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遇而安(修訂版)

隨遇而安(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孟非 著
圖書標籤:
  • 生活哲學
  • 人生感悟
  • 情緒管理
  • 自我成長
  • 隨遇而安
  • 心態調整
  • 幸福生活
  • 正能量
  • 個人成長
  • 心靈雞湯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文藝齣版社
ISBN:978753394690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72692
品牌:磨鐵圖書(Xiron)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6-12-01
用紙:雅緻紙
頁數:28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這是孟非對過往四十年歲月的動情迴顧、從容講述。童年重慶、少年南京,不同的文化對他影響深遠。中學時代嚴重偏科,黑暗得讓他看不到未來。臨時工的日子辛酸艱苦,卻奠定瞭他往後的不平凡。他從攝像、記者、編導、製片人、主持人的不同角色上一一走過。四十年,人生坎坷,從平凡到精彩,命運總在不經意間轉摺。順應本心,淡定從容,坦然麵對每一次改變。隨遇而安,是很多人問起他的心路曆程時,他給齣的唯—答案。


作者簡介

江蘇衛視著名主持人,主持過的節目《南京零距離》、《絕對唱響》、《名師高徒》、《非誠勿擾》。2003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新銳主持人”、“中國百優電視節目主持人”。2007年、2008年、2009年主持江蘇衛視《絕對唱響》、《名師高徒》。2010年主持《非誠勿擾》,收視率在全國同時間段獲得第一,節目受到觀眾和網友的廣泛關注。2011年6月起開始主持《非常瞭得》。2012年獲得第九屆中國電視金鷹奬zui佳電視節目主持人“金鷹奬zui佳主持人”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目錄



重慶·童年

003鄉愁

008童年

015我的外婆

030我眼中的重慶

南京,南京

043小資本傢爺爺

050重慶和南京的差彆

052 不堪迴首的中學時代

印廠生涯

065印刷工

072 這就是勞動人民

078 工傷

走進電視颱

091 打雜

094 成長

097 “名記”

101 遲到一年的公正

105 轟動一時的報道

108 走齣低榖

112 主持生涯

116 他們說《非誠勿擾》

難忘新疆

137 愛上新疆

141 喀納斯

145 不醉不歸

150 異域風情

153 賈娜爾

155 死生帕米爾

158 塔吉剋族風俗

161 傳說有點兒美

164 公主堡曆險

173 塔剋拉瑪乾

176 剋裏雅

希臘啓迪:民主與國民

185民主的起源地

188最後一分鍾哲學

190 希臘的笑容

德國:“人”字彆有意味

197不一樣的世界杯

201德國人的性格

206熟悉的陌生人

以色列十日談

217神秘的國度

226我們不瞭解的以色列

234“人民公社”基布茲

隨便說說

247我愛養狗

251絮絮叨叨

255阿力是條狗

257桂花樹下的愛情

260天梯上的愛情

263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精彩書摘

重慶·童年

混濁瞭上韆年的朝天門碼頭的江水依然渾濁,潮濕陰暗瞭韆百年的吊腳樓依然潮濕。在綠軍裝大行其道、人們的激情正被語錄和標語調配得昂揚亢奮的一九七一年,我齣生在重慶。


鄉愁


對重慶這個城市的印象,主要來自我十二歲之前,之後我就跟著父母到瞭南京。

那時候的重慶真的是老重慶,至今我對它仍然懷著一種非常特殊的感情,一種想起來就要流淚的感情。麵對那座城市,自私一點兒地說,我甚至不願意看到它的日新月異的變化,我希望童年記憶中的那座城市永遠永遠不要有任何變化,好讓我每一次迴到那裏都有清晰的記憶可以追尋。

前不久有個導演跟我說他很喜歡重慶,列舉瞭三條理由:第一,重慶這個城市特彆有立體感,山城嘛,依山而築,正所謂“名城危踞層岩上,鷹瞵鶚視雄三巴”;第二,重慶方言特彆有感染力,火暴中透著幽默感,幽默感裏透著智慧;第三,重慶的美食。

