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困境与发展》从文化生态的视角,以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为研究个案,采用田野考察、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探究民族体育生态系统的内外部关系,直面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的现实困境,找到民族体育自身内部关系不够协调、外部沟通不够顺畅的原因,透析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困境的表现、特征与根源,强调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诉求,梳理和归纳民族体育生态发展个案的成功经验,探索出一种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和谐、平衡的状态,建构了民族体育的生态发展模式理论,并提出了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困境突破的基本思路和实践措施。
作者简介
李延超,1971年生,教育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学博士后,上海体育学院体育管理系系主任,副教授。一直从事民族体育文化方向的研究,具有多年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术经历和实践经验,对我国民族体育研究的现状和趋势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并有超过450天实地调研的田野经历。独撰或作者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篇,主编《运动休闲管理》、《中国民族民间体育赛事研究》,参编《体育人类学》、《民族传统体育概论》等学术著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博七后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项目;参与大理体育文化发展规划制订、我国健身气功的现状调查等多项横向课题。先后参加了世界民族学人类学大会、北美体育社会学年会、亚洲体育人类学论坛、海峡两岸体育运动史学术研讨会、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等莺要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等。
内页插图
目录
从文化生态看民族体育:一个立体的人性观照
前言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四、研究的创新点
五、调查区域选择
第一章 文化生态理论及其应用拓展
一、文化生态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国外文化生态学发展概述
(二)国内文化生态学研究概况
二、文化生态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文化生态的含义、构成及分类
(二)文化生态的特征与运行机理
(三)文化生态的变迁与失衡
(四)文化生态的保护与发展
三、运用文化生态理论开展研究的意义
四、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主题与着力点
(一)文化生态理论的研究主题
(二)文化生态理论研究的着力点
五、文化生态理论的应用拓展
(一)民族文化生态
(二)民族体育文化生态
第二章 民族体育的项目特点和生态发展定位
一、民族体育的项目特点
(一)依托自然,协调身心
(二)形式多样,意境和谐
(三)健身效果明显,富含养生知识
(四)休闲品位高,娱乐效果好
(五)文化底蕴深厚,民族特征显著
二、民族体育的生态发展定位
(一)传播生态思想
(二)引领健康潮流
(三)促进休闲生活
(四)传承民族文化
(五)开拓体育市场
(六)扩大体育人口
(七)带动文化消费
(八)维护社会稳定
第三章 民族体育的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特征
第四章 民族体育的文化生态现状
第五章 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的困境及其根源
第六章 困境之后的思考:民族体育发展的生态诉求与理性思考
第七章 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机遇: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
第八章 启示与借鉴: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发展的案例分析
第九章 困境突破与发展的根本出路:民族体育生态发展模式的提出
第十章 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走向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是维系民族存在的根本,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凝聚的纽带,是促进民族进步的思想保证和精神载体,其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没有传统文化,就没有了根,就不知道自己来自哪里,更不知道自己去向何方。
文化的生态平衡是维系文化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精神家园的最终保证。文化生态学是建立在文化学和生态学基础上的一门新兴交叉性学科,就文化自身来说,文化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联系的、动态的,这与生态是不谋而合的,可以说文化与生态是具有共性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优秀的民族文化是一代代人长期积累的精华,极大地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民族文化,对内是各民族的精神家园,能够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则发挥着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保持社会安定的作用,能够增强民族亲和力和影响力。自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同时受经济全球化和消费型文化的冲击,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正在加快流失,许多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我国文化多样性优势正在不断丧失,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现状堪忧。
民族体育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个生态系统,民族体育文化也是如此,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的发展问题,属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民族文化复兴、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一个需要重要内容。如何实现民族体育的生态维护和快速发展,保护和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体育权利和体育利益,值得认真思考。20世纪50年代后以斯图尔德为首的美国文化生态学派提出了“文化生态”的理念,其主旨就是以一种类似自然生态的概念,把人类文化的各个部分看成是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而正是这样互相作用的方式才使得人类的文化历久不衰,导向平衡。基于以上的考虑,本研究选择“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困境与发展”作为研究主题,多次深入西南民族地区,就民族体育文化生态进行实地考察,并围绕以下主题展开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一是民族体育的文化生态现状及困境分析,包括困境分类、表现、特征及其根源;二是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发展的诉求、困惑与理性思考;三是民族体育文化生态困境的突破思路与措施等。
