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關於實用價值,《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的初衷是強調可操作性;書稿始終把重點放在電視采訪、寫作的方法技巧上,並且注重在實踐中的應用。比如,如何進行現場觀察,怎樣實施訪問,怎樣做現場采訪和現場報道;不同節目的文稿如何寫,不同類彆的專題如何寫等等。
內容簡介
關於體例,本書注意瞭係統性,分上、下兩編;上編為電視采訪,下編為電視寫作。因為古今中外的新聞都離不開采訪和寫作這兩個主要環節,而且兩者始終緊密聯係,難以切割,因此就將書名定為現名,以期形成彼此相互聯係的兩個係統。在論述時,盡量注意論題的來龍去脈,層層遞進,給讀者以電視采訪、寫作發展的曆史感。比如,上編的“電視采訪的形成、拓展和特色”、下編的“電視專題寫作的基本規程”等。同時,注意論題內部的係統性。比如,上編電視采訪策劃中的從宏觀到微觀、從選題到內容;下編寫作中的從快訊到消息、從專題到評論、從言論到談話等等;以求將同類事物按內在聯係組成一個單元。
關於內容,本書盡量將電視采訪和寫作領域裏新的理念、新的實踐、新的形式、新的案例吸納進來。比如,近些年來崇尚的電視采訪策劃、齣鏡記者、體驗式采訪、電視特彆文稿寫作以及近年來各級電視媒體豐富的實例等,著力縮短書稿內容與電視采寫實際之間的距離。
關於實用價值,本書的初衷是強調可操作性;書稿始終把重點放在電視采訪、寫作的方法技巧上,並且注重在實踐中的應用。比如,如何進行現場觀察,怎樣實施訪問,怎樣做現場采訪和現場報道;不同節目的文稿如何寫,不同類彆的專題如何寫等等。
內頁插圖
目錄
序文
一、為什麼要學習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
二、對傳統新聞采訪的基本認識
三、新聞采訪的作用(目的)
四、新聞采訪的基本方法
上編 電視采訪
第一章 電視采訪的形成、拓展和特色
第一節 電視采訪的産生和拓展
第二節 電視采訪的特徵和優勢
第二章 電視采訪策劃
第一節 電視宏觀策劃
第二節 電視采訪策劃
第三節 電視采訪選題
第四節 電視采訪準備
第三章 電視采訪的主要環節
第一節 現場觀察
第二節 實施訪問
第三節 提問的原則和方法
第四節 訪問記錄和材料梳理
第四章 電視現場報導
第一節 現場采訪
第二節 現場報道
第三節 齣鏡記者
第四節 紀實拍攝
第五章 電視采訪的其他模式
第一節 電視采訪的常用方式
第二節 體驗式采訪
第三節 隱性采訪
第四節 突發事件的采訪報道
第六章 采訪心理
第一節 記者心理
第二節 電視采訪對象心理
第三節 電視受眾心理
下編 電視寫作
第一章 電視(新聞)寫作概述
第一節 電視文稿(解說詞)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節 電視節目的主題
第三節 電視節目的材料
第四節 電視文體寫作的基本要求
第五節 電視文稿的特彆寫作
第二章 電視新聞類節目寫作
第一節 電視消息(新聞)類節目的界定及特點
第二節 電視快訊·簡訊的寫作
第三節 電視新聞(消息)的寫作
第四節 電視新聞文稿的結構
第三章 電視專題寫作
第一節 電視專題寫作的基本規程
第二節專題訪問
第三節 電視專題的其他類彆及文體樣式
第四章 電視評論寫作
第一節 電視新聞評論(言論)
第二節 電視評論(述評)的題材和體裁
第三節 電視言論類節目的分類寫作
第四節 電視談話節目的寫作
主要參考書目
精彩書摘
上編 電視采訪
第一章 電視采訪的形成、拓展和特色
采訪是記者工作的基本手段。沒有電視采訪,就沒有電視節目。
——記者格言
“當今新聞工作最有價值和最具獨創性的成就,通常都是從采訪得來的。”“采訪是我們這個行業的基本工具,沒有它,我們就無法生存。”
——(約翰?布雷迪《采訪技巧》)
第一節 電視采訪的産生和拓展
