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写于1962年,是作者为香港《循环日报》写的一个专栏。当时海外人士对上海情况十分隔膜,一些年轻的华人甚至不知上海地处何方,把广东以外的大陆人都称作“上海人”。作者虽不是上海籍人士,但从20年代初到上海后,先生在上海生活了二十多年,50年代初也曾多次到过解放后的新上海。既看到过被外国人称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又曾在“八一三”淞沪战事中,为保卫上海而身临火线,还亲眼见到人民当家后上海的变化。他以亲身经历和翔实的史料,向海外人士介绍了上海的春秋。全书分为开埠、四郊、洋场杂话、金融世界、人物、报坛旧话、轿·车·路、服装、寺庙、名园、茶楼·饭店·咖啡馆、海上剧话、游乐场等几个部分,非常详尽地介绍了上海的方方面面,为读者了解上海提供了诸多的视角,也为后人研究上海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曹聚仁(1900-1972),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浙江di一师范学校毕业,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以散文创作立足文坛。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从书斋走向战场,任中央通讯社战特派记者,曾采访淞沪战役、台儿庄战役及东南战场,并主持《正气日报》编务。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并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并参与主办《循环日报》《正午报》。1956年后,曾数次回大陆采访,并致力于祖国统一大业。1972年7月病逝于澳门。一生著述逾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七十多种。
序 留住上海的万种风情 |1
题记 万般辛苦成此书 |1
开埠
开篇 |
沪渎垒 |
华亭、上海、下海 |
上海的成长 |
一百年前之上海
——《沪游脞记》 |
四郊
吴淞的开埠 |
从吴淞到宝山 |
真如
——真如寺 |
诸翟、赵家花园、北新泾 |
七宝(古蒲溪) |
高桥 |
松郡九峰:佘山 |
青浦、昆山 |
洋场杂话
黄浦滩头 |
黄浦滩头的铜像 |
工部局 |
“领事裁判权”|
会审公堂 |
黎黄氏案
——大闹会审公堂 |
巡捕
——红头阿三 |
天主堂旧话 |
洋场花絮
——黄协埙《淞南梦影录》 |
洋场感事诗
——袁翔甫 |
沪上缤纷录 |
金融世界
上海的华尔街 |
洋钱(银圆) |
一块银洋值多少钱? |
汇丰银行 |
上海中国银行 |
中国通商银行 |
标金买卖
——金业交易所 |
人物
吴太守袁山松 |
陆深事迹 |
陆深的才华 |
书法家张宾山 |
徐文定公(光启)
——上海天主教的开宗 |
道士李延昰 |
张宸撰御祭文
——董鄂后非董小宛 |
画家吴渔山 |
神话化的刘大人
——静安寺中一个神道 |
刘丽川小刀会 |
海上三奇才 |
王韬的一生 |
关老爷 |
宋渔父(教仁)墓 |
天虚我生
——陈栩园 |
再谈“国货之隐者” |
地皮大王
——程麻皮(霖生) |
赛金花 |
报坛旧话
望平街的故事 |
《上海新报》
——上海最早的中文报纸 |
维新派报纸
——《时务报》 |
党人报纸
——《苏报》 |
党人报
——《民呼》《民吁》《民立》 |
《民国日报》二杰
——叶楚伧与邵力子 |
《晨报》的故事 |
早期《申报》 |
后期《申报》 |
《大晚报》与曾虚白 |
《时报》与狄平子 |
陈景韩(冷血) |
《时报》与黄伯惠 |
《大公报》进入望平街 |
报人张季鸾 |
《立报》三杰 |
《社会日报》与陈灵犀 |
《晶报》及其他 |
《前线日报》与马树礼 |
《东南日报》与胡健中 |
《字林西报》
——洋人的洋文报(一) |
开乐凯:《水星》(《文汇早报》)
——洋人的洋文报(二) |
法文《上海日报》
——洋人的洋文报(三) |
上海早期出现的日文报
——洋人的洋文报(四) |
路透社在上海 |
路透社在远东 |
航运与铁路
上海港的形成 |
洋船
——孔夫子号 |
招商局 |
淞沪铁路
——中国第一条铁路 |
沪宁、沪杭甬两路 |
轿?车?路
轿子的时代 |
黄包车 |
亨司美马车 |
马车与马车夫 |
汽车的时代 |
电车的故事 |
从自行车到三轮车 |
几条洋名路 |
霞飞路 |
麟桂路 |
洋泾浜 |
初进金家巷 |
静安寺路 |
服装
大帽子 |
小帽子 |
长袍外褂 |
娥眉、裙钗 |
旗袍时代的到来 |
云裳时装公司 |
寺庙
天后宫 |
静安寺 |
龙华寺 |
龙华塔 |
城隍庙 |
上海的文庙 |
名园
爱俪园 |
黄浦滩公园 |
虹口公园 |
兆丰公园(中山公园) |
复兴公园初到 |
南翔?古猗园 |
半淞园登高 |
“丽娃栗妲村”之忆 |
味莼园(张园) |
徐园
——昆曲的演出 |
豫园潘家 |
潘恩的故事 |
茶楼?饭店?咖啡馆
春风得意楼 |
五龙日升楼 |
三雅园 |
文明雅集 |
状元楼与绍兴酒店 |
新雅、大三元 |
四时新与老正兴 |
锦江饭店 |
梅龙镇 |
复盛居 |
熟食档:咖喱牛肉、排骨面 |
洋人的饭店
——都城、理查、汇中 |
沙逊与华懋饭店 |
一枝香、一品香 |
文艺复兴馆 |
百乐门及其他 |
海上剧话
祖父一代的戏院 |
沪伶参加辛亥革命 |
新舞台:夏氏兄弟 |
丹桂茶园的沧桑 |
“毛儿戏”与女戏院 |
话分两头,先谈话剧 |
春柳社:新剧同志会 |
王钟声与任天知
