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郡国分治的考古学观察:以关东地区汉代墓葬为中心

汉代郡国分治的考古学观察:以关东地区汉代墓葬为中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蓉 著
图书标签:
  • 汉代史
  • 考古学
  • 墓葬研究
  • 关东地区
  • 郡国分治
  • 社会考古学
  • 物质文化
  • 汉代社会
  • 历史考古学
  • 区域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20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662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8
字数:48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汉初,郡国并举,形成了政体上的东西分治。本文以考古学资料为中心,在传统制度史研究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与政治因素的互动中再度观察汉代的郡国制问题。通过对关东地区汉墓的综合研究,探讨了关东汉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脉络,揭示出当地汉文化发展的渐进改良模式。进而,通过与两汉政治环境变迁的对照,指出汉代制度层面的郡国分治与社会文化的东西异制相互影响,移风易俗,平稳而有效的整合了地域差异显著的关东之地。

作者简介

  宋蓉,女,1981年11月生于新疆乌鲁木齐。2000~2009年就读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2009年以来任职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以秦汉考古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及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各一项。刊发《南阳地区汉代墓葬研究——兼论南阳地区汉文化的形成》《汉代胶东半岛、辽东半岛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海路交流的考古学例证》等论文20余篇。

目录

序……………………………………………………………………………… 1

绪论…………………………………………………………………………… 1

第一节  本文研究的史学背景………………………………………… 1

第二节  史学研究成果概述…………………………………………… 4

第三节  本文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界定及研究方法 ………………7

第四节  关东汉墓发现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14

上篇 关东东部地区汉墓研究

第一章  关东东部汉墓的形制、随葬品类型与墓葬的分类、分区 … 23

第一节  墓葬形制的类型 ……………………………………………23

第二节  随葬品的类型 ………………………………………………36

第三节  关东东部汉墓的分类 ………………………………………50

第四节  关东东部汉墓的分区 ………………………………………56

第二章  冀中南区汉墓的分期、文化因素分析及相关问题……………63

第一节  典型随葬品类型分析与墓葬分期 …………………………64

第二节  墓葬文化因素属性分析 ……………………………………75

第三节  四类墓葬的文化因素构成分析 ……………………………86

第四节  相关问题讨论 ………………………………………………92

第三章  鲁北区汉墓的分期、文化因素分析及相关问题………………96

第一节  典型随葬品类型分析与墓葬分期 …………………………98

第二节  墓葬文化因素属性分析………………………………… 105

第三节  四类墓葬的文化因素构成分析………………………… 115

第四节  相关问题讨论…………………………………………… 120

第四章 鲁南苏北皖北豫东区汉墓的分期、文化因素分析及相关

问题……………………………………………………………… 126

第一节  典型随葬品类型分析与墓葬分期……………………… 127

第二节  墓葬文化因素属性分析………………………………… 145

第三节  四类墓葬的文化因素构成分析………………………… 156

第四节  相关问题讨论…………………………………………… 161

第五章  上篇小结………………………………………………………166

第一节  关东东部各阶层的发展与政治变迁…………………… 166

第二节  关东东部的考古学文化格局与王国疆域……………… 170

下篇 关东西部地区汉墓研究

第一章  关东西部汉墓的形制与墓葬的分类、分区 ……………… 175

第一节  墓葬形制分析…………………………………………… 175

第二节  关东西部汉墓的分类…………………………………… 181

第三节  关东西部汉墓的分区…………………………………… 183

第二章  晋中南豫北区汉墓的分期、文化因素分析及相关问题 … 186

第一节  典型随葬品类型分析与墓葬分期……………………… 188

第二节  墓葬文化因素属性分析………………………………… 199

第三节  三类墓葬的文化因素构成分析………………………… 207

第四节  相关问题讨论…………………………………………… 211

第三章  豫西南鄂北区汉墓的分期、文化因素分析及相关问题 … 218

第一节  典型随葬品类型分析与墓葬分期……………………… 219

