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时代的史学写作/大象学术译丛

全球时代的史学写作/大象学术译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林恩·亨特 著
图书标签:
  • 史学写作
  • 全球史
  • 历史理论
  • 学术译著
  • 文化研究
  • 大象学术
  • 译丛
  • 历史方法
  • 全球化
  • 知识分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ISBN:978753478483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94990
品牌:大象出版社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象学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6
字数:1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全球时代的史学写作》汲取了广泛的人文社会科学与生物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发人深省第概要梳理了今日史学家所处的位置以及未来可能的形成。该书生动活波、引人入胜,有助于新老史学工作者理解本学科的新进展。

作者简介

林恩·亨特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杰出的研究型教授,曾任美国历史学会主席。她著作等身,包括《人权的发明》《历史的真相》等。目前她定居于洛杉矶。

目录

导 言 史学的变奏

第一章 文化理论的兴衰

第二章 全球化的挑战

第三章 反思社会与自我

第四章 新宗旨 新范式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文化理论备受青睐,这是因为它们展现了通常历史写作中所具有的令人折服的历史批判精神。二战结束以来,主要有四大史学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年鉴学派以及特别流行于美国的身份认同政治。它们都遭到了这样或那样的众多文化理论的攻击。一些人可能会质疑这四大范式是否可以等同于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在其科学革命的本质分析中所表达的“范式”的含义,也正是他将这一术语传播开来。自1962年他极具影响力的著作问世以来,学者们就开始讨论这一术语的准确含义及对其他领域的适用性。该术语之所以能够广为传播,是因为它十分好用,所以,我毫不迟疑地使用了该词,当然,读者理应知晓我对该术语的界定。就“范式”而言,我的定义是指历史发展进程的总体叙述或元叙事。它包括:(1)一个由左右着意义的各要素所构成的等级体系,(2)这一等级体系进而为研究确立了议程,也就是,影响了被认为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选择以及适合于这些问题的研究路径之运用。

  即便为数不少的学者可能有充分的理由抱怨:设若没有独一无二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存在整体性的现代化道路、统一的年鉴“学派”、致力于身份认同政治的特有的政纲,那么这四大范式也都与我的定义相吻合。马克思主义是最易于体认的范式,因为在一个人写的许多著作中,必定存在着一种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在马克思看来,无休止的阶级斗争最终会促使工人战胜他们的主人———资本家———并通过革命建立一种共产主义社会。经济生产方式的变迁是一切历史的驱动力,并导致阶级冲突。例如,当机器大工厂取代了手工织布者时,就会形成一个联合起来反抗工厂主控制的工人阶级。因此,马克思主义鼓励史学家研究此类特定的生产方式,诸如古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以及资本主义制度,也支持研究各种革命、工人运动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政党历史。该模式无疑也适用于“导言”中所讨论的索布尔与汤普森的著作。

  尽管现代化范式主要是受到19世纪后期社会理论家涂尔干与韦伯的启发,但切不可等同视之,将它与一人多著这种情形相提并论。涂尔干、韦伯与马克思一起常常被称为社会学理论的拓荒者。涂尔干与韦伯寻求不用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法,去阐释现代性的到来。涂尔干不用资本主义生产的分析路径,转而强调日益精细的劳动分工———车间里各种职能的专业化。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多元,旧有的共同价值观土崩瓦解了,由此造成一种社会异化感或社?会失范??(anomie)感。新的价值观念如人权应运而生。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韦伯则关注发展进程中日益壮大的合理化,例如国家官僚机构合理化的日益加强,但他也看到了此种现代化潜在的负面影响。科层化(bureaucratization)将会成为一种“铁笼”或“寒彻幽暗的极夜”,而很难会出现一幅解放的图景。即便如此,二人皆认为现代化依然是大势所趋。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当涂尔干与韦伯的理念被整合到现代化范式中时,他们对现代性的批判大多被弃之不顾。许多社会学家与政治学家———特别是在美国———都鼎力支持将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奉为世界其他国家通往现代化之途的样板。依照这种观点,“现代性”这一范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尽管现代化理论因美国在越南的失败而承受了严峻的考验,但它还远远谈不上行将就木。即便是在那些力图回避现代化理论的史学家的历史写作中,“现代性”依然是一个核心概念。古代、中世纪与现代的历史分期或划分依旧大行其道,而且现代化理论中的基本要素又出现在关于全球化的著作当中。


