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民族隻有對自己的祖先、對自己的曆史有份尊重,纔會心安,纔會有誌嚮、有希望。如平老師生動幽默的講課,真切引領每一個人懂得去體悟、珍重,在自己的人生實際運用中華文化,提高生命品質,獲得真實成長。
已齣版的《如是夫妻,如是教子》深受讀者歡迎。
中華文化是一棵根深葉茂的生命樹,是中國人的根。
本書根據如平老師多次課程整理而成,包括“一生的平衡”、“生命的覺醒”、“目標的設定與乾擾”、“儒傢文化與傢庭教育”等四篇,所述均為我們每一個中國人人生在世必然遇到、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如平老師善於把真修實證的體悟轉化為生動幽默的活生生的故事,帶領聽眾和讀者身臨其境,引發真實自然的理解和感受,在活潑踴躍的互動氣氛中,又上升到中華文化所揭示的生命哲學的層麵,引導在場者進入深邃活潑的中華文化,提高自己的覺知力,學會懺悔,開啓智慧,在自己的人生中實際運用中華文化,提高生命品質,獲得真實成長。
中華文化是一棵根深葉茂的生命樹,是中國人的根。什麼纔叫做中國人呢?中國人是種文化的代錶,未來三十年,中華民族將用自己的智慧和文化去引領世界的方嚮。我們要尊重自己的文化和曆史,對自己民族的文化要有信心。
如平,浙江新昌人,如是書院發起人,“如是大學”、“如是中庸”課程創始人,中華禮文化倡導者。如平老師認為,世界上偉大的愛不是母愛,而是孝。禮的核心內容就是孝。有瞭孝,一切都改變瞭,百善孝為先。上一代不好,隻要下一代孝,未來就好。如平老師一貫遵循孔子述而不作的原則,不自見,不自是,有所心得完全歸功於中華聖賢。
已齣版《如是夫妻,如是教子》。
第一篇
一生的平衡
第二篇
生命的覺醒
第三篇
目標的設定與乾擾
第四篇
儒傢文化與傢庭教育
我們經常講,人要有機會,確實機會很重要,問題是機會的背後是什麼,你為什麼會得到機會。有個成功學的大師說,機會是為時刻準備好的人準備的。那我告訴你,這個世界上準備得最好的,就是小偷,時刻準備著。(眾笑)功德都沒有,你準備什麼啊。機會不要準備,機會是自己掉下來的。掉給誰?掉給什麼樣的人?有功德的人。所以我們不要花精力去找機會,我們應該花精力去積功德。當功德積到一定程度,是左右逢源,機會來找你。隻有來找你的機會,纔是真正的機會。你攀來的機會,古人叫攀緣。這個世界上倒黴的人,所有的問題都是自己攀來的。一切都是如此,機會永遠是給有功德的人準備的,這個問題要搞清楚。
機會永遠是為有功德的人準備的,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想成為一個有功德的人,就要靠我們不斷去努力。一個人善根的培養,與父母的言傳身教有著密切的關係,那麼,傢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會産生怎樣的影響?我們該如何做一個智慧的父母呢?
天下所有的外國人也好,中國人也好,其實有個共同的特點:凡是真正有成就的人,都一定孝順父母,特彆是母親。所有優秀的人都知道,他是誰培養齣來的?媽媽。有的同學說,做女人吃虧。女人怎麼會吃虧?你看,孟子,孟母,孟父是誰?不知道。孔子,三歲的時候爸爸就死瞭,雖然知道名字,沒起什麼作用。範仲淹,有名的孤兒。古時的孤兒就是沒有爸,沒爸就算孤兒。嶽飛,嶽母大傢都熟悉,他爸是誰啊?不清楚。你這樣一算,中華民族曆史上這麼多赫赫有名的人,都是母親培養齣來的。外國也這樣。外國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人,叫耶穌,耶穌的媽媽叫什麼?瑪利亞。爸爸是誰?不清楚,是個謎。
這個原理是什麼?為什麼是這樣呢?我原來也覺得很奇怪,但是後來我發現,一個男孩子,他這一輩子成就的大小,往往取決於他心目當中爸爸形象的高度。男人重要不重要?也就是說,你在你兒子心目當中的形象有多高,你兒子就有多大的成就。這個時候,有一個人配閤一下就可以瞭,那就是媽媽。所以,一個孩子的成就,第一,取決於他心目當中爸爸的形象;第二,取決於媽媽的嘴。
我兒子已經十九歲瞭,現在已經成型瞭。我在他十六歲之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很少迴傢,為什麼呢?少露餡,給我的太太留空間。我不迴傢,我太太就可以吹,你爸爸有多好。反正我們傢裏有兩個女人,對付我兒子太簡單瞭,兩句話就把他給搞定瞭。我兒子有點不太聽話的時候,我太太一句話就搞定他,“這個事情如果讓你爸知道瞭,不得瞭。” 我兒子就緊張。我媽就更厲害瞭,“你爸爸絕對不會乾這種事。你爸爸小時候,不可能是這個樣子。”
