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書寫於1962年,是作者為香港《循環日報》寫的一個專欄。當時海外人士對上海情況十分隔膜,一些年輕的華人甚至不知上海地處何方,把廣東以外的大陸人都稱作“上海人”。作者雖不是上海籍人士,但從20年代初到上海後,先生在上海生活瞭二十多年,50年代初也曾多次到過解放後的新上海。既看到過被外國人稱為“冒險傢樂園”的上海,又曾在“八一三”淞滬戰事中,為保衛上海而身臨火綫,還親眼見到人民當傢後上海的變化。他以親身經曆和翔實的史料,嚮海外人士介紹瞭上海的春鞦。全書分為開埠、四郊、洋場雜話、金融世界、人物、報壇舊話、轎·車·路、服裝、寺廟、名園、茶樓·飯店·咖啡館、海上劇話、遊樂場等幾個部分,非常詳盡地介紹瞭上海的方方麵麵,為讀者瞭解上海提供瞭諸多的視角,也為後人研究上海留下瞭珍貴的史料。
曹聚仁(1900-1972),中國現代作傢、學者、記者。浙江di一師範學校畢業,1921年到上海教書,後任上海大學、暨南大學、復旦大學等校教授,並從事寫作,以散文創作立足文壇。30年代初主編《濤聲》《芒種》等刊物。1937年抗戰開始,從書齋走嚮戰場,任中央通訊社戰特派記者,曾采訪淞滬戰役、颱兒莊戰役及東南戰場,並主持《正氣日報》編務。抗戰勝利後迴上海,在大學任教,並從事新聞工作。1950年到香港,為多傢報刊撰寫專欄文章,並參與主辦《循環日報》《正午報》。1956年後,曾數次迴大陸采訪,並緻力於祖國統一大業。1972年7月病逝於澳門。一生著述逾四韆萬言,生前齣版成書約七十多種。
序 留住上海的萬種風情 |1
題記 萬般辛苦成此書 |1
開埠
開篇 |
滬瀆壘 |
華亭、上海、下海 |
上海的成長 |
一百年前之上海
——《滬遊脞記》 |
四郊
吳淞的開埠 |
從吳淞到寶山 |
真如
——真如寺 |
諸翟、趙傢花園、北新涇 |
七寶(古蒲溪) |
高橋 |
鬆郡九峰:佘山 |
青浦、昆山 |
洋場雜話
黃浦灘頭 |
黃浦灘頭的銅像 |
工部局 |
“領事裁判權”|
會審公堂 |
黎黃氏案
——大鬧會審公堂 |
巡捕
——紅頭阿三 |
天主堂舊話 |
洋場花絮
——黃協塤《淞南夢影錄》 |
洋場感事詩
——袁翔甫 |
滬上繽紛錄 |
金融世界
上海的華爾街 |
洋錢(銀圓) |
一塊銀洋值多少錢? |
匯豐銀行 |
上海中國銀行 |
中國通商銀行 |
標金買賣
——金業交易所 |
人物
吳太守袁山鬆 |
陸深事跡 |
陸深的纔華 |
書法傢張賓山 |
徐文定公(光啓)
——上海天主教的開宗 |
道士李延昰 |
張宸撰禦祭文
——董鄂後非董小宛 |
畫傢吳漁山 |
神話化的劉大人
——靜安寺中一個神道 |
劉麗川小刀會 |
海上三奇纔 |
王韜的一生 |
關老爺 |
宋漁父(教仁)墓 |
天虛我生
——陳栩園 |
再談“國貨之隱者” |
地皮大王
——程麻皮(霖生) |
賽金花 |
報壇舊話
望平街的故事 |
《上海新報》
——上海最早的中文報紙 |
維新派報紙
——《時務報》 |
黨人報紙
——《蘇報》 |
黨人報
——《民呼》《民籲》《民立》 |
《民國日報》二傑
——葉楚傖與邵力子 |
《晨報》的故事 |
早期《申報》 |
後期《申報》 |
《大晚報》與曾虛白 |
《時報》與狄平子 |
陳景韓(冷血) |
《時報》與黃伯惠 |
《大公報》進入望平街 |
報人張季鸞 |
《立報》三傑 |
《社會日報》與陳靈犀 |
《晶報》及其他 |
《前綫日報》與馬樹禮 |
《東南日報》與鬍健中 |
《字林西報》
——洋人的洋文報(一) |
開樂凱:《水星》(《文匯早報》)
——洋人的洋文報(二) |
法文《上海日報》
——洋人的洋文報(三) |
上海早期齣現的日文報
——洋人的洋文報(四) |
路透社在上海 |
路透社在遠東 |
航運與鐵路
上海港的形成 |
洋船
——孔夫子號 |
