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书

管中窥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管继平 著
图书标签:
  • 文学批评
  • 文化随笔
  • 读书笔记
  • 古典文学
  • 杂文
  • 思想
  • 文化
  • 书评
  • 阅读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ISBN:978754581117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46735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9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管继平,自嘲为“作家中的书法家,书法家中的作家”,出版多种以回忆老上海弄堂生活的散文集,近十年来并以民国文人的书法、印章为研究主题,出版多种专集,其中以《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集)*为知名,《管中窥书》曾多次荣登上海各大书店好书综合排行榜前茅。《管中窥书》是其新作结集,收入关于文人书法、印章、故居和读书等随笔约五十篇,他的文字正如曹正文先生所言:“追求幽默一路,写有趣的事,而文字亦有趣。”

作者简介

  管继平,一九六二年生于上海。笔名推仔、易安阁等,自嘲为“作家中的书法家,书法家中的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上海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九三学社上海市文化委副主委。
  出版主要著作有《一窗明月半床书》、《上海说事》、《游嬉:老上海弄堂》、《民国文人书法性情》、《纸上性情:民国文人书法》(上下册)、《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编注本)、《梅花知己:民国文人印章》等。

目录

自序
第一辑 大家背影
海伦路上的大师
丰子恺与江湾缘缘堂
溧阳路:不应忘了陆澹安
施蛰存虹口办书店
南社的“朋友圈”
“云间二雏”与柳亚子的文字缘
张充和:“我这辈子就是玩”
也谈“当湖”李叔同
陕西南路·长乐邮·日月楼
赵丹挥毫“后来居上”

第二辑 纸上留痕
“三只兔子”改变历史
万人如海一身藏
天行山鬼刻藤印
才学识兼柳诒徵
晒晒太阳说说闲话
文人印家杨天骥
耕玉山房的元亭公
文人最怕不自由
人老才知王字劲
多情蔡哲夫
招牌书家蒋凤仪

第三辑 书边余墨
古人的智慧
文字的繁简之争
读书须先识字
愿作鸳鸯不羡仙
“嘉平集雅”
境界是玩出来的
铁笔点石金针度人
“雷聋山房”
风骚一领三千年
“耕玉斋散叶”
文心雕龙也雕虫
与诗人飞雁三次文字交
“李叔同致刘质平书信集”跋
只有梅花是知己
老夫今也博一记

第四辑 闲书闲文
“半园”不求全
命里桃花三两枝
留云禅寺观书记
温暖心中一盏明灯
孤山之巅
误读亦成趣
“独脚跳龙门”
“郭聋陈瞽马牛风”
岱顶踏雪
“粉丝”变“大师”
逛逛老街吃吃蟹
麻花依旧下油锅
一树梨花压海棠
我之笔墨缘

