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肇達訪談錄(1999-2013)

張肇達訪談錄(1999-201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鬍南 等 著
圖書標籤:
  • 張肇達
  • 訪談錄
  • 口述曆史
  • 中國近現代史
  • 文化人物
  • 曆史
  • 迴憶錄
  • 傳記
  • 20世紀中國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紡織齣版社
ISBN:9787518024339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2534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11-01
用紙:80剋雅質紙
頁數:41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張肇達訪談錄(1999~2013)》是中國服裝設計大師張肇達先生的設計生涯迴顧,雖然文稿的時間編年是從1999 至2013年,但內容實則囊括瞭張肇達先生載業30年的豐富經曆以及他見證這30年間中國服裝産業興起與發展的種種感悟。誠如張肇達先生所盼,期待《張肇達訪談錄(1999~2013)》的問世能與同代的服裝人分享一些記憶,亦能給予後來的同道者些許啓迪。

目錄

1999
《中國服飾報》采訪 011
2000
《紡織服裝周刊》采訪 019
2002
《紡織服裝周刊》采訪 035
2005
《時尚新娘》采訪 045
《珠寶首飾》采訪 049
That’s Shanghai 采訪 055
《卓越》采訪 058
太平洋女性網采訪 061
中國職業裝網采訪 064
《財經時報》采訪 066
《旅遊衛視》采訪 072
《人物》采訪 075
《時尚COSMO 》采訪 081
《文化月刊》采訪 083
《休閑服裝》采訪 087
《旭末JESSICA 》采訪 090
《光明日報》采訪 093
《花花世界》采訪 097
《時尚BAZZAR 》采訪 105
《新京報》采訪 109
《新新娘》采訪 113
《光明日報》采訪 117
2006
《模特MODEL 》采訪 121
《時尚伊人》《COSMO 新娘》采訪 125
《杭州日報》采訪 127
《中國婦聯外文期刊社》采訪 131
《男人裝》采訪 133
《中國製衣》采訪 143
《國際服裝動態WFD 》采訪 147
《周末畫報》采訪 149
《Magazine ?名牌》采訪 151
《消費指南》采訪 154
《女友》采訪 156
新浪網采訪 159
《鑽石世傢》采訪 161
騰訊女性采訪 165
2007
《中國羽絨》采訪 173
《春鞦航空》采訪 177
VOGUE 采訪 179
《商界時尚》采訪 183
《風采》采訪 186
新浪女性采訪 192
2008
《紡織服裝周刊》采訪 195
《時尚芭莎》采訪 215
《MEN’S UNO 達人誌》采訪 219
2009
《精品生活》采訪 222
《中山日報》采訪 225
網易女人采訪 229
《現代奢侈品》采訪 241
《中山日報》采訪 249
《紡織服裝周刊》采訪 253
《財富圈》采訪 271
《時尚新娘》采訪 275
2010
《東方藝術?收藏》采訪 277
《高品評價》采訪 281
廣東服裝網采訪 283
《尚色》采訪 285
《廣州日報》采訪 289
《金融街傳聞》采訪 293
《金融街傳聞》采訪 299
跨界藝術對話活動辦公室采訪 301
《心理周刊》采訪 305
2011
《羊城晚報》采訪 309
《投資與收藏》采訪 315
《長江商報》采訪 321
《淑媛》采訪 328
《庫藝術》采訪 331
鳳凰網時尚頻道采訪 335
《時尚新娘》采訪 337
《時尚BAZZAR 》采訪 339
《畫廊》采訪 341
2013
《服裝設計師》采訪 345
《時尚北京》采訪 379
《藝術派》采訪 383
果園?武藝?生活禪 387
時光?記憶?美學傢 401

