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旦名師陳果,用哲學的方式告訴你,孤獨的自己有多強大
◆ 因課堂視頻而紅遍網絡,一周內播放超過3000萬次,付費音頻課程一個月內點擊破百萬
◆ 央視著名主持人撒貝寜稱“帶給我們年輕人一種難得的能量”
◆《新京報》《南方日報》《三聯生活周刊》《中國青年報》、鳳凰衛視等媒體平颱瘋轉課堂視頻
◆孤獨藏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找到它你就可以脫胎換骨
當你一個人獨處,自我的力量就開始覺醒,內心會變得越來越強大。
孤獨讓你遠離喧囂,內心沉靜而有力,判斷無比清晰;
孤獨帶你找到自我,聽取內心的聲音,應對外界難題;
孤獨領你看清人生,不再慌亂和迷茫,活得從容堅定。
孤獨讓你與自己對話,內心纔是一切的答案。所有復雜會變得簡單,所有空虛會變得充實,所有焦慮會變為平靜,所有脆弱會變為強大。從此再也不會感到迷茫,再也不會為誰受傷。
當你*終脫胎換骨,一定會感謝曾經的孤獨。
本書由復旦大學陳果老師近10年的教學心得整理而成,囊括瞭她的思想精髓。
陳果,1981年生於上海。復旦大學哲學係博士、馬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現任復旦大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師。在學生中擁有極高人氣,被稱為“麻辣教師”。
2010年,她的課堂視頻被學生上傳到網絡,迅速傳播開來,廣受好評,一周內播放3000多萬次,《新京報》《南方日報》《三聯生活周刊》《中國青年報》、鳳凰衛視等媒體平颱瘋轉。她的付費音頻課程一個月內點擊破百萬。
☆ 哲學專業齣身的陳果,喜歡從哲學角度去重新定義一些東西,或者用一種批判的眼光去看一些東西,比如道德、比如修養。她覺得有責任把社會各界對道德等問題産生的誤解撇開,並呈現它們真實的本義。——《齊魯晚報》
☆ 陳果的“思修”課和彆人的不一樣,她在課上談友情,談愛情,區分孤獨和寂寞,讓學生覺得新鮮而有益。——《澎湃新聞》
☆ 對學生的看重,對知識的敬重,讓陳果把能量都釋放在瞭三尺講颱上,用自己的熱情點燃著學生的人生激情。——《新民晚報》
☆ 帶給我們年輕人一種難得的能量。——撒貝寜(央視著名主持人)
☆ 陳果簡單明瞭的講述卻能直指人心。 ——駱新(東方衛視主持人)
自序:我為什麼要寫書?
Part 1生命可承受之“重”
一、真誠,纔顯真愛
1、有沒有“善意”的謊言?
2、“自欺”源於人性的弱點
3、與心中的“魔鬼”作鬥爭
4、真誠,何嘗不是一種自愛
二、每一個重負背後都藏著一個恩賜
1、西西弗斯的巨石
2、在“不安”的皮鞭下
3、三毛與尼采
4、C' est la vie(這就是生活)
三、孤獨時,我們纔會和自己對話
1、孤獨≠寂寞
2、孤獨:自然界*古老的真相
3、孤獨不可恥
4、距離之美
5、擠掉的敬意
6、自成一片世界
7、思想使獨處其樂無窮
8、享受孤獨
Part 2換一種看法,便是換一種活法
一、怎樣的人生纔算成功?
1、我為什麼而活?
2、“自我錯位”:其實我不懂我的心
3、你說的“成功”,是“成就外功”還是“成就內功”?
4、*高的成功,莫過於內心的幸福
二、風度不是造作,而是內在氣度的自然流露
1、風度透露瞭你的精神力量
2、道德是孕育風度的種子
三、要自信,不要自負
1、自信者與自負者
2、自負是“變瞭質”的自信
3、沒有“自知”,就沒有自信
4、“能”與“不能”之間的人生自在
Part 3謝謝你,陪我一路同行
一、愛,無富貴貧賤之分
二、尋找“精神傢族”——我們的友情與愛情
1、信任,是“精神傢族”的唯1信條
2、知己,是心靈世界的傢人
3、愛情使人永葆青春
三、因為彼此純真,所以始終信任
1、對“朋友”的濫用
2、朋友是“無用”的
3、兩個人的“獨處”
4、友情無需“立約”
Part 4道德,源於人性,歸於安心
一、利他,是*高境界的利己
1、道德不以“利他利己”來衡量
2、心安則為之
3、道德是人性的“孩子”
二、自律的種子,開齣自由的花
1、心是內在的“世外桃源”
2、道德是精神的自律
3、自律比放縱更接近自由
4、遵從良心,方得自由
三、道德與功利,不是敵人,可以是朋友
1、勝負師和求道派
2、光榮屬於“求道派”
3、詆毀功利的不是真道德
4、功利“殺不死”道德
5、世上隻有兩件有價值的事:深感驚喜和使人驚喜
Part 5用大愛,做小事
一、做一個“達”人
1、誰說“獨善其身”不是善?
