾探討。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上編語詞查考:公司企業製度

*章漢語“公司”一詞源流考(上):17至19世紀海上
貿易中的“公司”
*節引言
第二節康熙年間鄭氏集團的海上貨運“公司”
第三節乾隆年間廣東—巴達維亞航綫上的“公司”
第四節鹹豐年間蘇浙—長崎航綫上的“公司”

第二章漢語“公司”一詞源流考(中):19世紀80年代以前
華人社會中的其他“公司”
*節17世紀至18世紀颱灣熬製蔗糖的“公司廍”
第二節18世紀中後期至19世紀前期西婆羅洲的華人“公司”
一、 和順公司
二、 蘭芳公司
三、 天地會與義興公司
第三節18世紀末至19世紀中葉巴達維亞的華人公司
一、 住塚公司、義塚公司
二、 賭公司
三、 魚餉公司
四、 閤夥開辦的裁縫店
五、 珍豬公司
六、 《公案簿》提及的其他公司
第四節19世紀其他海外華人“公司”

第三章漢語“公司”一詞源流考(下):19世紀中國內地的“公司”
*節史料梳理
一、 嘉慶、道光年間史料中的“公司”
二、 同治、光緒年間史料中的“公司”
第二節小結
附錄:洋行小考

第四章中英語境切換下的Joint Stock Company
*節Joint Stock Company與股份公司
第二節Stock的所指

第五章“泡沫法”與南海公司考
*節“泡沫法”的正式名稱及製定時間
第二節南海公司的特殊背景和“泡沫法”的製定初衷
一、 南海公司的雙重身份和政府背景
二、 南海股價的飆升與“泡沫法”的初衷
第三節小結

第六章中國式分類法下的“公司”
*節企業與法人
第二節公司與企業
第三節公司陣營內部

第七章“所有製”的流變:以中英文的轉換為背景

下編活的製度:企業實踐例析

第八章傢族企業的傳承與治理:孟氏祥字號企業群落
*節山東章丘孟氏
一、 強恕堂:瑞生祥·瑞增祥
二、 學恕堂:瑞林祥
第二節進修堂:隆祥·謙祥益·益和祥
第三節矜恕堂:瑞蚨祥
一、 矜恕堂世係與瑞蚨祥的早期發展
二、 孟雒川的管理印記
第四節傢族傳承與傢族企業治理
一、 外爭
二、 內鬥
三、 用人

第九章傳統社會中的股份:以《大宅門》文學劇本為參照
*節傳統傢族共有及商業閤夥中的股份劃分
第二節農耕社會常見的股份安排
第三節入股的形式及退股
一、 現金入股與退股
二、 字號入股
三、 乾股
第四節股份的功用與證明
第五節小結

第十章天廚往事:吳蘊初與知識産權管理
*節吳蘊初與“味精”
一、 吳蘊初其人
二、 研發“味精”
第二節天廚味精:從無限公司到股份有限公司
一、 天廚味精無限公司
二、 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
第三節天廚的知識産權管理
一、 天廚味精與佛手商標
二、 知識産權管理
第四節後續

第十一章老字號的品牌管理
*節瑞蚨祥的疑問:注冊於不同類彆商品上的商標
第二節冠生園的苦惱:字號重名
第三節稻香村的睏擾:字號與商標的雷同
第四節張小泉的紛爭:商標與字號的衝突
第五節泥人張的迷局:名稱專有權的歸屬
第六節小結

第十二章鞦林公司百年迴望
*節建立與早期發展
第二節幾經易手
第三節國營歲月
第四節商標“三國殺”
第五節小結

第十三章國有企業職工代錶大會監督職能例析
*節睏境中的抉擇
第二節從哈量具刃具廠選舉廠長候選人看職代會的監督職能
第三節從哈爾濱市國企民主評議乾部看職代會的監督職能
一、 案例
二、 評議主體和對象
三、 評議標準
四、 效果
第四節抉擇中的睏惑

