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于一般古代史书的写作方式,不以时间和人物为主线,而以历史现象为主线,将中华几千年来的文明分成不同的板块进行论述剖析,目的在于发现历史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真相,给读者以启迪。
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而不是纠缠于具体的历史纠葛,以更高的视角观察和评述中国人曾走过的历史沧桑,文明的源流不会中断,发展的脚步在历史的脚印中已经被铸就,重温我们的文明发展史,就是让我们在文明的进程中走得更加牢稳。
历史的真相会在理性的抽丝剥茧的分析中展现出来,在本书中,将传统的历史观点局限一一揭开,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揭示出来的是权力的真相、人性的困境、民族的性格、中华文明的基因。
本书站在人类文明的视角高度,跨越时间和空间以及固定的人物,以种种历史现象为主体,旁征博引,纵横交错,全面、通俗地分析了中华文明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分析了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试图给读者一个更加直观、透明的历史真相。
内容涵盖中华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神话传说、诸子百家、士精神、中央集权、帝王功业、改革、农民运动、君权、易学、汉传佛教、中医、科技、理学、启蒙等等,是一部简明但深刻的“中华文明史”。
夏凡,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知名学者,曾赴美留学十年,涉猎广泛,长期从事中国政治史、经济史与文化史研究。他继承了范文澜、吕思勉等人的治学传统,博采现代史学家之长,擅于挖掘历史的细节,探索深层的人性问题。
★ 跨越时间和空间,以历史现象为主题,以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剖析现象背后的规律和真相。
★ 内容全面,涵盖政治、文化、人物、科技等,是一部“中华文明史”。
★ 作者为知名留美学者,十年留美经历,融合中西之长,视角独特、深刻
[正文目录]
再版前言
前言:反刍历史,与灵魂相遇
第1章:远古的真相
——神话与遗址的交织
考古的贡献
神话传说的演绎
是什么导致了历史失真
第2章:诸子百家
——中国思想的源头
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
兵家
名家与阴阳家
其他
第3章:士精神
——中华民族的脊梁
何谓“士”
士精神的起源
忍辱负重的典范
士为知己者死
侠义之士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第4章:政权运转的基础
——中央集权郡县制反思
千古不变的政局
刻薄的商鞅
六国与统一擦肩而过
秦朝为什么要集权
中央集权郡县制的演变
历史循环往复的怪圈
第5章:帝王功业
——光环背后的血腥真相
血色残阳
秦皇与汉武
天骄成吉思汗背后的血腥
“大头症”杨广
如何审视帝王的功业
第6章:改造社会的悲剧
——改革为什么难以成功
王莽改制,人格分裂的局限
北魏孝文帝改革,急功近利
王安石的变法死局
张居正最后的挣扎
第7章:失重的天平
——君权与相权的博弈
从“萧规曹随”到汉武内朝
东汉的尚书台阁
“杜断房谋”与“三权分置”
宋代劝谏文化的形成
明朝内阁与清朝军机处
第8章:农民运动
——被诅咒的历史怪圈
张角的黄巾起义
黄巢与李自成
成功的刘邦和朱元璋
中国历史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水浒》只是一个民间梦想
第9章:政治的阴暗面
——专制下的政治丑态
母后政治
外戚政治
宦官政治
酷吏政治
军阀政治
奸臣政治
第10章:东方神秘主义
——周易文化浅说
易经
汉代易学的发展
风水学与郭璞《葬经》
宋人的贡献
第11章:汉传佛教
——“禅”的智慧
佛教的基本教义
鸠摩罗什
达摩与萧衍
玄奘
慧能与禅宗
佛教流派与禅的精神
第12章:隐士风度
——出世还是曲线济世
隐逸思想的来源
竹林七贤的带动作用
佛道合流的出世情怀
隐士的贡献
第13章:中医的独特人文
——阴阳五行的生命观
天人合一
阴阳五行理论
中医经典
针灸与经络穴位
中药学
历代医家的贡献
第14章:中国古代科技
——辉煌后停滞不前
天文历法、数学与农业
石器、陶器、瓷器与冶金
交通、地理、建筑与纺织业
四大发明与用于战争的科技
中国科技停滞不前的原因
第15章:宋明理学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宋明理学的发端
北宋五子
朱子学说
陆王心学
对理学的褒贬不一
第16章:异端与启蒙
——重压下的异端学说
汉代经学的不同声音
离经叛道找不到出路
明末清初的思想启蒙
思想与现实之间难解的死局
第17章:帝国的惶惑
——面对工业文明不堪一击
到底谁是卖国贼
林则徐真能救国吗?
鸡说鸡语鸭说鸭话
谎言帮与叶名琛的无奈
日本人的选择
清议与反思
第18章:命运走向何处
——崩溃前的最后挣扎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能否救中国?
