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怎樣成為一名優秀老師》要詳談的是被人忽視卻是造就高效能教師的關鍵方麵,直截瞭當地告訴那些想要確切瞭解優秀教師本質的師範生和在職教師:成為很好秀教師的要素,不是教學中那些技術層麵的東西,而是能有效地贏得學生注意、尊重、傾心的人品。正是這種獨特的人力資源,有著鼓舞人心的強大力量,能激勵學生超過個人所認定的極限,幫助他們尋求人生的重大意義。
作者簡介
傑弗裏·A·科特勒(Jeffrey A.Kottler)博士,是一位優秀的教師、谘詢者和教授,曾在小學、中學和大學工作過。他獨著或與彆人颱著瞭50多本教育和心理學圖書。
斯坦利·J·齊姆(stanley J.Zehm)博士,1999年去世前任美國內華達州立大學教學與課程研究所主任,海瑞狄基學院的兼職教授。他曾在小學和中學任教l5年。
埃倫·科特勒(EIlen Kottler)在高中任教達25年,並擔任過課程與專業發展的行政專員。
內頁插圖
目錄
譯者的話
前言
第一章 教書育人
以史為鑒
優秀教師的品質
發揮個人素養的功效
第二章 終身學習
學習與上學
課堂實例
人們如何學習
教育的適切性
由教師引起的學習障礙
對學習的信念
第三章 建立庭好的師生關係
學生心目中的“教師關愛”
信任學生
坦誠以待
提高構建良好關係的能力
第四章 進行商效的溝通
課堂有效溝通的五個原則
解決人際問題的有效溝通技能
與學生傢長或監護人的溝通
課堂溝通中的個人素養
第五章 提供有效的幫助
幫助的特性
幫助過程的四個階段
課堂實例
課堂之外
第六章 應對職業挑戰
教師生涯中的壓力來源
課堂實例
現實與理想
課堂實例
迎難而上的積極作用
專業效能
第七章 避免職業倦怠
一種職業病
課堂實例
壓力的三個主要來源
應對壓力的六個策略
第八章 積極反思
成為反思者
成為反思的專業人員
成為反思型教師的行動計劃
第九章 敬業
關注自己
探求新奇
尋找導師
讓學習變得有意義
使教學更具藝術創造性
在關愛和控製中尋求平衡
養成文化敏感性
參加學校和學區的活動
接受繼續教育
積極參加專業組織
結語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教書育人
一旦浮現齣這位教師的鮮明形象,迴想起這位教師的獨特聲音,你滿腦子裝的不僅是這位優秀教師的音容笑貌,而且是至今流連不去的特殊感悟。正是曾經有緣常伴這位教師的左右,你胸中現在仍洋溢著一股奮發嚮上的力量;正是這位教師體現的高尚人品,你心裏還時常湧現齣一種高山仰止的情感。
當你追憶這位作為自己人生楷模的教師時,你很可能不由自主地列齣這位教師令人印象深刻的個性特點。當你一一細數這些特點時,你或許不無驚異地意識到,在這些超凡脫俗的特點中竟然沒有什麼涉及這位教師的教學內容或者教學方法。
然而,當今大多數師資培訓依然把重點放在教學方法和專業知識上,完全與你的發現南轅北轍。支持這種中小學教師培訓的理由是,如果誰精通瞭某門學科的知識,掌握瞭適當的教學方法,誰就能夠成為更有能力、更為齣色的教師。可是,這種培訓過程卻缺少造就所有優秀教師之精髓的許多要素,包括個性、態度、社交技能等素養。
這並不是說,優秀教師不必熟諳自己的專業,因為他們不是專傢也就無法當教師。自2001年生效的《不讓一個孩子掉隊》法案要求:到2005~2006學年末,每一問教室必須配備一位“高資格”教師,並要使用基於科研成果的教學方法(Ryan&Cooper;,2004;Yell&Dras;。gow,2005)。各門核心學科的教師必須證明自己掌握瞭專業知識,纔能領到由州頒發的教師資格證書。核心學科指英語、閱讀與語言藝術、數學、科學、外語、公民學、政治學、經濟學、藝術、曆史、地理。教師證明自己專業知識水平的途徑有兩條:一是依據自己的大學課程以及考試的成績;二是參加冠以“高度客觀的統一州級評價”之名、測評自己專業知識的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強化教師專業知識既有一些很好的參閱資料,也有來自教學第一綫的優秀教育工作者的實用建議。
我們的意思也不是說,一個人沒有關於人類學習的淵博知識,沒有人際溝通的嫻熟技能,就無望成為齣眾的教師、教練、顧問或傢長。但是,一位教師若胸懷世上所有的知識和技能,卻不能另闢蹊徑地將其意義傳遞給學生,又有什麼用處呢?以此類推,一位教師的錦囊盡管裝進瞭天下所有的教學方法,卻不能獨具一格地引起學生的注意並影響學生的行走,又有什麼幫助呢?
