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學導讀

傳播學導讀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儉雲 著
圖書標籤:
  • 傳播學
  • 媒介研究
  • 傳播理論
  • 大眾傳媒
  • 新媒體
  • 文化研究
  • 社會學
  • 傳播史
  • 媒介批評
  • 信息傳播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161938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6181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36
字數:40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傳播學導讀》一書以新的綫索框架歸納整閤傳播學史和傳播學理論的基本知識,可使專業學生或非專業學生,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快速把握傳播學史和傳播學理論的主要輪廓脈絡,給有誌於在傳播學方嚮繼續深造的同學提供一個簡潔的上升通道。本書編撰的基本思路是:將傳播學的發展背景、發展路徑、主要奠基人物、主要學派、經典書籍及基本概念、理論重新歸納融閤,梳理形成人物、學派、著作、理論四大闆塊:*一,人物篇。以時間為序介紹那些奠基傳播學的先驅人物,重點論述他們對傳播學的影響與貢獻;第二,學派篇。縱嚮梳理傳播學三大經典學派各自的發展曆程、思想來源、主要觀點和社會影響力;第三,經典導讀篇。重點介紹20部傳播學必讀書目的核心觀點並努力解決閱讀導嚮問題;第四,概念理論篇。以“傳播”為關鍵詞,以“傳播”的微觀到“傳播”的宏觀為綫索,將傳播學的重要概念、理論重新歸類,形成對傳播學理論的全麵認識。

作者簡介

  劉儉雲,男,漢族,江西萍鄉人。1983年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曆史係。之後在報社、雜誌社、齣版社、網站等媒體機構服務約20年。2003年11月進入高校任教,現任西北民族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碩士生導師、教授。主講《新聞評論》、《新聞作品分析》、《廣告學》、《中西方思想文化簡史》、《傳播學理論專題研究》、《齣版傳播專題研究》等本碩主乾課程。曾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電化教育研究》、《當代傳播》、《新聞界》、《編輯之友》、《科學經濟社會》等學術刊物發錶學術論文多篇。已齣版學術著作:《廣告理論與實務》(民族齣版社2004年版);《財經媒體:深度報道案例》(蘭州大學齣版社2005年版);《齣版傳播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0年版);《西方思想文化簡論》(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4年版)。主要研究方嚮為:新媒體、文化傳播研究、齣版傳播研究。

目錄

前言(代序) ………………………………………………………… ( 1 )
第一篇 人物篇
一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 …………………………………… ( 3 )
二  卡爾??海因裏希??馬剋思 …………………………………… ( 5 )
三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 ………………………………………… (11)
四  約翰??杜威 …………………………………………………… (14)
五  羅伯特??E?? 帕剋 ……………………………………………… (18)
六  喬治??赫伯特??米德 ………………………………………… (20)
七  查爾斯??霍頓??庫利 ………………………………………… (22)
八  庫爾特??盧因 ………………………………………………… (25)
九  保羅??拉紮斯菲爾德 ………………………………………… (27)
十  哈羅德??德懷特??拉斯韋爾 ………………………………… (29)
十一  威爾伯??施拉姆 …………………………………………… (32)
十二  卡爾??I?? 霍夫蘭 …………………………………………… (35)
十三  雅剋??艾呂爾 ……………………………………………… (37)
十四  劉易斯??芒福德 …………………………………………… (39)
十五  哈羅德??伊尼斯 …………………………………………… (43)
十六  馬歇爾??麥剋盧漢 ………………………………………… (45)
十七  尼爾??波茲曼 ……………………………………………… (48)
十八  保羅??萊文森 ……………………………………………… (49)
十九  詹姆斯??W?? 凱瑞…………………………………………… (51)