第二节  墓葬文化因素属性分析………………………………… 230

第三节  三类墓葬的文化因素构成分析………………………… 236

第四节  相关问题讨论…………………………………………… 239

第四章  下篇小结…………………………………………………… 244

第一节  关东西部各阶层的发展与政治变迁…………………… 244

第二节  关东西部的考古学文化格局与汉郡设置……………… 247

结语:汉代郡国分治的考古学观察 ………………………………… 248

第一节  郡国分治与各阶层发展………………………………… 248

第二节  东西分异与郡国异制…………………………………… 252

第三节  地域文化的整合与汉文化的形成……………………… 254

附录……………………………………………………………………… 259

参考文献………………………………………………………………… 424

后记……………………………………………………………………… 434

前言/序言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古代人们活动留下的物质遗存,研究者可以通过这些物质遗存来了解古代人们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生活,同时考古学研究还主张“透物见人,以物论史”,这个“人”不仅包括创造、使用考古学遗存的那些具体的人,也包括由那些具体的人所组成的社会,以及这个社会的经济、政治、精神文化等方方面面。这里的“史”也不仅仅是指那些历史上发生的具体事件,还包括了这些历史事件是怎样发生的,以及为什么会发生等隐含在历史事件背后的诸多问题。因此,“透物见人,以物论史”,不仅是中国考古学与生俱来的使命之一,更成为历史时期的考古学研究所追求的境界。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其自身的政治制度为范本,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国家,使得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血缘封建政治,转向以非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地缘政治,实现了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从封国到帝国的转变。这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转变,正因如此,有学者指出对于秦始皇统一事业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不论作出多么高的评价都不过分。不过秦王朝的统治仅仅维持了15年,经过秦末的楚汉战争,当西汉王朝建立之始,统治者面临着如何对广大的帝国疆域进行控制和管理时,却并不认为中央集权制的帝国是最理想的政治体制,在“封建”和“郡县”之间左右权衡,最终选择了“郡国并行”,使得汉王朝的疆域内形成了东部王国、西部郡县的分治局面,这种局面从制度的层面一直延续至汉末。为什么西汉初年未能延续秦王朝所建立的郡县制度,而是出现了“郡国分治”的反复?“郡国分治”为汉王朝的统治带来了什么?这些始终都是史学家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而《汉代郡国分治的考古学观察———以关东地区汉代墓葬为中心》一书,则是从考古学的视角,以对关东地区大量汉代墓葬的研究为基础,尝试对汉代“郡国分治”这一中国历史上关乎政治制度的重要历史事件作出考古学的解读。

  在本书中,作者分别从东部王国区和西部汉郡区汉墓的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入手,通过观察墓葬形制和随葬品的变化,建立起两个地区汉代墓葬的时空框架和层次结构。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墓葬中出现的不同文化因素进行分析,对各区的区域性文化特征和不同类别墓葬的阶段性变化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指出郡国分治对王国地区和汉郡地区的各阶层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汉初的郡国分治与不同地域存在的文化差异具有一定关系;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政治主导原则对政区设置日渐起到决定性作用。最后,作者将考古学研究与历史学解释相结合,指出汉代的郡国分治在政治层面,建立了一套适应集权统治的新制度,在社会文化层面,则平稳而有效地统合了地域差异显著的关东之地,从而得以实现汉代政治与文化的大一统。

  《汉代郡国分治的考古学观察———以关东地区汉代墓葬为中心》一书最终讨论的问题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但其基础实为踏踏实实的考古学研究,这集中地表现在作者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所进行的类型学研究上。首先,作者在具体的类型学分析中,不论是划定类型,还是确认式别,原则明确,表述清楚,为后文进行分期和文化因素分析提供了非常好的基础,并据此建立了关东地区汉代墓葬分期与年代的标尺。其次,作者根据关东地区东、西两区的差异,分别采用了不同的表述方式。东部地区划分出的冀中南、鲁北和鲁南苏北皖北豫东三区因在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上表现出较多的共性,遂首先建立了统一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类型学体系,然后分别就各区出现的墓葬形制和典型随葬器物的形态演变进行讨论。西部地区划

