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学堂 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

中医师承学堂 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赛美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
  • 伤寒论
  • 李赛美
  • 临床
  • 中医师承
  • 教材
  • 医学
  • 传统医学
  • 方剂
  • 讲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12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790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医师承学堂 , 中医临床家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7
字数:23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伤寒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开设的经典课程,也是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之必选。
  《中医师承学堂 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作者李赛美教授自2000年担任博士班《伤寒论》课程主讲已16个年头。由于伤寒团队教学任务重,加之病区医疗工作繁忙,往往采取分片主讲包干制,博士班课程自然由本人全力担纲。关于博士班30学时课程设计,原来多是专题讲座+探讨自学,后来《伤寒论》渐受博士生重视,选此课程人数越来越多。学缘背景各不相同,部分还未曾接触,或未系统学习过,听课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在已学和未学者之间平衡,又不失《伤寒论》系统性、完整性,后改为以《伤寒论》温习为轴线,融个人临床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提炼其临床运用思路和技巧,并加上部分专题讲座,大受欢迎。
  《中医师承学堂 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即是由团队拍摄博士班《伤寒论》授课全过程,并根据视频翻录整理而成。共十次课组成十讲。

作者简介

  李赛美,广州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伤寒论教研室主任,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所长;中医临床基础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伤寒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伤寒论》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
  长期从事中医临床经典教学与临床研究,擅长运用经方辨治糖尿病、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抑郁症及疑难病症;在糖尿病心脏病、经方降糖研究及经方运用与推广领域取得显著成绩,创办国际经方班享誉海内外。

目录

第一讲 伤寒六经与传变,寒温学术理相传
一、博士班《伤寒论》的教学
二、经方团队介绍
三、《伤寒论》的版本沿革
四、学习《伤寒论》的原因
五、《伤寒论》的作者
六、《伤寒论》与温病学
七、《伤寒论》的学术渊源
八、《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九、伤寒的含义
十、六经辨证体系
十一、六经传变的规律

第二讲 太阳本证重风寒,开表还需兼证详——太阳病本证
一、桂枝汤证及兼证
1.桂枝汤证
2.自汗证
3.桂枝汤禁例
4.桂枝汤证兼证
二、麻黄汤证及兼证
1.麻黄汤证
2.麻黄汤证兼证
三、表郁轻证

第三讲 太阳变证最多端,热化寒化虚实列——太阳病变证
一、伤阴热化证
1.栀子豉汤类证
2.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
3.白虎加人参汤证
4.葛根芩连汤证
5.黄芩汤、黄芩加半夏汤证
二、伤阳寒化证
1.心阳虚证
2.脾虚证、肾阳虚证
3.阴阳两虚证

第四讲 蓄水蓄血气血分,结胸无虚脏结险——太阳病变证
一、蓄水证、蓄血证
1.五苓散证
2.桃核承气汤证
二、结胸、脏结
1.大陷胸汤证、大陷胸丸证
2.小陷胸汤证
3.寒实结胸证
4.脏结

第五讲 痞在中焦升降逆,上热下寒病机异——太阳病变证
一、痞证
1.热痞证
2.寒热错杂痞证
……

第六讲 阳明热实主清下,发黄血热兼湿瘀
第七讲 少阳枢机胆三焦,和解变通柴胡剂
第八讲 太阴脏寒四逆辈,肢疼腹痛桂枝变
第九讲 少阴虚衰分阴阳,兼表兼里也可开
第十讲 寒热错杂厥阴象,厥逆呕利宜细辨

学术交流(一)
学术交流(二)
学术交流(三)
学术交流(四)
学术交流(五)
学术交流(六)
学术交流(七)
案例教学(一)
案例教学(二)