當然瞭,也需要我配閤,就是少迴傢。要不要迴傢?要迴傢。迴傢以後不能超過三天,因為這三天你要裝,我兒子到十六歲,我從來沒有在我兒子麵前穿過睡衣。隻要我在傢裏,我每次讓他見到我的時候,領口一定是扣緊的,我不跟他隨便。我知道,兒子不是靠我教的,爸爸教他是教不進去的,爸爸就要留給他一個完美的形象,這個形象會二十四小時跟著他。
西方的親子教育說,要陪你的兒子。我告訴你,特彆是父親,你越陪他,你的形象越麻煩。到後來他發現,你跟那個小狗沒什麼區彆。所以做父親的,想不想自己的兒子有齣息?保持距離,特彆是五歲到八歲以後,一定要跟他保持距離,不要讓他近你的身。於是,他心目當中有一個看得見摸不著的父親,非常神秘。天底下的形象,還有比神秘更好的嗎?這跟裝假是沒關係的,這跟愛有關係。
我們做父親的,就是用這樣的方式愛他,把親密留給媽媽,不跟媽媽爭風吃醋。我們獲得瞭我們的東西,他跟媽媽是親密的愛,對你是敬愛。敬愛就是保持距離,做得到嗎?做不到,就毀瞭兒子。凡是父親很溺愛男孩子的,這個男孩子就毀瞭。一天到晚摟著他,十幾歲的孩子還在摟他抱他親他,到後來,有可能他連鬍子都不長瞭。為什麼呢?因為你是呈陽性的,你摟他抱他,他必須呈陰性,否則的話,陽對陽排斥瞭啊。所以父親抱兒子,一定會把他抱成娘娘腔。我爸那個時候不懂這個道理,但是老天爺配得好,我爸是軍人,在部隊,我見不著他,頂多一年隻能見他兩次。小時候爸爸迴來瞭,我就躲在門後麵,我爸穿著軍裝,怎麼這麼高啊?後來我發現,我爸是不會說話,但那個時候我覺得我爸是不需要跟我說話。他隻是把東西給我奶奶,眼睛都很少看我。這是什麼神仙啊?這是何方神聖?到瞭十六歲以後,發現我爸爸也很普通啊。來不及瞭,因為心中的形象已經固定瞭。我爸爸去年去世瞭,對他的那種敬畏,他去世以後特彆有感覺,天塌下來的感覺,他就是我心目當中的天。
所以各位同學一定要記住啊。我現在是知道瞭,所以我跟我兒子之間,就是這樣的距離。這種情況,尤其是現在的人,很難受得瞭。在我兒子十幾歲的時候,好像是初中的時候,班主任老師跟語文老師還找我談話,說,我們通過你兒子的作文和日記,發現你的兒子嚴重缺乏父愛。彆的孩子寫父親的時候,寫齣來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結果呢,你的兒子寫媽媽寫得不錯,但是他寫爸爸,寫齣來都是空的。老師就批評我,你們怎麼做傢長的?我就笑眯眯地看著他,當他差不多講完瞭,我說,這就是我們傢的父愛。
我們傢的父愛在不在?隻要我這顆心愛兒子,我即使在韆裏之外,父愛在不在?放心,不會丟的。你的兒子在韆裏之外,收得到你對他的愛。但是,他看得見嗎?看不見。他摸得著嗎?摸不著。父親的愛永遠是看不見摸不著,就像硃自清筆下的《背影》,這纔叫父親。然後孩子長大瞭以後,他纔有齣息啊。就是這樣。
不過話說迴來,我們現在的女同學們,你們又是如何在你兒子麵前介紹他爹的呢?我學一下,是這樣介紹的:“你爹,王八蛋知道不?什麼醜事都讓他乾瞭。”然後你的兒子就說:“真的啊,我爸王八蛋,那我是小王八蛋。”(眾大笑)你徹底把他毀瞭。女同學們,積點口德行不行?你的先生再怎樣,你在你兒子麵前說幾句好話,好不好?他今天晚上沒迴來,你就說,他為人民服務去瞭。他的老爸不太會賺錢,你就說,因為賺錢這件事情太小瞭,你爸理想很偉大,小事情不願意乾。至少到十六歲好不好?他長大以後,真的會謝謝你的,謝謝你這麼說。
有的同學說,那女孩子怎麼辦呢?女孩子我不說成就,我不希望女孩子有很大的成就,但是我希望女孩子一生幸福。女孩子一生的幸福,取決於什麼呢?取決於她心目當中爸爸的純度。男孩子一生的成就取決於他心目當中爸爸的高度。男同學有壓力瞭沒有?彆露餡兒,彆讓女兒看到你身上的汙點。反過來,咱們做媽媽的,打個圓場,遮一遮,擋一擋。爸爸臉上的那顆痣、那塊胎記,媽媽去擋一擋,保護好。不是為瞭這個男人,是為瞭孩子。這就是貢獻,這纔叫愛,而不是花很多錢,把你女兒送去學這個學那個。她學瞭什麼,哪怕博士畢業,不能決定她的幸福。你的兒子,什麼大學畢業,什麼專業畢業,不能決定他一生的成就。我說的是根本,而這個根本,就是靠父母一點一滴的貢獻,這就是功德。如果連對自己的孩子都不願意做這樣的貢獻,那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傢庭教育、父母的影響,對一個人品性的養成至關重要,而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磨難,對人的一生有著同等重要的意義。那麼,我們該如何認識和理解“磨難”二字,怎樣看待磨難對生命的積極作用呢?
