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流云在见文章——吴昌硕致丁啸云手札

水流云在见文章——吴昌硕致丁啸云手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洁,刘荣华 著,湖州市博物馆 编
图书标签:
  • 吴昌硕
  • 丁啸云
  • 书札
  • 清末民初
  • 书法
  • 篆刻
  • 中国近现代文学
  • 书信
  • 艺术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5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287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8
字数:30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湖州市博物馆首次完整公布馆藏吴昌硕书札,系致同一人书信,前后连续,并作了系统整理。

2. 彩色影印,如观真迹。后有释文,方便阅读、利用。

3. 真实呈现了吴昌硕晚年生活和对于诗词的高妙见解。

4. 本书版式设计注意留白,配以吴昌硕所治闲章和所绘文房清供,也可作笔记本使用,即兴挥毫,庶与吴老缶竞风流,适宜把玩、收藏。

内容简介

  吴昌硕是中国近代史上以诗、书、画、印四绝而名闻天下的一代宗师,本书彩色影印吴昌硕致丁啸云手札七十通,如观真迹。后有释文,方便读者阅读利用。并标示有原札尺寸。

  这批书札约作于吴昌硕67岁以后,约自1910年至1927年,行、草写就。内容主要涉及二人作诗、和诗、品诗,从诗词相契到生活述况,记叙有1920年上海《香南雅集图》之会,以及1922年杭州西泠之游等,是了解吴昌硕晚年生活的重要文献。

  吴昌硕以书画印名世,却一直以诗人自居,创作颇丰,在给其夫人写的《赠内》诗中说“平居数长物,夫婿是诗人”。书信中论诗持论高妙,是研究吴昌硕及其诗学思想、书法艺术十分珍贵的di一手资料。

  本书版式设计注意留白,配以吴昌硕所治闲章和所绘文房清供,也可作笔记本使用,即兴挥毫,庶与吴老缶竞风流,适宜把玩、收藏。

作者简介

  吴昌硕(1844一1927),清末书画家。名俊卿,一名俊,字昌硕,一作仓石,号缶庐、苦铁,晚号大聋,浙江湖州安吉人。曾任江苏涟水县令,后迁居上海学习绘画。篆刻融合皖、浙诸家,并以秦、汉铄印,自创一派。工书法,擅写“石鼓文”,朴茂雄健。同治十三年(1874)后始作画,取明、清诸写意画家之长,继承并发扬“扬州八怪”画风,绘花卉以豪健墨画笔致与强烈色彩结合,别具新意。竹石、山水、佛像无不精。光绪三十年(1904),与吴隐等在杭州西湖孤山创立西泠印社,1913年被推为社长。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丁乃昌,字啸云,又字筱云、小芸,湖州乌程人,吴昌硕同乡。为湖州馀园主人丁乃扬之族兄。清代贡生,曾任某县教谕。善诗词,主性灵。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单国霖《明清画苑尺牍之价值》:

  清中期扬州画家的书迹,从金农、郑燮、高翔等人的尺牍中,已透现出碑学肇兴的信息。至清中晚期,黄易、陈鸿寿、伊秉绶、吴熙载、赵之琛,直至清末赵之谦、吴昌硕诸人的尺牍,则已完全可以感受到他们崇尚北碑开创雄健朴茂新书风的蓬勃景象。