精彩书摘

  《中医师承学堂 中医临床家书系:李赛美《伤寒论》临床十讲》:
  中风表虚证主要是讲桂枝汤证,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这些我们都很熟悉了。这里重点要提的是桂枝汤的煎服法,也就是在原文后面的一大段话,这段内容要求同学们一定要背得滚瓜烂熟。仲景所处的时代,字是写在竹简之上,写文章是惜墨如金的,仲景能够花如此多的笔墨来写这段文字,绝对不会那么简单,后面很多条文在煎服法中讲到“如桂枝法”“如前法”,都是以本条的煎服法为基础,因为这里写的详细,后面就简略了。这段文字虽然讲的不是方证,但是讲到桂枝汤怎么样煎服,怎么样调护,以及服桂枝汤证的禁忌,这些都是需要临床医生注意的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服用桂枝汤后对发汗的要求。第一是药后“啜热稀粥”,就是说喝完桂枝汤以后,要趁热喝一碗热粥,可以帮助振奋胃气,补充汗源。第二是要“温覆”,就是说喝桂枝汤和热粥以后,还要捂上被子帮助发汗。第三是发汗的时间“令一时许”,一个时辰,也就是现在的两个小时。还有就是发汗的具体要求——“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就是说遍身都要出汗,身上要出汗,手脚也要出汗,而且所出的汗只能是微汗,不可以出大汗。这些都是对发汗的基本要求。
  接着是剂量的问题,根据考证,汉制一两为今天的15.625克,一升约为200毫升。在原书用量中桂枝、芍药各用三两,也就是要用到45克多,那么大家就要思考了,桂枝和芍药我们现在经常开到45克吗?当然很少这样开,所以有的人就会觉得是不是张仲景用的量太大了,是不是现在的人体质就弱一些?那么再仔细看,煎法中讲到“煮取三升”“服一升”,那么每次用量仅为一剂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每次的桂枝、芍药用量是各15克,而我们现在开10-15克算是常规量,所以我们现在跟仲景原方的用量是差不多的。
  三分之一的量喝完之后,通过啜粥、温覆,如果能得微汗,则“停后服,不必尽剂”,也就是中病即止,一剂药不用都喝完。如果没有出汗,则“更服依前法”,可以再服三分之一,仍然要啜粥、温覆。如果还不出汗,“后服小促其间”,也就是说第三次服药要缩短给药的间隔时间。如果还不好的话可以再开一剂,“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乃服至二三剂”,仲景的一剂相当于今天的三剂,仲景的二三剂也就相当于今天六到九剂的量。
  反观现在中医治疗感冒,常常就仅仅是开药,除此之外没有更多的医嘱,病人拿药回去后一副药煮两次,一天就一副药,然后就会觉得:“中药没效,不退烧,还是西药快。”所以我们平常开桂枝汤没有效果的原因是什么?第一,调护法没到位,没交代病人要啜热粥、盖被子;第二,没有交代病人,在病情不好的时候要连续给药,西药都有“tid”,为什么中医就只能一天服一副呢?所以我在遇到桂枝汤证的病人时,通常都会开两到三剂药,而且要交代服药后喝热粥、盖被子,如果没出汗要继续喝,这样效果就会非常好。还有就是,如果汗出了,不能任其自然干,应该把汗擦干净,否则风一吹又会再次外感。
  有一个病例给我的印象很深刻,是我带的一个博士生,当时我查房时他在病房值班,跟我说:“老师,我感冒了十多天都没好。”我问他:“你喝了药吗?”他说:“喝了桂枝汤,但好像没效,不过没有喝粥,我没时间。”我跟他说:“你今天服药后一定要喝粥、温覆。”第2天查房时他告诉我:“老师,我昨天晚上喝了药,又喝了碗粥,之后盖被子发了汗,今天就好了。”
  ……