精彩书摘

  《管中窥书》:
  许多熟悉施蛰存先生的人,都知道施老有“四扇窗”的典故,妙喻自己一生治学的四个不同领域,即:“东窗”是古典文学的鉴赏,“南窗”是现代文学的创作,“西窗”是外国文学的翻译,“北窗”是金石碑版的研究。
  其实,施蛰存涉及的领域,还远不止这“四窗”。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作家,施蛰存的一生,毋论从人生经历还是文化成就而言,都可谓相当的丰富。他寿近期颐,自一九○五年出生至二○○三年辞世,九十九年的生涯,使他成了文坛上一颗长明不灭的璀璨之星。他在中学时就发表小说,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受西方文学的影响,他运用心理分析手法创作了多篇小说引起文坛的关注,成为我国现代派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当时他很年轻,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和戴望舒、杜衡这“文坛三剑客”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从事地下革命的宣传,为此他们“三剑客”还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遭到通缉……
  玩文学而不忘革命,这就是当年他们几个年轻人的梦想。那时,已是共产党人的冯雪峰也和他们关系密切。一次戴望舒、杜衡和施蛰存正在松江老家“避风头”,不料接到冯雪峰的北京来信,说他有一个“窑姐”要赎身,想借四百元钱,打算带她一同南下。施、戴得信后很疑惑,没想到雪峰竟也会有此“浪漫故事”。他们当时囊中也没几个钱,但一想到不能不救朋友于“火坑”中,施蛰存只得立刻四处筹钱,匆忙凑得四百元汇去后,果然没多日冯雪峰来到了上海,但身边并没有带什么“窑姐”。原来是冯要帮助几个被通缉的革命青年离京,不便明说才编了个所谓“窑姐赎身”的故事。现回忆起来,也不啻为一则令人发笑的文坛佳话了。
  自那以后几年,冯雪峰住在虹口,而施蛰存恰好也在虹口和刘呐鸥、戴望舒办书店,于是,他们走得更近了。
  说起施蛰存与虹口的渊源,主要是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一年期间,他和朋友在虹口先后办了三个书店的故事。那时自日本回来的刘呐鸥,住在虹口江湾路六三花园旁弄堂内的一幢单间三楼小洋房里,戴望舒和施蛰存也经常去玩并住在那。年轻人闲来无事,除了游泳、跳舞、看电影之外,他们就聊聊文学。一天,刘呐鸥突然提议,由他来当老板,办一本同人刊物再开一家书店吧。过去所谓的书店,还兼有小出版社的功能。可以卖书,也可以出版杂志或丛书。提议获肯后说干就干,于是他们在四川北路、西宝兴路口开了一家只有一间店堂的“第一线书店”,招牌也是刘呐鸥自己所写,自左至右横写的宋体美术字。而出版的刊物,由于他们并无严格的定位,只是随着各自的兴趣,写什么文章就登什么文章,所以刊名就叫《无轨列车》。那时鲁迅和茅盾等都住在离他们不远的景云里,冯雪峰经常过访了景云里之后再顺便到刘呐鸥处闲聊,他们也向雪峰求稿,于是《无轨列车》的创刊号上,就有了冯雪峰的那篇《论革命和知识阶级》。施蛰存后来回忆说,《无轨列车》一共印行了八期,大约雪峰的这篇,算是最重要的一篇文章了。
  然而,第一线书店开张了没几天,就有警察前来查问,由于没申请登记也无背景,结果只一个多月就被警察以“有宣传赤化嫌疑”而“暂停营业”了。
  几个年轻人不甘心,接下去他们在北四川路海宁路口的公益坊,又开了第二家也是后来颇有名气的水沫书店。这次他们吸取上次教训,不再设门市部了。只是在公益坊内租了一幢单开间二楼石库门房屋,楼上前间是办公室,后间则给两个跑腿学生做卧室;楼下前间是营业室,兼堆存印书纸,后间则给帮他们做后勤杂务兼管做饭的宁波夫妇当卧室。起初,施蛰存还在松江教书,他总是星期六下午过来,星期一再早车回松江。后来水沫书店要出版的书日渐增多,戴望舒忙不过来,遂要求施蛰存和杜衡全力以赴。于是,施蛰存只得辞去了松江教职,带着新婚妻子一同来到了市区虹口,他们和杜衡夫妇一起合租在东横浜路的大兴坊五号,一幢一楼一底和一间亭子间的房子,施蛰存夫妇就住在亭子间里。这里距水沫书店不远,与景云里更近,就是贴隔壁的一条弄堂。
  ……