第十四章集體所有製企業存照
*節集體所有製企業的部分類型
一、 廠辦大集體與待業青年就業
二、 區街、村鎮開辦的集體企業
三、 校辦企業
四、 由個體手工業者聯閤而成的集體企業
五、 興辦主體不明但承擔瞭安置待業青年就業的集體企業
六、 集體企業開辦的集體企業
七、 “紅帽子”企業
第二節人事安排與激勵
一、 由職工選舉廠長
二、 由上級任命廠長
第三節經營模式:承包、聯營
一、 “二國營”、獨立核算與承包責任製
二、 聯營
第四節未來的方嚮:股份製與養老保險
一、 股份製試驗
二、 養老保險
第五節小結

參考文獻

緻謝

精彩書摘

  *章漢語“公司”一詞源流考(上):
  17至19世紀海上貿易中的
  “公司”*
  *節引言本章及第二、三章曾以《“公司”一詞源流小考》為題發錶於《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期,127~139頁。發錶時有大幅刪節,現為全文。
  漢語中有太多的法律詞匯源於日文,但“公司”不是。李秀清《中國近代民商法的嚆矢——清末移植外國民商法述評》(《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一文從《英德法日政法名詞錶》(商務印書館,1912)摘錄瞭若乾民商法律術語,其間並未包括“公司”一語。另有資料稱,19世紀60年代,日本人纔知道“公司”[疑為“會社”——筆者注]一詞。[日]濱田道代:《日本公司立法的過去與未來》,虞建新譯,載顧功耘主編:《公司法律評論》,2002年捲,上海,上海人民齣版社,2002,224頁。1908年來華擔任清政府修訂法律館顧問,負責起草商法、票據法的日人誌田鉀太郎在京師法律學堂講授商法課程的講義中,使用的是“會社”和“株式”的稱謂:“會社者,有業商行為之目的,而在閤名、閤資、株式、株式閤資之四組織中,必屬於其一之社團法人也。”[日]誌田鉀太郎口述,熊元襄、熊仕昌編:《(清末民國法律史料叢刊·京師法律學堂筆記)商法(會社、商行為)》,上海,上海人民齣版社,2013,1頁。“日本明治以前,民商法尚未成立,即有會社之名。自有民商法,會社二字,遂為法律上名詞。”同前,11頁。成書於晚清、修訂刊行於民國初年的《商法調查案》稱,公司略與英語的“孔拔尼烏”(company)相當,“我國公司製度,近數十年由外輸入。自商律頒行,而公司二字,始為法定之名詞。”張傢鎮、秦瑞玠、湯一鶚、孟森、邵義、孟昭常:《中國商事習慣與商事立法理由書》,北京,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2003,88頁。法定之說不假,但“近數十年由外輸入”唯恐不妥。
  方流芳教授認為,“公司”一詞在我國的演變過程是:從17世紀中期到1833年英國東印度公司(East India Company,EIC)結束對華貿易壟斷,“公司”主要是用來指稱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中文專用名稱,而非泛指歐洲的“business company”。除瞭英國東印度公司之外,在當時的中文語境下沒有其他“公司”。從1833年到19世紀末,“公司”從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專用名稱轉變為泛指外國企業的集閤名稱。1904年清政府頒布《公司律》後,“公司”纔成為泛指中外法人企業的集閤名稱,但“公司”成為大眾接受的通用詞語要更晚一些。方流芳:《公司詞義考:解讀語詞的製度信息——“公司”一詞在中英早期交往中的用法和所指》,載《中外法學》2000年第3期。類似的觀點,荷蘭學者施好古在1888年所寫的《婆羅洲的中國公司》一文中也錶達過:“公司這個名稱事實上也是中國的廣東人用來錶示從前東印度公司的稱號的。”[荷]施好古:《婆羅洲的中國公司》,載《南洋問題資料譯叢》1958第1期。轉引自張忠民:《艱難的變遷:近代中國公司製度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齣版社,2002,43頁。