精彩書摘

時光?記憶?美學傢

文:鬍南,《服裝設計師》

明媚的天氣裏,清晨的陽光會輕輕柔柔地透過東邊的窗戶斜上床榻的一角。甚至不用睜開眼睛,就可以感受到細碎的暖意漸漸在房間裏蔓延開來。北京的鼕日蕭瑟寂寥,風時常颳得猖狂。環鐵藝術區裏這座三層小樓的白色磚牆和屋頂將凜冽刺骨通通隔絕在外,再用一扇窗截取瞭陽光,在屋裏勾畫齣安詳和煦的假象。
張肇達說,中午的日頭會轉到臥室的中央,傍晚的霞光再走到門口。如果時間也可以用它留下的軌跡來計量,那麼這一段鍾擺一般的弧綫,便是一天。而最好的日子,大抵也不過就是安靜坐著,看塵埃和偶爾張牙舞爪閃過的樹影在亮光下飛揚,在黑暗裏沉默,和著光影一起流轉。在這鍾擺的兩極間周而復始,時光便爬過皮膚,一點點纍積起記憶的溫度。
“美是我們對於記憶的復製。”張肇達的頂層起居室裏,處處安放著他的記憶片段。繈褓時睡過的搖籃,硃漆還油光發亮,嶺南的地方紋樣質樸鮮活。孩提時蓋過的被褥、穿過的衣服,都疊放在搖籃裏,仿佛還依稀留著嬰兒的餘溫和奶香。中山老傢搬來的佛龕、條案、書架,棱角早被磨得圓滑,木頭的紋理間填滿瞭抹不去的種種印記。也許老的物件真的是有生命的。盤坐在它們中間,幾乎就能聽到與自己呼吸同步的,那些帶著訊息的悠長、緩慢的吐納。不知道我們那些時常縈繞心頭或是突然浮現腦海的記憶,是否正是它們記錄下的故事和倒帶重放的畫麵?那些刹那閃現的靈感和無邊無際的想象,是否正是它們投射的海市蜃樓和揭示的未來光景?我不知道那些留在腦海裏的,關於未來的畫麵是不是也能稱作記憶。康德這一刻抬頭仰望的星空其實是來自數萬年前的遙遠記憶,霍金的《時間簡史》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似乎都不夠迴答,是不是也有已經發生過的未來在記憶裏儲存。但所幸思想和美學可以超越光速,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維度,將彼時彼處都轉為現下此刻的存在。所以當眼前畫麵齣現,耳畔聲音響起,便揮毫、潑墨、塗鴉、奮筆,把時光、記憶、未來都翻譯成綫條、色彩和文字。
落雨落雪的時候,張肇達常常在起居室外麵的天颱一坐就是一天。雨水打在天颱的寬闊玻璃房頂上,有極好聽的節奏,或密如鼓點或疏似風拂。抬起頭還可以看見一個個大大小小的圓圈交錯著漾開去。雪便通常輕柔得多,不知不覺間就覆滿房頂,反射進一片乾淨的白茫茫光亮。雨打芭蕉聲,寒江獨釣雪。心境所至,便天地廣闊。
我一直想問他,下樓的過程,是不是類似入世。二樓的工作室,顧客、員工、學生、閤作夥伴天天人來人往,堆滿瞭各式各樣的衣服和麵料。高級定製禮服、婚紗、內衣、休閑裝、各式各樣的閤作發布會時裝,多得眼花繚亂。一樓依舊在水麵的中央搭齣寬闊的平颱,經常是滿座高談闊論。古琴聲悠遠、檀香味沉靜、普洱色深邃,牆上的畫顔色大開大閤,老僧送的字清麗而力透紙背,在裏坐上十天半月,遇上什麼人都不足為怪。所以我終究又覺得我的問題不是個問題。走齣到門口,伏爾泰和大衛的雕像相對而立......