2、“獨善其身”與“兼濟天下”的完美融閤
3、身心修養是做人的根本
4、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二、大愛者,無惑
1、求善就是求真?
2、“知識是人對靈魂中的真理的迴憶”
3、“厭世”,是“自厭”的蔓延
4、愛比生命本身更溫暖
5、愛像一束光,照亮一切陰霾
Part 6生、老、病、死
一、每個人都是人類係統中一個承上啓下者
二、再見瞭,我的童年
1、童年真的比現在快樂嗎?
2、*成熟的,不過是“天真”
3、博文廣識是一迴事,成熟是另一迴事
三、成熟,就是不斷變得“天真”
1、泉水終將流嚮何方?
2、成熟:從“他淨”到“自淨”
3、成熟是“永不起皺紋的靈魂”
4、越成熟,越自由
四、嚮死而生
1、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2、花非花
3、站得高,看得遠
4、大徹大悟,點燃瞭彆一重境界的喜悅
5、人是否可能“徹悟生死”?
6、看不見的,不一定不存在
7、無知催生恐懼
8、與其計較生命的長短,不如讓有限的生命充實豐滿
Part 7感恩心、懺悔心、好奇心
一、*好的感恩,是接受愛、傳遞愛
1、對一切善意心懷感恩
2、“我”是如此幸運
3、付齣,是一種富有
二、心若有愧,永斷不作
三、你好,好奇心
1、使人好學求知的秘密
2、我隻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3、人類神聖的好奇心
4、常給精神洗洗澡
後 記
尾 注
孤獨時,我們纔會和自己對話
孤獨≠寂寞
“孤獨”是自得其樂的獨處,是自成體係的完整。就像一個小女孩在嘈雜的房間的一角靜靜地摺紙、畫畫、凝視著魚缸中的小魚,心無雜念,旁若無人,那是一種將散軼於外部事物之中的眼光引迴內心世界的專心緻誌,那是一份心境和平的自給自足、清明安和而無所外求的精神圓融。而“寂寞”是無可慰藉的空虛,是急於衝破的樊籠,深陷其中的人往往不知道做什麼好,做什麼都沉浸不進去,都打不起精神,都不快樂;任何一件東西、每一個人都難以激發起自己對於生活擁抱歡呼的熱情;翻瞭一圈電話本,數百個名字裏卻找不到一個真正想說話的人;電視頻道換瞭又換,卻都顯得那麼枯燥乏味;想痛哭流涕,想聲嘶力竭地大喊,想在暴雨裏狂奔,來驅趕壓迫著自己的精神低迷……那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自厭”,那是自我心靈之火熄滅時的憔悴沮喪。
“孤獨”是由自我思想的豐富性而帶來的對獨處的近乎貪婪的偏好與享受,那是一種對自我充實飽滿的精神生活的不緊不慢的消化、悠然自得的迴味,嫻靜而從容。而“寂寞”是由自我內心的荒涼、思想的貧乏而引起的對獨處的恐慌,精神的空洞使我們直覺到生命的虛無,情感的真空使我們懷疑自我的存在,那是一種靈魂中空的乾癟,是絢爛的煙花在高空瞬間綻放、又墜迴廣漠低沉的黑暗中的無望,焦灼卻疲乏。
“孤獨”源於精神的自由自在,即使身處鬧市、被人群包圍,也依舊如急流中的一塊浮木、沙漠中的一位托鉢僧,穿行人世,心無縴塵。當你沉入自我並享受孤獨時,人群在你眼中自動隱退,因為喧囂業已從你心中淡退,或者說,你業已從喧囂中淡退。而“寂寞”是一種病,源於心靈的飢餓、精神的營養不良,它需要用人群與喧鬧來治療,像病人一樣需要身邊常有人陪伴,它需要用迎來送往來遺忘內心的狂躁不安。
孤獨:自然界*古老的真相
孤獨不是一種姿態,而是一層心境。“重要的不是離群索居,而是獨立思想”。不必去刻意尋找一個偏僻的角落,從而隱居於孤寂之中。孤獨本就是自我心靈的詩意棲居,環境固然有一定的激發效果,卻不起決定性的作用。孤獨是在鬧市中“心遠地自偏”的齣離。
孤獨很多時候的錶現形式是沉默,但沉默不足以代錶孤獨,孤獨與任何可見可聞的形式無關。有些年輕人用抽煙來製造煙霧包裹中的寂寥,或者藉酒來玩弄氤氳醉意中的寂寞,或者走頹廢路綫來錶露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這是一種擺酷,或是一種造作,那隻是對想象中的孤獨的描摹,是流於錶麵的裝扮,是看似冷寂的麵具之下一顆急欲引人注意的虛榮心在作祟,而不是真正的孤獨者的風範。孤獨源於思想的充沛飽滿,是思想自發的精神流浪。
孤獨不是人類刻意的自我培養、自我要求、自我改造,不是人類文明的産物,而是自然*古老的真相,是萬物*原始的本來麵目。人在離開母體之後,一直是孤獨的,我們的皮膚隔開瞭我們與外界,我們孤單地蜷縮在自我的皮囊之中。傳說中神是孤獨的,正因為如此,他造齣瞭人來和自己做伴;真理是孤獨的,正因為如此,能與之親近的人永遠隻是極少數。我們所居住的這個熱鬧的地球是孤獨的,在廣袤的宇宙中,它不過是一個孤獨的藍色的小點,淹沒在無邊的靜默之中。
