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之名:论知识的诗学

历史之名:论知识的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雅克·朗西埃 著,姜丹丹,何乏笔 编,魏骥德,杨淳娴 译
图书标签:
  • 历史哲学
  • 知识社会学
  • 诗学
  • 文化研究
  • 知识考古学
  • 思想史
  • 文本分析
  • 历史叙事
  • 方法论
  • 学术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5751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14538
包装:精装
丛书名: “轻与重”文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4
字数:1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何为历史?历史是如何被书写的?看朗西埃如何解读“字词”与“历史论述”之间的纠葛。
《历史之名》标志着朗西埃政治哲学的重要转折与哲学知识新型态的成形,展现了作者的感性诗学企图对历史知识进行批判的策略。作者以此种诗学批判逐一拆解了新史学的科学、叙事、政治的三重结构,使我们察觉出其中字词运用所塑造出来的合情合理的“场所”。

内容简介

“新史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摒弃了传统史学具有文学色彩的叙事方式,采用科学的方式将自身转换成一种历史科学。在这种所谓科学的面具下,史家借“同名异义”之法重新运用史学语言进行叙事。
本书中,朗西埃批判了传统史学修辞学式的历史书写以及年鉴学派科学浪漫式的历史书写,以诗学方法检验各种政治修辞学的美化,从这种美化中无法取得名字的历史之间,找出断裂的空隙,破除意义与真实在书写上的连结。
或许,这种“新史学”不过是另一种“同名异义”的字词游戏,但即便如此,亦无碍于朗西埃将其称赞为一场史学的革命。

作者简介

作者 雅克·朗西埃(Jacques Rancière,1940— ),法国著名哲学家、批判理论家,巴黎第八大学哲学荣誉教授。专注于美学、艺术哲学、政治学等领域,代表作:《无产者之夜》 《图像的命运》《词语的肉身》《文学的政治》《沉默的言语》(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

译者 魏德骥,台湾大学哲学博士,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研究专长:西洋古典哲学、希腊文化史、中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美学。译有《一条简单的道路:特里萨修女的质朴之道》(1996)、《解构死亡:死亡、自杀、安乐死与死刑的剖析》(1997)、柏拉图《蒂迈欧》篇的导读与翻译(1997-8)。
译者 杨淳娴,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博士,辅大全人中心、台北市立大学通识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近代欧洲文化史、美学、历史哲学、文化研究。

目录

翻译缘起 魏德骥 /1

导读 杨淳娴 /1


第一章 世纪的战斗 /1

第二章 死去的国王 /20

第三章 字词过度 /50

第四章 奠基叙述 /87

第五章 言说的场所 /125

第六章 书的空间 /157

第七章 异端的历史? /183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世纪的战斗

“超过一世纪以来,那些关心历史的人,且不在少数,始终与文字奋战不辍。”