我們現在來說說磨難。磨難的磨,我認為寫錯瞭,應該這樣寫:魔。為什麼呢?如果寫成磨,就是客觀的,因為下邊是石頭;如果寫成魔,說明是主觀的。你們認為磨難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有沒有客觀的磨難?什麼叫客觀的磨難?有沒有客觀的災難?來,告訴我, 什麼是災難?下大雨是災難?下大雨對農民來講剛好,莊稼乾渴瞭。海嘯?海嘯是一種地殼運動,很壯觀的現象。地震?地震是地殼運動,如果我們這個地球不進行地殼運動,說明它是死球。你們是不是認為,死人纔叫災難?我覺得也不對,死人那得看死誰。(眾笑)你看電影的時候,看到一個好人死瞭,你很傷心,你覺得是災難、痛苦。你看到一個壞人被打死瞭,你可高興瞭。所以,連死人都是主觀的。
從客觀上講,生老病死乃自然現象,有什麼好傷心的?既不值得快樂,也不值得痛苦悲傷。來到這個世界,你們不知道要死嗎?最後的一條路就是死路一條,那有什麼磨難呢?生下來就得瞭個病叫死病,我們大夥都是死定瞭。(大笑)所以,對待死亡其實是主觀的態度,豁達地對待它,高高興興生,高高興興死。你一定要高高興興生,就是不肯死,這很好笑,不肯死,也得死。
所以各位同學,天底下沒有什麼磨難。如果有磨難,其實是什麼原因?就是不接受。如果你接受,那還有什麼痛苦呢?各位同學,其實所謂的磨難是個接受和不接受的問題,哪來的痛苦?而且,如果你把我們前麵的公式看明白的話,磨難是好事。磨難跟功德同是正能量,功德大瞭好,磨難大瞭,也是好事。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有過大磨難,而且關鍵是,麵臨磨難的時候,他們是接受還是不接受?(眾答:接受。)可是我們凡夫俗子呢?區彆就在這裏。一個有成就的人,一個偉大的人,對磨難是接受的。可是我們呢,說你兩句就不接受。
……
我手中的這本《如是中庸》,書名自帶一種禪意,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當它真正來到我的手中,那種感覺更加奇妙。我似乎被帶入瞭一個全然不同的時空,作者的筆觸沒有鋒芒,卻有力量,他描繪的畫麵,沒有濃墨重彩,卻色彩斑斕。我無法用常規的文學體裁來定義它,它更像是一種心靈的對話,一種對生命奧秘的低語。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作者對自然萬物的細膩觀察,對人類情感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敬畏。他沒有試圖去解釋一切,而是展現瞭一種“如是”的狀態,一種順其自然,順應本真的生活哲學。我常常在一字一句中停頓,細細咀嚼,仿佛能在其中品嘗到生活的甘甜與苦澀。這本書沒有教我如何成功,如何緻富,也沒有給我什麼人生秘籍。它隻是靜靜地訴說著,引導著我,去感受生命中那些最本質的東西。我感覺到,我曾經過於追求外在的價值,而忽略瞭內心的豐盈。這本書,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在世界的窗戶,讓我開始關注自己的心。我不再急於去抓住什麼,而是學會去體會,去感受。
評分初拿到《如是中庸》這本書,便被它那簡潔而不失韻味的裝幀所吸引。翻開書頁,迎麵而來的是一種古樸而又現代的文字風格。我並沒有預設任何關於內容的情節,隻是跟隨作者的筆觸,如同在迷宮中探險。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扇新開啓的門,裏麵是未知的風景。我看到瞭作者對生活細緻入微的觀察,以及對人事變遷的深刻洞察。他的筆下,沒有戲劇性的衝突,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更多的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探討,一種對事物發展規律的順應。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書寫時,內心所擁有的那份寜靜與堅定。他似乎在告訴我,生活並非總是波濤洶湧,更多時候,它如同一條緩緩流淌的河流,有著自己內在的節奏和韻律。我被這種平實而又充滿智慧的敘述所打動,仿佛在閱讀一個古老而又永恒的故事。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生活,那些曾經讓我耿耿於懷的事情,似乎也變得不那麼重要瞭。這本書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過於執著於改變,而忽略瞭去接納和理解。作者沒有給我任何指示,也沒有給我任何答案,隻是通過他的文字,為我展現瞭一種看待世界的新視角。我感覺到,這本書正在幫助我梳理內心的雜亂,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也更加平和地麵對生活。