前言/序言

彈指歲月,雖然心境、環境、人事變化不知凡幾,但那一腔對中國服裝業、對中國時尚的熱血情懷卻不曾消退。
迴首往事,耽藝30載,幾經周摺,幾經起落,成功過,迷茫過,欣喜過,失落過。我曾背上行囊,獨自遊曆祖國的名山大川,用極其虔誠的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恩賜,讓日月精華淨化我的靈魂,賜予我源源不斷、用之不竭的創作靈感。每次獨自的旅程,我都能把新的經驗與早已存在的部分記憶重新磨閤、消化,乃至得到一次次的提升。我在遊走中不斷找尋創作的方嚮,竭力去創作新的設計語匯,渴望追求一種呈現東方情感的創作手法。而後,我癡迷於追求形而上的創作,想要從更高的精神層麵,將宗教、哲學、藝術融入設計之中,展現一種新的思考。
“理想的高度,決定瞭你生活的高度”。理想對於生命的意義不單單是理想實現與否,而是在實現理想奮鬥中所經曆的各種糾結、各種睏難、各種渴望與失落,這些都是我們生命中的重要記憶與珍貴寶藏。迴溯往昔,你會發現,成功時擁有瞭什麼真的不那麼重要,而成功路上的奮鬥經曆,卻更讓人感慨萬韆,倍加珍惜。我走過山水,見過江湖,遇過真假美醜,嘗過善惡甜苦,無論成功與失敗,無論喜悅與痛苦,當下都化作瞭深刻的理解和無盡的感恩。經過這一切,我纔意識到,很多被人稱為偉大的事,對當事者而言,並非因為這件事偉大的本質而去做,相反,可能隻是一種無言之情由,或是無所之選擇,因為人們總是太卑微,而我亦如此。
我今已過天命之年,作為一名服裝設計師,很幸運地算是完成瞭我對自身的期盼。明海大和尚說,當我們把心裏的很多停留、很多住著、很多執取、很多在意、很多在乎都放下,我們就能成為時光的主人。如今的我雖然追求身心平和,但我也感恩業界給予如此多的榮耀、驕傲和尊嚴。我有幸在這30餘年的從業經曆裏見證瞭中國服裝産業的興起與發展,在這段曆程中,我要感謝太多的人,而媒體人是我特彆要感謝的,你們見證並記錄瞭我的成長,你們睿智的策問讓我能夠不斷梳理自己對行業的理解,總結自己的創作感悟,麵對自己的內在靈魂。
這本書是我的服裝設計生涯的迴顧,亦是對媒體人的緻敬。或許其中很多話今天覺得並不妥,不過,那都是我當時的體悟與感受的真實呈現,是我生命曆程的真實記錄。期盼此書能與同代的服裝人尋迴一些記憶,也能與後來的同道者分享我的感悟並給予稍許的啓迪。最後,感謝鬍南小姐的編輯整理和所有為這本書的齣版付齣辛勞的人。
張肇達
2015 年4 月於北京
建築的邊界與時代的脈絡:一本關於光影、材料與人文精神的建築圖景 本書並非聚焦於特定曆史時期的口述史或個人訪談錄,而是一部跨越數十年、深入探討當代建築思潮、材料革新與城市變遷的專業論著。它試圖從更宏大的視角,梳理齣二十世紀末至二十一世紀初全球建築領域所經曆的深刻轉型。 第一部分:解構與重塑——全球化背景下的建築語言 本書的開篇,聚焦於後現代主義消退後,全球建築界所麵臨的身份危機與新的探索方嚮。我們不再將目光局限於某位大師的個人敘事,而是深入分析影響瞭整整一代建築師的宏觀環境:經濟全球化對地方文脈的衝擊、信息技術對設計流程的革命性改變,以及可持續發展理念如何從邊緣議題轉變為核心驅動力。 我們詳細考察瞭“高技派”(High-Tech)的演變,探討瞭其在數字時代如何與參數化設計相結閤,催生齣新的結構美學。書中通過對多個標誌性國際建築案例的係統性分析(例如探索性地引入瞭如“機構性建築的去物質化”這一概念),闡明瞭建築師如何利用新的計算工具,挑戰傳統材料的物理極限,創造齣具有前所未有復雜形態和高效能的結構。這種分析是基於工程力學、結構邏輯和美學錶達的深度交織,而非簡單的案例羅列。 第二部分:材料的本體論——從地方性到全球供應鏈 本書的第二個核心部分,深入剖析瞭建築材料的“本體論”轉嚮。在過去,材料的選擇往往受製於地理和氣候的限製;然而,進入新韆年,全球供應鏈的成熟使得任何材料理論上都可以在任何地點獲得。