前言/序言

  20世纪80年代以后,西方学术界对学术史、科学史、考古史、宗教史、性别史、哲学史、艺术史、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等学科的研究特别繁荣;研究的方法、手段、内容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一切对我们相关学科都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但囿于种种原因,国内人文社会科学各科的发展并不平衡,也缺少全面且系统的学术出版,不同学科的读者出于深化各自专业研究的需要,对各类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近年,我们与国外学术界的交往日渐增强,能够翻译各类专业书籍的译者队伍也日益扩大。为此,我们组织翻译出版一套“大象学术译丛”,进一步繁荣我们的学术事业:一来可以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具体的研究途径;二来为各门人文社会科学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来也满足不同学科读者的实际阅读需要。

  “大象学术译丛”以整理西学经典著作为主,但并不忽略西方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目的是为中国学术界奉献一套国内一流人文社会科学译丛。我们既定的编辑出版方针是“定评的著作,合适的译者”,以期得到时间的检验。在此,我们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为中国学术研究长远发展和学术进步计,能抽出宝贵的时间鼎力襄助;同时,我们也希望本译丛的刊行,能为推动我国学术研究和学术薪火的绵延传承略尽微薄之力。



历史的深邃回响:多维视野下的现代叙事 一、 跨越时空的知识交汇:从古老文明到当代挑战 本书集结了一批当代顶尖历史学者的研究成果,力求在宏大的时间轴上勾勒出人类文明演进的复杂图景。它并非对既有史学传统的简单复述,而是一场深刻的对话,旨在探索历史叙事的边界与可能性。 我们深入考察了“轴心时代”的思想洪流如何塑造了不同地域的哲学基础与社会结构。从古希腊城邦的民主萌芽到孔子思想在东方的深远影响,本书细致剖析了那些奠定人类文明基石的知识体系,它们在不同文化中如何独立演化,又如何在后世的交流中相互激荡。特别地,我们关注了非主流文献和考古发现对传统史观的修正作用,例如,对美索不达米亚早期楔形文字档案的重新解读,揭示了早期国家治理模式中隐藏的复杂张力。 随后,叙事转向中世纪的广阔领域。我们不再将中世纪视为简单的“黑暗时代”,而是将其视为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熔炉。书中有多篇专题研究探讨了伊斯兰黄金时代的学术成就,尤其是在数学、医学和天文学方面对欧洲文艺复兴的间接影响。同时,对拜占庭帝国行政体系及其在东西方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的分析,展现了帝国权力运作的精妙与脆弱。关于宗教在塑造中世纪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我们采用了社会史和文化史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了圣物崇拜、朝圣传统如何构成跨越地域的社会连结。 进入近代早期,全球化进程的序幕徐徐拉开。本书聚焦于“大交换”(Columbian Exchange)所带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剧变。我们摒弃了纯粹以欧洲为中心的叙事框架,转而关注美洲原住民社会在面对新疾病与新经济模式冲击时的韧性与抵抗。对太平洋岛屿文明与亚洲海域贸易网络的考察,则揭示了在欧洲势力尚未完全主导前,就已经存在的、高度成熟的区域性商业系统。 二、 思想的重塑:知识、权力和身份的建构 本书的第二部分着眼于知识生产方式的变革,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历史如何被“书写”和“利用”。我们检视了民族国家的兴起如何催生了国家主导的历史教科书,以及这些叙事如何被用来构建统一的国民身份认同。对19世纪历史学派的批判性回顾,揭示了实证主义在追求客观性过程中,无意中对某些群体经验的排除。 一个重要的主题是“被遗忘者的历史”。书中有多篇文章致力于挖掘和重建边缘群体的声音。例如,对19世纪工业革命时期城市工人阶级非正式组织的调查,揭示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发展出自己的文化和反抗模式;对殖民地女性书信和日记的细致解读,则挑战了传统上将她们视为被动客体的观点。我们尝试运用微观史学的方法,将宏大的历史事件“降维”到个体经验层面,从而揭示历史的丰富层次。 权力与知识的关系是本书另一个核心议题。我们探讨了帝国考古学在20世纪初如何服务于殖民目的,以及战后反殖民思潮如何催生了后殖民理论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观的颠覆。