無論是在課堂、賽場還是在傢庭,不管教師身居何處,教師具有令人心悅誠服的感染力正是源自其為人的品質。隻要你稍微迴顧一下你心中最佳教師的種種特質,你或許就會注意到,與其說是他們的講課,不如說是他們的人品使你的生活改觀變樣。
這些教師的某些特點使你不由自主地信任他們,把自己毫無保留地托付給他們。不管他們教的是物理還是芭蕾,不管是學習語法還是修理自行車,你樂於常伴他們的身旁,他們的言談舉止無不散發齣一種令你心醉神迷的魅力,指引你實現原來以為高不可攀的夢想。不是他們正在傳授的東西,而是他們的人格魅力令你為之傾倒。你對他們的尊重,與他們的契閤,早已超越瞭他們的教學內容,你以他們為自己待人處世的楷模,從他們身上汲取振奮精神的力量。突然之間,你發現瞭你未曾意識到的自我——唯你纔有的特殊稟賦、技能、思想。在他們細緻入微的教導下,你開始瞭解並看重獨一無二的自我,充滿自信,敢作敢為。
以史為鑒
在你的親身經曆中無時無刻不感到,這些教師之所以有巨大影響,是因為有卓爾不群的人品。盡管如此,卻很少有人直接切人這一重要的主題。阿瑟·傑西爾德(Arthur Jersild,1955)是當代最早關注這個主題的教育傢之一,在一本堪稱經典的教師手冊中,他著重論述瞭教師個人品質與教學效益之間的關係。他認為,要養成健康的自我認可態度,有自知之明是最重要的任務,其基本思想是,要幫助他人,你必須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瞭若指掌,這樣纔能揚長避短地取得最佳教學效益。
可惜的是,傑西爾德這本小冊子的影響轉瞬即逝。因為,此書齣版不久,蘇聯就發射瞭人類曆史上第一個航天器——人造地球衛星引起美國朝野惶恐不安,眾人議論紛紛的不再是到底需要有什麼樣人晶的教師,而是從國傢安全著眼,要的是能培養齣科技人纔的教師,教師的個人素養被認為是細枝末節而無足輕重。
在20世紀60年代建設“偉大社會”的短暫時光裏,人們討論“偉大社會”與教育的關聯性,教育研究者纔開始更多地關注教與學中的個人素養。卡爾·羅傑斯(Karl Rogers,1939、1969a、1980)大聲疾呼要在師範教育中聚焦“自我”的問題,旁徵博引地論述瞭教師在其教學中需要以“過程”而非純以“內容”為導嚮。這意味著課堂的教學時間不僅要討論埃米莉·狄金森的詩篇、各國首都的方位、動物的神經係統等,而且要在這種討論過程中瞭解學生對所學學科、對自己與學習的關係、對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等有什麼想法。按照羅傑斯的說法,教師必須捨得花時間、費氣力與孩子建立積極正麵的關係,由衷地錶達真實、真誠、真心。一旦教學中孕育著這些個人素養,教師就能如一個真正的“人”那樣有所作為,而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必修課程的化身,或一根乾巴巴的將知識傳遞給下一代的運輸管”。
隨著60年代的結束,教學的風嚮漸漸偏移到以斯金納為首的行為主義派大肆宣揚的教學技術上。斯金納的看法與羅傑斯的觀點針鋒相對,他斬釘截鐵地斷言道:教師教不好書,並不是因為個人素養的缺失,而是因為沒對管理學生的行為做好充分的準備(Skinner,1969)。隨後為瞭建立一套課堂行為管理技術,齣現瞭許多相關的研究,這些研究也帶來一種副作用:教育中的個人素養被指責為“不精確”、“不實用”。
到瞭70年代,安傑洛·博伊和傑拉爾德·派因(Angelo Boy and Gerald Pine,1971)在其著作中論述教師的個性發展,成為抵製漠視教育中的個人素養這一風氣的唯一例外。兩人堅信,所有教師若想工作乾得齣色、日子過得精彩,有賴於人性、職業、精神、娛樂等方麵持續而平衡的發展。他們還提齣瞭一個耐人尋味的觀點:教育的目標並不在於傳遞學科內容,而是培育人的創新精神和樂觀態度,並認為,教師為瞭培養學生這樣的品質必須在教學中隨機應變,因勢利導。
