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精)

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玉贵 编
图书标签:
  • 唐代
  • 舶来品
  • 丝绸之路
  • 撒马尔罕
  • 金桃
  • 文化交流
  • 历史
  • 考古
  • 中亚
  • 贸易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库网旗舰店
出版社: 社科文献
ISBN:9787509780640
商品编码:10394008670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计算机地质制图及应用

定价:48.00元

作者:吕国祥,张瀛著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64714093

字数:320000

页码:24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计算机地质制图及应用》既可作为石油高校相关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作为石油地质工作者的参考书。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教学用书:计算机地质制图及应用》笔者优选了当前石油地质研究工作中常用和流行的几种绘图软件:Surfer8.0,GeoMap3.2,Gxplorer,ResForm,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软件的用法,让大家掌握地质绘图的基本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第1章和第2章则是介绍与其相关的一些基础知识。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历史深处的异域回响:丝绸之路上的物质文化流变 图书简介 本书聚焦于中国唐代,一个对外交流达到空前盛况的时代。它并非探讨“金桃”这一具体的舶来品,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宏大的视野——审视唐代社会对来自西域乃至更远方的物质文化进行接纳、模仿、融合乃至最终本土化的复杂过程。我们将目光投向的,是那些在丝绸之路上穿梭往来的,形形色色的异域珍宝与寻常物什,它们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了唐人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乃至社会结构。 一、 陆上动脉的脉动:唐代物质输入的地理与社会背景 唐代的强盛,为其成为一个兼收并蓄的国际性帝国奠定了基础。本书首先从地理和政治层面勾勒出唐代西域的格局。安西都护府的设立、对河西走廊的有效控制,使得来自中亚、西亚乃至拜占庭帝国的商路保持了相对的畅通。 1. 丝绸之路的“活态博物馆”: 我们将不再单纯描绘商队的路线图,而是深入探讨沿线不同文化节点(如粟特、吐蕃、龟兹)在物质贸易链中的角色。例如,粟特商人如何充当了技术、宗教和商品流通的核心中介。 2. 宫廷与民间:需求的两极分化: 舶来品并非均匀分布于社会。本书将分析宫廷贵族对稀有珍奇(如香料、珠宝、异域动物)的追逐,如何驱动了特定商品的进口。同时,我们也考察中下层社会对实用性外来物(如特定金属工艺、玻璃器皿、新式工具)的接受过程,这反映了更深层次的技术吸收与模仿。 二、 穿透表象的解析:外来器物的功能重塑与文化适应 许多舶来品进入中土后,其原有的文化和宗教内涵逐渐被削弱,转而被赋予新的社会功能,或被本土工匠所解构和重塑。 1. 异域器皿的本土化: 以来自波斯或大食的金属器皿为例。其独特的造型和装饰母题(如联珠纹、忍冬纹)被中土匠人吸收。但这些器皿的功能可能从宗教祭祀用品转变为日常宴饮器,甚至被仿制成陶瓷或漆器,显示出强烈的本土化趋势。本书将详细对比原作与仿制品的形制、材质和工艺差异,探讨“文化挪用”的边界。 2. 服饰与化妆品的流变: 胡服的流行是唐代文化开放的标志之一。我们不满足于列举“缺胯袍”、“幞头”等符号,而是深入探究这些服饰在唐代礼仪制度中的定位变化。此外,对于外来的香料、染料以及特定化妆技术(如胡粉的配方),本书将通过文献和出土考古发现,分析它们如何影响了唐人的日常仪容规范。 三、 艺术与审美的跨界融合:图像符号的传播与再创造 物质载体是观念传播的载体。来自西方的神话元素、动植物形象,是如何通过金银器、壁画、纺织品等媒介进入唐代艺术体系的? 1. 动物母题的“驯化”: 狮子、摩羯(海怪)、怪兽等异域形象的广泛应用,是研究唐代艺术的重要课题。本书考察这些形象最初可能附带的宗教(如佛教或祆教)含义,是如何在中国文化语境中逐渐被“驯化”,成为新的装饰元素,失去了其原有的神圣或恐怖色彩。 2. 建筑与园林中的异域影响: 尽管直接的建筑移植较少,但新的材料运用(如进口的彩色玻璃、特定石材)以及园林造景中的异域植被(如特定的花卉和果树),反映了唐人对异域生活情境的想象与模仿。 四、 技术的交流与本土化的迭代 舶来品不仅是消费品,更是技术和工艺的载体。本书特别关注那些具有高技术含量的进口物及其对本土工业的影响。 1. 玻璃工艺的范式转移: 叙利亚和埃及的高级复合玻璃制造技术,对唐代本土的琉璃制造产生了直接的刺激。我们对比了唐三彩、铅绿釉与西亚玻璃在化学成分和烧制工艺上的异同,揭示了技术引进后,本土工匠如何通过本土材料(如矿物颜料)进行优化和创新,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玻璃制品。 2. 医药与农学知识的间接输入: 许多被视为“中土所有”的药物和农作物(如胡萝卜、某些豆类),其最初的传播路径和引进方式,往往是伴随着其他物质贸易而悄然发生的。本书试图还原这些知识传播的“隐性路径”。 结语:一个开放时代的物质遗产 本书的结论在于,唐代对舶来品的接纳并非被动的“照单全收”,而是一个主动的、充满创造性的“转译”过程。外来物质的引入,不仅丰富了唐人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它激活了本土的工艺体系与审美意识,推动了中国古代文明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创新与发展。研究这些“看不见”的物质流变,正是理解唐代盛世广阔胸襟与深厚底蕴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在研究唐代的生活风貌,发现很多日常用品和饮食习惯其实都带有强烈的外部影响痕迹,但学界对此的深入探讨却相对较少。这本书如果能聚焦于具体的“物”来展开对“时代”的论述,那将是非常高明的叙事策略。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器皿或香料入手,层层剥开其背后的贸易路线、价格波动乃至社会地位的象征意义。这种将宏大历史背景与微小物质载体相结合的叙事,是最能打动我的。我希望读到的内容不仅仅是罗列“什么东西从哪里来”,更重要的是“它如何被理解、使用和改造”,从而真正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异域文化的吸收与消化能力。优秀的史学著作,最终目的是让我们重新理解历史的复杂性,而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