招商局 |
淞滬鐵路
——中國第一條鐵路 |
滬寜、滬杭甬兩路 |
轎?車?路
轎子的時代 |
黃包車 |
亨司美馬車 |
馬車與馬車夫 |
汽車的時代 |
電車的故事 |
從自行車到三輪車 |
幾條洋名路 |
霞飛路 |
麟桂路 |
洋涇浜 |
初進金傢巷 |
靜安寺路 |
服裝
大帽子 |
小帽子 |
長袍外褂 |
娥眉、裙釵 |
旗袍時代的到來 |
雲裳時裝公司 |
寺廟
天後宮 |
靜安寺 |
龍華寺 |
龍華塔 |
城隍廟 |
上海的文廟 |
名園
愛儷園 |
黃浦灘公園 |
虹口公園 |
兆豐公園(中山公園) |
復興公園初到 |
南翔?古猗園 |
半淞園登高 |
“麗娃栗妲村”之憶 |
味蒓園(張園) |
徐園
——昆麯的演齣 |
豫園潘傢 |
潘恩的故事 |
茶樓?飯店?咖啡館
春風得意樓 |
五龍日升樓 |
三雅園 |
文明雅集 |
狀元樓與紹興酒店 |
新雅、大三元 |
四時新與老正興 |
錦江飯店 |
梅龍鎮 |
復盛居 |
熟食檔:咖喱牛肉、排骨麵 |
洋人的飯店
——都城、理查、匯中 |
沙遜與華懋飯店 |
一枝香、一品香 |
文藝復興館 |
百樂門及其他 |
海上劇話
祖父一代的戲院 |
滬伶參加辛亥革命 |
新舞颱:夏氏兄弟 |
丹桂茶園的滄桑 |
“毛兒戲”與女戲院 |
話分兩頭,先談話劇 |
春柳社:新劇同誌會 |
王鍾聲與任天知
——從《黑奴籲天錄》到《迦因小傳》 |
文明戲的角色 |
硃雙雲、汪優遊、徐半梅 |
鄭正鞦和新民社 |
民鳴社及其他 |
文明戲與笑舞颱 |
洪深的《劫後桃花》 |
汪笑儂槃槃大纔 |
孫菊仙、譚鑫培 |
譚、馬、楊、奚四須生 |
生行三大派:汪、譚、孫 |
補記譚鑫培 |
麒派:周信芳 |
老生流派補遺:劉、餘、言 |
再記譚富英與馬連良 |
旦角流派 |
梅蘭芳到上海 |
蓋叫天武藝蓋世 |
俞派武生楊小樓 |
雲裏飛初演“三上吊” |
遊樂場
跑馬廳今昔 |
中央運動場(迴力球場) |
逸園:跑狗場 |
新世界:南北兩部 |
大世界 |
黃楚九其人其事 |
大世界傳奇
——《上海春鞦》尾語 |
附錄一 原版序 鬍道靜 |
附錄二 原版後記 曹憲鏞 |
上海的成長
我曾經提起,近一個半世紀的上海,她是逐漸在伸長,不獨上海租界有如波斯魔毯那樣鋪開去;上海市本身,也在逐漸伸長著。不過“上海”這一實際界限,絕沒有香港人士想象中的“上海國”那麼大,卻也不像上海土老兒所想象的那麼小。(上海土老兒,又不是我這個鄉下土老兒。)北四川路、天通庵路或是寶山路,在我們看來,當然是上海瞭;可是,住在那兒的土老兒,他們決不承認自己是上海人,他們是道地的寶山人,要過瞭蘇州河,纔是上海縣界;因此他們到南京路去,就算是到上海去的。這一傳統的觀念,也不知到哪一代,纔改變過來。
不過,這筆賬要從頭算起纔是。最早的上海縣,是在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建立的,縣署設在宋榷場故址,前上海鎮守衙內。到瞭元大德二年(1298年)上海市舶司奉命歸並到寜波市舶司去;上海縣署乃移入司署,便是我說上海故事所講的“上海”。這一上海縣署,經過瞭元大德五年(1301年)大風災,大加修葺以後,中經六百十五年的長時期,雖經過三十多次的小災難,大緻沒有什麼變動過。可是,近百年的上海,乃是城外的曆史,而不是城內的曆史。一部租界史,就把上海變成瞭世界的城市。城中呢,隻有兩件大變動,一件是把明代以來的城牆拆掉,河隍填平瞭。有城隍廟而無城無隍瞭。又一件則是舊縣署留給司法機關,新縣署移到舊提標右營基地,即蓬萊路上瞭。到瞭1933年,上海特彆市政府成立,縣市分治。上海縣的十一市縣,劃給上海市,隻留下瞭八個鄉,縣署也從城中移到北橋去。所以,在上海住瞭幾十年的人,沒到上海縣,並非奇事。那時的上海市,已經包括寶山、青浦、浦東的若乾鄉鎮,上海市政府,恰好在寶山的江灣鎮,和先前的上海縣境差瞭一大截的。抗戰勝利,租界已經收迴,上海市政府移到前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新的上海市,市政府依然在這兒。可是今天的上海市,就有北京市那麼大;有十四個市轄區,還包括十一個縣,即浦東、上海、南匯、金山、嘉定、崇明、鬆江、川沙、奉賢、青浦、寶山,就有半個蘇南那麼大。即算是老上海,迴到上海去,也有點不相識瞭。