前言/序言

  《伤寒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开设的唯一经典课程,也是临床型专业学位研究生之必选。本人自2000年担任博士班《伤寒论》课程主讲已16年。由于伤寒团队教学任务重,加之病区医疗工作繁忙,往往采取分片主讲包干制,博士班课程自然由本人全力担纲。关于博士班30学时课程设计,原来多是专题讲座+探讨自学,后来《伤寒论》渐受博士生重视,选此课程人数越来越多。学员背景各不相同,部分还未曾接触或未系统学习过《伤寒论》,听课时也遇到不少困难,为了在已学和未学者之间平衡,又不失《伤寒论》系统性、完整性,后改为以《伤寒论》温习为轴线,融个人临床经验和体会,进一步提炼其临床运用思路和技巧,并加上部分专题讲座,大受欢迎。
  本书稿即是由团队拍摄博士班《伤寒论》授课全过程,并根据视频翻录整理而成的。共十次课组成十讲。其中授课内容由魏德全、刘煜洲、李日东等博士拍摄,邓烨博士组织学生团队进行文字翻录,由王慧峰、邹若思博士协助统稿整理,最后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刘观涛主任严格把关指导。此书历经三载,终于面世,是集体智慧和团队共同协作的结果。正值本书出版之际,谨向各位贡献者致以衷心感谢和敬意!
  回想本人学医成长之路,启蒙老师应是我的外婆。由于父母工作忙,我出生8个月后就由外婆“领养”。幼时身体弱,几乎小朋友患的病我都“体验”过,如麻疹、水痘、百日咳、急性肾炎等。除急性肾炎,当时注射过1周青霉素外,其余疾病都是中医“土办法”解决的。如百日咳用鸡胆炖冰糖治愈;麻疹、水痘,则注意护理,避风,服中药透疹;患脓疱疮疖,用生甘草、金银花煮水服,脓溃时用麻线搓拿出脓头引流;消化不良用鸡内金焙黄研末煮粥。当地有“三月三,荠菜煮鸡蛋”,“五月五,饮雄黄、大蒜酒败毒”,冬月狗肉煲桂皮、附片,夏月六一散、人中黄冲泡当茶饮,还有金银花煮甘草、蚕豆、黄豆治疮疖,蒿叶饼醒胃助消化,皮肤痒用枫球艾叶煮水洗澡,补钙用鱼骨头焙焦黄食用,小儿腹痛用荷叶蒂炖水鱼肠;小儿发烧,将白酒点燃,直接将火苗引入局部皮肤,全身揉搓擦抹,并捂被发汗退烧;夏天用马齿苋煮菜治腹泻,或生大蒜子捣烂加醋,直接食用。平日常看到外婆治头痛脑热及目赤肿痒,用石膏块在火上烧热,人盛于清水的铜制面盆中,并加适量醋,头盖青布进行熏蒸。诸多“土方法”不但解决了大问题,也让儿时的我耳濡目染了中医。还记得外婆患风湿病,服了舅舅在外购买的中药“十滴酒”,因多用了l滴出现中毒昏迷,还在上幼儿园的我急呼邻居叔叔帮忙救治的情形,因而了解了中药过量可中毒。
  从事会计工作的父亲,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在中药店当过学徒,所以识药也懂些中药材加工炮制。外婆带孙儿辛苦,父亲常配些阿胶、鹿胶给老人家补养身体。我在外婆家长大,与父亲老家亲戚接触不多。考上了中医学院,得知父亲的叔父也是当地一位老中医,曾去拜访过老人家。毕业后因工作在外地,与叔公联系不多,听说叔公曾留了一套陈修园《医学三字经》给我作纪念,并存放在老家。大概这些就是我与中医的早期结缘吧。
  1977年恢复高考后,正值我应届高中毕业,十分幸运参加了首届高考并中榜,被湖南中医学院(现湖南中医药大学)录取,在医疗系本科学习。由于十年未举行过“国考”,当时百废待兴。首届高考生背景和年龄相差悬殊。当时入学的应届生属“稀有群体”,不到百分之几,绝大部分是老三届生。他们上山下乡,或招工人职,或已是医务工作者,部分还有“卫校”或“七二一大学”学习经历,其社会与人生阅历十分丰富,上大学只是再提高阶段。
《伤寒论》临床十讲:李赛美医案精析与临证思路 本书并非收录李赛美先生《伤寒论》临床十讲的原文,而是基于李赛美先生深厚的《伤寒论》临床功底,从海量医案中精选、提炼、梳理,系统阐释其对《伤寒论》的独到见解和临证应用。本书旨在为中医临床同仁,特别是对《伤寒论》有着浓厚兴趣和深入探究需求的读者,提供一套兼具理论深度与临床实践指导的参考。 本书特色与内容梗概: 本书将围绕《伤寒论》的核心理论,结合李赛美先生丰富的临床经验,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伤寒论》的精髓。我们并非直接摘录讲座内容,而是通过对李赛美先生历年来的临床实践进行系统性的回顾与分析,提炼出其在理解和运用《伤寒论》方证、病机、治法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精选医案,透析方证:本书精选李赛美先生治疗各类杂病,特别是伤寒病、温病、杂病中涉及《伤寒论》理法的医案。每一则医案都经过细致的分析,不仅阐述了疾病的来龙去脉,更重点剖析了李赛美先生如何依据《伤寒论》的辨证纲领,准确把握病机,从而灵活运用经方或化裁方药。我们将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展现《伤寒论》方证的实际应用,揭示“法随证立,方随法出”的真谛。 辨证论治,层层深入:本书将重点突出李赛美先生在辨证论治方面的独特思路。他如何从宏观层面把握疾病的整体演变,又如何通过细微之处辨析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等关键环节。对于《伤寒论》中一些看似复杂或容易混淆的辨证要点,本书将结合实际病例,进行层层剖析,力求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其辨证过程。 用药精妙,法随证变:药物的运用是《伤寒论》临床实践的灵魂。本书将详细解读李赛美先生在遣方用药上的独到之处。他如何根据病证的细微变化,调整方药的配伍、剂量;如何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进行巧妙的化裁,以达到最佳疗效。我们将通过医案,展现其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治疗方案。 临证感悟,医理贯通:除了具体的医案分析,本书还将穿插李赛美先生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临证感悟和体会。这些感悟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医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理论体系,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应用于临床。例如,在某些疑难杂症的治疗中,他如何从《伤寒论》的视角寻找突破口,如何理解“桂枝汤主之”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如何在辨证中融入对情志、饮食、起居等外在因素的考量。 