我贊同他的話。重慶這座城市的立體感是天賜的,在中國城市“韆城一麵”的今天,重慶無論怎樣都不會變得像其他城市一樣。在其他大多數城市想買一套能看江景、看山景的房子,恐怕都會比買一套普通房子要貴許多,但在重慶,你想買套看不見江或看不見山的房子,還真不容易。在重慶,哪怕是普通百姓的房子,推開窗,看到的不是江,就是山。嘉陵江和長江的交匯處,就這樣被重慶攬在懷中。因為重慶的路多為盤山而建,所以這裏基本上看不到自行車。在我童年的記憶中,自行車是一種高級的娛樂工具,而非交通工具。

說到重慶,我印象最深的是終日陰霾,不見陽光。尤其是鼕天,整個一 “霧都茫茫”。而在濃霧之中,又滿是層層疊疊、密密麻麻的吊腳樓,一個摞著一個,從朝天門碼頭一直往上摞到山頂,遠遠望去,整座城市仿佛就是由吊腳樓組成的。《霧都茫茫》、《一雙綉花鞋》、《重慶談判》這類以國共和談或以解放戰爭時期的重慶為背景的影視劇裏,都能看到這樣的吊腳樓。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在重慶拍時代背景為三四十年代的電視劇或電影,選景都並不睏難,一九四九年前重慶什麼樣,八十年代的時候還是什麼樣。很多年後,每當我看到這樣的影視劇,不管拍得多爛,我都會多看幾眼。

小時候我經常去朝天門碼頭,黃黃的江水浩浩蕩蕩地流過碼頭,斑駁的颱階沒在江水裏,人站在下邊往上看,一層層的,看不到頭。前年我迴重慶,在朋友的陪同下又去瞭一趟朝天門,朋友驕傲地對我說,重慶會被打造成“小香港”。我去過之後卻很後悔,因為,那裏已經完全沒有我童年的記憶瞭。

在重慶生活的十二年,積纍瞭我人生最初也是最真的情誼,直到現在,不曾淡忘。如果我的性格中還有善良的成分,我相信一定是重慶這座城市給我的。後來到瞭南京,原來的親戚朋友都不在那兒瞭,沒過幾年又遭遇傢庭變故,那時的陰影讓我對兒時在重慶的時光更加懷念。也許正是因為這樣,現在我每次迴重慶,看到小時候的朋友都覺得跟親人一樣。

在重慶,街坊鄰居真的就跟親戚一樣。我舉傢搬遷離開重慶的時候,很多老鄰居一傢老小都到碼頭來送彆,直到今天想起這一幕,都讓我熱淚盈眶。不光如此,長大之後每次我迴重慶,離開的時候總還有過去的小夥伴送我。

二〇一一年春天迴重慶,幫我張羅吃飯的是小時候和我一塊兒長大的重慶日報社的唐彤東。他問我都要叫誰,我說把小時候在一塊兒玩兒的朋友都叫上吧,有很多人真的想不起來瞭,畢竟快三十年瞭。後來男男女女一口氣兒來瞭有兩桌。見麵之後,他們挨個兒幫我恢復記憶,這個問“你不記得我瞭”,那個說“我是誰誰誰”。這麼介紹瞭一輪過後,我突然想起在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個比我大幾歲的男孩兒,鬧著玩兒的時候把我腦袋打齣瞭血,害得我第二天就發燒瞭。我記得他叫杜波。我順口講瞭這件事,眾人皆笑,桌上的人就告訴我,杜波調到北京工作瞭。巧的是,當時杜波的妹妹在桌上。不一會兒,杜波就從北京打電話來瞭,他在電話裏大笑:“這點兒破事兒你還記得啊?我以為你都忘瞭。”

替我張羅這頓火鍋的東哥在報社廣告部工作,所以晚報、晨報的記者加攝影來瞭一堆人。一個年輕記者說:“提點兒問題拍點兒照吧。” 東哥在邊上嚷嚷:“快點兒問,快點兒問,我們吃飯呢。”那個記者很配閤地說:“好好好,我抓緊。”之後攝影記者在一旁一個勁兒拍,東哥又說:“你們有完沒完,差不多就行瞭!”我有點兒過意不去,就說:“來都來瞭,又是自傢人,讓他們問唄。”東哥這纔沒再催促——其實人都是他叫來的,還一個勁兒催人傢“差不多就行瞭”。

這些都是我小時候的夥伴們,可愛、真摯、重情義,跟他們的感情,也是我在重慶永遠無法割捨的情誼。第二天我在機場翻報紙看到,頭天晚上我們這頓飯的內容和照片,重慶的報紙齣瞭一個整版。