这部分内容着重于历史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如何参与到当代政治论辩中,无论是关于战争赔偿、领土争端,还是身份政治的论述。 三、 现代性的反思与未来的转向 面对20世纪的巨大动荡——两次世界大战、冷战的意识形态对峙、去殖民化的浪潮——本书试图提供一种超越单一线性进步论的历史观。我们分析了历史记忆如何在不同代际间被继承、修改乃至遗忘的过程。关于大屠杀、种族灭绝等创伤性历史事件的研究,不仅关注事件本身,更关注其在当代社会中如何通过纪念碑、博物馆和公共仪式被不断地协商和再现。 在探讨数字时代的史学时,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海量数字化档案的出现,是否会带来“档案的暴政”?算法在筛选和呈现历史信息时,隐含了何种偏见?本书收录了对数字人文工具在处理大规模数据集方面的潜力与局限性的探讨,鼓励历史学家将技术视为辅助工具而非最终裁决者。 最后,本书对“全球史”的范式进行了审慎的反思。真正的全球史,不应是简单地将各种区域史堆砌在一起,而应着眼于那些跨越国界的流动性:疾病的传播、技术的扩散、金融资本的循环、以及人类共同面对的气候变迁等环境史问题。我们呼吁构建一种更具生态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的历史叙事,它能够容纳差异,同时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潜在联系。 总体而言,本书汇集了对历史学方法论的深刻反思、对关键历史节点的细致考察,以及对未来历史研究方向的积极探索。它旨在激发读者以更批判、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我们身处的这个由无数层历史交织而成的复杂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讲,我不是一个习惯于阅读大量后结构主义或后殖民理论的读者,但这本书的论证逻辑清晰得惊人,即便是最抽象的观点,也能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得到有力的支撑。作者对那些被主流历史学界忽视的“非欧洲中心”的史料和方法论的引用,非常具有启发性。它不仅是在挑战西方中心主义的叙事,更是在呼吁一种更具包容性和更少傲慢的写作姿态。我特别喜欢其中一段关于“翻译作为权力行为”的论述,它指出,每一次对不同文化语境的描述和转译,都伴随着巨大的知识权力转移。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阅读其他外文译著时的心态,我们是如何被动地接受译者和原作者共同构建的“知识景观”的。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工具箱,让我们能够更审慎地拆解这些景观。

评分

这本书的视角真是太独特了!作者似乎有着一种近乎于手术刀般精确的洞察力,将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叙事结构一点点拆解开来。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像是从一个搭建好的模型世界里被猛地拽了出来,站在一个更为广阔、也更加混乱的场域中审视过去。它没有提供任何轻松的答案,相反,它不断地抛出那些令人不安的问题:我们是如何选择记录哪些事件,而遗漏了哪些声音的?那些被置于“边缘”的叙事,在更宏大的全球图景中究竟扮演了何种角色?那种将地域性经验拔高到普遍性地位的冲动,在这本书里遭到了彻底的审视。特别是关于“档案”的论述,简直是颠覆性的,它不再是冰冷客观的记录库,而是一个充满权力博弈、偶然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动态剧场。阅读过程就像是跟一位极其敏锐的策展人对话,他不断地让你重新审视那些挂在墙上的“名画”,质疑其光环的来源和构建过程。这本书真正做到了思想上的去中心化,让人开始真正思考,在碎片化的信息洪流中,我们如何重建一个既诚实又负责任的历史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老实说,一开始有些挑战性,它不像那种流畅、一气呵成的流行历史读物,而是更倾向于一种理论构建的严谨性,充满了晦涩但极富张力的概念交织。但这恰恰是其魅力所在,它强迫你慢下来,咀嚼每一个措辞背后的深层含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时间性”的方式,那种对线性时间观的彻底解构,让人意识到历史的展开并非一条笔直的轨道,而更像是一张纠缠不清的网,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张力不断地互相渗透。它不像在讲述一个已经被尘封的故事,更像是在展示一个正在不断被重塑、被书写、甚至是被“表演”的现场。对于那些沉迷于宏大叙事或民族主义史观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猛药,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所有“历史写作”背后潜藏的意识形态驱动力。它教会我,每一次历史的落笔,都意味着一次对世界秩序的重新校准。