经典方剂的现代解读:本书将选取《伤寒论》中的一些经典方剂,如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承气汤、小柴胡汤等,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深入浅出地阐释其组方原理、临床应用范围以及注意事项。我们力求将古老的经典理论与现代的医学发展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经典方剂的价值。 疑难杂症的《伤寒论》思路: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疑难杂症。本书将通过李赛美先生运用《伤寒论》理论指导疑难杂症治疗的案例,展示其化繁为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临床思维。他如何从《伤寒论》的宏观框架中,找到疾病的根源,并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 本书目标读者: 中医临床医师:希望提升《伤寒论》临床应用能力,学习名家临证经验的各级中医医师。 中医药院校学生:正在学习《伤寒论》理论,希望通过鲜活案例加深理解,为未来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的学生。 中医药爱好者:对《伤寒论》有着浓厚兴趣,希望深入了解中医经典著作临床价值的社会各界人士。 本书并非是李赛美先生《伤寒论》临床十讲的直接记录,而是基于他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对《伤寒论》的深刻理解,从大量的医案中提炼出的精华。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帮助读者不仅在理论上掌握《伤寒论》,更能将其巧妙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真正做到“读懂”《伤寒论》,并“用活”《伤寒论》,最终惠及患者。本书的编写宗旨在于传承名家之术,启迪后学之思,为中医临床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已经工作多年的中医,深知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之间的鸿沟。虽然我自认为对《伤寒论》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总觉得在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病例时,理论的运用显得捉襟见肘,不够得心应手。李赛美老师的《伤寒论》临床十讲,恰恰是弥合这一鸿沟的绝佳桥梁。李老师的讲解,并非止步于条文的释义,而是真正将《伤寒论》的理论融入了活生生的临床情境之中。他对于《伤寒论》的理解,既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结合使得他的讲解充满了智慧和启发。我特别欣赏的是,在讲解每个证型的时候,老师都会引用自己或同行的真实医案,这些案例都经过了精心挑选,能够充分地展现出《伤寒论》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他对于病案的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证型归类和方药应用,更包含了对病机演变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患者体质、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考量。例如,在讲解阳明病的一章时,老师通过一个关于高热不退的复杂病例,详细阐述了如何从“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的根本出发,结合不同的症状表现,辨别出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并分析了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注意事项,比如如何调整剂量、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腹泻等。这些宝贵的经验分享,对于我这样在中医临床一线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临床思维的升华,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次能拜读到李赛美老师关于《伤寒论》的临床十讲,真是一次醍醐灌顶的体验。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一直对《伤寒论》心怀敬畏,但总觉得隔靴搔痒,理论的海洋固然广阔,却难以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落地。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这一块的空白。李老师的讲解,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条文复述,而是将冰冷的条文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仿佛把我们带回了那个讲堂,亲眼目睹了老师是如何将《伤寒论》的精髓一点点剖析,又如何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病案之中。特别是关于太阳病篇的几讲,我印象尤为深刻。老师不仅清晰地梳理了太阳病提纲的演变,更结合了大量的临床案例,让我们看到了不同证型之间的细微差别,以及在实际辨证论治中需要注意的细节。举个例子,关于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区分,书上写得很多,但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并不容易,李老师通过几个经典的医案,详细阐述了从脉象、舌象、症状的细微之处如何辨别,以及随之而来的用药差异,让我豁然开朗。不再是生搬硬套,而是真正理解了“法随证立,方随法出”的内涵。这本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种学习方法和临床思维的引导,让我对《伤寒论》的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方向。