不僅重慶的朋友對我好,就連重慶的媒體也透著對我的格外厚愛。七八年前,江蘇颱還沒有《非誠勿擾》欄目的時候,我在《南京零距離》做新聞主播,那個欄目隻在江蘇播齣,所以有關我的報道基本上都隻在江蘇的媒體上,而江蘇之外的媒體好像就隻有重慶的報紙瞭。他們曾經大篇幅介紹過我的事情,之所以如此,很可能是他們認為這人是重慶齣去的,感情使然。

去年我媽到重慶陪我外婆住瞭一段時間,那是《非誠勿擾》欄目剛火起來的時候,不知道哪個記者打聽到我外婆是重慶日報社的老員工,還住在報社裏,於是找到我外婆傢。我媽和我外婆倆老太太加在一起一百六十多歲瞭,被找上門來的記者嚇到瞭。記者問瞭很多,還逼著老太太把我小時候的照片翻齣來。之後還問,孟非小時候住哪兒?我媽告訴他們,住在報社山頂上那棟灰色的筒子樓裏。於是記者們又找到那棟舊房子(現在住著民工)拍瞭一通。

第二天重慶的報紙刊登瞭這篇報道,我住過的那棟灰色筒子樓照片下麵配的文字說明是“當今中國最紅的主持人住過的地方”。一個很有正義感的朋友看到報道後打電話給我,義憤填膺地說:“他們就不能等你死瞭之後再這麼寫嗎?”我誠惶誠恐地解釋:傢鄉人、傢鄉人嘛!

-

童年


多年之後迴想我的童年,隻有在重慶的十二年是最無邪又無憂的日子。


大人們在聊些什麼


我的童年正趕上“文革”尾聲,當時大人們所做的事,給我留下瞭神秘的印象。有這樣一幕場景經常齣現,至今我仍印象深刻。

那時我父母的幾個同學和同事經常在黃阿姨傢聚會。我和我哥,還有黃阿姨傢的兩個孩子,被他們放在蚊帳裏,看他們在昏黃的燈光下談啊談啊,也不知道在談什麼,一談就到深夜。我們對此十分好奇,但是再怎麼努力也聽不清,更聽不懂,也聽不瞭那麼晚,總是在蚊帳裏躺成一排迷迷糊糊就睡著瞭。等我睡瞭一覺起來撒尿,總是看見昏暗的燈光下,他們抽煙抽得整個屋子迷霧繚繞,捧著杯茶,還在燈下不斷地說著什麼。

那是一九七六年,“文革”末期,那批知識分子,為動蕩的國傢那充滿變數的未來而憂心忡忡。他們什麼也做不瞭,隻能一晚一晚地聚在一起,相互取暖。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大多有著這樣的經曆,也算“位卑未敢忘憂國”吧。

雖然是孩子,但是那個年代我們也並非完全是看客。一九七六年,周恩來、毛澤東相繼去世,我們這幫孩子參加瞭悼念活動。就是在我那時生活的重慶人民廣播電颱大院裏,所有人都哭得死去活來,親爹死瞭都沒那麼哭過。我媽和她那些同事眼睛都哭得腫成瞭桃子。我們小孩兒不明白是怎麼迴事兒,但看見大人們都哭瞭,心裏也感到害怕。雖然知道是牆上掛著的相片裏的毛主席、周總理死瞭,但還是不明白為什麼大人們一個個都哭成那樣,也不敢問。

我們被組織去疊小白花,追悼會上要用的,而且要用很多。我們就拼命地疊啊疊啊。我清楚地記得,追悼會上哀樂一起,旁邊所有默哀的大人先是眼淚吧嗒吧嗒往下掉,然後幾百人一起放聲痛哭,把我們這些小孩兒全都嚇到瞭,後來我們也哭瞭起來,是真哭——是被大人們的哭聲嚇的。當時在孩子裏頭我還算年齡大點兒的,現在迴想起來,自己當時的錶現還是比較淡定的。

那個年代有著太多的狂熱,而這些狂熱結束的那一幕,卻意外地牢牢刻在瞭我童年的記憶裏。那天放學後,孩子們都和往常一樣迴傢瞭,可很快又都迴到院子裏,因為大人都不在傢,而且不知去嚮。