  分出的晋中南豫北区和豫西南鄂北区,在随葬器物的类型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别,从而分别在两区中对该区的典型随葬器物进行类型学的分析。若将上、下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似乎有不甚统一的感觉,但这却是作者在对关东地区4000余座汉代墓葬进行了深入的观察和分析之后,依考古学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而采取的处理方式,也不失为本书的一大亮点。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考古学研究所取得的具体成果,不仅结合相关文献记载,还积极实践了“透物见人,以物论史”的理念,如通过不同类别墓葬的发展变化看到其所反映的社会各阶层的变迁,通过汉墓共性因素与不同文化因素的消长来说明文化传统和政治因素对汉代政区设置所产生的影响等,从而对所观察到的汉代郡国分治下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进程都提出了颇具新意的观点。

  如果说本书还存在一些不足的话,那就是作者将关于西汉初年各地在文化传统上所存在的差异与实行郡国分治这样一种政治体制之间关系的讨论置于郡国分治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之后,而从历史发展的逻辑过程看,当是郡国分治在前,其对社会各阶层的影响在后。不过,汉代初年之所以选择郡国分治这样一种政治体制,正如作者所说,这是一个涉及到汉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的历史问题,而本书是尝试从考古学的视角对这一历史问题进行解读,选择将政治制度对社会各阶层人群及其文化的影响放在首位,也许正是作者意在说明可以透过考古学的研究去说明政治与社会、政治与文化之间关系的一种选择。当然,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本身即非常复杂,也不是这一本书就能够解决的学术问题,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使得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能够进一步深入。

  《汉代郡国分治的考古学观察———以关东地区汉代墓葬为中心》一书是以作者宋蓉的博士学位论文为基础修改而成的。宋蓉于2004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当年即因学习成绩优秀被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两年后又因在硕士学习期间表现优异直接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我作为宋蓉的硕士和博士的指导老师,曾担心她会因为直博而缺少撰写硕士学位论文的训练,从而影响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宋蓉天资聪慧,思维活跃,学习上又十分努力刻苦,在攻读博士期间她对汉文化的形成、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的转变、古代中国从封国到帝国发展道路的转变等问题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我们通过多次讨论最后决定以“通过对汉代墓葬的考古学研究探索汉代郡国分治这一政治制度”作为她博士论文的主要方向。在收集资料和撰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她表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对学术的执着和对问题的敏锐的观察力。作为研究的基础材料,具备条件的汉代墓葬有4000多座,要对这些墓葬进行整理,制作卡片,建立墓葬登记表,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进行类型学分析,工作量之大是可以想像的;在进行这些基础工作的同时,她一直都在思索怎样通过考古学研究去阐释重大的历史问题,并最终抓住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在历史变迁的大背景下去阐释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一方面是文化可以影响政治决策,另一方面则是当政治决策发挥作用时反过来会主导文化。遵循着这样的研究思路,宋蓉完成了博士论文并顺利地通过了答辩。可贵的是,在她已经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仍然没有停止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从这本书可以看出,或是由于材料的更新,或是由于研究的深入,相比于博士论文,她对其中的许多问题都进行了相应的补充和修正,如对胶东半岛海陆交流问题的补充,对晋中南豫北区与豫西南鄂北区地域文化差异的认识等,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出宋蓉治学的严谨和对学术的追求。

  我非常高兴看到《汉代郡国分治的考古学观察———以关东地区汉代墓葬为中心》一书的顺利出版,这是对宋蓉在漫长的学术道路上孜孜以求、不断探索的最好回报,也欣喜于透过此书的出版看到了中国考古学界又一个新秀的成长,更期盼着在不远的将来,宋蓉还会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远,取得更大的成就,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滕铭予