進入80年代,隨著由裏根經濟學而起的教學問責措施紛紛齣颱,“國傢處在險境”之類的教育改革報告連連問世,人們的注意力距離把教師培養成為真正的人、真正的專業人員的重點愈來愈遠。在這10年,還有幾個現象使人們更加忽視教師職業中的個人素養。其一,凡是教育中的問題,一律以因循守舊的方式予以迴應,解決的辦法與世俗人文主義(強調自由與寬容的一種哲學)越無瓜葛越好。許多師範教育工作者,即使本人堅信要在成熟的人性基礎上纔能構築穩固的專業基礎,卻生怕背上世俗人文主義者的稱號。其二,“雅皮士”的齣現令人無暇顧及教學中的個人素養,他們都是隻顧私利、縱情物欲的“唯我的一代”。其三,名聲在外的所謂有效學校運動使北美教育工作者目不轉睛地盯著課堂氛圍、學業期望、行政領導、考試高分,絲毫沒有考慮教與學中的個人素養,因為覺得這些因素虛無縹緲,從而在論述有效學校模式時根本不給它們一席之地。
80年代本是個充滿希望的歲月,但卻沒給教師帶來任何個人或專業上的好處。在這個為改進教育絞盡腦汁的年代,確實有不少專著與論文連篇纍牘地講如何減輕教師壓力,避免教師倦怠等,可是對如何理解教師應具備的個人素養,以及培養這些因素的策略,連裝裝門麵、造造聲勢的象徵性舉措也寥寥無幾。
90年代為個人素養對教師有何意義的探討開拓瞭較為廣闊的空間。有些跡象錶明,關注教育事業中的個人素養已經成為基層的迫切要求,對教育重構和改革的呼喚正是來自教師與學校管理者的共同理忿:倘若不賦權給教師塑造教育事業中的個性與專業特徵,那就沒有任何持久有效的教育改革。
90年代還重視多元文化教育,倡導建構主義教學。對學習中的個人素養非同尋常的關注,代錶著人本主義哲學一次極有意義的擴展:—與大力主張弘揚個人見識相比,采取瞭一種“後現代”學習觀,認為個人見識要受到本族文化與語言的製約。
90年代許多令人有所期待的教育改革,例如,實施校本管理、賦予教師自主權力、興辦特許學校、改造市區薄弱學校、開展全體學生雙語學習、製定國傢教學績效標準、推廣速成學習方案,以及為數眾多的全美和地方教育改進計劃,都還略見成效。不過,這個年代陷入瞭黨派歧見紛爭的泥淖,以至於教師的需求仍然無人理睬。
前言/序言
師範生、新教師、老教師嚮學生進行細緻人微且卓有成效的指導和教學,需要有足可憑藉的教學纔智和資源,本書(第三版)就是為此目的而撰寫的。
因為教師總是在與學生和同事交往,建立彼此之間的良好人際關係對取得並維持課堂教學的成功至關重要。學生希望教師關愛他們,並錶現齣這種關愛。吸引新教師、留住老教師也是教學職業的迫切需要,我們希望支持和培育他們之間積極嚮上的人際關係,建立和維持這樣的人際關係是使教學職業具有吸引力的基礎。
當前令人揪心的一個趨勢是,約三分之一的教師從教不到三年就離職而去。另外,考慮到學生來源的日益多樣化,我們比以往更加需要少數民族教師。我們還發現,許多老教師幫助新教師的熱情漸漸消退,競也紛紛棄教。這些心灰意冷的老教師中,大多數開始從教時也曾滿腔熱情,看好未來。他們當時就像你現在一樣——興奮、激動、迫不及待地要在改變他人生活中大顯身手,他們當然不是受惑於那些高薪重奬的許諾。那麼,究竟發生瞭什麼,竟使這些教師從教的誌嚮黯然失色,放棄為國傢培養青少年的重任?
《點燃生命之火:一名卓越教師的養成之道》 “教育的偉大之處,不在於知識的傳授,而在於點燃學生心靈深處的火焰。”——《點燃生命之火》 在知識爆炸、信息洪流的時代,教師的角色早已超越瞭單純的傳道授業解惑,他們是學生心靈的引路人,是人格的塑造者,更是未來社會的奠基石。然而,怎樣的教育纔能真正觸及靈魂?怎樣的教師纔能在學生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記?《點燃生命之火:一名卓越教師的養成之道》一書,並非一本刻闆的教學指南,而是一場深度探索,一場與內心對話的旅程,旨在引導所有懷揣教育夢想、緻力於提升教學境界的教育工作者,踏上一條通往卓越的非凡之路。 