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中国典型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伟奇,钱雨果 等 著
图书标签:
  • 区域城市化
  • 生态环境效应
  • 中国城市
  • 城市发展
  • 生态学
  • 环境科学
  • 区域规划
  • 可持续发展
  • 城乡关系
  • 生态城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17050
版次:01
商品编码:1206264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项目中国生态环境演变与评估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页数:2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现我国的城市化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及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1)2000年-2010年重点城市群和重点城市城市化的状况、扩展过程、强度及其生态环境影响(2)2000年-2010年重点城市群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3)2000年-2010年重点城市群和重点城市城市化的生态环境胁迫与效应(4)全国城市化趋势及其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

目录

总序
前言

第1章 中国快速城市化及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概况
1.1 城市化特征
1.2 生态环境变化

第2章 研究区概况:6个典型城市群及其重点城市
2.1 京津冀城市群
2.2 长三角城市群
2.3 珠三角城市群
2.4 长株潭城市群
2.5 成渝城市群
2.6 武汉城市群

第3章 调查与评估总体框架与指标体系
3.1 调查与评估总体技术流程
3.2 调查指标体系
3.3 评价指标体系

第4章 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法
4.1 数据收集与处理
4.2 遥感数据分析方法
4.3 城市化及其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分析与评价方法
4.4 全国地级城市主要评价指标含义与计算方法
4.5 城市群主要评价指标含义与计算方法
4.6 重点城市主要评价指标含义与计算方法

第5章 全国地级市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5.1 城市化水平
5.2 生态环境特征
5.3 综合分析
5.4 全国不同类型地级城市十年城市化及生态环境影响的综合比较

第6章 典型城市群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6.1 城市化强度
6.2 生态质量
6.3 环境质量
6.4 资源环境效率
6.5 生态环境胁迫

第7章 重点城市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7.1 城市化强度
7.2 城市景观格局
7.3 生态质量
7.4 环境质量
7.5 资源环境效率
7.6 生态环境胁迫

第8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对策与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全球化时代的大都市演变:空间结构、治理模式与社会公平》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浪潮对世界各地特大城市和都市圈产生的深刻影响。着眼于城市发展的多维面向,本书超越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或空间扩张叙事,聚焦于城市在复杂社会、政治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态重塑。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导论、城市空间重构、治理体系变革、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以及未来挑战与战略展望五大部分,旨在为理解当代大都市的复杂性提供一个整合性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导论——全球化与大都市的时代背景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全球化时代”的内涵,强调了资本流动、信息技术革命和跨国网络化对城市形态和功能的根本性重塑。作者认为,现代大都市不再是孤立的地理实体,而是全球生产网络、金融脉络和文化交流的关键节点。本章详细梳理了当前研究中关于“城市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超速增长城市”(Hyper-growth Cities)和“萎缩型后工业城市”(Shrinking Post-Industrial Cities)等概念的演变,为后续章节的深入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特别之处在于,本书将全球化进程视为一个非均衡过程,探讨了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地理位置的城市如何以迥异的方式应对全球化的压力与机遇。 第二部分:城市空间重构:形态、功能与网络化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专注于全球化如何驱动城市内部和都市圈层面的空间结构变化。 1. 城市核心的极化与分化: 详细分析了中央商务区(CBD)的垂直化、功能复合化趋势,以及“边缘替代性中心”(Edge Cities)或“卫星城”的崛起。通过对多个案例城市的对比研究,展示了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集聚如何导致核心区地价飙升和功能极化,进而引发了职住分离的加剧。 2. 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与碎片化: 探讨了信息通信技术(ICT)在城市交通管理、公共服务配送中的应用,揭示了“智慧城市”概念背后的技术驱动力及其对城市物理形态的影响。同时,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基础设施投资的“马太效应”,即发达的交通和信息网络往往优先服务于高价值区域,从而加剧了城市内部空间的隔离。 3. 都市圈的扩展与边界模糊: 聚焦于特大城市向外围区域的渗透,分析了通勤模式的改变、城市“蔓延”(Urban Sprawl)的新形态,以及城市群(City Clusters)的形成机理。本书特别关注了都市圈内部不同行政层级和功能定位的城市间关系,强调了跨界治理的必要性。 第三部分:治理体系变革:从地方政府到多主体协同 全球化对城市权力的渗透和资源的重新分配,要求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城市治理模式进行根本性调整。本部分详述了治理权力的转移和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1. 全球性规训与地方自主性: 考察了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人居署、世界银行)和跨国企业对城市发展议程的塑造作用。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资、参与国际城市网络(如“世界城市网络”)时所面临的政策选择和制约。 2. 公私伙伴关系(PPP)的深化与风险: 详细研究了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外包等领域中PPP模式的实践案例,剖析了其在提高效率的同时可能带来的问责制缺失、服务公平性下降等问题。 3. 城市政治的重塑:社会运动与公民参与: 强调了公民社会组织、社区团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力上升。通过对城市抗议、社区规划咨询等案例的分析,揭示了市民对“不公平发展”和“精英化治理”的反弹,展示了自下而上的力量如何影响城市的发展方向。 第四部分:社会公平与包容性发展:城市的分裂与整合 本书认为,城市发展成果的分配不均是全球化时代大都市面临的最核心挑战。本部分聚焦于阶层固化、空间隔离和社会排斥现象。 1. 住房危机与空间阶层分化: 深入探讨了全球资本流入、金融化如何推高城市住房成本,导致中低收入群体的“城市驱逐”(Urban Eviction)现象。分析了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局限性,以及“隔离型社区”(Gated Communities)的兴起如何固化了社会空间。 2. 劳动力的重塑与不平等加剧: 考察了全球价值链对城市就业结构的影响,包括高技能“符号处理者”与低技能服务业工人的两极分化。分析了非正式经济在当代大都市中的角色,以及城市政策如何无意中边缘化了特定群体。 3. 城市公共空间的争夺与重塑: 讨论了文化遗产保护、大型公共项目建设中不同社会群体对城市空间使用权和意义赋予权的冲突,探讨了如何通过设计和政策保障公共空间的共享性和包容性。 第五部分:未来挑战与战略展望 最后一部分着眼于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和韧性城市建设。本书提出,未来的城市战略必须在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和生态承载力之间寻求动态平衡。作者倡导发展更具“地方性”(Locality)和“韧性”(Resilience)的城市模式,减少对全球资本的过度依赖,并加强区域内部的协同发展。本书最后以对气候变化影响下沿海大都市适应性策略的审视作结,强调了跨尺度、跨部门的综合规划与治理创新的迫切性。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扉页,序言中那一段关于“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思想与现代城市化进程的辩证思考,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将古老的东方智慧与当下的时代主题巧妙地联系起来,为全书奠定了一种宏大而富有哲思的基调。我一直在思考,在飞速发展的城市化浪潮中,我们是否正在逐渐遗忘那些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这本书似乎正是试图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为我们找回失落的平衡。作者在序言中提到,城市化并非是简单的钢筋水泥扩张,而是一个涉及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维度交织的复杂过程。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好奇,究竟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展现这种多维度的相互作用?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触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城市化案例,或者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解读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城市发展现象。从序言的寥寥数语,我感受到的是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度责任感。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所蕴含的区域差异性感到着迷,不同地域的自然禀赋、历史文化以及发展策略,都塑造了独一无二的城市化轨迹。这本书的书名,通过“典型区域”的表述,直接触及了我最感兴趣的核心。我期待书中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典型区域”进行详尽的梳理和比较,例如,是否会包含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城市化、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城市化,或者少数民族地区的特色城市化?这些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很可能面临着与东部沿海地区截然不同的挑战和机遇。书中对于“生态环境效应”的探讨,我也希望能够具有地域针对性。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城市化是否会加剧水资源短缺?在山区,城市扩张又会带来怎样的地质灾害风险?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细致的中国城市化图景,并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如何守护好我们共同的生态家园。