二十  沃爾特??李普曼 …………………………………………… (55)
二十一  埃弗裏特??M?? 羅傑斯 …………………………………… (58)
二十二  赫伯特??馬爾庫塞 ……………………………………… (60)
二十三  特奧多爾??W?? 阿多諾…………………………………… (63)
二十四  讓??鮑德裏亞 …………………………………………… (66)
二十五  尤爾根??哈貝馬斯 ……………………………………… (69)
二十六  諾伯特??維納 …………………………………………… (72)
二十七  剋勞德??E?? 香農 ………………………………………… (76)
第二篇 傳播學派篇
第一章  經驗學派 ………………………………………………… (83)
一  經驗學派的由來 …………………………………………… (83)
二  經驗學派的理論源流 ……………………………………… (88)
三  經驗學派的研究特點 ……………………………………… (91)
第二章  批判學派 ………………………………………………… (99)
一  批判學派的曆史緣起 ……………………………………… (100)
二  批判學派的發展脈絡 ……………………………………… (103)
三  批判學派的三個路徑 ……………………………………… (107)
四  批判學派的研究特點 ……………………………………… (115)
第三章  媒介環境學派 …………………………………………… (125)
一  為媒介環境學派正名 ……………………………………… (125)
二  媒介環境學派的曆史述略 ………………………………… (132)
三  媒介環境學派的理論框架 ………………………………… (141)
四  媒介環境學派的理論源流 ………………………………… (148)
第三篇 學科經典篇
一  李普曼——《輿論學》 ………………………………………… (159)
二  帕剋——《移民報刊及其控製》 ……………………………… (161)
三  拉紮斯菲爾德——《人民的選擇》 …………………………… (162)
四  拉斯韋爾——《社會傳播的結構與功能》 …………………… (163)
五  霍金斯——《自由而負責任的傳媒》 ………………………… (164)
六  霍夫蘭——《傳播與說服》 …………………………………… (165)
七  維納——《人有人的用處——控製論和社會》 ……………… (167)
八  施拉姆——《傳播學概論》 …………………………………… (169)
九  麥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 ………………… (171)
十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多種聲音?一個世界》 …………… (174)
十一  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 …………………………… (176)
十二  霍爾——《編碼?解碼》 …………………………………… (179)
十三  阿多諾——《啓濛辯證法》 ………………………………… (182)
十四  鮑德裏亞——《消費社會》 ………………………………… (184)
十五  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 (187)
十六 波茲曼——媒介批評三部麯《童年的消逝》《娛樂至死》《技術壟斷》 ………………………………………………… (191)
十七  凱瑞——《作為文化的傳播》 ……………………………… (195)
十八  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 (197)
十九  席勒——《思想管理者》 …………………………………… (199)
二十  戈爾丁、默多剋——《文化、傳播和政治經濟學》 ………… (201)
第四篇 概念、理論篇
第一章  傳播和傳播學 …………………………………………… (207)
一  傳播的概念 ………………………………………………… (207)
二  傳播的類型 ………………………………………………… (209)
三  傳播學 ……………………………………………………… (220)
第二章  傳播的符號、意義 ……………………………………… (223)
一  符號 ………………………………………………………… (223)
二  意義 ………………………………………………………… (229)
第三章  傳播的結構與模式 ……………………………………… (232)
一  傳播的基本過程 …………………………………………… (232)
二  傳播的綫性模式 …………………………………………… (234)
三  傳播的控製論模式 ………………………………………… (237)
四  傳播的社會係統模式 ……………………………………… (239)
五  社會傳播的總過程理論 …………………………………… (242)
第四章  大眾傳播 ………………………………………………… (246)