孤獨不可恥
社交往往有兩種類型:要麼是利益驅動下的人脈構建,要麼是一群寂寞者的相互取暖。若社交齣於功利,則難免逢場作戲,大傢都戴著“麵具”,嬉笑怒罵無外乎作秀,旨在互為工具、相互利用,這樣的交往自然不會有純淨之清氣,隻充斥著煙火之濁流。若社交齣於寂寞,則往往流於膚淺而難以深入人心,因為寂寞者的群體仍逃不齣寂寞,寂寞的疊加隻是令寂寞更加走投無路,就像無聊重復一萬遍,終究還是無聊。
當然,對生活於社會中的人而言,社交在所難免,而且不可否認,它自有其意義,如果我們行之得當,社交確實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我們想要的東西,比如人脈、人氣、機會……這些東西是有用的,所以是有價值的。但是,即使如此,與情深義重的友誼相比,與心心相印的愛情相比,它仍然隻能算是一種廉價的交往,或者說,就像我的一個朋友所說的“任何一種關係,隻要能被標價,不論小數點之前標瞭多少個‘0’,它都不可能是珍貴的”。真正美好的交往,都是發自內心的赤誠,是金錢無力收買的。哪一天,如果連我們的“心”也有瞭價格,即使價格高昂,那麼不是我們的“心”值錢瞭,而是我們把“心”糟蹋瞭。
與“寂寞”相比,“孤獨”是一種更高貴更優美的狀態,人需要“孤獨”,獨處時自我的“真實”能還給我們精神的自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祖先前輩們講究“慎獨”:從人群中抽身而齣,從喧嘩中隱匿,返迴獨對天地、獨對真實之自我的存在。我們真正屬於自己的時間並不多,或是在忙於應對本能的吃喝拉撒睡,或是在應接不暇地做著雜七雜八的事,接觸著親疏不一、形形色色的人,我們應當給自己更多獨處的時間,為的是卸下“麵具”,自如生活,如我所是——本色、自在、真情實感。
這本書我前段時間剛讀完,真的,那種感覺,怎麼形容呢?就像你走在一條很長的、有點迷霧的路上,心裏有點迷茫,有點不安,但又隱隱約約知道前方會有不一樣的風景。這本書就好像一個溫暖的聲音,輕柔地告訴你:“彆怕,慢慢走,風景就在那裏。”它不是那種強行灌輸“你要怎麼樣怎麼樣”的書,更像是一種陪伴,一種鼓勵。我尤其喜歡裏麵關於“接受不完美”的那部分,以前我總覺得自己不夠好,做什麼都小心翼翼,生怕齣錯。但讀瞭之後,纔慢慢明白,真正的強大不是沒有弱點,而是敢於麵對和擁抱自己的弱點。書中很多小故事,雖然情節很簡單,但蘊含的道理卻很深刻。有時候,讀著讀著,就會突然停下來,開始審視自己,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而不是彆人希望我怎麼樣。這種內心的平靜和清晰,是在其他很多“雞湯”類的書裏找不到的。它就像一杯溫水,潤物細無聲,但喝下去之後,身體裏卻充滿瞭力量。我真的覺得,無論你現在處於人生的哪個階段,這本書都能給你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啓發。
評分我最近讀完瞭一本讓我非常有共鳴的書,感覺就像遇到瞭久違的老朋友。它不是那種會給你製定詳細計劃,告訴你“一步步做到”的書,而是更像一位智慧長者,在靜靜地聆聽你的故事,然後用她的人生智慧,為你點亮前行的道路。書裏有很多關於自我認知和自我接納的內容,這一點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收獲。我一直以來都覺得,女性在這個社會上承受瞭很多不必要的壓力,被要求做到很多事情,有時候甚至會為瞭迎閤彆人而丟失自己。但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女性力量”的真正含義。它不是要去和誰競爭,也不是要去證明什麼,而是來自於內心的自信和對自我的肯定。我喜歡它那種溫柔而堅定的語氣,它鼓勵你去愛自己,去珍視自己,去活齣自己想要的樣子。書中的一些觀點,讓我開始重新思考我一直以來對成功的定義,不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充盈和內心的自由。它就像一股清流,洗滌瞭我的心靈,讓我對生活有瞭新的期待。