  2016年6月16日于长春融创


楚简的流变与秦汉律令的整合:以出土文献为视角的考察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关键的转型时期——战国晚期至秦汉之际,特别是楚地出土文献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我们将聚焦于简牍、帛书等出土文字材料,剖析楚文化传统如何与秦帝国自上而下的统一律令和制度进行碰撞、适应与最终的融合。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旨在通过对考古文本的细致解读,重构一个动态的、多层次的社会与法律体系的构建过程。 第一部分:楚简的整理与地域性法律传统的残留 本书的首章致力于对近年来新发现和已整理的楚地战国晚期及秦代早期的简牍材料进行系统的梳理。这部分工作是理解后续分析的基础。我们关注的重点并非仅仅是文献内容的翻译,而是文本的物质形态、书写风格以及其所反映的行政实践。 我们首先考察了部分包含有“编”或“策”的文献组合,探讨了楚国原有的司法和行政记录方式。楚国长期以来保持着独特的政治文化和书写传统,即使在秦统一后,其地治理依然需要依赖于对既有制度的理解和运用。通过对比不同墓葬出土的竹简,例如荆门郭店楚简后期材料与睡虎地秦简的对比,本书揭示了楚地官僚在执行秦律时的“本地化”倾向。 具体而言,本书细致分析了楚简中有关“职官”和“赋役”的记载,探讨了楚国地方行政体系的残余如何被整合进秦郡县制中。这包括对楚国特有的土地登记和人口管理术语的考辨,以及这些术语在秦简中是如何被替换或保留的。我们认为,这种残留并非简单的文化惰性,而是帝国初期有效治理的实用性选择。 第二部分:秦律的文本化与区域适应性 第二部分将目光投向睡虎地秦简所代表的秦代统一律令体系。本书认为,秦律的成功不在于其内容的绝对创新,而在于其高效的文本化和跨区域的标准化。然而,这种标准化在实际执行中必然面临地域差异的挑战。 本书详细比较了秦律中关于“盗”、“田律”、“语”等核心内容的文本差异,特别是那些可能源于楚地或东方六国旧俗的条款。我们提出一个核心论点:秦律在关东地区(即秦统一后的东方六国故地)的推行,并非一蹴而就的文化替代,而是一个“打补丁”和“解释权下放”的过程。 通过对秦简中“亭盾”和“吏文书”的分析,本书探究了基层文吏在理解和执行中央律令时所产生的偏差和补充性规定。例如,在涉及某些特定物产(如特定品种的丝绸或陶器)的惩罚标准上,秦律文本可能保持了抽象性,而地方行政文书则提供了具体的、适应当地生产环境的量化标准。这些地方性的“解释”构成了理解秦汉律令在地方层面运作的关键。 第三部分:从“律”到“科”:秦汉法律的演变与习惯法的边缘化 本书的第三部分探讨了秦亡汉兴之际,法律制度从秦制的严苛“律”向汉代更具弹性的“科”和“令”的转变。这种转变深受社会对秦朝暴政反思的影响。 我们重点分析了与民生关系密切的法律条文,如“赎刑”制度的出现和发展。通过出土的汉代早期简牍,特别是与司法文书相关的材料,本书追溯了“科”这一法律形式的兴起。这表明,汉代统治者试图在维护中央权威的同时,缓和与地方士绅阶层以及普通民众之间的关系。 此外,本书还专门设置了一章,探讨习惯法(或曰“乡义”)在汉代法律体系中的地位。虽然官方文献强调大一统的律法,但考古发现的行政文书和私人信函暗示,在一些不涉及重罪的民事纠纷和地方人际关系的处理中,传统的地方性规范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本书试图界定这种“民间法”与“国家法”的互动边界。 第四部分:制度的重塑:楚文化在汉代法律中的深层烙印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拉长,考察楚地文化基因如何在汉代制度的框架内获得新生。汉朝的统治者,特别是汉高祖刘邦,其统治基础与楚地有深厚的联系,这使得楚地的传统文化在汉代初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默许和保护。 本书通过对汉代早期官方文书中的特定词汇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发掘了楚文化对汉代行政语言和礼仪规范的渗透。例如,在与祭祀、丧葬相关的行政许可审批中,汉代文书所引用的标准往往带有明显的楚地色彩,这与关中核心地区的标准存在微妙的差异。 总结而言,本书通过对秦汉之际出土文献的跨时空、跨区域的比较研究,旨在揭示一个统一国家在构建过程中,中央集权如何巧妙地吸纳、改造和整合了前代的地域性法律与行政经验。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法律史著作,而是一部关于权力、文本与地方社会互动的考古学阐释。读者将通过这些尘封的竹简和木牍,看到一个帝国的制度如何从碎裂走向整合,以及地域文化如何在宏大叙事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引人注目,那种沉稳的青灰色调,搭配着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汉代。我原本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教科书上那些冰冷的文字和宏大的叙事,比如丝绸之路的开辟、儒学的兴起等等,但这本书的视角显然更为细微和独特。它没有直接去论述那些帝王将相的功过是非,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袤的地下世界——那些沉睡千年的汉代墓葬。这种“考古学观察”的切入点,让我感到非常耳目一新,它暗示着我们不再是站在高处俯瞰历史,而是要躬下身子,去触摸那些具体的、有形的存在。我期待着作者如何通过墓葬的形制、随葬品的组合,甚至是墓葬的方位和布局,来重新解读那个时代社会权力结构的微妙变化,特别是关东地区作为核心腹地的独特演变,这无疑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索,远非泛泛而谈的历史概述所能比拟。