  乾隆五十九年六月三十日(1794年7月26日),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草擬的一份國書(經由“噶喇吧土庫內硃葛樵”代繕)開篇稱“和蘭國王勃噒氏,委吧國公勃沙裏仁直嘮,兼管牛嶼暨公班衙等處地方事務……”該貢錶所附的一份“副啓”(《上兩廣總督大人書》)開篇也有如是錶述,另還提及“茲謹差來使餘捒第生職居奚黎力協理公班衙事務”雲雲。蔡鴻生:《王文誥荷蘭國使紀事詩釋證》,載蔡鴻生主編:《澳門史與中西交通研究:戴裔煊教授九十誕辰紀念文集》,廣州,廣東高等教育齣版社,1998,223~224頁。可知“公班衙”被用作瞭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自稱。勃噒者,閩南方言“威廉”。牛嶼,指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奚黎力,Edeleer。硃葛樵,硃葛礁(sekretaris),即秘書。袁冰淩、[法]蘇爾夢:《印尼雅加達華人公館檔案·公案簿(1824—1827年)》,http://www�眡iguan�眓et/yuanbingling/index�盿sp。《公案簿》*輯第384頁注釋稱:“土庫,閩南語Toko。商棧、商行。許雲樵《南洋華語俚語辭典》‘新加坡市街華人名俗稱’雲:‘閩南稱棧曰土庫,今指外人貨倉及商行。’亦含外人辦公處之意。或曰外任商館、商站。馬來語Toko(商店)是吸收閩南語後的轉譯。”袁冰淩則指齣,土庫一詞至遲在元代就已齣現。元人張可久《落梅風·嘆世和劉時中》麯中即有“土庫韆年調,金瘡百戰功”的句子。http://www�眡iguan�眓et/yuanbingling/index�盿sp。明人淩濛初《初刻拍案驚奇》“轉運漢遇巧洞庭紅,波斯鬍指破鼉龍殼”中寫道:“裏邊高閣,是個土庫,放銀兩的所在,都是桶子盛著。”《明史·勃泥傳》也提及:“萬曆時,紅毛番強商其境,築土庫以居。”
  在日本,有土倉。該詞始見於1234年。1272年齣現瞭投靠寺社的京都土倉組織“寄閤眾”。土倉齣現以前,日本貴族多用校倉保管貴重財物。但校倉能防潮卻不能防火。而平安、鐮倉時代商人們開始興建的土倉則建築堅固,兼有防潮防火功能,於是被貴族藉來保管貴重財物。進入室町時代,土倉普遍兼營高利貸業。董雲揚:《日本室町時代的“酒屋土倉”和農民運動》,載董雲楊:《十五十六世紀日本社會經濟史論》,武漢,武漢大學齣版社,2012,20、22頁。
  17世紀後期開始有華人定居於好望角。他們或是被巴達維亞的荷印當局驅逐的犯人(被視為公司的奴隸),或是被作為奴隸(從東南亞)販賣至此,還有的是受募的苦力,當然,後期也有自行前往某生的。[英]詹姆斯·C�卑⒛匪固乩剩骸逗衫級�印度公司時期好望角華人(一六五二—一七九五)》,勵文強譯,載方積根編:《非洲華僑史資料選輯》,北京,新華齣版社,1986,29~41頁。方積根、鬍文英提到,1654年有三個中國人被荷印殖民者從印尼巴達維亞送到毛裏求斯。1660年一個名為萬壽的華人被荷印當局作為犯人從巴達維亞流放到好望角。方積根、鬍文英:《非洲華僑曆史與現狀概述》,載《非洲華僑史資料選輯》,23頁。然而,此說中疑問不少。
  趙晶指齣,方師前文的努力“並非為瞭考證公司一詞的起源,而是藉梳理這段中英交往曆史,發掘齣當時中國人對‘公司’‘官設獨占’的理解,揭示中英兩國因抑商—重商、扶持—鉗製的不同國策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商業人格及後續的國傢命運”。趙晶:《中國“傳統”公司形態研究述略》,載Kyungpook National University亞洲研究中心編:《亞洲研究》,第7輯,201頁。此說固有其理,但其“公司,作為目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一個名詞,是與英語的‘company’關聯在一起的”趙晶,198頁。的錶述仍略嫌偏狹。其實,如今漢語“公司”一詞堪與其他語言中錶徵眾人閤資認股、負擔有限責任的商業組織形式的語詞相互對譯,如日文中的“會社”、西班牙語的compa�嫧猘、荷蘭語中的compagnie,不一而足。隻是從這種語言流傳的下遊現象並不能直接推導齣上遊(亦即發展早期)的情形來。在這個意義上,趙晶的論斷是正確的,即後世學者不能“賦予某一解釋天然的閤法性與*正當性”,而必須重視和探尋“符號的創造者和沿用者在對符號的使用過程中賦予該符號的豐富內涵”。趙晶,199頁。
  語詞的發展也可能像河流一樣,存在多個源頭,某些初期的含義後來取得瞭顯著優勢而成為主流,某些則消失瞭(新的意思又浮現齣來)或是與其他含義閤流,抑或潛入地下變成暗河,在另一個時空維度中繼續存在、流淌。因而,對於漢語中“公司”一詞的源流問題,確有詳加查考的必要。具體而言:19世紀30年代之前,“公司”是英國東印度公司的中文專用名稱嗎?當時,中文語境中真的沒有其他“公司”嗎?19世紀30年代之後的幾十年間,“公司”僅被用做外國企業的泛稱嗎?“公司”成為泛指中外法人企業的集閤名稱是在1904年大清《公司律》頒布後嗎?“公司”為大眾所接受的時間是否晚於《公司律》的頒行?
  第二節康熙年間鄭氏集團的海上貨運“公司”
  收錄於“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的《部題福督王國安疏殘本》(康熙二十三年九月)和己編第七本的《兵部殘題本》(康熙二十三年七月)是目前已知*早記載“公司”一詞的中文文獻。
  ……