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真的非常細膩,而且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讓人讀起來感覺非常舒服,又帶著一股股暖流。我之前一直覺得,生活中的很多挑戰,比如人際關係、事業瓶頸,都像是無法逾越的高山。但這本書,就像一本登山指南,它沒有告訴你怎麼去攀登,而是教你如何去理解山,理解你自己,並且讓你知道,其實你比想象中要強大得多。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自我關懷”的章節,它提醒我,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忽略瞭照顧好自己的內心。有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把注意力放在外麵,去關注彆人的評價,去追求彆人的認可,卻忽略瞭內心深處的聲音。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的需求,並且給瞭我勇氣去滿足它。它不是那種說教式的書籍,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開始改變自己。讀完之後,我感覺整個人都變得更加積極和樂觀,對未來充滿瞭信心,而且也更懂得如何去愛自己。
評分最近翻瞭翻這本書,不得不說,它給我帶來瞭很多意料之外的思考。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比較獨立的人,不太需要彆人的意見,但這本書卻讓我開始反思,我的“獨立”是不是有時候變成瞭一種“孤立”?書中那種對自我內在世界的探索,以及如何在這種探索中找到真正的力量,讓我耳目一新。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去做事的攻略,而是深入到你內心深處,讓你去理解“為什麼”要這麼做,以及“為什麼”你會是現在的樣子。我記得裏麵提到一個關於“和解”的觀點,不僅僅是和彆人和解,更重要的是和自己和解。這一點對我觸動很大,因為我以前經常會因為一些過去的錯誤或者遺憾而責備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讀瞭這本書之後,我開始嘗試去接納那些不完美的過去,去原諒那個曾經犯錯的自己。這種感覺很奇妙,好像卸下瞭很多沉重的包袱,整個人都變得輕鬆瞭許多。這本書的文字很優美,不像教科書那樣生硬,更像是在和你進行一場真誠的對話。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與自己對話,去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和力量。
評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它不是那種嘶吼式的呐喊,而是像涓涓細流,慢慢滲透進你的心裏。我本身對勵誌類的書籍一直抱有一些警惕,總覺得有些書會過於空洞或者不切實際。但這本書,真的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沒有迴避人生中的睏難和挫摺,反而深入地剖析瞭這些挑戰,並且給齣瞭非常溫暖而又切實可行的方法。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孤獨”的解讀,不再將其視為一種負麵情緒,而是看作一種與自我深度連接的機會。這一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我曾經很害怕獨處,總是試圖用各種事情填滿自己的生活,來逃避內心的空虛。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真正的強大,恰恰來自於能夠享受和擁抱孤獨,並在其中找到成長的契機。它不是讓你變得孤僻,而是讓你在獨處中,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找到內心的力量源泉。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變得更加從容瞭,麵對生活的起伏,也不再那麼慌張,而是多瞭一份坦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