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继乐,王宇 编
图书标签:
  • 营养学
  • 健康
  • 中国居民
  • 膳食
  • 健康监测
  • 公共卫生
  • 流行病学
  • 统计
  • 慢性病
  • 健康报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ISBN:9787565914607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2810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7
字数:2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体能与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工作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定期开展人群营养监测是收集、分析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做好营养监测工作对进一步保障我国公众营养,实现中国人民的健康梦具有重要意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部分 绪论
一、调查背景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方法与内容
(一)调查对象
(二)抽样设计
(三)调查内容及方法
(四)调查时间和进度
四、样本代表性的评价
(一)监测城乡数与实际城乡数
(二)抽样样本与全国人口年龄构成的比较
(三)监测点变更情况
五、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及结果表述
(一)数据处理
(二)统计分析方法
(三)指标定义与评价标准
六、质量控制工作的组织与实施
(一)质量控制工作的组织和技术措施
(二)质量控制的内容和结果评价

第二部分 主要结果
一、调查样本人口基本情况
(一)监测人口规模
(二)样本人群特征
二、食物与营养素摄入状况
(一)食物摄人状况
(二)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量
(三)膳食构成
(四)人群食物消费模式
(五)母乳喂养状况
(六)小结
三、体格与营养状况
(一)体格测量均值及变化
(二)营养不良状况
(三)贫血状况
(四)超重和肥胖
四、行为和生活方式
(一)就餐行为
(二)身体活动状况
五、营养相关性慢性病
(一)平均血脂水平及血脂异常情况
(二)平均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

第三部分 主要发现与建议
一、主要发现
二、政策建议

附录
附录1 国家卫生计生委(原卫生部)文件
附录2 各省及各监测点工作队名单
附录3 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样本点与样本分布情况
附录4 2010-2013年工作照片