前言/序言

  導言
  馬剋思說:“在曆史進程中,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馬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載《馬剋思恩格斯選集》,第1捲,北京,人民齣版社,1972,585頁。商業社會裏,“先輩們的傳統”即錶現為具體的製度。馬剋思和亞當·斯密一樣,“都把成功的經濟增長看作由有效的所有權的發展決定的”。[美]道格拉斯·C�迸鄧埂⒙薏�特·托馬斯:《西方世界的興起》,厲以平、蔡磊譯,北京,華夏齣版社,1999,193頁。如今,製度之於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幾乎已經成不證自明的公理,為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和援用。道格拉斯·諾斯和羅伯特·托馬斯在《西方世界的興起》中即寫道:
  我們應當特彆對這些製度注意,這些製度安排能夠使經濟單位實現規模經濟(股份公司、企業),鼓勵創新(奬金、專利法),提高要素市場的效率(圈地、匯票、廢除農奴),或者減少市場的不完善(保險公司)。這類製度安排起到瞭提高效率的作用。[美]道格拉斯·C�迸鄧埂⒙薏�特·托馬斯,10頁。
  申言之,若缺少瞭這些製度安排的保證和刺激,有效率的經濟組織便無法存在,西方的近代工業、與之相伴的社會經濟增長,乃至西方世界的興起也就無從談起。在《製度、製度變遷與經濟績效》中,諾斯進一步指齣:
  製度是一個社會的遊戲規則,更規範地說,它們是為決定人們的相互關係而人為設定的一些製約。製度構造瞭人們在政治、社會或經濟方麵發生交換的激勵結構,製度變遷則決定瞭社會演進的方式,因此,它是理解曆史變遷的關鍵。[美]道格拉斯·C�迸鄧梗骸噸貧取⒅貧缺淝ㄓ刖�濟績效》,劉守英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4,3頁。
  與學者對西方商事製度的大力推崇不同,中國固有商事製度的積極意義似乎並不彰顯。這一方麵是由於西方學者在推重西方相關製度時,受資料和眼界的局限,有意無意地將中國情形排除在外瞭(倒未必都是西方中心主義立場使然)。另一方麵,近代以來的中國一直處於積貧積弱、被動挨打,以及急起直追的狀態。其固有法律製度容易被歸於招緻社會落後的原因之列,及至在列強誘緻下移植西方法律製度(也包括商事製度)時,遭到捨棄也是自然。再後來,立法者與學界鬱於成見,因循前例,每每將中國固有的製度安排斥於考察的視界之外,而樂於邯鄲學步瞭。美國Donald C�盋larke(郭丹青)教授在討論公司治理問題時就注意到:
  在西方關於公司治理的研究中,流行著一種達爾文式的(Darwinian)見解:即我們所見到的結構和製度是經過激烈的市場競爭而留下來的,所以我們就可以推定它們是效率*高的。學者的任務就是分析和解釋其效率所在。當然,對於這種方法,有人曾提齣批評,稱其過於樂觀——“隻要它存在,它就是高效率的”——而中國政府卻從來不肯坐下來,慢慢觀察何種公司治理模式能夠經過市場的優勝劣汰,*終勝齣。相反,他們馬不停蹄地製定措施,來鼓勵或者要求公司以及其他商業組織建立內控係統。[美]Donald C�盋larke(郭丹青):《獨立董事與中國公司治理——兼評〈關於在上市公司建立獨立董事製度的指導意見〉》,羅培新譯,載方流芳主編:《法大評論》,第二捲,北京,中國政法大學齣版社,2003,106頁。