一位这门学科的大师曾这么说,他的意图也很明显。想要跳脱编年传统的历史学家,尽可能地将科学的严谨注入历史,与那些附加于历史之名的预设前提和模棱两可进行抗争。所谓历史,就一般意义而言,是一系列的事件经由专有名词普遍指定而成为主体(sujets)〔译注〕sujet在此理解为主体。然而一场历史科学(la science historique)的革命,其主要目标即为废除那些重大事件及专有名词的优先性,为了彰显那些长时段(longues durées)与无名之辈的生命。[f.8]以这样的方式同时要求追还它属于科学时代和民主时代的关系。且历史的第二个层次,则是将一系列事件的叙述(récit)归属于专有名词。而叙述通常特征在于不确定性,当它关联到相关事件的真理,以及它所归属之主体的实在性。根据它所要表达的(l'expression consacrée),如果任何历史都可说不过是个故事(histoire),那事情就太简单了。历史的特性就在于,总能够太是或太不是个故事。如果认为事件的确定性乃随同于主体的确定性,也是将事情看得过于简单。但精确地说,[e.2]总是有可能将真实事件归属于虚构或替代(substitution)的主体,或将虚构事件归属于实在的主体。趣味化的历史(l'histoire amusante)和历史小说(le roman historique)同样在此不确定性所授权的路径与曲折中栩栩如生。
很显然的,这些问题已经不再困扰我们。历史科学的兴起把自己构作成对抗趣味的历史与历史小说。为了这个目的,旧学派的历史学家提倡对于数据源的严格检视以及对档案的考订。[f.9]也是为此,新学派的历史学家钻研起地理、统计、人口统计学。如此一来,这些在历史研究中用来建构的材料就必需栖荫于舆论的寓言故事(fables)和文人的刻意扭曲。舍去这些方式,没有结构的材料什么都不是。一般来说,知道一件事便不需再去思考它,而我们避免去考虑的仅是:历史,终究被认为只有一种且永远不变的结构——发生于诸般主体身上之一连串的事件。我们或可选择不同的主题:王权的更替、社会阶级、研究地中海或大西洋的历史而非将军或船长,但我们总不免堕入任何辅助学科的严格性都无法保障避免的虚空:要去命名主体,去将它归属于状态、情感、事件。编年传统的追随者早在一世纪前便等待着这些历史革命的党徒,为了提出如下警告:那些欲使历史能赶上科学和大众的时代而提出之对象与方法,[f.10]只有造成指涉(référence)的不确定,以及推论(inférence)的难以证实。而使用那些好的旧方法,不断地更新,便可望在某种程度上充分确定君主、将军、使臣的所作所为、驱动他们的想法、其政策的后果、成功或造成后来失败的理由。借由档案和史家的考订,我们能够区分可严肃归属到路易十四或拿破仑身上的事件序列,与否定了拿破仑存在或者虚构路易十四孪生兄弟之挑衅有所不同。但统计序列的严格性如何能够让历史学家毫无风险地支持宣称(énoncé),根据这种宣称,布尔乔亚曾经验过某些情况,无产阶级已然知道某种演化,或地中海(la Méditerranée)曾经历过某些事件?[e.3]远离历史的传统主体以及附属于其可见性上的证实方法,就是穿入一个主体和事件的确切意义为之动摇,以及对主体加以指涉与对事件加以推论的方式也为之动摇的领域。举例来说,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个来自新史学的典型句子:[f.11]“征服的沙漠是否不止一次侵入了地中海?”诚然科学时代的历史学家想从大事件和大人物肤浅便宜的可见性上转向。但他所宣称越是确定的科学,同时也是一个越不可信的历史,把任何历史特有的指涉对象(référent)与推论的不确定推向了界线。
或可这么说,这是个字词(mots)的问题。这是在法语中不幸的同名异义(homonymie),将生命的经验,与其忠实的叙述、欺骗的虚构、知识的解释,都指定到同一个名字。正是为了寻求避免此种同名异义的陷阱,像是英国人将故事(story)与历史(history)区分开来。为了关切在它们之间的特殊性里,探索生存经验的厚度以及论述建构的条件,德国人则分成史学(Historie)和史事(Geschichte)。这些常见的指涉规则能够在其方法的展露里填补某些漏洞;但它们的作用也仅止于此。同名异义的猎人所作所为与其他人并无不同:他们将一连串的事件归因于各种主体。除此之外别无他事可做,至少写不成历史。且同名异义的猎人也普遍地成为那群同名异义的受害者,[f.12]于年鉴学派(Annales)中认识到历史论述科学革命的父亲血脉。其原因基本上很简单,但却往往以自相矛盾的方式显现。语言的混淆事实上是必需的,为了在其严格性当中测量如下两难:新的历史科学将不再是历史,但依然必须要成为历史。在作为科学的历史与作为叙述的历史之间的差异,必然产生于叙述的核心,随着叙述的字词以及对字词的使用。
书籍简介:探寻人类心智的边界与潜能 《心流之境:意识、创造力与心智的无限可能》 作者: [此处填写虚构作者名,例如:艾略特·文森特] 出版信息: [此处填写虚构出版社,例如:寰宇视野出版社] 页数: 680页 装帧: 精装,附有精美艺术插图 --- 导言:通往未知心域的航程 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斥着信息洪流与日常琐碎。然而,在这些表象之下,潜藏着人类心智更为深刻、更为强大的运作机制。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触及心智的潜能,实现那种忘却时间、全神贯注的巅峰体验?《心流之境:意识、创造力与心智的无限可能》并非一本关于如何“更努力工作”的实用指南,而是一次对人类心智结构及其巅峰状态的深度哲学与科学考察。本书旨在揭示,真正的创造力与满足感并非源于外在的奖赏,而是内在于心流(Flow)这一独特意识状态的构建之中。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心流不仅仅是一种心理现象,它代表了一种高度组织化的意识状态,是人类在面对复杂挑战时,认知资源完美调动的结果。作者通过跨学科的视角——融合了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认知心理学的经典理论、现象学的细致观察,以及对顶尖艺术家、科学家和运动员的深度访谈——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心智模型。 第一部分:心流的解剖学——意识的结构与边界 本书的开篇部分,将心流状态从形而上的探讨拉回至具体的认知结构分析。 第一章:意识的“默认模式网络”与主动构建 我们首先要解构“自我”的概念。在日常状态下,大部分心智资源被耗费在“默认模式网络”(DMN)的活动中——即自我反思、对未来的焦虑、对过去的懊悔。作者指出,心流的发生,标志着DMN的暂时性抑制。我们将探讨大脑如何通过“认知负荷优化”来切断自我批评的内在声音,从而释放出沉睡的专注力。这并非压抑,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整合。 第二章:挑战与技能的黄金三角 心流体验的触发机制是精确且微妙的。本书详细分析了“挑战-技能”平衡的动态变化。我们探究了当挑战过高时产生的焦虑与当技能远超挑战时产生的无聊之间的临界点。作者引入了“感知难度函数”,一个前所未有的量化模型,用以预测个体何时最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并阐述了如何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环境来维持这种平衡。 