前言/序言


《管中窥书》 内容简介 《管中窥书》是一部深度探讨个体认知局限性及其对理解世界影响的非虚构作品。本书并非旨在提供一套普适性的真理或最终的答案,而是引导读者审视自身思维的“管道”,认识到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往往受到视角、经验、文化背景以及固有观念的深刻塑造。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严谨的逻辑,层层剥开“管窥”这一隐喻,揭示了在信息爆炸、观点多元的时代,如何才能更清晰、更全面地认识事物本质,避免陷入片面与偏执的泥沼。 本书的开篇,作者便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管中窥书”这一意象——如同透过一根狭窄的管子去观察浩瀚的书页,我们所能捕捉到的信息必然是有限的,甚至是扭曲的。这并非对读者智识的贬低,而是对人类认知固有属性的深刻剖析。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扮演着“管中窥豹”的角色,我们所接触到的信息、我们所形成的观点,无不受到自身“管道”的约束。这种“管道”可能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可能是我们的成长环境,可能是我们的人际关系,甚至是我们的性格和情感倾向。 随后,作者深入剖析了构成我们“管道”的各种要素。在“视野的局限”一章中,作者通过大量历史事件和科学发现的案例,阐述了当一个时代的主流认知被“管道”束缚时,可能出现的集体盲点。例如,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之前,地心说曾牢牢占据着人们的认知,任何挑战这一观点的声音都被视为异端。作者指出,这种盲点并非源于愚蠢,而是源于思维定势和对既有框架的过度依赖。同时,他也探讨了个人经验如何塑造我们的“管道”。一个在贫困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其对财富和成功的理解,很可能与一个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大相径庭。这种差异并非价值判断,而是对现实世界不同侧面的感知。 “经验的滤镜”是本书的另一重要章节。作者认为,经验如同一个强大的滤镜,它筛选、加工我们接收到的信息,并将其转化为我们所能理解的形式。然而,经验并非总是可靠的。作者举例说明,一次负面的经历可能会让我们对某类人或某类事产生长久的偏见,即使新的信息表明我们的判断已经过时。这种“以偏概全”的思维模式,正是“管道”过滤作用的体现。作者强调,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并审视这些滤镜,认识到经验并非绝对真理,而是对过去的一种解读。 “文化的烙印”则将视角从个体转向群体,探讨了文化如何在更宏观的层面上塑造我们的“管道”。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可能存在天壤之别。作者以东西方文化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上的差异为例,说明了文化价值观如何影响人们对家庭、事业、人际关系的看法。他引用了大量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文化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思维模式,甚至是我们情感的表达方式。这种文化烙印,使得我们如同被赋予了特定的“管道”,通过它去观察和理解世界。 在“观念的围墙”一章中,作者聚焦于“固有观念”的阻碍作用。一旦形成某种观念,我们就倾向于寻找支持它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与之矛盾的信息。这种“确认偏误”是“管窥”现象的典型表现。作者通过心理学实验和社会现象的分析,说明了观念是如何像一道道无形的围墙,将我们囚禁在狭小的认知空间内。这些观念可能源自家庭教育、社会舆论,也可能源于我们个人的信念系统。无论其来源如何,一旦固化,便会极大地限制我们的视野。 然而,《管中窥书》并非一味地强调认知的局限性而陷入悲观。作者在书中也提供了走出“管道”的钥匙,即“拓展的视野”。他提倡主动学习,鼓励读者拥抱多元化的观点,并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那些挑战自身已有认知的信息。作者分享了许多提升认知能力的实用方法,例如通过阅读不同领域的书籍,与不同背景的人交流,以及有意识地进行反思和批判性思考。他强调,拓展视野并非易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但其回报是无限的——一个更清晰、更丰富、更深刻的世界。 “同理心的桥梁”是本书中一个充满希望的章节。作者认为,理解他人的“管道”,是打破自身“管道”局限性的重要途径。当我们尝试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感受他们的经历和情感时,我们就能够看到自己“管道”之外的世界。同理心并非简单的感同身受,而是一种主动的理解和尝试。通过培养同理心,我们能够建立更有效的沟通,化解矛盾,并最终实现更深层次的连接。 在“批判性思维的利器”一章中,作者为读者提供了识别和打破“管道”的实用工具。他详细阐述了逻辑谬误的常见形式,并教导读者如何运用证据来支持或反驳某个观点。批判性思维不是为了否定一切,而是为了辨别真伪,形成独立判断。作者鼓励读者在面对信息时,不轻信、不盲从,而是主动地去质疑、去分析、去求证。这如同为我们的“管道”配备了一套精密的探测器,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其中可能存在的偏差。 本书的结尾,作者回归到“管窥”这一意象,但视角已然不同。他希望读者能够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在“管中”,但并非无法“窥书”。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意识到了“管道”的存在,以及我们是否愿意去努力拓宽它。作者鼓励读者将本书视为一个起点,一个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的契机。他坚信,通过不断地审视和调整我们的认知“管道”,我们最终能够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深入的理解,去拥抱这个复杂而精彩的世界。 《管中窥书》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提出了深刻的问题。它鼓励读者去探索,去发现,去成长。无论你是学生、学者、职场人士,还是任何渴望更深刻理解世界的人,《管中窥书》都将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认知领域的大门。它将帮助你认识到自身思维的局限,同时赋予你拓展视野、实现认知的飞跃的力量。这是一场关于自我认知和理解世界的旅程,而《管中窥书》是你旅途中不可或缺的向导。

