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高速路边取款机的小键盘上有点字盲文呢?使用这些机器的人大多都是司机,其中并无盲人。
提这个问题的是我的学生比尔·托亚,根据他的说法,取款机制造商*须给普通的街头取款机装配带点字盲文的小键盘,因为所有机器都造成一个样子,成本*低廉。要不然的话,就要把两类机器分开,保证合适的机器安装到合适的地方。倘若点字盲文给看得见 的用户造成了麻烦,那费这么大功夫也算物有所值,但问题是它们并不碍事。
我在自己的经济学概论课上布置了一篇书面作业:“利用经济学原理。探讨你亲身观察到的事件或行为模式中的有趣问题。”而学生托亚开头提的那个问题,正是他交给我的作业。我在课堂上说:“文章字数有限制,500字以内。很多出色的论文比这还要短得多。文章里面不要掺杂复杂的术语。要假设你是在给一个从没上过经济学课的亲戚讲故事。*好的论文普通人一看就明白了,而且一般都不用什么公式和图表。”高速路边取款机键盘上的点罕宣又。
跟比尔·托亚有关取款机键盘的问题一样,*好的论文总包含着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比如,我*喜欢的一个问题是1977年由詹妮弗·杜尔斯基提出的:“为什么新娘通常花数千美元买一套她们永不再穿的婚纱,可新郎却往往租用便宜的礼服——哪怕以后有很多场合都可能会用得上它?”杜尔斯基认为,这是因为大多数新娘在婚礼那天都希望显得漂亮又时尚,所以租赁公司*须储备大量与众不同的婚纱——每种尺码四五十种。每套婚纱租 赁的次数很少,可能每隔四五年才租得出去一次。因此,为了弥补开支,公司收取的租赁费比直接买一套还要贵。既然买*便宜,也就没有人会租。反过来说,由于新郎安于规矩的样子,租赁公司只需要每款型号准备一两套礼服就行了。所以,每套礼服每年都能租出去好几次,租比买要便宜得多。
本书收录了多个*有趣的例子,都是我历年来的珍藏。我把它献给那些像比尔·托亚和詹妮弗·杜尔斯基一类乐于解开人类日常行为之谜的读者。虽说很多人以为经济学不可思议、难以理解,可它的基本原 理简单又实际。根据具体事例理解这些原理,谁都能毫不费力地掌握它。
不幸的是,大学里并不这么教经济学。我在康奈尔大学执教后不久,几个身在不同城市的朋友不约而同地给我发来了埃德·阿诺(EdArno)的这幅漫画:很高兴同你介绍刺儿头先生。他是个经济学冢,司人真的很好。
机会成本概念漫画就是事实。如果人们觉得它有意思,那准是因为它说出了一些真相。早在阿诺的漫画流传开来之前,我就注意到,每当在社交场合人们问起我的职业,我回答自己是经济学家时,他们总会有点失望。我不禁追问为什么。不少人会提起多年前上过的经济学概论课,“全都是那些可怕的图表。”19%的美国大学生只上过一门经济学课程,21%的人上过一门以上,只有2%的人主修经济学。具有经济学博士头衔的人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可那些充斥着公式和图表的可怕的经济学概论课,不少都要归功于这些可以忽略不计的极少数人。
结果,大多数上这些课的学生没学到什么知识。
上课6个月之后,学生们参加基本经济学知识测试,他们的表现比从没上过概论课的学生好不了多少。真 是丢脸啊!一门收了几千块钱学费的课程,居然没创造任何价值,这说得过去吗? 学生们似乎连*基本的经济学原理都没弄懂。如 果你上过经济学课程,至少听说过“机会成本”这个词吧。从事一项活动的机会成本,是指你为了从事这件事而放弃的其他事情的价值。