评分

我对古代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流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关注那些具体的、物质性的交流成果,比如究竟有哪些外来的物产是如何在中国社会扎根、演变的。这本书的标题虽然引人遐想,但从其学术性的定位来看,我预期它会提供一个非常微观且深入的切口来观察唐代的国际贸易网络。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舶来品”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比如他们是如何确定某种食材或工艺品的确切来源地,以及这种引入对当时社会阶层和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微妙的冲击。我希望能看到详尽的文献对比和考古证据链条的梳理,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文化融合概念。一个优秀的研究必须具备严谨的论证结构,能够引导读者逐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如果这本书能将那些原本散落在不同史料中的孤证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力的论点,那它无疑就是这一领域的开创性工作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配合上典雅的字体排版,让人一上手就感觉沉浸在一种古朴的历史氛围之中。我特别喜欢封面那种略微做旧的处理,仿佛真的能触摸到那些穿越千年的痕迹。内页的插图不多,但选取的几张历史地图和器物复原图都极具考究,而且注释详尽,看得出作者在资料搜集和整理上是下了大功夫的。虽然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从这初步的接触来看,它绝对不是那种浮于表面的通俗读物,而是面向对历史细节有深度探究欲望的读者的精品。书脊的硬度适中,翻阅起来手感舒适,即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疲惫。这种对实体书本身的重视,本身就是对“研究”二字最好的致敬,让人不禁期待接下来的阅读体验能否同样经得起推敲。这种扎实的物理呈现,已经为它赢得了我个人的高度赞誉。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本书是抱着一种“碰运气”的心态,因为涉及到冷门但极具学术价值的细分领域时,市面上往往充斥着大量不够严谨的作品。然而,翻阅目录和前言时,我立刻感受到了作者那股不服输的钻研劲。那种对史料的敬畏感和对既有解释的审慎态度,是区分优秀学者和一般著述者的关键。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中对研究方法论的清晰阐述,这表明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在研究“舶来品”时,如何规避“想象的产物”和“实际的遗存”之间的巨大鸿沟。对于这种需要跨学科知识(历史学、考古学、植物学甚至化学分析)支撑的研究,我希望作者能够保持高度的专业水准,不轻易下结论,而是呈现出多种可能的解释路径供读者思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本书的价值将远远超出其物理形态。

评分

从排版和用纸来看,这本书的出版质量无疑是上乘的,符合其学术专著的定位,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引文和注释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个人对学术书籍的接受度往往与其脚注的规范性紧密相关。一本严肃的研究作品,其引文的出处必须清晰、可靠,并且能够方便读者追溯原始文献。我期待这本书在这一点上能够做到极致——不仅仅是列出参考文献列表,更希望在正文的引用标注上能做到简洁而精确,这样在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时就能节省大量时间。总体而言,这本书散发着一种沉稳、厚重的气息,它不是快消品,而是需要沉下心来,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细细品味的学术财富。它给予读者的,是一种踏实可靠的求知体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