用户评价

评分

《管中窥书》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这种厚重,并非来自篇幅,而是源于其思想的深度和作者对世界的独特理解。我是一个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对于很多事情总想弄个明白,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种好奇心。作者在处理一些社会议题时,展现出了惊人的冷静与理性,没有偏颇,也没有煽情,只是用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例证,将事情的本质层层剥开。我曾一度对某些社会现象感到困惑和不解,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仿佛找到了理解这些现象的钥匙。它不是那种提供简单解决方案的书,而是引导你去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潜在的解决路径。书中对历史事件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它没有照搬课本上的陈词滥调,而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让人耳目一新。我喜欢作者那种不畏权威、敢于挑战既有认知的精神,这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独自坐在窗边,手中捧着一杯热茶,而《管中窥书》就是那最合适的陪伴。它的文字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情节,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温暖与关怀,却能悄悄地渗透进你的内心。我特别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绘,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刻画,还是对人物表情神态的捕捉,都充满了诗意和生活气息。它让我意识到,生活的美,往往就隐藏在那些平凡的瞬间里。书中对于人与人之间情感的描绘,也让我动容。那种细腻而真挚的情感,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能轻易地引起读者的共鸣。它让我反思自己在与人相处中的一些不足,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这本书就像一位老友,静静地倾听你的烦恼,然后用它独有的智慧,给予你无声的慰藉。

评分

这本书,真的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看到了一个从未想象过的世界。初拿到《管中窥书》,名字就带着一股子文人雅致,似乎预示着一场思想的漫游。翻开第一页,就被作者的文字风格深深吸引,不是那种辞藻堆砌的华丽,而是恰到好处的沉静与力量。它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引人深思。书中对于事物细微之处的洞察,简直是令人惊叹。无论是对人性的剖析,还是对社会现象的解读,都带着一种洞若观火的通透。读着读着,常常会有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的快餐读物,而是会让你反复咀嚼,每一次重读都能品出新的滋味。我特别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复杂概念时,那种化繁为简的功力,仿佛是把深奥的道理融入了生活日常,让人在不经意间就领悟了许多。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思考那些平日里被忽略的角落。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灌输任何固定的观念,而是像一块沃土,播撒下思考的种子,任由我去发芽、生长。

评分

拿到《管中窥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市面上好书太多,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却不多。但这本书,却意外地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不像传统的小说那样有明确的起承转合,反而更像是生活片段的集合,却又在这些片段中暗藏着深刻的联系。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能够轻易地将读者带入到那个特定的场景,感受角色的情绪波动。我尤其欣赏它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每一个角色都鲜活立体,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挣扎与选择,都触动着我内心深处的情感。书中关于成长、关于选择、关于遗憾的探讨,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过往,那些曾经的迷茫与彷徨,那些错过的风景,都随着文字的展开,一一浮现。它没有试图去给出标准答案,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去思考,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叙事,它不强迫你接受,而是邀请你一同参与这场关于生命的探索。

评分

读完《管中窥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究的意味,而内容也确实没有辜负这份期待。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简洁有力,不拖泥带水,却字字珠玑。它让我看到了看待问题的新视角,尤其是在一些哲学性的探讨上,让我深受启发。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受到局限的,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锐利的解剖刀,剖开了那些遮蔽我们视线的迷雾。它不是那种读完就能立刻付诸行动的书,而是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你的思维方式。书中对于“无用之用”的探讨,更是让我大为赞赏,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功利和效率的同时,也不要忘记那些看似“无用”却能滋养心灵的事物。我喜欢这种带有启发性的阅读体验,它让我觉得,每一次翻开这本书,都是一次与更广阔的世界对话的机会。

评分

书很好看送货上门再购

评分

书很好看送货上门再购

评分

这本书很好,静下心来看看不错!

评分

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这套海上文库挺不错的,作者都是大家,精装

评分

以前不知道,一大堆东西都自己下来取。。。

评分

关于书的书买了很多,看看人家怎么读书和读什么书

评分

我也来窥见一番

评分

《管中窥书》 一般般。。

评分

小32开本,装帧印制都很好,字体较以前所出为大,读起来很舒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