這種“材料的普遍性”反而引發瞭建築師對“材料真實性”的追問。 書中係統地研究瞭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1. 再生材料與循環經濟在建築中的應用: 我們考察瞭早期將工業廢棄物融入結構體係的實驗性項目,分析瞭它們在美學上如何重新定義“粗糲感”與“完成度”之間的關係,並評估瞭其在實際應用中麵臨的技術障礙和政策挑戰。 2. 智能材料與自適應錶皮: 本章探討瞭材料科學的進步如何使得建築錶皮不再是靜態的屏障,而是可以對環境變化(如光照、溫度、濕度)做齣動態反應的“活的皮膚”。我們分析瞭光伏材料的集成美學,以及熱緻變色塗層在節能策略中的潛力與局限。 3. 傳統工藝的當代語境: 與盲目追求新奇技術相反,本書也關注瞭對手工技藝和傳統材料(如本土木材、夯土、特定地域的石材)的重新發現。這裏的重點不是懷舊,而是探討如何在當代高性能標準下,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傳統工藝的耐久性和錶現力,實現地域性與現代性的對話。 第三部分:城市作為界麵——空間生産與社會介入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目光從單體建築轉嚮城市空間,探討建築如何作為社會、政治和經濟力量的載體,塑造和反映當代城市的麵貌。 我們摒棄瞭將城市簡單視為功能堆砌的觀點,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動態的、充滿張力的“界麵”。書中詳細分析瞭“公共空間”在當代語境下的消解與重構: “防禦性規劃”與空間隔離: 探討瞭安全需求和商業邏輯如何導緻城市中私密化、高隔離度的公共空間的齣現,以及這對城市活力和流動性的負麵影響。 基礎設施的美學化轉型: 考察瞭在城市更新項目中,原本被視為純粹功能的交通樞紐、能源設施等如何被重新設計,成為具有敘事性和文化價值的城市地標。這涉及到對“效率美學”的批判性反思。 介入式設計與社區賦權: 介紹瞭一些在城市“灰色地帶”(如閑置工業用地、未規劃的邊緣地帶)中,由小型設計團隊或公民組織主導的、低成本、高靈活度的空間實驗,強調建築實踐在社會參與和基層賦權中的角色。 總結:超越風格的結構性思考 本書的整體基調是係統性、批判性和前瞻性的。它不為任何特定風格背書,而是試圖為讀者提供一套分析當代建築復雜性的工具箱。通過對技術、材料、社會和政治多重力量交叉點的考察,我們旨在描繪齣一部沒有明確“主角”的建築史——這是一部關於結構邏輯、環境責任和人類居住哲學的深刻反思。讀者將獲得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真正的建築創新,往往根植於對時代脈絡的精準把握與對材料本質的深刻洞察。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張肇達訪談錄(1999-2013)》這本書,我立刻被它散發齣的厚重感所吸引。我一直認為,藝術傢的訪談錄,不僅僅是關於藝術創作本身,更是關於他們的人生哲學和時代印記。從1999年到2013年,這段時間在中國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義,藝術也必然受到深刻的影響。我希望在這本書中,能夠看到張肇達先生對於藝術創作的真摯情感,對於技藝精進的不懈追求,以及他對藝術背後所蘊含的文化、社會價值的深刻思考。這本書,或許能夠讓我感受到一位藝術傢在時代洪流中的堅持與呐喊,在孤獨中綻放的光芒。我期待在文字中,領略他藝術生涯的精彩片段,感受他思想的深度與廣度,並從中獲得一些關於如何麵對生活、如何在創作中找到真我的啓示。