恩格斯说过“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①”透析民族体育文化生态的困境及根源,探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符合民众基本需求的民族体育生态发展模式,是对党和国家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的有力呼应,这对于破解当前民族体育生态危机的困局、修复和保护民族体育文化生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乡土的韵律:中国乡村体育的百年回响》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追溯中国乡村体育百年来的发展脉络,以史为鉴,探究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面临的挑战以及蕴含的巨大潜能。作者以深厚的田野调查和扎实的史料考证为基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乡村体育图景,展现了中国农民在劳作之余,如何通过体育活动传承文化、维系社群、调适身心,并与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互动。 第一章 乡土体育的萌芽与演变:从农耕文明到近代社会 本章聚焦于近代以前,中国乡村体育的初步形态。我们将考察农耕文明中与生产生活紧密结合的体育活动,如农事技艺的演练、节庆祭祀中的习俗性体育、以及民间武术的传承。这些活动不仅是体能锻炼的方式,更是承载着地方认同、宗教信仰和道德教化的重要载体。随着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乡村经济结构、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的乡土体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本章将梳理这一时期的社会思潮对乡村体育的影响,考察西方体育观念的传入以及其在中国乡村的早期实践,并探讨民间体育在应对时代变迁中所展现出的生命力。 第二章 乡土体育的传承与创新:共和国初期的探索与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体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本章着重分析在国家政策导向下,乡村体育如何被纳入国家体育发展体系,以及其在基层社会的推广与实践。我们将探讨不同历史时期(如建国初期、农业合作化时期、人民公社时期)的体育政策如何影响乡村体育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和普及程度。同时,本章也将关注在这一时期,乡村体育在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以及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此外,还将探讨在集体主义和国家主导的背景下,乡村体育如何吸收和改造传统体育项目,并形成新的特色。 第三章 乡土体育的变迁与复苏:改革开放后的挑战与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乡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经济变革。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口的城市化迁移、以及农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都对传统的乡村体育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本章将深入分析市场经济对乡村体育的冲击,例如体育资源分配的不均、商业化运作的引入及其对传统体育生态的影响。同时,也将关注改革开放后乡村体育的变迁,包括部分传统体育项目的式微,以及新兴体育活动的出现。然而,困境之中也孕育着新的希望。本章还将探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乡村体育如何开始出现复苏的迹象,例如农民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地方政府对乡土体育的重新重视、以及乡村旅游与体育的结合等。 第四章 乡土体育的多元主体:农民、村落与国家 乡村体育的发展并非单一力量推动,而是由多元主体共同塑造。本章将聚焦于乡村体育的几个关键主体,深入分析他们在中国乡村体育体系中的角色、互动关系以及各自面临的挑战。首先,我们将考察农民作为乡村体育最根本的参与者和传承者,他们的体育需求、参与热情、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体育实践。其次,我们将探讨村落作为乡村体育的传统载体,村规民约、地方习俗、以及村落组织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最后,我们将分析国家在乡村体育发展中的宏观调控作用,包括政策制定、资源投入、以及对体育文化的引导。本章将通过分析这些主体的互动,揭示乡村体育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复杂性。 第五章 乡土体育的文化基因:传统、习俗与身份认同 本章将深入挖掘乡土体育所蕴含的深层文化基因,探究其如何与中国传统文化、地方习俗以及农民的身份认同紧密相连。我们将考察大量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分析其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如何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例如与祈福、祭祀、军事训练、以及社交娱乐等方面的关联。同时,本章还将重点探讨乡土体育在维系和塑造农民的身份认同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乡土体育如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凝聚乡土情感、以及构建地方归属感的重要方式。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研究,展现乡土体育如何成为乡村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延续的生动载体。 第六章 乡土体育的实践智慧:民间组织、传承人与创新活力 本章将聚焦于乡村体育实践中的具体智慧与创新力量。我们将深入考察在缺乏宏观政策支持或资源投入的情况下,民间力量如何通过自发组织、口传心授等方式,顽强地维系和发展着乡土体育。我们将重点介绍那些默默奉献的民间体育组织,以及那些承载着宝贵技艺和知识的传承人,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乡村体育生命力的最佳证明。同时,本章还将探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土体育的创新活力体现在何处。例如,如何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理念相结合,如何利用新媒体传播乡土体育文化,以及如何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体育旅游产品等。这些实践智慧和创新活力,为乡村体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第七章 乡土体育的未来图景:挑战、机遇与发展路径 面对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乡土体育的未来发展将走向何方?本章将对前面章节的分析进行总结和升华,并对乡土体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我们将系统梳理当前乡土体育面临的主要挑战,例如城乡差距拉大、年轻人体育参与度下降、传统技艺后继乏人、以及文化传承的困境等。同时,也将深入分析乡土体育所蕴含的巨大发展机遇,例如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全民健身理念的普及、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等。基于对挑战与机遇的辩证分析,本章将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包括加强政策扶持、促进多元投入、创新传承方式、融合现代科技、以及构建可持续的乡土体育生态系统等,为乡土体育的复兴和繁荣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结语 《乡土的韵律:中国乡村体育的百年回响》是一次对中国乡村体育深沉的文化回望,也是一次对乡土体育生命力的有力证明。本书试图拨开历史的迷雾,展现乡土体育在民族文化基因中的重要地位,探究其在时代变迁中的坚韧不拔,并为乡土体育的未来发展提供深刻的思考和宝贵的借鉴。它不仅是对中国乡村体育史的一次全面梳理,更是对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生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