……
初讀《上海春鞦(修訂版)》,最大的感受便是其視角之獨特,敘事之從容。作者沒有急於鋪陳宏大的曆史事件,而是從一個更加貼近普通人生活的切入點,緩緩展開。想象一下,在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生活在上海的普通市民,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又是如何在這座城市的洪流中被裹挾,又如何努力地尋找著屬於自己的生活軌跡。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讓我們得以窺見那些被曆史教科書忽略的角落,那些構成城市基石的普通人的命運。作者仿佛擁有一種魔力,能夠將冰冷的史料轉化為有溫度的故事,將模糊的背景轉化為鮮活的畫麵。我時常在閱讀中停頓下來,想象著書中的人物,想象著他們所處的環境,感受著他們當下的心情。那些關於傢族的傳承,關於鄰裏之間的溫情,關於在艱難歲月中閃爍的人性光輝,都讓我深受感動。它提醒瞭我,任何一座城市的偉大,都離不開無數普通人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獻。《上海春鞦(修訂版)》讓我覺得,曆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與我們身邊的每一個細節緊密相連。
評分上海,這座名字本身就帶著幾分傳奇色彩的城市,總能勾起人無限的遐思。當我翻開《上海春鞦(修訂版)》的扉頁,一股濃鬱的海派風情便撲麵而來。它不是那種高高在上、拒人韆裏的史學著作,也不是小打小鬧的軼聞趣事集。這本書仿佛是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上海,坐在梧桐樹下的藤椅上,呷著濃茶,慢悠悠地嚮你講述這座城市的故事。從十裏洋場的繁華,到風雲變幻的年代,再到改革開放後的勃興,作者用一種近乎於散文的筆觸,將上海的曆史脈絡勾勒得清晰而生動。讀的時候,我仿佛能聽到黃浦江上汽笛的長鳴,看到霞飛路上風姿綽約的摩登女郎,聞到弄堂裏飄齣的陣陣飯菜香。那些曾經鮮活的麵孔,那些被時光塵封的記憶,都在作者的筆下重新復蘇。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曆史細節的描繪,它們不是簡單的堆砌,而是充滿瞭人文關懷和生活氣息。比如,關於老上海的民俗風情,關於那些消失的老字號,關於那些在這座城市留下深刻印記的普通人。這本書讓我對上海的理解,不再局限於那些宏大的敘事,而是深入到城市的肌理,感受到瞭它細微之處的溫度和情感。它讓我覺得,上海不僅僅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故事、有靈魂的存在。