我們沒心沒肺地繼續在院子裏玩兒,院子很大,山上山下的,一直玩到天快黑瞭,肚子都餓瞭,也沒有誰傢的大人迴來。我們急瞭,到處打聽,最後在傳達室那裏聽說所有的人都在大禮堂裏開會。我們一群孩子馬上奔到大禮堂,發現門口有解放軍站崗,不讓我們進。沒辦法,我們就坐在門口等啊等啊,等瞭很久很久,大人們終於陸續齣來瞭。奇怪的是,那天見到的所有人,不分男女,不分年紀,不分級彆,都紅光滿麵、滿口酒氣,嗓門兒特彆大。他們相互握手、擁抱,顯得興奮無比——他們中竟然沒有一個人想起自己傢裏的孩子沒人管,還沒吃飯。

後來我纔知道,那天下午傳來瞭粉碎“四人幫”的消息。所有單位在傳達這個消息後都大擺“團結宴”。所有中國人在那天可能都喝酒瞭,而且很可能都喝醉瞭。因為那天意味著,十年“文革”結束瞭。


江邊的小學校


一九七七年,我上小學瞭——重慶解放西路第二十五小學。學校一麵臨街,和重慶日報社隔街相望,另一麵是“滾滾長江東逝水”。學校不大,沒有一間教室的窗戶玻璃是完整的,它們早在武鬥的時候就被打得韆瘡百孔、滿目瘡痍。到瞭鼕天,風透過碎玻璃嗖嗖地往教室裏颳,江邊有多冷,教室裏就有多冷。

“文革”剛結束那時,老師打學生是天經地義的。我在班上很調皮,所以老師經常教訓我,把我的手打得腫起老高,連筷子都拿不住。有一次,我都忘瞭是齣於什麼原因,數學老師拿著尺子追著我打,我就圍著教室狂跑,全班同學都笑瘋瞭,站在桌上拍著巴掌呐喊加油。這幕情景,後來我在講述這個時期的工讀學校的電影裏看到過。更過分的是,那時候在學校乾瞭壞事兒,除瞭挨打還得挨餓。

那所小學校也是老式的筒子樓,一樓是部分老師的宿捨和倉庫,樓上是教室。我一旦上課犯瞭錯誤,乾瞭壞事,就會被老師留下來,一留留到中午。老師迴宿捨吃飯瞭,還不忘把我帶到他們傢去接著罰站。我記得有一次,老師一傢人吃著香噴噴的飯菜,我就靠著門在邊上站著,餓得幾近昏厥,腦子裏幻想瞭無數遍衝上去掀翻這一桌飯菜或者吃光這一桌飯菜的情形。筒子樓裏常年黑咕隆咚,大中午都見不著一點兒陽光,在昏暗的光綫下,我飢腸轆轆地看著老師一傢人吃飯的這一幕,現在想想我都可憐自己。更慘的是,等外婆找到學校來,我手腫著,人餓著,迴瞭傢接著又得挨一頓打。

那時候因為調皮我沒少挨打,但因為成績還不錯——我整個學生時代也就小學成績混得還不錯,也沒少得到奬賞。當時,學校發的奬品一般是兩支帶彩色橡皮頭的鉛筆,那就算高級的瞭,普通鉛筆隻要三四分錢一支,帶橡皮頭的好像是八分錢。

那個年代,學校教室的牆上掛著毛主席和華主席的畫像,被喊到名字的同學上颱領奬的時候得先給毛主席、華主席鞠個躬,再給老師鞠個躬,之後纔能領著奬品下去。這個風光的過程,我經曆過不止一次。沒過多久,再上去領奬的時候,華主席的畫像沒有瞭。又過瞭兩年,也不用給毛主席鞠躬瞭。

當然,成績不錯並不能掩蓋我太過調皮的光芒,老師們也因此很不看好我,隻有我的第一個班主任董老師對我很好。她是一個胖胖的老太太,特彆喜歡我,那時候她就跟彆的老師說,孟非這小孩兒將來準會有齣息。現在看起來,老太太還是相當有眼光的。可惜她老人傢已經去世瞭。我曾經暗暗在心裏想,我要是當瞭皇上,一定追封她老人傢為國師。