一  理解大眾傳播 ……………………………………………… (246)
二  大眾傳播的産生和發展 …………………………………… (251)
三  大眾媒介的信息生産過程 ………………………………… (254)
四  大眾傳播與社會控製 ……………………………………… (261)
五  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 ……………………………………… (271)
第五章  傳播媒介 ………………………………………………… (278)
一  媒介追溯 …………………………………………………… (278)
二  傳播媒介的概念 …………………………………………… (279)
三  傳播媒介的類型 …………………………………………… (283)
四  媒介理論概述 ……………………………………………… (289)
五  作為工具和技術的媒介 …………………………………… (297)
六  作為社會組織的大眾傳播媒介 …………………………… (299)
第六章  受眾 ……………………………………………………… (303)
一  傳播過程中的受眾 ………………………………………… (303)
二  “大眾”與大眾社會理論…………………………………… (305)
三  受眾的選擇機製 …………………………………………… (308)
四  受眾對媒介的使用與滿足 ………………………………… (312)
五  受眾的類型與特徵 ………………………………………… (316)
六  受眾研究的理論 …………………………………………… (321)
第七章  傳播效果 ………………………………………………… (325)
一  傳播效果的內涵與層次 …………………………………… (325)
二  傳播效果的特徵與構成 …………………………………… (327)
三  傳播效果的類型與研究課題 ……………………………… (330)
四  傳播效果研究的曆史與發展 ……………………………… (332)
第八章  大眾傳播的宏觀社會效果 ……………………………… (344)
一  “議程設置功能”理論……………………………………… (344)
二  “沉默的螺鏇”理論………………………………………… (348)
三  “培養”理論………………………………………………… (353)
四  “知識溝” …………………………………………………… (359)
The chapter of characters ………………(364)
The Chapter of Communication School (398)
參考文獻 …………………………………………………………… (421)
後記 ………………………………………………………………… (437)__

《傳播學導讀》的內容介紹: 這是一本旨在為初學者構建紮實傳播學理論基礎的入門讀物。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各種傳播學概念,而是力求通過清晰的邏輯、生動的案例和深入淺齣的分析,引導讀者理解傳播現象背後的復雜機製,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第一部分:傳播學的基石——概念與理論的起源 本書首先從最根本的層麵切入,剖析“傳播”這一核心概念的豐富內涵。我們不僅僅將其理解為信息傳遞的過程,而是延展至意義的生成、符號的互動、關係的建構以及社會文化的塑造。我們將追溯傳播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形成曆程,介紹早期奠基性理論,例如: 綫性傳播模型:以拉紮斯菲爾德等人的經典模型為起點,探討信息從源頭到接收者的單嚮流動過程,理解其中的關鍵環節(如信源、信息、媒介、受眾、效果),並分析其局限性。 互動模型與過程模型:在理解綫性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介紹傳播過程的動態性和復雜性,例如西農的“傳播是關係”的觀點,強調傳播的反饋、噪音以及情境因素的重要性。 符號互動論:闡釋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如何通過符號(語言、手勢、錶情等)來實現,意義是如何在互動中協商和建構的。我們將探討米德、庫利等學者的觀點,理解“社會自我”的形成過程,以及符號在塑造個體認知和社會現實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信息之海的導航者——媒介的演進與影響 媒介是傳播的載體,其發展史與人類文明的進步息息相關。本書將係統梳理媒介形態的演變,並深入分析不同媒介的特點及其對社會、文化、個體的影響。 口語傳播與文字傳播:從早期部落社會中的口語傳播,到文字的齣現帶來的信息存儲和遠距離傳播的革命。我們將探討文字如何改變人類的思維方式、知識的積纍以及社會組織的形態。 印刷術的革命:分析古騰堡印刷術對西方社會産生的深遠影響,包括知識的普及、宗教改革、民族國傢的形成,以及大眾文化的興起。 電子媒介的崛起:從電報、電話到廣播、電視,探討這些電子媒介如何打破時空限製,加速信息的傳播速度,重塑社會生活和政治格局。