目录

前言

吴昌硕致丁啸云手札七十通并释文

后记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近代中国绘画史与艺术批评的图书简介,书名为《墨韵丹青:民国时期上海书画界的风云变幻》。 --- 墨韵丹青:民国时期上海书画界的风云变幻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考察了二十世纪上半叶,即民国时期(约1912年至1949年),中国艺术的中心地带——上海,所发生的剧烈而深刻的文化转型。彼时,在传统国画与新兴西学交织的复杂语境下,上海成为了中国近现代艺术思潮最为活跃、竞争最为激烈的试验场。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艺术家名录,而是着重剖析了在政治动荡、商业繁荣与文化革新三重压力下,书画艺术如何进行自我重塑与对外传播的过程。 第一部分:时代的褶皱与艺术的转型 本书的开篇部分,聚焦于晚清遗老与民国新锐的代际冲突与审美交锋。上海,这座“冒险家的乐园”,为传统文人画的延续提供了物质基础,却也带来了对其核心价值的质疑。 “入古”与“出新”的辩证关系: 详细梳理了以“海上画派”的余脉为代表的保守势力,他们如何试图在形式上恪守传统笔墨精神,同时又在题材和构图上吸纳西方写实主义的元素。重点分析了陈山桥、顾月波等一批在“四王”画学影响下,却又尝试融入现代商业审美趣味的画师群体。 西学东渐的渗透路径: 分析了通过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图工美)等机构引入的素描、油画色彩理论,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中国画的用线与设色方式。探讨了“界画”这一传统门类,如何在现代都市建筑和机械图纸的影响下,产生了新的生命力。 文人画的商品化危机: 记录了民国时期艺术品市场的成熟化进程,出版业、画报和画册的兴起,使得艺术创作不再完全依附于士绅阶层的“清供”需求,而是必须迎合大众(尤其是有购买力的市民阶层)的审美偏好,这种商业化压力如何异化或激活了传统笔墨。 第二部分:海派的重塑与理论的构建 本书深入研究了在现代语境下,艺术理论的建构如何成为巩固或颠覆既有艺术地位的关键。上海不仅是创作的中心,更是批评和理论争鸣的策源地。 “四画会”的兴衰与权力结构: 对比分析了“上海书画研究会”、“中国书画学会”等组织的成立背景、组织章程及其对艺术标准的影响。探讨了这些组织内部关于“真伪”、“正统”的论战,这些论战实质上是关于文化主权和艺术话语权的争夺。 从金石学到“古物”的再发现: 研究了民国时期金石学研究在上海的地域性发展,特别是对碑帖的收藏、考据与摹刻活动。分析了这种对“原物”的执着,如何反过来强化了对“笔墨”本体论的强调,形成对西方现代主义“形式至上论”的隐形抵抗。 融合的探索者: 重点分析了在艺术教育领域具有开创性的几位艺术家(如徐松园、刘海粟的早期探索阶段)。他们如何实践“中西融合”的理想,以及这种融合在当时保守社会中受到的抵制与赞誉。他们的实践为后来的“新国画”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和视觉范本。 第三部分:人物与场域的互动网络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焦点从纯粹的艺术本体论转向了艺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节点——人物、交往与知识传播网络。 知识分子的避世与入世: 考察了在政治变动中,部分书画名家(如吴子深、冯超然等)如何通过在上海的社交圈维持其艺术生命。他们的交游网络,包括与政界人物、银行家和文化名流(如虞洽卿、张謇等)的往来,如何影响了他们的艺术风格和题材选择,特别是那些描绘都市风光和革命庆典的作品。 女性艺术家的崛起与限制: 作为一个被长期忽视的群体,本书着重探讨了民国上海的女性画家(如周练霞、潘静淑等)如何在有限的社交空间内,发展出具有个人特色和细腻情感的画风。分析了她们在传统家庭伦理与现代艺术教育之间所处的独特张力。 媒体与批评的权力: 详细梳理了《申报》“自由谈”栏目、专业画报《美术》等媒体对艺术事件的报道与评论,这些媒体如何建构公众对“好画”的认知,并塑造了艺术史的初稿。通过对当时书评的文本细读,揭示出批评家如何利用传统术语(如“气韵生动”、“笔墨趣味”)来褒贬或排斥新兴的艺术实践。 结论:一种未完成的遗产 本书总结道,民国时期的上海书画界,并非简单的继承或模仿,而是一场充满矛盾与活力的“文化剧场”。它在保持对传统技艺的尊重之余,成功地将中国艺术推向了现代世界的话语体系之中,留下了复杂而多元的艺术遗产,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艺术的走向。 ---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中国近现代艺术史、民国文化研究、艺术社会学以及传统书画理论感兴趣的专业人士、高校师生及资深艺术爱好者阅读。书中包含大量对一手文献的梳理与跨学科的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可读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整理工作显然耗费了巨大的心血。从底稿的数字化采集到文字的考订、注释的详尽,无不体现出编者团队的专业素养和对历史的敬畏之心。许多信札上的模糊字迹,经过细致的辨认和交叉比对,最终呈现出清晰可读的版本,这对于普通读者固然方便,对于专业研究者更是极大的福音。注释部分尤其值得称赞,对于信中提及的典故、人物,都做了恰到好处的解释,使得即便是对清末民初历史背景不太熟悉的人,也能轻松跟上信札的节奏。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完全超越了一般文献汇编的范畴。