二十五小的學習生活到我上四年級時結束瞭,我傢舉傢搬到瞭南京。從那時起,我的童年逐漸變得灰暗。就從我那一屆開始,小學實行六年製。我哥比我早一年上學,他五年級就畢業瞭,到我這兒就變成要上六年瞭。


看星星鬥蛐蛐夾竹桃做伴


小時候,我常去江邊玩兒,撿鵝卵石往水裏打水漂,也經常在山坡上想著法子把野草打個結,小朋友各拿一頭,看誰能拽得過誰。等到漫山遍野的夾竹桃開花瞭,我們就滿山跑。夾竹桃屬於灌木,川渝一帶特彆多,不開花的時候很難看,一開花就是大朵大朵的,粉紅色、大紅色,一開一片山,到處可見其絢爛。直到現在,我看到夾竹桃開花仍然覺得特彆親切。

和現在的孩子比起來,我的童年還算是很有些意境的。我一直覺得現在的孩子,尤其是城裏的孩子,他們的童年很無趣。因為他們的生活裏沒有一片敞亮的天空可以讓他們仰望藍天白雲,也沒有空閑的時間可以讓他們望著滿天星鬥發呆。沒有蛐蛐兒的叫聲,也沒有野花的搖曳;沒有白天突然從樹上掉下來的毛毛蟲,也沒有夜晚在草叢中飛舞的螢火蟲;他們甚至從來沒有感受過聽見小巷深處傳來叫賣聲時的興奮。現在的孩子已經遠離瞭大自然的環境,他們的生活裏,隻有奧特曼、變形金剛、超人、蝙蝠俠和藍精靈這些已經不具備中國傳統意義上的審美價值的東西瞭。

不過,小時候的我是盼著城市快快變化起來的。隔江而望,對麵有個水泥廠,廠裏的兩個煙囪成天冒著濃濃的白煙。這在今天看來是麵目可憎的東西,但是在我小時候,我由衷地覺得那是發達、繁華的象徵——大工廠、大煙囪,隻有城裏纔有,農村沒有。

-


前言/序言

再版序

轉眼距離《隨遇而安》的第一版齣版已過去五年瞭,五年裏我的生活變化不大,也並沒有多少值得再說的事情,但是齣版社提齣再版一次的要求,我覺得似乎也是可以的。既然再版,總要有些新東西,於是在電腦裏花瞭幾天時間把這幾年拍的照片整理瞭一遍,選瞭幾十張發給編輯,更換瞭書裏全部照片。強烈的感受是,能拿得齣手的照片實在太少,但總歸明顯好過第一版。此外這次再版還增加瞭幾篇我後來寫的小文章,版麵也進行瞭重新設計。開本與第一本相同,也算是個延續。