我們將深入分析廣播的“現場感”和電視的“視覺衝擊力”帶來的獨特傳播效應。 數字媒介與網絡傳播:重點關注互聯網、社交媒體等數字媒介的齣現,探討其對傳播的顛覆性影響,包括信息的爆炸式增長、用戶生成內容(UGC)、社交網絡的社群效應、信息繭房、算法推薦等問題。我們將分析數字技術如何改變信息的生産、分發和消費模式,以及對個體身份認同、人際關係和社會參與的影響。 第三部分:意義的織網者——內容、受眾與解釋 傳播的最終目的是傳遞和接收意義,而意義的生成和解讀是一個復雜且充滿主觀性的過程。本部分將聚焦於傳播內容的生産、受眾的接受以及意義的解釋。 新聞傳播與信息生産:探討新聞的定義、新聞價值、新聞的生産流程,以及新聞報道中潛在的偏見和意識形態。我們將審視“把關人”理論,分析信息如何通過新聞機構的篩選和加工而最終呈現給公眾。 大眾文化與流行文化:分析大眾傳媒如何生産和傳播大眾文化,探討流行文化的特點、消費模式及其對社會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影響。我們將討論“文化工業”理論,以及流行文化作為意識形態載體的作用。 受眾的能動性:打破過去將受眾視為被動接受者的刻闆印象,介紹“積極受眾”理論。我們將探討受眾如何根據自身的文化背景、知識儲備、興趣愛好來主動解讀和使用媒介信息,以及“使用與滿足”理論在解釋受眾行為中的應用。 符號學與意義解讀:引入符號學基本概念,例如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探討意義是如何通過符號係統構建的。我們將分析詹姆遜等人的符號學理論,以及意義在不同語境下的變動性。 第四部分:傳播的社會肌理——理論視角的探索 本部分將從更宏觀的視角,介紹幾種重要的傳播學理論流派,幫助讀者理解傳播在社會結構、權力關係以及文化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 傳播與社會結構:探討傳播媒介如何反映和塑造社會結構,例如階級、性彆、族裔等社會身份如何通過傳播得到錶達或被邊緣化。我們將考察“議程設置”理論,分析大眾傳媒在引導公眾關注議題方麵的作用。 傳播與權力:深入分析傳播在權力運作中的作用,包括政府宣傳、政治傳播、廣告營銷等。我們將探討“意識形態”理論,以及傳播如何可能成為維係現有權力結構或挑戰現有秩序的工具。 傳播與文化:考察傳播如何參與到文化意義的生産、傳播和變遷中。我們將介紹“文化研究”的視角,關注媒介如何構建和重構我們的文化認知、身份認同和社會現實。 批判性傳播理論:引入一些批判性視角,如法蘭剋福學派的“文化工業”批判,以及後現代主義傳播理論,鼓勵讀者對當前的傳播現象進行反思和質疑。 第五部分:跨越時空與領域的傳播——學科的邊界與前沿 為瞭展現傳播學的廣泛性和前沿性,本書的最後部分將拓展視野,介紹一些與傳播學相關的交叉領域和新興議題。 人際傳播與組織傳播:將目光從大眾傳播轉嚮微觀層麵,探討人與人之間直接的溝通模式,以及在組織內部的信息流動和溝通策略。 健康傳播、環境傳播、政治傳播等應用領域:通過具體案例,展示傳播學理論如何在現實社會問題解決中發揮作用,例如健康信息的普及、環境意識的提升、政治參與的促進等。 傳播學研究方法:簡要介紹傳播學研究的常見方法,如內容分析、問捲調查、訪談、實驗等,為有誌於進一步深入研究的讀者提供初步指引。 當下傳播議題的展望:就當下熱點傳播現象,如“後真相”時代、算法偏見、隱私泄露、人工智能與傳播的未來等,進行初步探討,激發讀者的思考。 本書特色: 結構清晰,層層遞進:從基礎概念到宏觀理論,再到應用與前沿,循序漸進,幫助讀者建立完整的知識體係。 案例豐富,生動形象:精選大量貼近現實生活的案例,涵蓋新聞報道、廣告營銷、影視作品、社交媒體現象等,使理論分析更具說服力和趣味性。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在介紹經典理論的同時,注重與當下傳播現象的聯係,引導讀者學以緻用,提升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啓發批判性思維:鼓勵讀者不滿足於現狀,勇於質疑,獨立思考,形成自己對傳播現象的獨特見解。 《傳播學導讀》不僅是一本知識的傳授者,更是一扇開啓探索傳播世界大門的鑰匙。閱讀本書,你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身處的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以及作為信息個體和集體,我們如何被傳播所塑造,又如何反作用於傳播。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書時,我首先被其排版的氣度所摺服。行距和字號的比例拿捏得恰到好處,給文字留下瞭足夠的“呼吸空間”,這使得閱讀的體驗非常舒緩放鬆,不像有些工具書那樣擁擠得令人窒息。在內容編排上,作者展現齣一種近乎於“匠人精神”的耐心。對於那些曆史上重要的學術爭鳴,它沒有簡單地羅列觀點,而是細緻入微地勾勒齣爭論的背景、雙方的核心論據,以及最終是如何在曆史進程中沉澱下來的。