  其實,即使很多的製度都是嚮彆國“藉鑒”“移植”(legal borrowing)過來的,曆史上既有的習慣性的商事製度也依然有機會得以存留,並影響著業界的行為選擇。不過,中國的問題還要復雜。如學者所說,“我國商法製度是在相關市場體製完備之前,在缺乏相應市場交易實踐基礎的背景下建立起來的”。範健:《商事法律報告》,*捲,北京,中信齣版社,2004,1頁。其潛颱詞在於,持續四十餘年的計劃經濟給當下中國的商業法製和實踐留下瞭許多印記,一些既有的商事製度明顯違背市場規律和原則即是範例。有效市場、公平交易環境的缺乏,以及本源意義上的商人群體的消失,使國傢成為設定商事製度(盡管也許隻是名義上的)的絕對的外部*,從而導緻中國的商事製度明顯呈現齣人為建構(而非純粹自生自發)的特徵。這種“外部秩序”特徵恰和哈耶剋所推崇的“內部秩序”(亦即“人之行動而非人之設計的結果”或“自生自發秩序”)形成鮮明對比。F�盇�盚ayek,Law,Legislation and Liberty,I(Beijing:China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1999)10��
  然而,商事製度畢竟不隻是(立法者或者學者)觀念的産物,按照經濟社會發展與法律之間存在著決定與被決定關係的既定說法,商業實踐者纔是商業規則的真正主導者。商法和商事製度強烈的實踐屬性意味著,雖然國傢在其成文化(國傢法化)過程中發揮瞭非常重大的作用,但卻並不總能繞開商業實踐,如其所願地創製規則。薑朋:《商法的實踐屬性與中國商法學的現實使命》,載王保樹主編:《中國商法年刊(2013):法治國傢建設中的商法思維與商法實踐》,北京,法律齣版社,2013,90~95頁�貝罅肯中兄貧榷際遣襖雌返南質擔�也不足以徹底滌除曆史上長期存在的固有製度,並將其沿革變遷的痕跡統統抹去。相反,經由國傢之手藉鑒、移植過來的商事製度並非總是好用。有時是因為對製度的設計機理認知有誤,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製度即為一例。薑朋:《獨立董事相對論》,載《中外法學》2015年第6期,1529~1543頁。有時是因為忽略瞭製度適用的先決條件或者缺失瞭配套製度,有時是因翻譯錯誤,總之,錯誤地移用人傢製度帶來瞭很多問題和睏擾。
  如今,浸淫在商業社會裏的人,對於異域世界新奇的事物常有“睜眼看天下”的情懷和皆可“拿來主義”的心態,而對於源於自傢的公司、洋行、股份等製度設計,雖然也是耳熟能詳,卻往往囿於“熟知非真知”的窠臼,不見得都有深入的瞭解和探究。
  而法國學者愛彌兒·塗爾乾強調的恰恰是這種刨根問底的做法:“要想深刻地理解一種規矩或一種製度,一種法律準則或一種道德規則,就必須盡可能地揭示齣它的*初起源,因為在其現實和過去之間,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法]愛彌兒·塗爾乾:《亂倫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譯,上海,上海人民齣版社,2006,1頁。方流芳教授也指齣,“切斷瞭曆史的來龍去脈,我們既看不到法律産生的社會環境,法律前人生活的影響以及法律承前啓後的走嚮,也找不到真正有助於解決現實問題的綫索。”江平:《新編公司法教程(第二版)》,北京,法律齣版社,2003,55頁。
  有鑒於此,身處一個商業創造勃然興起的時代,在大踏步嚮前走之前,暫且停下腳步,迴過頭來,審視一下既有製度的來龍去脈,檢討過往先賢仁人的經驗教益與內經心法,顯然仍然有其必要。貝奈戴托·剋羅齊說過,“一切真曆史都是當代史”。這一論斷正好為本書在進行製度史考據時,將查考的視綫延及目下仍然存在並繼續發揮作用的製度的做法提供瞭理據。本書所要做的一個基本工作就是鑽入故紙尋餘香,對若乾商事製度的由來做一番力所能及的爬梳,並嘗試著迴答諸如“公司”為什麼叫公司、股份是否僅為股份公司專有、“洋行”確切指什麼,以及市場上何以有多傢冠生園、稻香村、瑞蚨祥並列角逐之類的問題。在體例上,全書分為兩編,上編擬通過語詞考據探究公司企業等商業組織形態的源流演進;下編則希圖通過多個案例分析的方式,展現並分析不同類型的商業組織在內部治理和知識産權管理等方麵的實踐問題。
  上編語詞查考:公司企業製度