评分

初翻开绪论,我就被作者那种严谨而又带着些许探索激情的笔调所吸引。这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学术报告,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现场发掘者”在娓娓道来他的发现与思考。他对“郡国分治”这一政治议题的关注,并非仅仅停留在文献记载的框架内,而是试图用考古学证据来构建一个更为立体的图景。我特别留意到他对墓葬等级与地方豪强势力之间关系的探讨,这背后隐藏的,是对权力如何渗透到社会最底层,又是如何通过物质文化来彰显和固化的深刻关怀。例如,作者似乎花了大量篇幅去对比不同区域墓葬的结构差异,这种对比手法,非常有效地突显了地理环境和地方经济基础对政治形态的潜在影响。读到这里,我仿佛也化身为一名考古队员,在黄土之下,试图拼凑出汉代社会肌理的真实纹理,感受那种历史的厚重感与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读完后,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扎实、深刻且充满启发性。它成功地将一个相对枯燥的政治史议题——郡国分治——转化成了一场生动的考古学可视化实践。作者没有给出简单的“是”或“否”的结论,而是提供了一套缜密的分析工具和详实的证据链,引导读者自己去构建历史认知。对于那些真正对汉代社会结构和物质文化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珍贵的指南。它像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理解汉代社会复杂权力网络的一扇侧门,让我对未来的相关研究充满了期待,也让我对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历史遗存,抱有了更加敬畏和好奇的心情。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相较于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著作,显得更为平易近人,但其学术的深度却丝毫未减。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平衡学术的严谨性与读者的可读性之间的矛盾。他引用了大量一手田野资料,对于每一个具体的遗址和墓葬都有细致入微的描述,但又不至于让人陷入数据泥沼而迷失方向。我尤其欣赏其中一些关于器物组合的解读部分,它展示了一种极强的跨学科整合能力,将陶器、漆器、青铜器甚至钱币的细节,巧妙地编织进对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认同的分析之中。这种由物及人的研究路径,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汉代生活场景的想象空间,让我明白了,那些冰冷的砖石和陶片,其实是记录时代变迁最忠实的“无声证人”。

评分

整本书的逻辑推进非常清晰,从宏观的区域划分到微观的器物分析,层层递进,像剥洋葱一样,不断揭示出历史的深层结构。关东地区,作为汉代政治经济的重心,其墓葬的变迁必然反映了中央与地方关系中最微妙的拉锯战。我注意到作者在讨论某些特定类型墓葬时,似乎暗示了一种地方文化对中央礼制的一种“选择性吸收”或“在地化改造”,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远比简单地将墓葬分为“高等级”或“低等级”要来得有价值。它促使读者思考:在统一的帝国框架下,地方精英是如何通过物质符号来巩固其社会地位和文化自信的?这种对“地方性”与“帝国性”互动关系的关注,是本书最令人称道之处,它让整个汉代史的研究不再是单一线性的,而是充满了张力和趣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