评分

作为一个曾经在内陆城市生活过的人,我深切地体会到城市化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从乡村到城市,不仅仅是居住地的迁移,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就业结构乃至社会心理的全面转变。这本书的“城市化过程”部分,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和衡量这个过程的。是仅仅关注人口和经济指标的增长,还是会深入到社会文化层面的变迁?我希望书中能够展现一些温情的叙事,比如普通人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他们如何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以及他们对家乡和未来的期许。同时,“生态环境效应”部分,我期待能够看到更具象化的描述,比如城市扩张如何影响了当地的河流、湖泊,或者如何改变了动植物的栖息地。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学术研究,更能引发读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层思考,以及对我们所生活的土地的情感共鸣。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城市化模式颇感兴趣,它们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全球范围内都堪称奇迹。然而,伴随这种快速发展而来的,往往是严峻的环境挑战,例如水体污染、空气质量下降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这本书的书名恰好涵盖了“典型区域城市化过程”,这让我联想到,作者是否会对这些标志性的区域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揭示其独特的城市化驱动力、演变路径以及由此产生的具体生态环境问题?我设想着,书中可能会提供详细的数据分析、图表以及案例研究,来佐证作者的论点。例如,是否会详细对比不同区域在土地利用变化、能源消耗模式、污染物排放特征以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等方面的差异?我更期待的是,书中能否在阐述问题的同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思考,例如如何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或者引入更先进的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来缓解或逆转负面的环境效应。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吸引人,以一种写意的水墨画风格勾勒出山峦叠嶂和错落有致的城市剪影,仿佛在诉说着一幅幅中国大地上的变迁图景。拿到手中,沉甸甸的质感便透露出其内容的厚重。我本身对地理学和环境科学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中国快速发展背景下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核心研究方向——“中国典型区域城市化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猜测作者会深入剖析不同区域城市化发展的独特路径,并细致描绘这些过程对当地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我尤其好奇作者会选择哪些“典型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它们具有代表性,还是因为它们面临着突出的挑战?同时,“生态环境效应”这个词组也暗示着本书不仅仅是描述城市化的表象,更会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环境代价和潜在的解决方案。从书名本身,我便能感受到一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现实问题的深刻关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