前言/序言

  营养是人类维持生命、生长发育和健康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人类体能与智能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工作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卫生保健水平和人口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公共卫生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不可缺少的基础信息。定期开展人群营养监测是收集、分析国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做好营养监测工作对进一步保障我国公众营养,实现中国人民的健康梦具有重要意义。
  营养监测是长期、持续、动态地收集人群食物消费、营养素摄入及相关营养状况资料,了解和掌握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的食物消费及营养素摄入状况及其发展趋势,科学指导食品生产、国民健康与消费的协调发展,为全民营养健康状况改善、食品生产及慢性病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技术支持。我国于1959年、1982年、1992年和2002年分别开展了四次有全国代表性的居民营养调查或监测,历年的调查结果对于了解我国城乡居民膳食结构、营养水平、相关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变化规律,评价城乡居民营养与健康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政府制定营养健康改善措施、疾病防治措施以及公共卫生政策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2010-2013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是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控制局领导、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组织实施的重大医改项目。总体方案是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2010年开展34个大城市点和16个中小城市点、2011年开展25个中小城市点和30个贫困农村点、2012年开展45个普通农村点的6岁及以上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3年开展55个监测点的O~5岁儿童及乳母的营养与健康监测,最后形成一个覆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5个监测点(150个6岁及以上人群监测点,55个0~5岁儿童和乳母监测点)约25万全人群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膳食营养与健康数据库。
  本次调查撰写的综合报告主要对这轮监测所获得的食物与营养素摄入、体格与营养状况、行为和生活方式及血脂和血压等营养相关性指标的现况及变化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这些结果将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关营养与健康策略提供重要数据。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 概述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是一部基于对中国居民营养摄入、健康状况及相关行为进行系统性、多维度监测而形成的权威性报告。该报告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实施,汇集了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营养与健康监测数据,旨在全面、深入地反映中国居民在这一时期内的营养与健康现状,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为国家制定更科学、有效的公共卫生政策和干预措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背景与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居民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饮食结构的转变,与营养不良相关的疾病(如贫血、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依然存在,尤其在部分弱势群体中;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了以肥胖、超重、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发病率快速上升,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主要因素。 在此背景下,建立并持续开展全国性的居民营养与健康监测体系,成为国家保障人民健康、提升全民健康水平的关键举措。2010-2013年的监测工作,是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它不仅承接了过往的监测成果,也为未来更长期的健康趋势研究奠定了基础。该报告的发布,对于: 掌握国情: 准确评估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的整体水平和变化趋势,识别重点人群和区域性问题。 科学决策: 为国家制定和调整营养、食品安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促进等方面的政策提供科学证据,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指导实践: 为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卫生服务、学校、社区等提供开展营养指导、健康教育和疾病干预的依据。 学术研究: 为国内外学者在营养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等领域的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资源。 公众认知: 提高公众对自身营养与健康状况的认识,引导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 主要内容与结构 本报告在结构上力求全面、系统,以下为报告可能包含的核心内容板块: 第一部分:总论 监测背景与目的: 详细阐述开展此次监测的宏观背景,如全球营养与健康挑战、中国国情变化,以及设立监测目标,例如了解中国居民宏量营养素和微量营养素摄入情况,评估常见营养缺乏症和超重/肥胖的流行状况,掌握主要慢性病的危险因素暴露水平,分析居民膳食结构、生活方式等与营养健康的关系等。 监测方法与组织实施: 详细介绍监测的设计理念、抽样方案(如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内容、数据采集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膳食回顾、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测等)、质量控制措施以及全国范围内的组织协调机制。这部分将体现报告的科学严谨性。 主要发现摘要: 概括报告中最核心、最引人关注的监测结果,如中国居民的平均能量摄入、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同地区、年龄、性别、社会经济地位人群的营养素摄入差异;超重、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慢性病患病率的总体水平和变化趋势;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老年人营养状况等。 第二部分:居民膳食与营养素摄入状况 能量与宏量营养素摄入: 分析中国居民的平均每日能量摄入水平,以及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三大宏量营养素的摄入比例。报告将可能细分到不同年龄组(如婴幼儿、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性别、城乡以及不同地区人群的摄入特征,并与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评估宏量营养素摄入的合理性。 微量营养素摄入: 深入探讨各类维生素(如维生素A、B族维生素、C、D、E等)和矿物质(如铁、锌、钙、碘、硒等)的摄入情况。报告会重点关注是否存在普遍性缺乏或过量摄入的微量营养素,分析其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并结合膳食来源进行分析。 食物消费模式与膳食结构: 呈现中国居民的食物消费总量、各类食物(如谷类、薯类、豆类、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油脂、糖等)的消费量及其变化趋势。通过分析食物消费模式,揭示当前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如食物多样性程度、精加工食品摄入比例、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消费情况等。 饮水与饮品摄入: 关注居民的饮水习惯,如饮水量、饮水来源,以及茶、咖啡、含糖饮料等其他饮品的摄入情况,探讨其对整体营养摄入和健康的影响。 第三部分:居民健康状况与主要健康问题 体格发育与营养不良: 儿童青少年: 详细报告各年龄段儿童青少年的身高、体重、头围(婴幼儿)等体格发育指标的分布情况,重点关注超重、肥胖、生长迟缓、消瘦、贫血(尤其是缺铁性贫血)等营养不良问题的流行率及其城乡、区域差异。 成年人: 分析成年居民的体重指数(BMI)分布,报告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并可能细分到腹型肥胖等。同时,也会评估成年人群中的营养缺乏症,如缺铁性贫血、碘营养不良等。 老年人: 关注老年人群的营养状况,如低体重、肌肉量减少、营养不足等问题。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流行状况与危险因素: 心血管疾病相关指标: 报告高血压、血脂异常(如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的患病率和控制情况。 代谢性疾病: 关注糖尿病(包括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和血糖控制水平。 呼吸系统疾病: 可能包含与空气污染、吸烟等相关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信息。 其他: 根据监测内容,可能还包括骨质疏松、某些癌症的初步筛查或危险因素暴露情况。 主要危险因素暴露: 膳食危险因素: 详细分析高盐、高脂、高糖、低膳食纤维、低钙、低铁等不健康膳食模式的暴露程度。 生活方式危险因素: 报告居民的体育锻炼习惯、吸烟(包括二手烟暴露)、饮酒、睡眠模式等行为的流行情况,以及它们与营养健康的关系。 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 探讨居住环境、空气质量、社会经济地位、教育水平等因素对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的影响。 第四部分:重点人群营养与健康分析 孕妇与哺乳期妇女: 关注孕产妇的营养摄入、贫血、体重增长等情况,以及对母婴健康的影响。 婴幼儿与学龄前儿童: 详细分析0-6岁儿童的生长发育、喂养方式、主要营养素摄入、常见营养缺乏病(如佝偻病、缺铁性贫血、维生素A缺乏等)的防治情况。 学龄儿童与青少年: 重点关注该年龄段的生长发育、超重肥胖、视力健康、学习能力相关的营养支持等。 老年人: 深入分析老年人的营养摄入特点、慢性病合并情况、老年综合征(如肌少症、认知功能下降)的营养干预等。 特定职业或区域人群: 若监测包含,则会分析某些特殊职业(如重体力劳动者)或特定区域(如偏远地区、民族聚居区)人群的营养健康特点和挑战。 第五部分:综合分析与讨论 营养与健康趋势分析: 对比历次监测数据(若有),分析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在2010-2013年间的变化趋势,识别哪些问题正在改善,哪些在恶化,哪些保持稳定。 主要问题成因探讨: 结合社会经济发展、饮食文化变迁、生活方式改变、食品供应体系等多种因素,深入分析造成当前营养与健康突出问题的深层原因。 营养与健康指标的关联性分析: 探讨不同营养素摄入、膳食模式、生活方式与各类健康结局(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之间的统计学关联。 与国际同行的比较: 将中国居民的营养健康水平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和优势。 第六部分:对策建议与展望 公共卫生政策建议: 基于监测结果,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例如: 营养政策: 强化全民营养教育,推广健康膳食指南,制定营养强化食品标准,加强对婴幼儿配方食品、老年人营养补充品的监管。 疾病预防控制: 加大对慢性病(特别是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的早期筛查和干预力度,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倡导减盐、减油、减糖。 食品安全与营养监管: 健全食品营养标签制度,规范食品生产,打击虚假宣传。 健康促进: 倡导适度运动,营造健康生活环境,关注心理健康。 科研与监测体系展望: 提出未来营养与健康监测工作的方向,如加强对新兴营养问题的研究(如微塑料、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影响),完善监测网络,提升数据应用能力,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报告价值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的价值在于其数据的权威性、内容的全面性和分析的深度。它不仅仅是一份统计数据汇编,更是一部反映中国居民健康图景的“体检报告”,是国家认识自身健康状况、规划未来发展蓝图的基石。报告中的结论和建议,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数年内中国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以及全民健康素养的提升。对于从事相关研究的学者、服务于公众健康的专业人士,乃至每一位关注自身健康和国家发展公民而言,这份报告都将提供宝贵的信息和深刻的洞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位长期关注中国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2010-2013年,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缩影,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健康观念都可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而这份《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正是记录了这一时期国民健康状况的“时代画卷”。我特别期待报告中关于不同地区、不同收入群体、不同教育程度居民在营养摄入和健康水平上的差异性分析,这有助于揭示健康不平等现象,并为有针对性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报告中对与营养相关的疾病,如肥胖、超重、贫血、维生素缺乏等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这些疾病的分布特征。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反映当前国民的健康现状,更能为未来的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