评分

我是一名在读的中医学生,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和运用《伤寒论》的教材。市面上关于《伤寒论》的书籍琳琅满目,但很多都过于学术化,或者侧重于理论研究,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踏上临床的学生来说,实在有些高不可攀。直到我翻开李赛美老师的《伤寒论》临床十讲,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李老师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却又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力量,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和你拉家常,分享他的行医心得。他对于《伤寒论》条文的解读,总是能够抓住核心,直指要害,并且能够将晦涩难懂的古文,转化为现代人容易理解的语言。尤其令我赞叹的是,在讲解每一讲内容时,李老师都会穿插大量的临床实例,这些案例不仅贴近实际,而且分析得非常细致,从辨证的思路到用药的选择,再到药后反应的处理,都讲解得十分到位。我记得其中一讲讲到了少阳病的辨证,老师通过几个关于“寒热往来”的典型病例,层层剥茧,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病机下“寒热往来”的细微差别,以及如何通过细微的症状差异来选择葛根汤、柴胡汤等不同的方剂。这对于我理解少阳病的复杂性,以及如何灵活运用经方,起到了巨大的帮助。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伤寒论》学习的一扇新窗口,也让我对未来的临床实践充满了信心。

评分

作为一名对传统中医文化怀有深厚感情的读者,我一直在寻觅能够真正领略《伤寒论》精髓的书籍。市面上充斥着各种版本和解读,但大多过于注重学术考据,或是沦为机械的条文背诵,难以触及《伤寒论》内在的临床智慧。直到遇到李赛美老师的《伤寒论》临床十讲,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伤寒论》的魅力如此鲜活。李老师的讲解,并非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他善于将复杂的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并且巧妙地融入了大量的临床实例,让《伤寒论》中的经典条文,在真实的世界里复活。我尤其欣赏的是,李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对于《伤寒论》的辩证思维方式,有着极为深刻的阐释。他不仅仅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和“怎么做”。举个例子,在谈到太阳病的“发汗”与“吐”的禁忌时,他不仅讲解了条文的字面意思,更分析了其背后的病机原理,以及在临床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变化,并结合了几个具体的医案,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下,做出最恰当的治疗决策。这种深入骨髓的讲解方式,让我对《伤寒论》的理解,从表面的认识,上升到了内在的领悟。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伤寒论》,也让我对中医的临床实践,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和热爱。

评分

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原本以为《伤寒论》的学习会是一条漫长而枯燥的道路,但李赛美老师的《伤寒论》临床十讲,却让我体验到了其中的乐趣和魅力。李老师的讲解风格非常独特,他能够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可感。他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伤寒论》的迷宫之中,指引我们看清每一个重要的路标,理解每一个关键的节点。我特别喜欢他讲解《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那几讲,他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六经的病位和症状,而是通过分析六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不同作用,让我们对六经辨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例如,在讲解少阴病的时候,老师通过一些虚寒发热的医案,让我们看到了少阴病“但欲寐”、“阳已微而亡血也”等证候的真实表现,以及如何通过温阳散寒、益气固脱等方法来治疗。这些临床实例,让我不再觉得《伤寒论》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感受到了它在救治生命中的强大力量。这本书不仅仅是学习《伤寒论》的工具书,更是一本启发我们思考、激发我们热情的良师益友。

评分

东西不错!!!!值得信赖!!!!!

评分

特别的不错啊,大家制作值得学习

评分

满意,京东购物方便快捷。

评分

非常好,书挺不错的

评分

伤寒一科,各家不同,应该博采众长。

评分

不错啊,自己学校老师的书,很厉害!

评分

相信京东,一如既往的好!

评分

李赛美教授在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班关于伤寒论的讲座值得学习有可读性

评分

非常好,书挺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