评分

我发现,这本书最令人振奋的地方,在于它对“地方性”与“全球性”之间复杂关系的处理。许多学者在讨论全球化时,往往会陷入一种肤浅的“一盘散沙”论或“帝国中心”论的二元对立中,但这本书却精妙地描绘了这两股力量是如何在微观层面进行角力、渗透和共谋的。它没有简单地赞颂地方的韧性,也没有盲目地批判全球的同质化倾向。相反,它展示了地方是如何在全球体系中被“塑造”和“异化”,同时,地方的声音又是如何以出人意料的方式反过来重塑全球知识生产的边界。这让我想起一些关于贸易路线和文化交流的案例,那些原本被视为地方独有的习俗,在跨越大陆的接触中,突然获得了新的、意想不到的全球意义。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结构,真正体现了高质量学术翻译的价值——将最前沿的理论工具引入我们的思考框架。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对“责任”的强调。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认为一切都是相对的,一切意义都已消解。然而,这本书虽然极大地解构了传统历史的确定性,但它最终指向的,却是历史写作者一种更深层次的道德义务——即对“真实”的探寻,即使这种真实是流动的、暂时的、充满矛盾的。它拒绝了简单的历史娱乐化,坚持将历史书写视为一种严肃的社会实践。当我合上书页时,留下的不是某种结论,而是一种强烈的冲动去重新审视我所接触到的所有文本。这种从根本上激发读者进行批判性重估的能力,是任何一本仅仅提供知识的“信息书”所无法比拟的。它更像是一次思维的重塑工程。

评分

品质不错,值得珍藏的书

评分

很不错的人文读本

评分

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

店家发货快,快递小哥送货快,服务态度好

评分

叙事学是文学研究中的热门领域,而本成果所开展的“空间叙事研究”则是此领域中新的理论方向,是目前叙事学研究中最有发展前景、最具学术潜力的领域之一。《空间叙事学》的研究目的,是对传统叙事学重视不够甚至严重忽视的叙事的空间维度或叙事作品的空间元素进行系统考察,进而对叙事与空间所涉及的问题展开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从一个新的视角对叙事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属于文艺基础理论的创新研究,对于叙事学本身的学科建设,对于文学乃至其他学科的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的革新,都具有较为重大的价值。龙迪勇,江西宜春人,1972年出生,文学博士,文艺学、艺术学博士后,主要从事叙事学和文艺学基础理论研究,主持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课题多项,论著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多项。近年来所从事的空间叙事研究,拓展了叙事学研究的领域,是国内最早提出建构“空间叙事学”的学者。

评分

非常好的书,很有用,很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

评分

京东售后太差 我的图书退货后卡在拆包检测环节卡了五天 还是不给处理 给京东客服打电话打了五六个 一直让耐心等待 导致我现在根本无法报销 作为一个在京东每年在京东采购几十万图书的忠实顾客 我真的太失望了 售后差 态度恶劣 问题得不到解决 现在根本没地方说 只能等者 然胡我现在就没办法报销 一直压着

评分

非常好的书,很有用,很喜欢。书山有路勤为径。

评分

看看外国人是如何说史学写作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