第三章:时间感知的消融与临在的哲学 心流体验中最引人注目的特征之一是时间的扭曲。本书从现象学角度深入剖析了这种“时间感的消融”。这并非简单的注意力分散,而是意识完全沉浸于当下任务的“纯粹行动”中,从而切断了对时间线性流逝的参照。我们考察了这种临在感(Presence)对个体幸福感与意义构建的深远影响。 第二部分:创造力的熔炉——心流与知识的动态生成 第二部分将焦点转向心流状态在知识的生成、重构与深化中的作用,探讨心流如何成为知识创造力的引擎。 第四章:模式识别的超越——从信息到洞察 知识的进步往往依赖于对现有模式的识别与打破。在心流状态下,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发生了质变。我们不再是机械地检索存储的记忆,而是以一种更具整合性和直觉性的方式连接不相关的概念。本书展示了大量案例,说明艺术家和科学家如何在心流中“看到”事物的新连接,从而产生真正的洞察(Insight)。我们还将探究“潜意识的协同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 第五章:行动即认知的循环反馈 心流状态下的学习是高度具身化(Embodied)的。作者强调,在心流中,认知过程与物理行动紧密耦合。例如,一位演奏家手指的精准运动与乐谱的理解同时发生,互为因果。本书详细描述了这种“行动即认知的循环反馈回路”,它加速了技能的内化,并将知识转化为一种近乎本能的掌握。 第六章:心流与叙事建构的内在驱动力 人类通过叙事来理解世界和自我。本书探讨了心流如何驱动我们构建更清晰、更有凝聚力的内在叙事。当个体完全沉浸于一项追求卓越的任务时,他/她实际上是在通过行动来定义自己的价值和目标。这超越了简单的目标设定,而是一种对“我是谁”的动态阐释。我们将考察不同领域(如数学证明、长篇小说创作、极限运动决策)中,心流如何塑造最终的“作品”及其内在逻辑。 第三部分:心流的培养与日常生活的重塑 本书的后半部分,将理论回归实践,探讨如何将心流的精髓融入日常生活的结构之中,而非仅仅将其视为罕见的“高峰体验”。 第七章:环境的精雕细琢——构建“心流场域” 心流并非偶然降临,而是需要精心准备的场域。本书提供了关于如何优化物理和数字环境的详细策略。这包括对感官输入(噪音、视觉干扰)的严格控制,以及对任务设定的清晰化和渐进性挑战的引入。我们深入讨论了“心流友好型”工作空间的设计原则,强调极简主义与功能性的统一。 第八章:心流的社会维度——共同创造的共振 心流并非全然孤立的体验。作者引入了“集体心流”(Group Flow)的概念,探讨团队在共享目标下如何达到同步的意识状态。从协同演奏的乐队到高效协作的工程团队,本书分析了促进这种社会共振的关键因素:互信、清晰的沟通协议、以及对共同愿景的无保留投入。 第九章:心智的韧性与持续的精进 心流体验的真正价值在于它培养的心智韧性。通过反复进入并脱离心流状态,个体学会了如何更有效地管理注意力和情绪波动。本书最后强调,持续追求心流,是一种对生命深层潜能的承诺,它将平庸的努力转化为有意义的精进。这不是追求永恒的狂喜,而是建立一种能够持续在挑战中寻找愉悦与意义的生活方式。 --- 结语:在专注中发现生命的“内在奖励” 《心流之境》是一份对人类意识深处潜能的邀请函。它挑战了我们对高效、满足和创造力的传统定义,指引读者穿越日常心智的迷雾,去体验那种将生命力完全倾注于当下的、无与伦比的巅峰状态。阅读本书,你将学会如何重塑你的注意力,激活你的创造回路,最终发现,知识与创造力的最高形式,源于对专注的纯粹热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非常精巧,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线性编排,而是像一幅拼贴画,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文本碎片精心组合在一起。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初看可能需要读者适应,但一旦进入状态,便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链条是如何紧密而富有张力的。它挑战了我们对“连贯性”的迷恋,转而强调“断裂”和“重组”在理解事物过程中的重要性。尤其是一些章节对于“文本的在场性”的讨论,极具启发性,让人思考,当文本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而是成为了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时,我们如何重新界定阅读行为?这种对阅读本体论的探索,是全书最令人拍案叫绝之处,它让历史研究不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一种动态的创造。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是它对“命名”这一行为的深刻剖析。我们习惯于用一个固定的标签去包裹和定义一个复杂的现象,从而获得一种虚假的确定感。但作者却无情地揭示了“命名”背后的权力结构和潜在的限制。每一次对“历史”的命名,都意味着对其他可能性的排斥和扼杀。这种对语言边界的敏感性,使得整本书弥漫着一种审慎的、近乎批判性的光芒。它并非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教导我们如何更负责任地使用我们的语言工具去把握这个变动不居的世界。读完之后,我发现自己对日常用语的精确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警惕,这是一种对思维习惯的彻底重塑,其影响将持续很久。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相当“耗神”的,但绝非贬义。它不是那种可以一边喝咖啡一边轻松翻阅的读物,更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攀登。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近乎雕琢的程度,使得即便是相对枯燥的理论探讨,也充满了音乐般的韵律感。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嵌入到个体经验的微观层面,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让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学术探讨变得可感、可触。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连接“知识生产”与“审美体验”的桥梁,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探究最严肃的主题,也可以保持一种近乎诗意的优雅。读完后,我感到头脑中涌动着一种久违的思辨活力,仿佛被注入了新的视角去观察周围的世界。