任何活動的産生、任何事物的齣現,都有一個相應的原因,也有一個相對漫長的發展過程。新聞記者的采訪活動也是在一定的基礎上逐漸齣現的,它是伴隨近代報紙的齣現而産生的一種社會活動。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紀末期。其間,新聞大體經曆瞭開創時期、成熟時期、鞏固提高時期、飛躍發展時期、激烈競爭時期。17世紀初期(1607年)近代報紙誕生,齣現瞭新聞采訪活動;1835年,哈瓦斯通訊社(現名法新社)建立,標誌著專業采訪隊伍的形成;20世紀20年代(1920年11月)廣播誕生,壯大並豐富瞭新聞采訪活動;30年代(1936年11月)電視誕生,迎來瞭電子化的采訪時代。從此,新聞采訪呈現齣百花爭艷的繁榮局麵。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是事物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規律。任何事物的存在,都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都是在相互競爭、相互依存中得到發展的,也是相輔相成的結果。電視采訪之所以能夠存在並且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自成體係,是因為它既把製作電視新聞、電視其他節目視為自己賴以生存的溫床,又把它當作電視記者與廣播、報紙、通訊社記者競爭的手段,同時還把它看做是提高自己生命力的一條途徑。
一、電視采訪的産生
世界上任何一個媒體的采訪活動都是伴隨著新聞或其他欄目(版麵)的齣現而産生的。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BBC)在倫敦市郊亞曆山大宮正式播送電視節目,宣告瞭電視的誕生;隨之,電視新聞齣現。開播之初,電視新聞的播報形式除瞭在電視熒屏上有個讀稿的“人像”(播音員)外,其餘與廣播新聞沒有什麼區彆。同樣,電視新聞的采訪也與廣播、報紙新聞的采訪一樣,沒有什麼不同。當時,電視還很幼小,學著彆人走路的樣子走路,談不上什麼叫電視采訪。1939年2月28日,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所屬的WZXBS實驗電視颱首次實況轉播瞭紐約世界博覽會的開幕式,報道瞭羅斯福總統主持這次開幕典禮儀式的消息。雖然,這種報道屬於個彆情形,但它是對電視采訪報道的大膽嘗試,帶有探索性和突破性,應該視為世界上最早的電視新聞;這則新聞的實況拍攝亦應視為電視采訪的開始。因為這則新聞的采訪報道過程既區彆於廣播,又區彆於報紙,還區彆於通訊社的采訪報道。當然。由於當時的技術、設備的限製,電視人對電視新聞的認識有限,這種采訪報道沒有得到及時的延續、廣泛的應用和進一步的開發。1941年,美國正式播齣電視新聞,采用的同樣也是口播新聞的形式。它是將類似於今天的簡明新聞寫在紙上,交給播音員播報,被稱為“撕下來念”!
雖然,電視剛剛起步,但它總是在探索著自己走路,走自己的路。
1947年,是電視采訪跨越式發展的一年。這一年,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相繼與電影設備、膠片廠傢閤作,製造16毫米攝影機和16毫米膠片,用於拍攝電視新聞。這種輕便的小型攝影機便於記者在新聞現場采訪、拍攝畫麵,使電視新聞較之報紙、廣播具有連續活動的圖像,形成瞭自己的優勢——活動的畫麵。由此,電視記者的采訪活動與報紙、廣播記者的采訪有瞭明顯的區彆。不過,這個時期(20世紀40年代中後期)電視新聞還是電影紀錄片和廣播新聞的結閤物,它還不是我們今天說的電視采訪;但它畢竟是電視采訪的一個跨越。
20世紀60—70年代,電視迅速崛起,電視新聞得到迅猛發展,電視記者的采訪活動開始活躍,日趨繁榮。20世紀70—80年代,電視技術上的一項重大突破,帶來電視采訪的一次革命,使新的電視采訪方式逐漸形成,逐日完善,逐步成熟,並凸現齣自己的優勢和特點。
那麼,電視采訪為什麼在這個時候産生並得到長足的發展,乃至繁榮呢?
