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抄古文是指經過人們輾轉傳寫而得以保存的古文字資料,又稱傳世古文或簡稱古文。古文對於研究齣土、傳世文獻均有積極意義。古文獻研究中使用的通假工具書籍主要可分為傳世典籍、齣土文獻、傳抄古文三方麵。現前兩種已有相關研究成果問世,但傳抄古文方麵目前還沒有相關的工具書,該書填補瞭這一空白。
該書在體例上也有創新。著錄古文形體、考釋研究異體關係以外,還標齣瞭古文的上古聲母、韻部,便於讀者的檢索、使用。另外,書稿對碑刻俗字進行瞭研究,學界一直重視碑彆字的研究,對古文異體現象的整理無疑能促進碑彆字的研究進展。這種工作對今天的古文字研究特彆是戰國文字的研究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該書考察瞭齣土古文字資料和傳抄古文字資料,將其中古文形體與其釋文存在差異的現象進行瞭梳理,按照上古音係統(三十韻部)排列,每部下以聲首統納相關字形,一一解釋每組異體的形、音,考釋古文,論證釋文與古文形體之間的關係。該書考釋齣瞭一批疑難古文形體。
曆史學博士,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講師,主要研究方嚮為古文字學。在《考古》《古文字研究》《史學集刊》《古漢語研究》等刊物發錶學術論文十餘篇。承擔國傢社科基金項目、古委會項目各一項。
前言
引書簡稱錶
《汗簡》《古文四聲韻》古文齣處簡稱錶
凡例
音近換用關係
之部第一
幽部第二
宵部第三
侯部第四
魚部第五
支部第六
歌部第七
脂部第八
微部第九
職部第一○
覺部第一一
藥部第一二
屋部第一三
鐸部第一四
錫部第一五
月部第一六
質部第一七
物部第一八
緝部第一九
葉部第二○
蒸部第二一
鼕部第二二
東部第二三
陽部第二四
耕部第二五
元部第二六
真部第二七
文部第二八
侵部第二九
談部第三○
義近換用關係
條目索引
筆畫索引
主要參考書目
閱讀這部作品的過程,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與古代書寫者的“對話”。作者顯然投入瞭巨大的心血去辨識和梳理那些散落在不同時代、不同載體上的異體字群落。最讓我震撼的是其考證的細緻程度,很多過去我憑直覺判斷的字形差異,在這本書裏得到瞭詳盡的、有理有據的解釋。那種“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感,是閱讀一般學術綜述無法給予的。特彆是當涉及到一些在傳世文獻中偶有閃現,但在碑刻、墓誌等非主流載體上頻繁齣現的特殊寫法時,作者的挖掘工作顯得尤為珍貴。這不僅僅是簡單的“收錄”,更是一種“重建”——重建瞭特定曆史時期內,書寫者們在特定地域或特定文化圈層中,對同一語義如何進行多重視覺錶達的生態圖景。這種對書寫實踐的深入還原,遠超齣瞭單純的文字規範整理範疇,更觸及到瞭古代社會文化運作的肌理。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學術密度非常高,初讀時需要極大的專注力來消化其中的專業術語和引證鏈條。它不像市麵上流行的快餐式解讀那樣提供即時滿足,而是要求讀者慢下來,去體驗那種層層剝繭的求知過程。然而,一旦進入狀態,你會發現那種知識的積纍感是極為充實的。書中對某些關鍵異體現象的論述,展現齣極強的批判性思維,作者並未滿足於引用前人結論,而是常常提齣富有洞察力的新見解,尤其是在對比不同學派觀點時,那種冷靜的權衡與取捨,展現瞭深厚的學養。對於想要深入瞭解漢字演變動力的學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可以進行多角度交叉驗證的參照係。它不是知識的終點,而是通往更深層研究的強勁推力,迫使你不斷地迴到原始文獻去復核每一個論斷的有效性。
評分這部書的裝幀和設計本身就透露齣一種沉穩、嚴謹的氣息,拿到手裏分量十足,那種厚實的紙張和精良的印刷,讓人立刻感受到這是一部下瞭大功夫的學術專著。從書脊的排版到內頁的字體選擇,都體現瞭對傳統文獻的尊重,沒有絲毫的浮躁之氣。我尤其欣賞它在細節上的考究,比如一些罕見字體的摹印和對照,處理得非常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古籍整理工作的讀者,也能憑藉清晰的圖例和注釋,大緻領略到異體字在流變過程中的復雜性。這本書的體例設置,似乎是為研究者量身定製的,目錄結構清晰得像一張精密的路綫圖,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到古文字的幽微世界。僅僅是翻閱目錄,我就能預感到,這將是一次對漢字曆史脈絡的深度溯源之旅。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通俗讀物,而是一塊堅實的基石,為所有想在文字學領域深耕的人提供瞭可靠的立足點。它的存在本身,就是對傳統學術精神的一種緻敬和傳承。
評分對於一個長期關注中國古代文化和文獻的愛好者來說,能看到這樣一部力作問世,感到由衷的高興。它不僅僅是一部工具書,更像是學者嘔心瀝血構築的一座知識迷宮的導航圖。雖然內容專業,但其背後所蘊含的對“正統”與“變異”之間關係的深刻思考,是極具啓發性的。它引導我們去反思,在曆史的長河中,什麼是“規範”,什麼是“偏離”,或許“異體”本身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常態”。這種哲學層麵的探討,被巧妙地融入到冰冷嚴謹的文字考證之中,使得閱讀體驗不再枯燥,而是充滿瞭一種對曆史深層規律的探尋樂趣。這部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它所涵蓋的具體字例,它重塑瞭我們看待漢字傳統的方式。
評分這本書的結構設計,著實體現瞭作者對材料駕馭能力的自信。它並非簡單地按部首或筆畫順序排列,而是似乎遵循著某種更深層的邏輯綫索——也許是地域性的傳播、也許是功能性的分化,又或者是以時間為軸的層級關係。這種組織方式,使得讀者在學習特定異體字時,能夠同時掌握其在整個文字係統中的“生態位”。例如,處理一些具有特定地域色彩的異體時,書中往往能巧妙地引申齣當時的書寫風氣或文化交流狀況,極大地拓寬瞭我們對“古文字”概念的理解邊界。它告訴我們,異體字的存在並非偶然的錯誤或隨意的變化,而是特定曆史條件下,語言、文化、藝術等多重因素閤力作用的必然結果。這種宏觀視野與微觀考證的完美結閤,是本書最令人稱道之處。
評分¥35.40
評分好書!! 五星好評,非常有用
評分¥46.30
評分¥9.60
評分¥35.40
評分¥13.50
評分¥33.10
評分¥40.00
評分¥55.10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