评分

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这批手札的价值简直是不可估量的。它们为我们梳理吴昌硕晚年的创作脉络和交游圈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口述史料”。每一封信的日期、收信人、以及信中所提及的具体事件或作品,都像是一枚枚精准的坐标点,帮助研究者还原出更清晰的艺术生态图景。特别是其中关于金石学与绘画融合的探讨,那种融会贯通的思考方式,对于当代艺术教育也具有极强的启发性。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次关于印章雕刻技法的讨论,那种务实而又追求“神韵”的表达,充分体现了老一辈艺术家的严谨态度。可以说,这本书是研究海派艺术风格发展绕不开的一块重要基石。

评分

阅读过程更像是一场慢下来的修行。在如今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品味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书信体裁,本身就是一种奢侈。信中吴昌硕先生笔下流淌出的那种淡泊名利、专注于“为艺术而艺术”的精神世界,深深地触动了我。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艺术追求,从来不是喧嚣浮躁的表象,而是内心的沉淀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吴昌硕的记录,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下社会在文化传承与审美情趣上的一些缺失。读完后,心中充盈的不是知识点的增加,而是一种久违的、对“慢生活”和“真性情”的向往。

评分

这本《水流云在见文章——吴昌硕致丁啸云手札》的装帧设计实在是一绝,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着一股文人雅士的沉稳与品味。我尤其欣赏那种略带粗粝感的宣纸质感,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纹理。装帧的考究,不仅是对原件的尊重,更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精心营造。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能感受到吴昌硕先生创作时那种气韵生动的状态。书中的排版布局,松弛有度,既保证了文字的可读性,又留出了足够的呼吸空间,让人在品读那些笔墨淋漓的书信时,心灵也能得到片刻的安宁。对于研究近现代书画艺术的人来说,光是欣赏这些实物的细节还原,就已经值回票价了。这哪里是一本书,分明是一件精心制作的艺术品。

评分

读完这批手札,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真诚与率性。吴昌硕先生在信札中展现出的性情,远比我们从他的画作中感受到的更加立体和鲜活。信中对友人的关怀,对艺术的见解,甚至是一些生活琐事的记录,都毫无保留地流露出来。那种不加雕饰的文字,带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个人笔法,读起来格外动人。这不仅仅是历史资料的堆砌,更像是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代艺术巨匠鲜为人知的生活侧面。我常常会想象丁啸云先生收到这些信时的情景,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感,是任何严肃的学术论著都无法给予的。这种“见字如面”的亲切感,是本书最宝贵的地方。

评分

京东双十一活动,力度不是很大,但是能买到已经知足了

评分

中华书局是当做史料书在出版,不是从书法学习的角度出版,所以图片没有按照原大尺寸印制,有点遗憾

评分

中华书局是当做史料书在出版,不是从书法学习的角度出版,所以图片没有按照原大尺寸印制,有点遗憾

评分

京东双十一活动,力度不是很大,但是能买到已经知足了

评分

一般

评分

这一单,吴昌硕手札墨迹最为满意。

评分

京东双十一活动,力度不是很大,但是能买到已经知足了

评分

京东双十一活动,力度不是很大,但是能买到已经知足了

评分

一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