首先,從技術設備看,是技術、設備支撐瞭電視采訪的形成。
一項技術的革新往往推動一項事業的發展,而且帶動相關事業的進步。ENG(電子采訪設備,或稱電視攝像機)的齣現是電視采訪技術手段的革新,帶來瞭電視采訪的突破;它是20世紀電視的一個創舉,又是根本性的變化。美國是最早采用ENG的國傢。1971年11月,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電視記者首次使用便攜式電子攝錄設備采訪瞭國會會議。不久,該公司新聞部使用同樣的小型攝錄設備采訪瞭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關於越南問題的講話,25分鍾以後就播齣瞭這條錄像新聞,比美國廣播公司和全國廣播公司快瞭幾個小時。
20世紀:ENG運用於電視新聞采訪,極大地改變瞭電視采訪並由此改變電視新聞、電視其他節目的麵貌。站在世界的範疇,從電視專業的角度來看,應該說,真正的電視采訪産生於20世紀70年代。1977年以後,美國三大廣播公司逐漸用磁帶錄像新聞代替瞭影片新聞。西歐各國電視颱也在1977年以後陸續采用瞭電子采訪設備。我國的電視采訪始於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1978年12月,中央電視颱率先使用ENG采訪新聞。隨後,即1981年之後,各省電視颱也陸續進口ENG,並用它采訪、拍攝部分時效性強的新聞。當時,各省電視颱都是攝影機與攝像機兼而用之,“兩駕馬車”並行。到瞭80年代中、後期,隨著攝像機數量的增加,基本代替瞭攝影機,攝影機逐步退齣瞭電視采訪的曆史舞颱。
其次,從采訪的時效看,ENG加快瞭采集新聞的速度。
在攝影機當道的時候,它所拍攝的膠片(熟底)必須要經過衝底片、印樣片、洗樣片、烘乾、看樣片(放映樣片)、選鏡頭、剪輯、配音甚至閤成等多道工序,必然要花費相當的時間,延遲新聞傳播的時效,這從時效上說是一個極大的不利因素。20世紀80年代之前,電視新聞沒有脫離電影的繈褓,時效差的主要原因是沿用瞭電影的工藝流程。80年代之後,攝像機普遍應用於新聞及其他節目的采訪,它拍攝的磁帶可以直接上編輯機製作新聞及其他節目,省略瞭影片製作的繁雜環節,節約瞭製作時間,因而大大提高瞭時效。同時,BvU係列設備攝錄的聲音、畫麵,其技術質量完全能達到上乘;因此,攝像機成為電視業界青睞的“武器”。到瞭世紀之交,數字電視係統將模擬電視係統取而代之,輕巧便捷、高靈敏度、高清晰度越發顯示瞭電子采訪設備的優勢。
微波傳播和衛星傳播技術在電視采訪中應用後,把電視新聞和其他節目的時效提到極緻。現場直播成瞭對重要新聞、賽事、演齣采訪、報道的常規形式。
進入20世紀以來,世界各主流電視媒體都在利用電視現場直播傳播重要新聞,以此擴大自己的影響,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權威度、美譽度,樹立自己的形塚。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CNN24小時報道瞭這場戰爭的發生、發展和結果,就是一個例證。這樣的采訪報道在人類戰爭史和傳播史上創造瞭一個奇跡。它依托瞭一個最基本的設備,那就是ENG(電子采訪機)。
第三,從采訪方式上看,電視采訪的齣現是一種創舉。
從電視誕生到20世紀末長達60年左右的時間裏,電視采訪的主要方式是用電影攝影機拍攝畫麵,經過後期剪輯、配音後纔成為可以播齣的節目。采訪時膠片是不能錄取聲音的。自從電視攝像機用於采訪後,電視的另一重要錶現元素——聲音,不僅齣現在采訪素材中,而且與畫麵同步進入鏡頭,畫麵不僅是采訪內容的重要錶現元素,同時又是聲音的唯一載體,體現齣電視與電影的根本不同,體現齣電視的特點。
由於電視攝像機能錄聲音,並且能使聲畫同步,由此派生齣記者可以進入畫麵,把口頭采訪作為一種采訪方式,把采訪過程當作報道內容的組成部分,采訪的過程可以成為報道的過程,將采訪對象和觀眾引入電視畫麵,既豐富瞭電視采訪的形式,又創造齣特有的報道方式。於是,現場報道、人物專訪、提問討論、嘉賓談話、雙方辯論等節目樣式應運而生,極大地發揮瞭電視特有的功能。二、電視采訪的拓展 新生事物齣現之後,必然要嚮完善和成熟的方嚮發展;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繼續嚮廣度和深度拓展;這是一條自然法則。
電視采訪的産生、演變和拓展,經曆瞭一條由模仿他人—自成—體—不斷創新—繼續拓展的道路。那麼,電視采訪為什麼會得到拓展呢?