隨遇而安(修訂版) 序言 “隨遇而安”,這四個字,在我心中迴蕩瞭許多年。它不僅僅是一個詞語,更是一種處世的態度,一種生活哲學,一種在變幻莫測的人生旅途中,安然自若、順應自然的智慧。這本書,便是圍繞著這四個字展開的探索與思考,它是我對過往經曆的梳理,對生命感悟的沉澱,也是對未來生活方式的期許。 這並非一本簡單的勵誌讀物,也非教條式的生存指南。它更像是一場與自己內心的對話,一次對人生百態的細緻觀察,一種在紛繁世界中尋找內心寜靜的旅程。書中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沒有跌宕起伏的戲劇性衝突,它所呈現的,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微小卻深刻的瞬間,是尋常日子裏隱藏著的智慧光芒。 “修訂版”的標記,意味著這本書承載著時間的痕跡,也凝聚著成長的印記。隨著歲月的流轉,我的人生閱曆愈發豐富,對“隨遇而安”的理解也愈發深刻。此次修訂,不僅僅是對文字的潤色,更是對思想的深化。我希望通過更新的內容,更準確地傳達那份在變化中保持平和,在挑戰中尋找機遇,在不確定性中構建穩定的力量。 閱讀這本書,或許不能為你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希望能為你提供一種新的視角,一種更加豁達的心境。它或許會讓你在迷茫時找到一絲方嚮,在焦慮時獲得片刻的寜靜,在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的美好。 第一章:何為“隨遇而安”——一種生活的底色 “隨遇而安”,究竟是什麼?它並非消極地等待,也不是聽之任之的放棄。它是一種主動的接納,一種積極的適應,一種在復雜環境中保持內心平衡的能力。它不是坐以待斃,而是像河流一樣,遇到石頭,便繞過去,遇到峽榖,便順勢而下,最終仍奔嚮大海。 這種“安”,源於對事物發展規律的理解,源於對自身能力的認知,更源於對生命本質的尊重。它不是對外部環境的盲從,而是建立在深刻的自我認知之上,懂得在何時何地,以何種姿態,去迴應生命中的種種遭遇。 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現代社會,“隨遇而安”似乎成瞭一種奢侈,甚至被誤解為一種“躺平”的心態。然而,真正的“隨遇而安”,恰恰是內在韌性的一種體現。它是在風浪中屹立不倒的礁石,是在逆境中頑強生長的藤蔓。它不是拒絕改變,而是以一種更加智慧和可持續的方式去擁抱變化。 我們常常被教導要“拼搏”、“進取”、“徵服”,這些當然有其價值。但我們是否也應該學習,如何在“不完美”中尋找“完美”,如何在“不如意”中發現“如意”?“隨遇而安”正是這樣一種能力,它讓我們不必時時緊綳,不必事事強求,而是允許生命自然地流淌,在自然的節奏中找到自己的步伐。 第二章:接納不確定性——從焦慮到平靜的轉化 人生的旅途,充滿瞭未知與變數。我們總試圖掌控一切,規劃好每一個細節,但命運的齒輪,往往在不經意間轉嚮瞭我們未曾預料的方嚮。這份對“不確定性”的恐懼,是我們許多焦慮的根源。 “隨遇而安”的第一步,便是學習接納這份不確定性。它意味著承認,我們無法完全預測未來,也無法控製所有事件的發生。這種接納,並非軟弱,而是一種力量的釋放,一種將精力從無謂的擔憂,轉移到當下應對的智慧。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我應該如何如何”,而是問“現在我能做什麼”,那種焦慮感便會大大緩解。它讓我們從對未來的虛幻擔憂中抽離,迴到真實存在的當下。當下,纔是我們唯一能夠真正把握的。 如何培養這種接納的能力?從微小處著手。比如,計劃趕不上變化時,與其懊惱,不如調整計劃;遇到突發狀況時,與其慌亂,不如冷靜分析。每一次對不確定性的積極應對,都是一次“隨遇而安”的練習。 這種接納,也體現在我們對人生的態度上。生命並非一條筆直的跑道,而是一條蜿蜒麯摺的山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陽光燦爛,也有陰雨綿綿。與其埋怨路途的崎嶇,不如學會欣賞沿途的風景,找到在崎嶇中前行的力量。 第三章:順應生命節奏——在付齣與收獲間找到平衡 萬物皆有其生長周期,人亦如此。“隨遇而安”也意味著理解並順應生命的自然節奏,在付齣與收獲之間找到平衡。我們不能違背自然規律,也不能超越自身的能力極限。 這體現在幾個方麵: 學習等待: 許多美好的事物,都需要時間來醞釀和成熟。如同播下的種子,需要陽光雨露,需要耐心等待,纔能最終開花結果。急功近利,往往適得其反。 適度耕耘: 努力固然重要,但“過猶不及”。過度透支,過度勞纍,隻會消耗我們的生命力,反而難以長久。找到適閤自己的步伐,有節奏地付齣,纔能保持長久的動力。 感恩擁有: 在追求更多之前,首先要學會感恩我們已經擁有的。那份感恩的心,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生活中的美好,減少不必要的攀比和欲望。 接受起伏: 生命的河流,有高潮也有低榖。在順境時,保持謙遜;在逆境時,保持堅韌。接受這些起伏,是生命成熟的標誌。 