假设你赢得了一张美国大歌星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Clapton)今晚演唱会的免费门票。注意,你不能转售。可另一位美国大歌星鲍勃·迪伦(BobDylan)今晚也在开演唱会,你也很想去。迪伦的演唱会票价为40美元。当然,你别的时候去看他的演出也 行,但你的心理承受价格是50美元。换言之,要是迪伦的票价高过50美元,你就情愿不看了,哪十白你没别的事要做。除此之外,看两人的演出并无其他成本。试问,你去看克莱普顿演唱会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去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须牺牲的事情就是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不去看迪伦的演唱会,你会错失对你来说价值50美元的表演,但同时,你也省下了买迪伦演唱会门票所需支付的40美元。所以,不去看迪伦演唱会,你放弃的价值是50—40=10(美元)。如 果你觉得看克莱普顿的演唱会至少值10美元,那你就应该去看;要不然,就去看迪伦的演唱会。
按一般的看法,机会成本是经济学概论课上要介绍的两大(或三大)重要概念之一。但根据我们现在手边的可靠证据,不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大多数学生 都没有掌握这个概念。*近,经济学家保罗·费雷罗(PaulFerraro)和劳拉·泰勒(LauraTaylor)向几组学生提出了上述克莱普顿一迪伦问题,看看他们能否做出正确回答。他们出的是选择题,只有4个答案:a.0美元b.10美元c.40美元d.50美元如前所述,正确的答案是10美元,也就是你不去看迪伦演唱会所牺牲的价值。可是,费雷罗和泰勒向270名*近上了经济学课程的大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只有7.4%的人选择了正确答案。因为只有4个选项,哪怕学生们是随机选择,正确率也该有25%。看起来,同学们似乎觉得掌握这些知识很丢脸。P3-7
用经济学家的眼光看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经济学家。
如果你正在为是否去折扣卖场犹豫不决;如果你正在为买不买电影套票举棋不定,如果你正在为租婚纱还是买婚纱一筹莫展,如果你正在考虑换一份清闲的工作,……那么罗伯特·弗兰克编著、闾佳编译的《牛奶可乐经济学》中千奇百怪的例子,加上妙趣横生的分析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罗伯特·弗兰克,博物经济学家。康奈尔大学约翰逊管理学院经济学和管理学教授。《纽约时报》经济专栏特约评论员。 弗兰克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在康奈尔的课堂上通过与学生问答的方式,收集本书中所讲到的生活中的经济学问题。经过二十多年的收集和整理,终于在2007年推出这本博物经济学著作。不同于传统经济学著作中充斥着艰涩的数学公式,本书中一个个妙趣横生的生活事例,将经济学化繁复为精妙。 《华盛顿邮报》这样评价他:弗兰克不是一位学术型经济学家。他主张经济学应该是一门根植于经验和观察的社会科学,而不是以数学为核心的硬科学。他的这本书把经济学从数学中解放了出来,并为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生根发芽提供了无限的能量。
推荐序经济学解释生活**经济学家梁小民前言 *妙趣横生的经济学课堂
引言 解开人类日常行为之谜**章产品设计中的经济学/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第2章供求关系实践/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第3章职场的奥秘/为什么女模特比男模特收入高?
第4章折扣中的经济学/为什么很多餐厅都为饮料提供免费续杯?
第5章军备竞赛与公地悲剧/为什么许多超市24小时营业?
第6章所有权之谜/为什么鲸鱼濒临灭*,鸡却没有繁衍之忧?
第7章市场信号揭密/为什么几乎全新的二手车比真正的新车便宜得多?
第8章现实中的博物经济学/为什么DVD格式各地区不同,而CD格式却到处都一样?
第9章当心理学碰上经济学/为什么在单行道上,谦让有时反而会导致效率降低?