本書的主旨在於,卓越的教學並非僅憑高深的理論或精湛的技巧就能達成,它更關乎教師內心世界的豐富與成熟,關乎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以及對學生個體差異的尊重與迴應。我們將從多個維度,深入剖析成為一名卓越教師所需的內在素養與外在實踐,開啓一段發人深省的自我發現與專業成長之旅。 第一章:教育的初心與情懷——為何而教? 每一位走上講颱的教師,都承載著一份最初的悸動,一份對知識的熱愛,一份對下一代的期許。然而,在日復一日的教學實踐中,這份初心是否會被瑣碎的工作磨蝕?是否會被功利化的評價體係所束縛?本章將帶領讀者重拾教育的初心,挖掘內心的教育情懷。我們將探討: 教育的終極目標: 跳齣分數至上的藩籬,重新審視教育的本質——培養健全的人格,激發獨立思考的能力,塑造終身學習的習慣。 情懷的溫度與力量: 教師的情懷如何轉化為課堂的感染力,如何成為學生剋服睏難、追求夢想的強大支撐。我們將分享那些真正用情懷打動學生、改變命運的教育故事。 抵禦職業倦怠的良方: 探討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持續保持對教育的熱情與激情,找到工作的意義感與成就感。 第二章:深度理解你的學生——看見每一個獨特的生命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本未被打開的書,而教師的職責,便是翻開它的扉頁,去閱讀,去理解,去欣賞。”——《點燃生命之火》 學生是教育的核心,理解學生是卓越教學的基石。然而,在班級授課製下,如何真正看見每一個獨特的個體?如何化解“韆人一麵”的教學睏境?本章將引導教師深入理解學生,從多個維度洞察他們的需求、潛能與挑戰。 個體差異的多重維度: 探索學生在認知發展、學習風格、興趣特長、傢庭背景、情感需求等方麵的差異性。 同理心的力量: 如何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理解他們的睏惑與煩惱,建立真誠的師生關係。 敏銳的觀察與傾聽: 培養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學生在行為、語言、情緒上的細微變化,並學會有效的傾聽,給予學生被理解的安全感。 發展性評價的視角: 如何運用發展性評價,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而非僅僅是靜態的結果,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進步與優勢。 第三章:教學藝術的升華——超越知識的傳遞 僅僅掌握教材內容,能夠清晰地講解知識,是閤格教師的基礎,但卓越教師則需將教學升華至藝術的境界。本章將深入探討如何讓課堂充滿活力與吸引力,如何將知識轉化為學生內在的理解與運用。 激發學習動機的秘訣: 探討多種行之有效的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從課堂設計到互動方式,讓學習過程充滿樂趣與挑戰。 深度學習的構建: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閤作探究,將知識點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創意的課堂呈現: 探索運用多種教學媒介與方式,如故事、遊戲、討論、項目式學習等,讓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深入人心。 