評分《上海春鞦(修訂版)》給我的感覺,與其說是一本曆史書,不如說是一麯為上海這座城市譜寫的挽歌與頌歌。作者的文筆,時而婉約深情,時而慷慨激昂,像是在細數舊日時光的珍貴,又像是在贊頌這座城市的不屈與重生。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上海城市景觀變遷的描繪,從當年的磚瓦木梁,到如今的摩天大樓,每一處變化都承載著時代的印記,都訴說著一個城市的發展與蛻變。書中對於不同時期上海社會風貌的刻畫,也是鞭闢入裏,入木三分。無論是那些在風雨中飄搖的個體命運,還是那些在時代的浪潮中奮力搏擊的群體,都被作者賦予瞭鮮活的生命力。我常常會因為書中的某個情節而陷入沉思,感嘆曆史的無常,感嘆人生的短暫,同時也為這座城市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而感到震撼。它讓我看到,上海不僅僅是經濟的引擎,更是文化的熔爐,是夢想的搖籃。讀完這本書,我對上海這座城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更真摯的情感。
評分《上海春鞦(修訂版)》是一本讓我讀來十分過癮的書。作者的敘事方式,巧妙地將曆史的宏大背景與個體命運的細微之處結閤起來,使得整本書既有史詩般的厚重感,又不失生活化的溫情。我喜歡書中對不同時代上海生活場景的生動描繪,仿佛我置身於其中,親身感受著那個時代的脈搏。無論是十裏洋場的紙醉金迷,還是革命年代的慷慨激昂,亦或是改革開放後的日新月異,都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更重要的是,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事件的敘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那些事件背後的人物故事,那些普通人在曆史洪流中的選擇與掙紮。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上海這座城市,更是在講“人”的故事,講在特定環境下,人性的光輝與復雜。讀完這本書,我對上海這座城市,有瞭更立體的認知,也對那些生活在這座城市裏的人們,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評分我承認,《上海春鞦(修訂版)》在某些時刻,讓我感受到瞭久違的閱讀的沉浸感。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種獨特的魔力,能夠輕易地將讀者拉入他所構建的世界。書中所描繪的上海,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的空間,更是一個充滿情感和記憶的載體。我喜歡書中那些充滿畫麵感的細節描寫,仿佛我正身臨其境,親眼見證著這座城市的變遷。那些曾經繁華的街區,那些承載著曆史記憶的老建築,那些在時代洪流中沉浮的人物,都在作者的筆下栩栩如生。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這座城市,讓我看到瞭它光鮮亮麗外錶下,那些不為人知的辛酸與堅韌。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上海人精神特質的探討所吸引,那種在變革中保持韌性,在睏境中尋找機遇的特質,令人欽佩。它讓我明白,上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今天的上海,絕非偶然,而是無數代上海人心血與智慧的結晶。
評分喜歡的各類圖書一次買一大堆,放鬆心情慢慢讀。
評分正版書,質量好,配送速度快,一直都在京東買書,還有一定程度的優惠,會繼續買下去,讀下去。
評分非常好,和介紹一樣,物有所值,值得推薦!
評分名傢作品,送貨快,質量很不錯。
評分書不錯,挺好的。
評分書不錯,挺好的。
評分喜歡的各類圖書一次買一大堆,放鬆心情慢慢讀。
評分很不錯的書。
評分書是正品,送貨速度很快,包裝也完好無損,總之非常滿意的一次購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