评分

我刚拿到这本书,还未深入阅读,但从封面和初步浏览来看,这本《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的体量和内容深度就足以让人震撼。作为一名曾经参与过一些健康调查项目的朋友,我深知这类综合性报告的编写需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财力,以及背后所代表的严谨科学态度和庞大的数据支撑。报告涵盖了2010年至2013年这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间跨度对于观察宏观健康趋势至关重要。我非常好奇报告会如何呈现当时的居民营养摄入情况,例如,是否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的问题,同时高能量、高脂肪的摄入是否成为了新的挑战?在健康方面,我想重点关注报告中关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数据,以及影响这些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例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另外,报告中对老年人口和儿童青少年群体的健康状况的关注,也是我非常看重的,因为他们是社会最需要关爱的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

评分

我一直对人口健康数据和趋势分析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像《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这样汇聚了四年数据的权威性报告。我拿到这本书后,第一时间就翻看了目录和一些图表,初步感受到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和专业性。我个人非常关注的是报告中关于膳食结构变化的分析,例如,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们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是否在向更健康的方向调整?加工食品和外卖的普及是否对居民的整体营养质量产生了影响?其次,报告中关于慢性病的监测数据,尤其是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率、患病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是我最为期待的部分。我希望从中了解在2010-2013年这段时间内,这些主要健康杀手在中国的发展态势,以及是否存在某些地域性或人群性的特征。另外,对于孕妇、婴幼儿等特殊人群的营养和健康状况的关注,也是我非常看重的内容,这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质量。

评分

这是一份我期待已久的研究报告,终于拿到手中,感觉沉甸甸的,不仅仅是书本本身的重量,更是其中蕴含的丰富数据和深度洞察。作为一名对中国公共卫生领域和国民健康状况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非常关注官方发布的这类权威性报告。2010-2013年这四年,正是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方式发生显著变化的时期,这段时间内的营养与健康数据,无疑能反映出当时中国居民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阅,了解那些隐藏在数字背后的故事,例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人们的饮食结构是否发生了积极变化?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在这四年里是上升还是下降?儿童的生长发育状况又如何?这份报告的综合性,意味着它不仅仅罗列数据,更可能包含了对这些趋势的深入分析、原因探讨,甚至可能对未来的政策制定提出建议。我尤其期待其中关于城乡差异、不同年龄段人群以及特定地区居民的详细数据,这能帮助我更立体地理解中国居民健康状况的复杂性,并引发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评分

拿到《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3年综合报告》这本书,我第一反应就是它承载了中国居民在那个特定时期内健康状况的真实写照。对于我这样一个希望从宏观层面了解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读者来说,这类数据详实、分析深入的报告具有极高的价值。我非常好奇报告会如何展现这四年间,居民在食品消费结构上的变化,例如,肉类、蔬菜、水果、谷物等各类食物的摄入量变化,以及城乡之间、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的差异。同时,我特别关注报告中关于慢性病流行情况的统计数据,特别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我想了解它们的增长趋势以及主要的危险因素。此外,报告中对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状况的监测,以及老年人群的健康状况评估,也是我非常看重的内容,它们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