提問的智慧: 學習設計有深度、有啓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而不是被動接受。 第四章:人格魅力的鍛造——成為學生心中的榜樣 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人格發展的榜樣。一個教師的人格魅力,往往比任何教學技巧都更能影響學生。本章將關注教師自身人格的塑造,以及如何將積極的人格特質融入教學實踐。 正直與誠信的基石: 強調教師作為社會公信力象徵的責任,在言行舉止中體現正直與誠信,贏得學生的信任與尊重。 堅韌與樂觀的力量: 麵對教育中的挑戰與睏難,教師的堅韌與樂觀能夠感染學生,幫助他們培養積極麵對挫摺的心態。 開放與包容的胸懷: 擁抱多元化的觀點與文化,以開放的心態接納不同的學生,營造平等尊重的課堂氛圍。 終身學習的自我要求: 展現作為學習者的姿態,不斷更新知識,反思教學,以身作則,激勵學生也成為終身學習者。 第五章:課堂之外的連接——構建全方位的教育生態 教育並非孤立的課堂行為,它與傢庭、社會緊密相連。卓越的教師懂得如何利用外部資源,構建一個更有利於學生成長的教育生態。 傢校溝通的橋梁: 探討如何建立有效、互信的傢校溝通機製,與傢長形成閤力,共同促進學生發展。 善用社會資源: 如何將課外實踐、社會調查、專傢講座等融入教學,拓展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習體驗。 構建積極的班級文化: 培養學生的團隊閤作精神,倡導互助友愛,營造積極嚮上的班級氛圍。 應對復雜教育環境的智慧: 在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如何引導學生辨彆信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抵禦不良影響。 第六章:反思與成長——永不止步的追求 卓越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持續不斷追求的過程。本章將強調反思在教師專業成長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持續的學習與實踐,不斷提升自我。 教學反思的實踐方法: 介紹多種有效的教學反思方法,如日誌記錄、案例分析、同行互助等。 從錯誤中學習: 如何以積極的心態麵對教學中的失誤,從中吸取教訓,轉化為寶貴的成長經驗。 專業發展的路徑: 探討參加培訓、閱讀專業書籍、參與學術交流等多種提升專業素養的途徑。 自我超越的信念: 鼓勵教師樹立持續自我超越的信念,不斷挑戰新的高度,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點燃生命之火”的卓越教師。 《點燃生命之火:一名卓越教師的養成之道》是一本為所有渴望成為更優秀教育者的人士而寫的書。它沒有枯燥的理論,沒有程式化的指令,它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思維的啓迪,一次對教育的重新理解與緻敬。書中融入瞭大量教育實踐中的真實案例、深刻的思考以及充滿人文關懷的語言,旨在引發讀者內心的共鳴,激發他們探索教育的無限可能。閱讀此書,不僅僅是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名更好的教師,更是在完成一次關於教育、關於人生、關於責任的深度對話。這是一場旅程,一場關於“如何點燃他人生命之火”的修行,也是一場關於“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因教育而更加璀璨”的自我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