順應生命節奏,並非被動地接受命運的安排,而是在深刻理解生命規律的基礎上,做齣最適閤自己的選擇。它是一種智慧,一種對生命能量的尊重,一種在可持續發展中實現人生價值的方式。 第四章:洞察內在需求——而非外界的評判 “隨遇而安”的核心,是迴歸自我,傾聽內心的聲音,而非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我們常常活在彆人的眼光和期望裏,被社會主流的價值觀所定義。然而,真正能讓我們感到內心安寜的,是那些源自我們內心深處的真正需求。 認識自我: 花時間去瞭解自己,自己的興趣、價值觀、優勢和劣勢。這份瞭解,是我們做齣明智選擇的基礎。 分辨欲望: 哪些是真正源自內心的需求,哪些是被社會潮流所激發的欲望?學會分辨,纔能避免被虛假的滿足所濛蔽。 信任直覺: 我們的直覺,往往蘊含著深刻的智慧。當理性和邏輯難以抉擇時,不妨傾聽內心的聲音。 獨立判斷: 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不輕易被他人或群體所影響。彆人的成功模式,不一定適閤你。 當你的行為與你的內在需求相符時,即使結果不如預期,你也能保持內心的平靜。因為你明白,你已經盡力去忠於自己瞭。這種“忠於自己”,是“隨遇而安”最堅實的基石。 第五章:從容應對挑戰——在變局中尋找機遇 人生難免會遇到挑戰和睏難。我們無法完全避免它們,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去麵對。“隨遇而安”並非畏懼挑戰,而是在挑戰麵前,能夠保持一份從容,一份智慧,一份發現機遇的能力。 調整心態: 麵對睏難時,首先要做的是調整心態。將“這太難瞭”轉化為“我該如何做”。積極的心態,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聚焦當下: 將注意力集中在能夠解決的問題上,而不是沉湎於睏境本身。一步一個腳印,從小處著手,纔能逐漸走齣睏境。 尋求支持: 人不是孤立的。在睏難時,懂得尋求幫助,無論是朋友、傢人還是專業人士,都是一種智慧的錶現。 化被動為主動: 即使身處不利局麵,也要嘗試尋找可以掌控的環節,化被動為主動。每一次主動的嘗試,都能為自己贏得空間。 “隨遇而安”的挑戰者,不是無所畏懼的戰士,而是懂得在風浪中掌舵的船長。他們知道何時揚帆,何時收帆,何時調整航嚮。他們不被錶麵的風浪所嚇倒,而是專注於抵達目的地。 第六章:活在當下——平凡中的深刻 “隨遇而安”的最高境界,或許便是真正的“活在當下”。它不是一種逃避現實的說辭,而是一種對生命最深沉的珍惜。當我們的心不再為過去而懊悔,也不為未來而過度擔憂時,我們便能全情投入到此刻的生命體驗中。 感官體驗: 細細品味眼前的景色,聆聽周圍的聲音,感受食物的味道,觸摸事物的質感。用身體去感受生命的存在。 專注行動: 無論是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正在進行的活動中。工作的專注,能帶來成就感;生活的投入,能帶來樂趣。 人際連接: 在與他人交流時,放下評判,用心傾聽。每一次真誠的連接,都是一次生命的滋養。 感恩微小: 發現並感恩生活中那些微小的美好。一杯熱茶的溫暖,一次善意的微笑,一次悠閑的散步,都能點亮我們的心。 活在當下,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選擇。它讓我們擺脫時間的束縛,在每一個平凡的時刻,都能體驗到生命的豐富與深刻。 結語 “隨遇而安”,這並非終點,而是一場持續的旅程。它是一種生活態度,更是一種生命智慧。它不是教你放棄追求,而是讓你以一種更加平和、更加智慧、更加自在的方式去生活,去經曆,去成長。 願這本書,能如同一盞溫和的燈,照亮你在人生道路上“隨遇而安”的步伐。願你能在變幻的世界裏,找到內心的寜靜,活齣屬於自己的精彩。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書名“隨遇而安(修訂版)”來看,我就覺得這肯定不是一本講究“拼搏”和“奮鬥”的書。我最近剛好經曆瞭職場的一些變動,雖然錶麵上看起來一切正常,但內心其實有點波動,總覺得好像應該做些什麼來“抓住”機會,或者“規避”風險。但同時,又有一種聲音在告訴我,是不是有時候,過度地強求反而會適得其反?“隨遇而安”這個詞,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劑舒緩的良藥。我希望這本書能給我提供一個不同的視角,讓我看到,人生並非隻有一種成功的模式,也並非隻有一種活法。我好奇作者會不會探討“隨遇而安”與“積極進取”之間的平衡點,畢竟,一味地“隨遇而安”也可能讓人失去前進的動力。我更希望能從書中讀到,如何在接納現實的同時,依然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探索的勇氣。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卸下一些不必要的焦慮和執念,讓我能夠更自在地感受當下,那絕對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好書。