评分

说实话,我通常对这类理论性较强的书籍抱持谨慎态度,很容易陷入晦涩难懂的泥潭。然而,这部作品却以一种出人意料的透明度,引导我穿行于复杂的概念迷宫之中。作者的论证逻辑犹如精密的钟表,每一步的齿轮咬合都清晰可见,尽管讨论的主题深刻复杂,但其行文的清晰度却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这或许是它最成功的地方——在保持学术深度的同时,有效地实现了知识的有效传达。它没有用故作高深的术语来炫耀学识,而是致力于将思想的本质直接呈现出来,这种尊重读者的态度,在当前的学界著作中实属难得,读起来感觉非常畅快,有一种被清晰引领的信赖感。

评分

这部作品初读之下,便被其深邃的哲学意蕴和独特的叙事视角所吸引。作者似乎在试图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概念,将其从一个僵硬的年代记录提升到一种充满生命力的、可以被重新诠释的文化场域。它探讨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如何记忆”与“为何遗忘”的微妙张力。书中的某些论述,尤其是在谈及史料的筛选与建构时,让人不禁反思,我们所信奉的“客观事实”,究竟是多么脆弱的社会共识。那种试图透过文字的缝隙去捕捉逝去时光的努力,既令人敬佩,又带有一丝难以言喻的悲凉感。阅读的过程,更像是一场与文本的对话,每一次深入,都能发现新的层次和未曾预料的转折。它迫使你跳出既定的框架,去审视那些被时间磨平棱角的事件,重新赋予它们鲜活的意义。

评分

值得一看,了解社会。

评分

轻与重齐活了

评分

内客丰富,物美价廉,印刷精美

评分

朗西埃的著作,值得一读。

评分

轻与重齐活了

评分

非常好,下次还会买!哈哈哈

评分

京东速度很快,比其它电商速度要快一些,书籍包装很好,有活动的话更划算

评分

可以.......

评分

京东价格优惠,送货快捷,一般会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