《商事製度考據集》 內容簡介 《商事製度考據集》並非一部孤立的學術著作,而是清華大學法學院“清華匯智文庫”係列中,緻力於中國商事法律製度曆史演進與理論溯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本套文庫匯集瞭清華法學界師生在法學理論、比較法、法律史、經濟法、金融法、知識産權法等多個前沿領域的研究成果,旨在為讀者呈現當代法學研究的廣度與深度。而《商事製度考據集》則專注於梳理和考證中國古代及近代以來商事法律製度的萌芽、發展、演變及其背後的思想淵源與社會經濟背景。 本書並非對現代商事法律規範進行簡單的羅列或評述,而是將目光投嚮曆史長河,通過對史料的爬梳、文獻的細緻解讀,力求恢復中國商事製度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原貌,探究其製度設計的邏輯,分析其在特定社會經濟環境下的功能與局限,並辨析其對後世商事法律思想的影響。 一、 考察的維度與方法 《商事製度考據集》的考據工作,貫穿瞭多維度的考察視角和嚴謹的研究方法。 曆史的縱深感: 本書的研究不局限於某個特定朝代或時期,而是力圖展現中國商事製度發展的曆史脈絡。從春鞦戰國的早期萌芽,到秦漢統一市場的構建,再到唐宋商業的繁榮與製度創新,以及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國傢對商業的管控,乃至近代以降西方商法傳入與本土化過程中的麯摺探索,本書都將逐一深入。這種縱深感的呈現,有助於讀者理解商事製度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曆史的動態演進中不斷被塑造和重塑。 微觀的史料發掘: 考據的核心在於對原始史料的尊重與運用。本書作者深入研讀各類史籍,包括但不限於正史(如《史記》、《漢書》、《宋史》、《明史》、《清史稿》等)、法律文獻(如《唐律疏議》、《宋刑統》、《大明律》、《大清律例》等)、地方誌、筆記小說、商業契約、賬簿、以及與商業活動相關的碑刻、文書等。通過對這些微觀史料的細緻解讀,作者力求還原真實的商業活動場景、交易習慣、以及當時存在的法律規範與實踐。 理論的深度挖掘: 曆史製度的研究,離不開對其背後理論支撐的探究。本書將嘗試辨析中國古代社會中存在的關於商業、財富、契約、誠信等觀念,如“重農抑商”政策下的經濟思想,儒傢、法傢、道傢等不同學派對商業活動的評價與規範建議,以及早期契約精神的萌芽等。同時,在近代部分,也將關注西方商法的傳入對中國傳統法律思想産生的衝擊與融閤。 比較的視野: 在考據的過程中,作者並非完全孤立地看待中國商事製度,而會在適當的範圍內,引入一些比較學的視角。例如,在探討特定商業組織形式或交易規則時,會適時與同時期其他國傢或地區(如中世紀歐洲的行會、意大利的商法等)進行簡要對比,以突齣中國商事製度的獨特性與普遍性,並為理解其發展動因提供新的思路。 跨學科的融閤: 商事製度的研究,自然與經濟史、社會史、思想史等學科緊密相連。本書將充分藉鑒這些學科的研究成果,將商事製度的演變置於更廣闊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中進行考察,力求從根本上理解製度的形成與變遷。 二、 核心的研究內容 《商事製度考據集》將聚焦於中國商事製度的若乾關鍵領域,並展開細緻的考證。 商業活動的法律規製: 早期法律對商業的乾預: 探討先秦時期法律對市場準入、商品定價、以及商業利潤的早期限製與規範。 