評分

我個人是一個比較注重內心感受的人,不喜歡那種過於激進或者充滿壓迫感的生活態度。因此,“隨遇而安(修訂版)”這個書名就立刻吸引瞭我。我總覺得,生活的美好,很多時候就藏在那些不經意間,藏在那些順其自然的時刻裏。“修訂版”的齣現,讓我覺得作者對這個主題的探討更加成熟和深刻,可能會有更全麵的視角和更精闢的論述。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平和、更具彈性的生活指南,幫助我在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和機遇時,能夠擁有一種更積極、更健康的心態。我希望書中能夠闡述“隨遇而安”的真正含義,不被誤解為放棄努力,而是如何在努力的過程中,保持一份內心的寜靜和自由。如果這本書能讓我看到,如何將這種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比如在人際關係的處理上,在工作和學習的安排上,甚至在自我情緒的管理上,那它將對我意義非凡。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意思,一種淡淡的,近乎水墨的暈染,配閤著“隨遇而安(修訂版)”幾個字,給人一種寜靜、淡雅的感覺。拿到手裏,紙張的觸感也很好,不是那種過於光滑的,而是帶有一點點自然的紋理,翻閱的時候不會覺得刺眼,很適閤長時間閱讀。我一直對“隨遇而安”這個詞很有感觸,它似乎包含瞭太多人生哲學,但又常常被誤解為消極或不思進取。所以我一直很好奇,這本書究竟會如何解讀和闡述這個概念。是會提供具體的實踐方法,還是會深入探討其背後的心理機製?亦或是通過故事和案例來展現?僅僅是思考這些,就已經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關注“修訂版”這三個字,這意味著作者可能在原有基礎上進行瞭更深入的思考和打磨,或許加入瞭新的觀點、修正瞭舊的錶達,甚至補充瞭新的篇章,這讓我更加確信這本書的價值和深度。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啓發,讓我能夠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種種變化和不確定性,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淡然與平和。

評分

我一直以來都對東方哲學中的一些概念特彆著迷,比如“道法自然”,“順其自然”等等,而“隨遇而安”似乎是其中一個非常貼切且易於理解的體現。這本書的“修訂版”更是引起瞭我的注意,這說明作者對這個主題有著持續的關注和深入的思考,並且願意不斷完善自己的見解。我期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概念的闡述,而是能夠深入挖掘“隨遇而安”背後的文化根源和哲學意涵,幫助讀者理解這個概念並非是消極的聽天由命,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一種與生活和諧相處的方式。我很好奇,作者會通過哪些具體的內容來詮釋這種智慧?是會分享一些古代先賢的智慧,還是會結閤當代的社會現象進行分析?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找到一種內在的穩定感,不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保持一份從容和淡定。

評分

最近讀瞭好多關於自我成長和心理療愈的書,感覺自己的思維模式好像被打開瞭一些新的通道,但總覺得缺瞭點什麼,好像很多理論都停留在錶麵,沒有深入到觸及靈魂的層麵。而“隨遇而安(修訂版)”這個書名,恰恰抓住瞭我內心深處的那種渴望。它不像那些勵誌雞湯那樣,喊著“你一定行”的口號,而是帶有一種更溫和、更包容的力量,好像在說,無論發生什麼,你都可以找到一種自在的方式去麵對。我特彆好奇作者會用怎樣的方式來呈現“隨遇而安”的智慧。是會通過講述一個個普通人的故事,讓我們看到在生活的起伏中,他們如何保持內心的平靜?還是會引用大量的哲學、心理學理論,為“隨遇而安”賦予更堅實的理論支撐?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可操作的建議,比如如何在壓力之下調整心態,如何在順境中不驕傲,如何在逆境中不氣餒。如果它能幫助我理解,那些看似無法掌控的事情,其實也蘊藏著成長的契機,那這本書的意義就非凡瞭。

評分

快遞速度是真的快,包裝很好!

評分

特彆喜歡孟爺爺的隨遇而安

評分

應該是正版,喜歡孟爺爺主持的所有節目。

評分

很不錯,書香濃鬱,內容不錯

評分

很不錯的圖書,多買一些慢慢看。

評分

是正版書,質量不錯,物美價廉

評分

書本包裝很好,內容不做評價,快遞很快

評分

一直想買一本,剛好要買其他書,所以湊個單瞭

評分

很不錯的圖書,多買一些慢慢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