**0章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市场/为什么通常外表富有吸引力的人也*为聪明?
**1章起源二题/作者后记
这本书我推荐给了我身边好几个朋友,他们都被这本书的独特视角和易懂的语言所折服。我本身就是个对经济学不太感冒的人,总觉得那是一个遥远而复杂的领域,离我的生活太远。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用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经济学原理融入到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生活场景中。 我记得其中有一个章节,讲的是“稀缺性”原则。作者举了一个例子,说为什么在演唱会现场,限量发售的纪念品总是最受欢迎,即使它的价格不菲。这个解释让我明白了,有时候,我们对一件物品的渴望,并不仅仅是因为它本身有多么实用或者多么昂贵,更是因为它背后所代表的稀缺性,以及拥有它所带来的某种独特性和优越感。这种心理机制,在很多消费行为中都有体现。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消费习惯,也让我对商家如何利用消费者的心理进行营销有了更深的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让我看到了生活背后隐藏的规律和逻辑。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朋友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当时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简约而不失趣味的风格,恰好符合了我对一本“轻松阅读”的经济学读物的期待。我一直对经济学这个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又常常被市面上充斥的那些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所劝退。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复杂的经济学概念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中。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在解释“机会成本”时,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如果你选择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那么你放弃的不仅仅是电影票的钱,还包括你在这段时间里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的时间,比如学习、工作、或者陪伴家人。这种“看不见”的成本,往往才是真正影响我们决策的关键。作者通过这样的类比,让我深刻理解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也让我开始更加审慎地评估我的每一个选择。这本书真的很有启发性,它教会了我用经济学的眼光去观察和分析世界,让我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拿起这本书的,毕竟“牛奶可乐”这样的组合,实在是有点出人意料。但我很快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它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那种枯燥和理论化,反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趣味性。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之中,去发现那些隐藏的经济学原理。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博弈论”的探讨,作者通过一些经典的棋局和生活中的例子,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视化。比如,他用“囚徒困境”来解释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合作会比对抗更有利,即使个体可能短期内会有更高的收益。这个分析让我对人际关系和商业谈判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金钱和利益的计算,更是关于策略、信任和长远利益的考量。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经济学不仅仅是分析宏观经济,它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洞察人性和社会运作规律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我大概断断续续看了有小半年了,最初是被它那个有些跳脱的名字吸引,牛奶可乐,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却被冠以“经济学”之名,着实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以为经济学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论,是教科书里晦涩难懂的公式和曲线,是西装革履的经济学家们在电视里侃侃而谈的宏大叙事。但这本书,它给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它不像是给你讲课,更像是拉着你坐在街边小摊,一边喝着冰镇的可乐,一边和你闲聊一些看似琐碎,实则蕴含深意的生活现象。 比如,书中有一章讲到了“为什么很多商家会选择将商品定价为9.99元而不是10元”。我之前从来没往这方面想过,只觉得这是商家的一种营销手段。但作者却从消费者心理学和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背后的逻辑。他解释说,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9.99元在心理上更容易被接受,因为大脑在处理价格时,会优先关注最高位的数字。而10元,虽然只差一分钱,却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高的价格区间,给人一种“贵”的感觉。而且,这种定价策略还能给消费者一种“划算”的错觉,让他们觉得商家在努力争取每一分钱,从而产生信任感。这种视角真的很有趣,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无数个9.99元的商品,发现其中隐藏着如此多的经济学原理。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世界观都有点被颠覆了。我一直认为经济学是那些大人物们才需要关心的事情,是国家大事,是股市波动,是通货膨胀。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固有认知。它告诉我们,经济学无处不在,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我们每天早上选择吃什么早餐,到我们如何通勤上班,再到我们如何与人交往,都蕴含着经济学的逻辑。 书中有很多让我拍案叫绝的例子,比如关于“搭便车”的现象,作者用一个非常通俗易懂的故事,揭示了为什么在公共利益面前,个体往往倾向于坐享其成。这个解释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反思了自己在一些集体活动中可能存在的“搭便车”心理。还有关于“信息不对称”的讨论,它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有些商品价格更高,而有些却低得离谱,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环境中保护自己。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幽默风趣,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力,就像是在听一个聪明的朋友在和你聊天,时不时还会冒出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金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