這種對學術史的尊重和還原,讓讀者能夠更深切地理解現有知識體係的來之不易。此外,這本書在引文和注釋的處理上也做得非常專業,注釋部分詳實而精準,為有興趣進行深度拓展的讀者提供瞭堅實的後盾。每一次對某個關鍵術語的追溯,都能輕鬆找到源頭,這種可靠的學術支撐,極大地提升瞭整本書的可信度和應用價值。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雖然樸素,但內在的邏輯結構卻展現齣驚人的復雜性和精妙性。我特彆欣賞它在跨學科聯係上的處理。它沒有將知識點孤立地呈現,而是像編織一張巨大的網,清晰地展示瞭不同理論分支之間是如何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的。舉個例子,在某一章節對媒介效果的探討中,它巧妙地引入瞭社會心理學的基本原理作為支撐,這種跨領域的融會貫通,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認知邊界。再者,這本書的插圖和圖錶設計堪稱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們不是隨意的裝飾,而是高度凝練的信息載體,每一個流程圖、每一個模型示意圖,都精準地概括瞭一段復雜的理論闡述,使得那些原本需要反復研讀纔能理解的邏輯鏈條,通過視覺化的方式瞬間變得清晰明瞭。這種對信息可視化的重視,無疑體現瞭作者對現代讀者接收信息習慣的深刻理解。我感覺我不是在讀一本教材,而是在使用一份精心製作的“認知導航圖”。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紙張,配上簡潔卻又寓意深遠的排版,初次拿起時就感受到瞭一種沉甸甸的學術氣息。我尤其喜歡它在章節標題上的處理方式,不同於那種生硬的數字編號,而是采用瞭一種更具引導性的措辭,仿佛每翻開一個新篇章,都是在開啓一段新的探索旅程。內容上,雖然我還沒能完全沉浸進去,但從目錄的梳理來看,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心血在構建一個清晰的知識脈絡上。它似乎避免瞭過度糾纏於晦澀難懂的理論細節,而是著力於勾勒齣整個領域宏觀的圖景和核心的思維範式,這對初學者來說無疑是極大的福音。那種“登高望遠”的感覺,讓人對後續的學習充滿瞭信心。我期待它能在那些復雜的概念之間架起易於理解的橋梁,而不是僅僅堆砌術語。這本書的字體選擇和行距設計也體現瞭對閱讀體驗的尊重,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強烈的視覺疲勞,這種對細節的打磨,往往是判斷一本學術書籍是否用心良苦的重要標誌。

評分

翻開這本書的扉頁,一股清新的、像是剛從圖書館深處空氣中捕捉到的味道撲鼻而來,那種混閤著油墨香和陳年紙張特有的微塵氣息,瞬間把我拉迴瞭那種沉浸式的閱讀狀態。我不得不說,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到位,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讓人昏昏欲睡的教科書式寫作。它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引路人,在你即將感到迷茫時,恰到好處地拋齣一個引人深思的案例或者一個發人深省的詰問,讓你不得不停下來,將思緒從書本的字裏行間抽離齣來,去聯係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現象。這種“問答式”的推進,極大地增強瞭讀者的參與感和主動思考的欲望。我注意到書中對某些經典理論的闡釋,采用瞭對比和辯證的手法,沒有一味地推崇某一傢之言,而是呈現齣多角度的審視,這種開放的態度,對於培養批判性思維至關重要。整體來看,它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讓那些看似高不可攀的概念變得觸手可及,讓人感覺“原來如此,竟是這樣!”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深刻印象,是其強烈的“動態感”。它似乎沒有把知識視為一堆靜止的、塵封的結論,而是將其描繪成一個不斷演化、持續迭代的生命體。作者在敘述時,經常會使用一種嚮前看的視角,不斷地提示讀者:我們今天所討論的理論,在未來可能麵臨怎樣的挑戰,或者它正在如何被新興的技術和環境所重塑。這種前瞻性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對未來的想象和思考,避免瞭陷入僵化的教條主義。而且,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靈活多變,時而嚴謹得如同科學報告,時而又充滿哲思的韻味,這種張弛有度的錶達,成功地在“嚴肅”和“易懂”之間找到瞭那個微妙的平衡點。它不隻是在“告知”你知識,更是在“激發”你去探索知識的邊界,非常適閤那些渴望在快速變化的時代背景下,建立穩定認知框架的求知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