國傢主導的商業活動: 考證曆代政府如何通過鹽、鐵、茶等專賣製度,以及官營商業,來控製重要商品,並從中獲取財政收入。 市場管理與交易秩序: 梳理曆代政府在設立市場、規範交易程序、打擊欺詐行為、以及維護市場秩序方麵的法律與行政措施。 商業組織的法律形態: 早期商人群體與互助組織: 考察行、會、團等早期商業聯閤體的形成,以及它們在維護行業利益、規範成員行為方麵的作用。 閤夥經營的法律雛形: 探索古代社會中存在的閤夥經營模式,及其在財産共有、利潤分配、責任承擔等方麵的早期規則。 近代商業公司的引入與演變: 詳細考證西方近代公司製度在中國的引入過程,以及其在早期立法、實踐中遇到的挑戰與變化。 契約與交易規則的演變: 商業契約的形式與效力: 梳理不同曆史時期商業契約(如買賣契、藉貸契、租佃契等)的形式要求、訂立原則、以及法律上的效力認定。 誠信原則的早期體現: 考察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對“信”的重視,以及其在商業交易中的具體體現,如“一諾韆金”的商業道德與相關法律規定。 擔保與抵押製度的萌芽: 探討古代社會在交易安全保障方麵所采取的措施,如連坐、保證人製度,以及早期形式的動産、不動産抵押。 商事糾紛的解決機製: 官府與民間解決的界限: 分析商業糾紛在古代如何通過官府審理或民間調解、仲裁等方式得到解決,以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係。 商業習慣與法律的結閤: 考察地方性商業習慣在商事糾紛解決中的地位,以及其如何被官方法律所參照或采納。 近代商事法律的移植與本土化: 西方商法理論的傳入: 梳理清末民初西方商法(如公司法、票據法、海商法等)的翻譯、引進與介紹過程。 早期商事立法及其睏境: 考證清末民初中國自身商事立法的嘗試,如《大清商律草案》、《中華民國民法》等,並分析其在理論藉鑒、製度設計、法律實踐等方麵遇到的挑戰。 中國傳統商業文化與近代商法製度的碰撞與融閤: 探討近代中國在接受西方商法製度過程中,如何處理與自身傳統商業文化、社會習慣之間的關係。 三、本書的學術價值與意義 《商事製度考據集》的研究,旨在實現以下學術價值與意義: 為中國商事法學提供堅實的史學基礎: 通過對曆史製度的深入考察,本書能夠為理解和構建當代中國商事法律製度提供曆史的縱深感和理論的根基,避免法律製度的“空心化”。 深化對中國經濟史的認識: 商事製度的演變與中國經濟史的發展緊密相連。本書的研究成果將有助於更準確地理解中國古代及近代的商品經濟形態、商業運行模式以及國傢經濟政策的實際效果。 豐富法律史的研究視角: 本書將法律史的研究,特彆是商事法律史的研究,推嚮更微觀、更具體、更貼近實踐的層麵,展現法律在真實社會經濟活動中的運作。 促進理論與實踐的對話: 通過對曆史製度的考察,可以為當代商事法律理論的創新和實踐問題的解決提供曆史的藉鑒和啓示,例如,在公司治理、契約精神、市場監管等方麵,曆史經驗都可能具有參考價值。 彰顯清華法學研究的特色: 作為“清華匯智文庫”的一部分,《商事製度考據集》體現瞭清華大學法學院在繼承優良學術傳統的同時,積極關注和研究中國法治發展特殊性的學術追求。 本書的研究,不僅是學術探索,更是對中華民族韆年商業文明與法律智慧的緻敬。它期望能夠啓發讀者,從曆史的深處,去理解商事製度的演變邏輯,去感受中華法治文化的獨特魅力,從而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係的建設。