首先,這是電視事業發展的必然結果。
假若站在世界的角度來看電視的發展,我們可以理直氣壯地說:電視的發展是世界性的、必然性的、持續性的。世界各國雖然大小不同,人口多少不同,國傢製度和法規不同,經濟發展速度不同,技術先進程度不同,人民生活的狀況不同……但是,在發展電視的問題上,卻有驚人的相似性,那就是自20世紀70年代、80年代以來,各國的電視都得到瞭迅速的發展,電視颱的數量扶搖直上,電視頻道和欄目推陳齣新、層齣不斷,播齣內容越來越豐富,播齣時間越來越長,乃至齣現瞭一天24小時連續播齣的全天候的電視頻道。電視颱已經形成為龐大的群體,電視事業已經成為巨大的産業。要支撐龐大的電視媒體的正常運轉,就要有龐大的節目體係做後盾。毫無疑問,製作電視節目往往是從采訪升始的。電視事業為電視采訪創造瞭拓展的空間。
其次,電視播齣的節目需求數量,促進瞭電視采訪的發展。
世界各國的電視颱,隻要開播,每天就需要播齣相當數量的電視節目;隻要扡播,就不能“開天窗”,更不能隨意停播。要維持電視颱的正常運轉,就需要龐大的節目源來支撐,一年365天,天天如此。
前言/序言
2008年元旦過後,我因一本書的善後事宜去浙江大學齣版社編輯部,在和李海燕主任談到高校教學工作和講義時,她以謙和、商量的口氣問我:能否寫一本關於電視采訪與寫作的書?當時,我痛快地應承下來。迴到南京之後,卻覺得任務艱巨。但是,君子之交,貴在言而有信。於是,我在以往講義的基礎上,重新編擬提綱,將電視采訪和電視寫作閤二而一,選擇、充實新的內容,曆時將近一年,完成初稿。返迴頭閱讀時,責問自己,這本書的體例怎麼樣?新鮮內容有多少?實用價值有多大?
關於體例,本書注意瞭係統性,分上、下兩編;上編為電視采訪,下編為電視寫作。因為古今中外的新聞都離不開采訪和寫作這兩個主要環節,而且兩者始終緊密聯係,難以切割,因此就將書名定為現名,以期形成彼此相互聯係的兩個係統。在論述時,盡量注意論題的來龍去脈,層層遞進,給讀者以電視采訪、寫作發展的曆史感。比如,上編的“電視采訪的形成、拓展和特色”、下編的“電視專題寫作的基本規程”等。同時,注意論題內部的係統性。比如,上編電視采訪策劃中的從宏觀到微觀、從選題到內容;下編寫作中的從快訊到消息、從專題到評論、從言論到談話等等;以求將同類事物按內在聯係組成一個單元。
關於內容,本書盡量將電視采訪和寫作領域裏新的理念、新的實踐、新的形式、新的案例吸納進來。比如,近些年來崇尚的電視采訪策劃、齣鏡記者、體驗式采訪、電視特彆文稿寫作以及近年來各級電視媒體豐富的實例等,著力縮短書稿內容與電視采寫實際之間的距離。
關於實用價值,本書的初衷是強調可操作性;書稿始終把重點放在電視采訪、寫作的方法技巧上,並且注重在實踐中的應用。比如,如何進行現場觀察,怎樣實施訪問,怎樣做現場采訪和現場報道;不同節目的文稿如何寫,不同類彆的專題如何寫等等。
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深入洞察真實,精煉錶達力量 本書旨在為應用型本科學生提供一套係統、實用、前沿的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訓練。在信息爆炸、媒介融閤的時代,新聞的生命力在於其真實性、時效性與傳播力。而電視新聞,作為一種極具感染力和影響力的媒介形式,對從業者的采訪能力、判斷能力、溝通能力以及文字駕馭能力提齣瞭更高的要求。本書緊密結閤應用型本科人纔培養目標,以培養學生成為具備紮實理論基礎、熟練實踐技能、敏銳洞察力及創新精神的新聞傳播人纔為宗旨,力求在理論深度與實踐操作之間尋求最佳平衡。 一、 深度解析采訪的藝術與科學 采訪是新聞生産的源頭活水,是獲取真實信息、挖掘新聞價值的關鍵環節。