評分讀完《如是中庸》,我腦海中久久不能平靜。它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沒有塑造鮮明的人物,但它卻在我心中激起瞭層層漣漪。書中的文字,如同涓涓細流,緩緩地滋潤著我的心田。我感覺作者是一位非常善於觀察生活的人,他用一種平靜而又深刻的視角,描繪著世間萬物的運行規律。我仿佛看到瞭,生命中那些看似瑣碎的細節,其實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他沒有給我任何指導性的建議,也沒有試圖去說服我接受某種觀點,而是以一種邀請的姿態,讓我去感受,去思考。我被這種開放式的敘述所吸引,它給瞭我很大的自由度去解讀,去體會。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很多我曾經忽略的東西,也看到瞭很多我曾經執著但其實並不重要的事情。我感覺,這本書正在幫助我厘清內心的雜亂,讓我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也更加平和地麵對生活。它沒有讓我變得激進,也沒有讓我變得消極,而是讓我變得更加從容,更加淡定。我感覺到,這本書正在悄悄地改變我,讓我用一種更溫和、更包容的態度去對待這個世界。
評分一本封麵淡雅的書,書名《如是中庸》印在中央,字體溫潤如玉,透著一股沉靜的力量。我抱著一種探索的心態翻開瞭它,盡管我並不知道它究竟講述瞭什麼故事,但它散發齣的氣息卻讓我難以抗拒。書中那些婉轉的敘述,仿佛一條涓涓細流,緩緩地在我心田流淌。我仿佛看到一位智者,在曆史的長河中漫步,將那些被遺忘的智慧拾起,又用一種溫和而堅定的方式講述齣來。他沒有激昂的言辭,沒有驚世駭俗的觀點,隻有對事物本然狀態的細緻描摹,以及對人生至理的循循善誘。我仿佛置身於一片寜靜的湖畔,看著水麵泛起的漣漪,思考著生命中那些不確定卻又真實存在的東西。書中的文字,時而如晨霧般朦朧,引人遐思;時而又如清泉般澄澈,點醒迷惘。我常常在一章一節之後停下來,細細品味,仿佛能從中汲取到一種難以言喻的平和與力量。它不像那些觀點鮮明、立場堅定的書籍,咄咄逼人地要求我接受某種理念,而是以一種包容的姿態,邀請我一同去感受,去體悟。這種開放式的敘述,反而更能激發我內心的思考,讓我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我感覺到,這本書正在悄悄地改變我對待世界的方式,讓我不再那麼急躁,不再那麼執著於非黑即白。
評分《如是中庸》這本書,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任何一本小說或非虛構作品,沒有明確的主題,也沒有刻意的情節鋪陳。我更像是走進瞭一個思維的殿堂,作者用一種非常獨特的方式,引導我去感受,去思考。他似乎並不想告訴我“是什麼”,而是想讓我自己去“體會”。我在這本書中看到瞭對世間萬物的微妙描繪,那些細小的變化,那些不易察覺的聯係,都被作者用一種近乎虔誠的態度呈現齣來。我仿佛看到作者是一位耐心的老師,他並不急於教會我知識,而是讓我自己去觀察,去發現。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獲得新的感悟。有時,我會覺得書中描繪的場景很熟悉,仿佛曾經經曆過,又似乎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模棱兩可的敘述,反而激發瞭我更強的求知欲。我開始主動去聯想,去思考,去填補那些留白。我感覺到,這本書就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的許多想法,也讓我看到瞭自己思維的盲點。它沒有提供明確的解決方案,而是提供瞭一種思考的框架,讓我可以套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我感覺到,這本書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思維模式,讓我變得更加審慎,也更加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