用戶評價

評分

《商事製度考據集》:一次對商業文明的深刻溯源 這本書無疑是一部關於中國商業文明的深刻溯源之作。作者憑藉其淵博的學識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我們揭示瞭古代中國商事製度的精髓與發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史料時的細緻與耐心,他不僅僅是摘錄,而是對史料進行批判性的審視,辨彆真僞,考證細節,從而構建起瞭一個個邏輯嚴密的論證鏈條。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古代的市井街頭,感受著商品的流通,交易的往來,以及那些維係著商業秩序的規則。書中所提及的形形色色的商號、行會、以及與之相關的契約、票據等,都生動地勾勒齣瞭古代商業社會的圖景。這讓我對“商業”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它並非現代纔有的概念,而是在中華大地上源遠流長,不斷演變的。這是一本能夠讓你靜下心來,沉浸其中,與曆史對話的書,它將帶你進行一次深刻的商業文明溯源之旅。

評分

《商事製度考據集》:一本需要反復品讀的學術瑰寶 《商事製度考據集》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的學術瑰寶。初讀時,我會被其紮實的史料運用和嚴謹的邏輯所震撼;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越發能夠體會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蘊含的深邃思考。這本書的價值,並非體現在一蹴而就的某個結論,而是在於它所展現的治學態度和研究方法。作者對文獻的精準把握,對細節的極緻追求,以及對曆史問題的審慎態度,都為讀者樹立瞭典範。尤其是在一些存疑之處,作者往往會提供多種可能的解釋,並輔以證據,鼓勵讀者自行判斷。這種開放性的討論方式,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學會瞭如何進行更深入的學術思考。這本書就像一杯醇厚的陳釀,初嘗甘甜,迴味無窮。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和感悟,它必將成為我案頭常備的一部重要參考書。

評分

《商事製度考據集》:一次對曆史細節的極緻挖掘與呈現 我一直對那些被曆史洪流所淹沒的細節深感興趣,《商事製度考據集》恰恰滿足瞭我這種“尋幽探秘”的欲望。作者以驚人的毅力和耐心,將我們帶入瞭一個個被遺忘的角落,去發掘那些曾經鮮活的商事製度。我驚嘆於作者能夠從晦澀難懂的古籍中,精準地捕捉到與商事活動相關的蛛絲馬跡,並將其 meticulously 地梳理、分析。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其“細節的力量”,它讓我們看到瞭古代商業社會的精細分工、復雜的金融工具、乃至商人的社交網絡。這不再是枯燥的製度條文,而是活生生的曆史場景。例如,書中對不同時期商品流通方式的描述,讓我看到瞭古代商旅的艱辛與智慧;對稅收製度的考據,則揭示瞭國傢經濟政策的製定與執行。這本書是一次對曆史細節的極緻挖掘與呈現,它讓我們看到,宏大的曆史敘事,正是由無數個這樣的微觀細節所構成。

評分

《商事製度考據集》:打開理解古代社會運作的新視角 在我看來,《商事製度考據集》不僅僅是一部關於商業史的著作,它更像是一把鑰匙,為我們打開瞭理解古代社會運作的新視角。作者的考據工作,深入到社會經濟的毛細血管,揭示瞭商事製度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如何影響著人們的生産、生活乃至思維方式。例如,書中對古代契約精神的探討,讓我看到瞭在現代法律體係尚未建立的時代,人們是如何通過約定俗成和道德約束來維護商業活動的公平與誠信。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商業習俗的比較研究,則展現瞭中華文明的多元與包容。讀完這本書,我發現自己看待古代社會,不再僅僅是從政治、軍事、文化等宏觀層麵,而是能夠更細緻地觀察到個體如何在商業活動中生存、發展,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商業規則如何匯聚成推動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這是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讓我對古代社會有瞭更立體、更生動的認識。

評分

初讀《商事製度考據集》:一次令人振奮的智識探險 懷揣著對中國古代商事製度的深深好奇,我翻開瞭這本《商事製度考據集》。不得不說,它帶來的不僅是知識的增長,更是一場令人振奮的智識探險。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以嚴謹的考據精神,層層剝繭,將那些淹沒在曆史塵埃中的商事規則、交易習慣、甚至是鮮為人知的行業運作細節,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每一章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精細的考古發掘,從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精挑細揀,用翔實的證據支撐起一個個論點。讀罷,我纔恍然大悟,原來在漫長的中國曆史上,早已存在著一套如此復雜而精密的商事運作體係,它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瞭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甚至影響瞭後世的商業發展。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商事製度的對比分析,更是讓我對中國商業文明的演進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種“見微知著”的解讀方式,讓我看到瞭曆史的厚重與鮮活,也激發瞭我進一步探究的欲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