本書將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采訪的藝術與科學,幫助學生構建起完善的采訪知識體係和實踐能力。 采訪的本質與倫理: 我們將首先探討新聞采訪的本質是什麼?它不僅僅是簡單的問答,更是信息搜集、觀點碰撞、真相揭示的過程。同時,本書高度重視新聞采訪的倫理規範,包括尊重被采訪者、保護隱私、避免誘導、保證客觀公正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新聞觀和職業道德。 采訪對象的選擇與判斷: 如何在浩繁的事件和人物中,敏銳地捕捉到具有新聞價值的采訪對象?本書將引導學生學習如何分析新聞事件的社會意義、公眾關注度,以及如何判斷不同類型采訪對象的身份、立場、信息價值和可信度。無論是權威人士、普通民眾、事件親曆者,還是爭議人物,都將是本書探討的範疇。 采訪前的準備工作: 充分的準備是成功采訪的基石。本書將詳細介紹采訪前的各項準備工作,包括: 選題策劃與研究: 如何從日常生活中、宏觀政策中、社會熱點中發現值得挖掘的選題?如何對選題進行背景研究、資料搜集,瞭解相關事實、人物、觀點,形成初步的采訪思路。 擬定采訪提綱: 如何設計一套既能涵蓋核心問題,又能留有靈活空間的采訪提綱?我們將講解不同類型采訪(如事實采訪、觀點采訪、深度采訪)的提綱設計原則,以及如何設計開放式問題、封閉式問題、追問技巧,確保信息獲取的全麵性和深度。 確定采訪方式與地點: 根據采訪對象的特點、信息的緊急程度以及采訪目的,選擇最閤適的采訪方式(如麵對麵、電話、視頻、郵件)和地點,並學會與被采訪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和預約。 采訪過程中的技巧與策略: 建立信任與融洽氛圍: 如何通過良好的溝通技巧、肢體語言和真誠的態度,迅速與被采訪者建立信任,營造輕鬆、開放的談話氛圍,促使對方暢所欲言。 傾聽與觀察的藝術: “聽”是采訪的核心,“看”是重要的補充。本書將強調主動傾聽的重要性,學會捕捉被采訪者語言中的潛颱詞、情緒變化,並結閤細緻的觀察,從中發現被忽視的細節和綫索。 提問的智慧: 我們將深入探討各種提問技巧,如: 引導性提問: 如何在不失客觀的情況下,引導被采訪者迴憶、闡述關鍵信息。 追問與挖掘: 當被采訪者的迴答模糊、片麵或迴避關鍵問題時,如何運用追問技巧,層層深入,直至真相大白。 交叉提問: 如何通過不同角度、不同問題的組閤,核實信息,發現矛盾。 沉默的妙用: 學會運用適時的沉默,給被采訪者思考和補充的空間。 記錄與核實: 掌握高效的采訪記錄方法,包括筆記、錄音、錄像等,並學會如何在采訪中即時或事後進行事實核實,確保信息的準確性。 特殊采訪場景的處理: 麵對突發事件、敏感話題、情緒激動的受訪者、有經驗的“采訪高手”等,如何保持冷靜、專業,並有效地進行采訪?本書將提供相應的策略和應對方案。 采訪後的反饋與整理: 采訪結束後,如何對采訪素材進行梳理、歸納、提煉,並進行必要的核實和補充,為後續的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 精煉電視新聞的寫作之道 電視新聞寫作,不僅僅是對采訪內容的簡單搬運,更是將采訪成果進行二次創造、藝術加工,以符閤電視傳播的特質和規律的過程。本書將聚焦電視新聞寫作的獨特性,培養學生的文字錶達與敘事能力。 電視新聞寫作的特點與要求: 時效性: 電視新聞追求“快”,如何在短時間內捕捉新聞點,迅速完成寫作。 簡潔性: 電視畫麵和聲音是主導,文字需要高度凝練,易於理解和記憶。 形象性: 文字需要與畫麵配閤,引導觀眾理解畫麵內容,營造視覺效果。 客觀性與平衡性: 堅持新聞的客觀報道原則,盡可能呈現多方觀點,避免偏頗。 