——从《黑奴吁天录》到《迦因小传》 |
文明戏的角色 |
朱双云、汪优游、徐半梅 |
郑正秋和新民社 |
民鸣社及其他 |
文明戏与笑舞台 |
洪深的《劫后桃花》 |
汪笑侬槃槃大才 |
孙菊仙、谭鑫培 |
谭、马、杨、奚四须生 |
生行三大派:汪、谭、孙 |
补记谭鑫培 |
麒派:周信芳 |
老生流派补遗:刘、余、言 |
再记谭富英与马连良 |
旦角流派 |
梅兰芳到上海 |
盖叫天武艺盖世 |
俞派武生杨小楼 |
云里飞初演“三上吊” |
游乐场
跑马厅今昔 |
中央运动场(回力球场) |
逸园:跑狗场 |
新世界:南北两部 |
大世界 |
黄楚九其人其事 |
大世界传奇
——《上海春秋》尾语 |
附录一 原版序 胡道静 |
附录二 原版后记 曹宪镛 |
上海的成长
我曾经提起,近一个半世纪的上海,她是逐渐在伸长,不独上海租界有如波斯魔毯那样铺开去;上海市本身,也在逐渐伸长着。不过“上海”这一实际界限,绝没有香港人士想象中的“上海国”那么大,却也不像上海土老儿所想象的那么小。(上海土老儿,又不是我这个乡下土老儿。)北四川路、天通庵路或是宝山路,在我们看来,当然是上海了;可是,住在那儿的土老儿,他们决不承认自己是上海人,他们是道地的宝山人,要过了苏州河,才是上海县界;因此他们到南京路去,就算是到上海去的。这一传统的观念,也不知到哪一代,才改变过来。
不过,这笔账要从头算起才是。最早的上海县,是在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建立的,县署设在宋榷场故址,前上海镇守衙内。到了元大德二年(1298年)上海市舶司奉命归并到宁波市舶司去;上海县署乃移入司署,便是我说上海故事所讲的“上海”。这一上海县署,经过了元大德五年(1301年)大风灾,大加修葺以后,中经六百十五年的长时期,虽经过三十多次的小灾难,大致没有什么变动过。可是,近百年的上海,乃是城外的历史,而不是城内的历史。一部租界史,就把上海变成了世界的城市。城中呢,只有两件大变动,一件是把明代以来的城墙拆掉,河隍填平了。有城隍庙而无城无隍了。又一件则是旧县署留给司法机关,新县署移到旧提标右营基地,即蓬莱路上了。到了1933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县市分治。上海县的十一市县,划给上海市,只留下了八个乡,县署也从城中移到北桥去。所以,在上海住了几十年的人,没到上海县,并非奇事。那时的上海市,已经包括宝山、青浦、浦东的若干乡镇,上海市政府,恰好在宝山的江湾镇,和先前的上海县境差了一大截的。抗战胜利,租界已经收回,上海市政府移到前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新的上海市,市政府依然在这儿。可是今天的上海市,就有北京市那么大;有十四个市辖区,还包括十一个县,即浦东、上海、南汇、金山、嘉定、崇明、松江、川沙、奉贤、青浦、宝山,就有半个苏南那么大。即算是老上海,回到上海去,也有点不相识了。
……
《上海春秋(修订版)》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一本历史书,不如说是一曲为上海这座城市谱写的挽歌与颂歌。作者的文笔,时而婉约深情,时而慷慨激昂,像是在细数旧日时光的珍贵,又像是在赞颂这座城市的不屈与重生。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上海城市景观变迁的描绘,从当年的砖瓦木梁,到如今的摩天大楼,每一处变化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都诉说着一个城市的发展与蜕变。书中对于不同时期上海社会风貌的刻画,也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无论是那些在风雨中飘摇的个体命运,还是那些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力搏击的群体,都被作者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我常常会因为书中的某个情节而陷入沉思,感叹历史的无常,感叹人生的短暂,同时也为这座城市所展现出的强大生命力而感到震撼。它让我看到,上海不仅仅是经济的引擎,更是文化的熔炉,是梦想的摇篮。读完这本书,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更真挚的情感。
评分上海,这座名字本身就带着几分传奇色彩的城市,总能勾起人无限的遐思。当我翻开《上海春秋(修订版)》的扉页,一股浓郁的海派风情便扑面而来。它不是那种高高在上、拒人千里的史学著作,也不是小打小闹的轶闻趣事集。这本书仿佛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上海,坐在梧桐树下的藤椅上,呷着浓茶,慢悠悠地向你讲述这座城市的故事。从十里洋场的繁华,到风云变幻的年代,再到改革开放后的勃兴,作者用一种近乎于散文的笔触,将上海的历史脉络勾勒得清晰而生动。读的时候,我仿佛能听到黄浦江上汽笛的长鸣,看到霞飞路上风姿绰约的摩登女郎,闻到弄堂里飘出的阵阵饭菜香。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记忆,都在作者的笔下重新复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细节的描绘,它们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比如,关于老上海的民俗风情,关于那些消失的老字号,关于那些在这座城市留下深刻印记的普通人。这本书让我对上海的理解,不再局限于那些宏大的叙事,而是深入到城市的肌理,感受到了它细微之处的温度和情感。它让我觉得,上海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故事、有灵魂的存在。