評分

剛翻開《張肇達訪談錄(1999-2013)》的扉頁,就被那沉甸甸的曆史分量所壓倒。作為一名普通讀者,我一直對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軌跡充滿好奇,而張肇達先生的名字,無疑是中國藝術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節點。這本書的齣現,就如同打開瞭一扇塵封的門,讓我得以一窺這位藝術巨匠在特定時期內,內心深處的思考、創作的掙紮以及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從1999年到2013年,這十幾年間,中國社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藝術界也隨之湧現齣無數新的思潮和現象。在這本書中,我期待能夠通過張肇達先生的視角,去理解那個時代藝術傢的生存狀態,他們如何在時代的洪流中堅持自我,又如何捕捉時代的脈搏,將其融入自己的創作。這本書或許不是一本簡單的藝術史梳理,而更像是一次與藝術靈魂的深度對話,通過他的言語,感受藝術的溫度,體味藝術傢的孤獨與熱愛。我希望能從中獲得啓示,不僅僅是對藝術的理解,更是對人生、對社會的一種新的審視角度。

評分

《張肇達訪談錄(1999-2013)》這本書,仿佛是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從封麵上就能感受到一種沉靜而堅毅的力量。作為一名非專業藝術領域的普通讀者,我更看重的是其中蘊含的人文關懷和人生哲理。張肇達先生在這十幾年間,一定經曆瞭許多起伏,他的藝術創作與個人經曆必然相互交織,形成獨有的烙印。我希望在這本書中,不僅能看到他對藝術技法的探討,更能觸摸到他作為一個人,在時代變遷中的思考與感悟。他如何看待藝術在社會中的角色?他如何平衡藝術的理想與現實的追求?這些都是我非常感興趣的問題。這本書,對我而言,可能不僅僅是一次瞭解藝術傢的機會,更是一次與智者對話,汲取人生智慧的契機。我期待在字裏行間,找到那些能夠照亮我內心,啓發我前行的力量。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訪談錄,不如說是一本關於“時間”和“堅持”的沉思錄。張肇達先生在1999年至2013年這十多年的時間跨度裏,其藝術生涯無疑經曆瞭一個重要的轉型期。我翻閱這本書,腦海中浮現的是無數個夜晚,他在畫室裏揮灑汗水,在寂靜中與畫布對話的畫麵。訪談的形式,往往是最直接、最真實的記錄,沒有華麗的辭藻,隻有樸實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我好奇的是,在這十幾年裏,他麵對的創作瓶頸是什麼?是什麼讓他一次次地突破自我,去探索新的藝術語言?又是怎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在藝術的道路上堅定前行,即使麵對質疑和挑戰。這本書,或許能解答我心中長久的睏惑,讓我看到一位藝術大傢如何用生命去實踐藝術,用時間去沉澱智慧。我期待的,是那些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是那些觸動人心的創作瞬間,是那些關於藝術、人生、時代的真摯感悟。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跨越時間和空間的著作情有獨鍾,《張肇達訪談錄(1999-2013)》恰恰滿足瞭我這一點。從1999年到2013年,這十多年是中國社會轉型期的一個縮影,藝術界也經曆瞭深刻的變革。張肇達先生作為一位重要的藝術傢,他的視角和經曆,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觀察窗口。我好奇的是,在這段時間裏,他如何看待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嚮?他對於西方藝術思潮的引進和本土藝術的融閤,有著怎樣的理解?這本書,與其說是一份個人訪談記錄,不如說是一份時代的藝術側影。我期待通過他的口述,去感受那個時期藝術傢的創作熱情、睏惑與探索,去理解藝術如何與時代同頻共振,又如何在變幻中保持獨立思考。這本書,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瞭解中國當代藝術脈絡的寶貴機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