口語化與流暢性: 電視新聞的語言需要貼近生活,自然流暢,易於觀眾接受。 不同類型電視新聞的寫作: 導語的藝術: 導語是新聞的“眼睛”,是吸引觀眾的第一步。本書將詳細講解不同類型導語(如事件導語、人物導語、背景導語、數據導語、懸念導語)的寫作方法,以及如何寫齣簡潔有力、信息量大、引人入勝的導語。 主體段落的構建: 如何圍繞導語,按照新聞邏輯(如倒金字塔結構、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組織材料,清晰、準確地呈現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核心要素和重要信息。 細節描寫與畫麵感: 即使是文字,也要能夠激發觀眾的想象,暗示畫麵。本書將指導學生如何運用生動的詞語、具體的細節,描繪齣具有畫麵感的場景和人物。 語言的錘煉: 如何運用恰當的詞匯、句式,讓新聞語言更加精準、生動、有力。我們將講解如何避免陳詞濫調,如何使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以及如何讓語言更具感染力。 結尾的升華與留白: 好的結尾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引發思考。本書將探討如何寫齣具有總結性、啓發性或呼應性的結尾。 新聞稿件的結構與流程: 新聞稿件的基本構成: 標題、導語、主體、結尾、括號內容(如人物職務、地點信息)等。 從采訪到寫作的轉化: 如何將采訪筆記、錄音、錄像等原始素材,轉化為符閤電視新聞要求的文字稿件。 反復修改與潤色: 新聞寫作是一個不斷打磨的過程。本書將強調修改的重要性,包括檢查事實準確性、邏輯清晰度、語言流暢性、體例規範性等,並提供有效的修改方法。 多媒體時代的電視新聞寫作: 圖文並茂的寫作: 在網絡時代,電視新聞也常與圖片、視頻素材結閤。本書將探討如何為多媒體內容配寫有吸引力的文字說明。 社交媒體傳播與短視頻新聞寫作: 針對不同平颱的傳播特點,如何調整寫作策略,創作更易於在社交媒體上分享和傳播的新聞內容。 實戰模擬與案例分析: 本書將穿插大量來自一綫新聞實踐的優秀案例,對案例進行深入剖析,讓學生在模仿與藉鑒中學習寫作技巧。同時,也將設計模擬采訪和寫作的練習,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能力。 三、 貫穿始終的媒介素養與創新思維 除瞭采訪與寫作的專業技能,本書還將注重培養學生的媒介素養和創新思維。 新聞判斷力的培養: 在信息洪流中,如何辨彆真僞,判斷新聞價值?本書將引導學生學習新聞價值觀,理解“何為新聞”。 創新敘事與錶達: 在遵循新聞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如何運用更具創意的方式講述新聞故事,讓新聞更加吸引人,更具穿透力。 技術與倫理的平衡: 隨著技術的發展,采訪和傳播方式日益多樣。本書將引導學生思考技術應用中的倫理問題,如何在利用技術優勢的同時,堅守新聞的職業道德。 團隊協作與溝通: 電視新聞生産往往是團隊閤作的産物。本書將強調在學習過程中,注重與其他同學的協作與溝通,模擬真實的新聞團隊工作場景。 本書的編寫,旨在通過理論的深度講解、案例的生動剖析、實操的反復訓練,構建起一套完整的電視(新聞)采訪與寫作學習體係。我們相信,通過本書的學習,學生將能更深刻地理解新聞的本質,更嫻熟地掌握采訪與寫作的技巧,更自信地麵對未來的新聞實踐,成為新時代優秀的電視新聞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