评分初读《上海春秋(修订版)》,最大的感受便是其视角之独特,叙事之从容。作者没有急于铺陈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从一个更加贴近普通人生活的切入点,缓缓展开。想象一下,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生活在上海的普通市民,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悲欢离合,又是如何在这座城市的洪流中被裹挟,又如何努力地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活轨迹。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被历史教科书忽略的角落,那些构成城市基石的普通人的命运。作者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能够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有温度的故事,将模糊的背景转化为鲜活的画面。我时常在阅读中停顿下来,想象着书中的人物,想象着他们所处的环境,感受着他们当下的心情。那些关于家族的传承,关于邻里之间的温情,关于在艰难岁月中闪烁的人性光辉,都让我深受感动。它提醒了我,任何一座城市的伟大,都离不开无数普通人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上海春秋(修订版)》让我觉得,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细节紧密相连。
评分《上海春秋(修订版)》是一本让我读来十分过瘾的书。作者的叙事方式,巧妙地将历史的宏大背景与个体命运的细微之处结合起来,使得整本书既有史诗般的厚重感,又不失生活化的温情。我喜欢书中对不同时代上海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仿佛我置身于其中,亲身感受着那个时代的脉搏。无论是十里洋场的纸醉金迷,还是革命年代的慷慨激昂,亦或是改革开放后的日新月异,都被作者描绘得淋漓尽致。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事件的叙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事件背后的人物故事,那些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选择与挣扎。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上海这座城市,更是在讲“人”的故事,讲在特定环境下,人性的光辉与复杂。读完这本书,我对上海这座城市,有了更立体的认知,也对那些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我承认,《上海春秋(修订版)》在某些时刻,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阅读的沉浸感。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独特的魔力,能够轻易地将读者拉入他所构建的世界。书中所描绘的上海,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的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情感和记忆的载体。我喜欢书中那些充满画面感的细节描写,仿佛我正身临其境,亲眼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迁。那些曾经繁华的街区,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老建筑,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人物,都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这座城市,让我看到了它光鲜亮丽外表下,那些不为人知的辛酸与坚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上海人精神特质的探讨所吸引,那种在变革中保持韧性,在困境中寻找机遇的特质,令人钦佩。它让我明白,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今天的上海,绝非偶然,而是无数代上海人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评分价格优惠,包装很好,推荐购买!
评分曹聚仁的书非常好,记录了上海的历史
评分上海春秋,好书。请多发京豆。
评分上海春秋,很喜欢的怀旧味道
评分名家作品,送货快,质量很不错。
评分内容好看,封面好看,价钱合理,送货很快,值得购买
评分书包装不错,一次买了好多书慢慢看
评分名家作品,送货快,质量很不错。
评分羡慕已久的书,今天终于拿到手,很满意,会细细研读,和大家分享心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