“洋务运动”在救国与误国间徘徊
“戊戌变法”的真相
义和团——政府荒唐与民间荒诞
清末立宪——被忽视的正面改革
后记
是什么导致了历史失真
中国人是文字产生很早的民族,夏商周的君主做事都要占卜,看天意如何,以取得鬼神的支持。卜筮需要卜官的记录和验证。因此,从商代开始,甲骨文就详细记载王室每次算命的活动,由此带来了史学的早熟和发达。纵观世界,只有中国才有各个朝代非常完整的历史记录,同时发展出了谱写真实历史的史学精神。
有一个故事可以说明国人著史的精神: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崔抒杀了齐国的国君齐庄公,旁边的史官记上“崔抒弑君”。崔抒很不高兴,这不等于说他违法不忠嘛,于是杀掉这个史官。秦统一以前,中国的职业很多都是世袭,这个史官死了,他的二弟就来接任。出乎崔抒意料的是,他二弟仍然写上“崔抒弑君”,崔抒发了狠,又下令将其二弟斩首。没想到这个家族的三弟还是不屈不挠地写上“崔抒弑君”四个大字,崔抒杀人杀厌倦了,长叹一声,随便史官怎么写了。好在这个家族兄弟众多,四弟预料哥哥还会被杀,于是前仆后继地跑来送死,路上得知他三哥保住了性命,这才回家。应该说,学者这种精神是历史真实性的保证,同时也说明了保持历史原貌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
研究古史的困难,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如果学者们都像崔抒史官那样宁死不改一字,就很少会有历史之谜的存在。口口相传固然容易走样,但真正误人子弟的还是有意的曲笔。历史需要老老实实的科学实证,必要时还要能够献出生命去维护。导致历史失真的缘由主要有哪些呢?
将古史人化的史学观
我们看《史记》中的《五帝本纪》,会产生一种印象,好像中国的远古史就是黄帝、颛顼等五个人的历史。所有朝代的帝王和联盟酋长都是黄帝一个人的后代,所有文明的成果也都是黄帝一家子还有几个大臣共同创造的,这无疑是虚幻的。这种史学观是把国民的历史变成了帝王的家谱,造成了后世史学如跟屁虫似的只知道记录帝王将相们的一言一行。渐渐地,人民成了供统治阶级驱使的木偶,仁慈只是自上而下的施舍。这是中国史官作史最大的误区。
全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有一种精妙的螺旋上升感。它不是简单的时间线性推进,而是常常在叙述某一阶段的成就或危机时,突然跳回到更早的源头去寻找对照,或者预示未来可能出现的某种循环。这种在宏观与微观、过去与未来之间不断往复的叙事结构,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对整体脉络的关注。例如,当讲到某个朝代的衰落时,作者会巧妙地穿插进早期哲人对“盛极而衰”的论断,这使得历史的必然性似乎变得更加清晰可见,但又避免了宿命论的陷阱,因为每一次“重演”都带有新的时代烙印。这种穿插和呼应的设计,使得整本书读起来结构紧凑,逻辑严密,绝无松散之感,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历史整体架构的深刻把握。
评分读完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于“现实”与“历史”之间张力的把握异常精准。很多探讨古代文明的书籍,容易陷入纯粹的学术复古,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始终将目光投向当代,探讨那些古老的观念是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变形、重塑乃至冲突的。比如,书中对传统家族观念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消解与重组的论述,角度十分新颖,没有简单地贴上“进步”或“落后”的标签,而是展现了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演变过程。这种分析的深度,使得阅读体验远超一般的历史普及读物,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精神图谱”的深度解剖报告。我甚至觉得,它提供了一套理解当代社会诸多困境的底层逻辑框架,让人在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生活时,能找到一些坚实的锚点,理解我们是从哪里来,并可能往何处去。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对待多元文化与中原文明关系的处理上,展现了极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过去的一些宏大叙事,往往倾向于将中原文明视为唯一的、绝对的主流,而对周边民族的贡献或互动往往一带而过。然而,这部作品明显采用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它细致地探讨了历史上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融合,甚至是冲突与再造的过程,指出“中国”的概念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动态形成和丰富化的过程。这种“多中心”的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华文明边界和内涵的认知。它不再是一个静止的符号,而是一个持续吸纳、消化外来影响,并最终形成独特融合体的复杂系统。这种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体现了作者严谨且具有现代史学观的治学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古典的沉稳,但又不失现代的锐利。语言组织上,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节奏感和画面感,尤其是在描绘重大历史转折点时,笔触显得非常富有画面冲击力,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在眼前徐徐展开。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精英思想交锋的描写,那种唇枪舌剑、思想碰撞的场景,被刻画得如同戏剧高潮一般引人入胜。这种叙事技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避免了长篇论述可能带来的疲惫感。它不像某些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以一种近乎“说书人”的魅力,将深奥的道理用一种非常贴近读者的、具有感染力的方式传递出来,使得即便是对某些专业术语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被故事本身所吸引。
评分这部关于中华文明的宏大叙事,着实让人沉浸其中,仿佛完成了一次穿越时空的壮丽旅程。作者对历史的梳理,并非枯燥的年代堆砌,而是充满了对文明脉络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描绘早期社会的演变时,那种从碎片化的考古发现中重构完整图景的努力,让人拍案叫绝。我特别留意到其中关于礼乐制度如何奠定早期社会结构的部分,那种对“秩序感”的构建如何影响了后世数千年的政治哲学,分析得入木三分。它不像一些通史那样只是蜻蜓点水,而是敢于在关键的历史节点进行深入剖析,比如某个朝代的思想核心是如何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孕育出来的。阅读过程中,我不断被提醒,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文化基因,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多么古老的年代,这种历史的厚重感,是任何单纯的事件罗列所无法给予的。这种叙事方式,成功地将冰冷的历史数据转化为了有血有肉的文化生命体,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的文化根基。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书很好,我喜欢,服务优。
评分就是好,没有意见加点赞!
评分比较系统的阐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以往通史不同,值得一看,还在学习中
评分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但当时没买,后来见京东便宜,就在京东买了
评分。。。。。。。。。。。。
评分了解中国历史,这本书从另一角度叙述,值得推荐大家。
评分比较系统的阐述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与以往通史不同,值得一看,还在学习中
评分了解中国历史,这本书从另一角度叙述,值得推荐大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