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庐忆旧》是一位华人物理学家的回忆性散文集,记录了作者成长和求学的经历、对中西文化的感悟以及与众多中外文化名人的交往,有杨振宁、何炳棣、高琨、乔姆斯基等。作者把几十年生命经历中与时代和命运密切相关而又具有鲜明个性的故事娓娓道来,对时代和中西文化有深入的思考,具有极高的思想性和可读性。
陈方正,广西岑溪人,1939年生于重庆,后移居香港并赴美深造,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任职于香港中文大学,历任物理系讲师、高级讲师、大学秘书长,现任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曾先后赴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牛津大学工学院、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心进行访问研究,对科学史有深入研究,著作有《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等。
说来惊心,不知不觉间,我在中文大学竟然已经呆上整整半个世纪了!在这五十年间,我很幸运,见证了中国从“文hua革”到改革开放,从一穷二白到经济腾飞的巨变,香港从老牌殖民地、转口港,脱胎换骨成为国际大都会的历程,更有机会交接、认识、亲炙象牙塔内外众多人物,他们不乏学究天人、名重当世的学者,也尽多奋发有为、叱咤风云的豪杰之士,更不乏宁静致远的谦谦君子,与和光同尘的市井隐逸。我既无如椽巨笔来记录这个人类历史上变幻莫测和令人惊愕的时代,亦乏生花妙笔来描绘所接触到的那些多姿多彩人物,但由于种种机缘,却也对身边的经历和人事留下不少零碎记忆、印象、赞叹、思念,和心血来潮的议论。正所谓朝花夕拾,把它们扫拢来就成为这本集子了。
——陈方正
自序
第一辑 感怀忆旧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近乡情更怯
时代洪流一书生
忆昔青春少年时——记“岭南”与圣保罗师友
历史在指缝中流逝
坚巷杂忆
中大物理系摭忆
大刀阔斧的开创者——我所知道的李卓敏校长
偶赋凌云偶倦飞——那些在秘书处的日子
侧身天地我蹉跎——中国文化研究所杂忆
乾坤大,霜林独坐——当代中国研究的探索
千里暮云平——科学史与科学哲学探索
浪游记快
花都之会
第二辑师友剪影
玉山高并两峰寒——记余英时与杨振宁
平实中透出英气:余英时的人文世界——祝贺先生获克鲁格人文奖
杨振宁的世界:在物理与对称以外
人间孤愤最难平——我所知道的李杨之争
以洞见改变世界——祝贺高锟校长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美国的芒刺与良心——乔姆斯基和他的世界
青山绿水,相见有缘——青峰荣退感言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熊景明荣休晚会上的讲话
古道热肠,盈怀芳洁——《汤药杂谈》序言
第三辑景仰与追思
寻找爱因斯坦
率直的笔锋,炽热的感情——巴金赞词
黑白世界中的冲突与融合——吴清源赞词
自来积毁骨能销——钱穆离开新亚之谜
气壮山河,虎虎生风——《读史阅世六十年》读后感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悼何炳棣教授
逻辑思维,建安风骨——悼刘殿爵教授
侠老丹青翰墨缘
狂风挽断最长条——悼念陈学霖兄
怀念晓青
来源说明
认识杨先生多年了,但说来奇怪,和他的事情沾上一点边,却是从李政道开始。那是1970年的夏天,我从研究院出来不久,很幸运得了机会参加艾利齐(Erice)暑期工作营。那是有意大利物理学教父之称的齐切奇(Antonino Zichichi)在西西里岛山上一个小镇所办的讲习班,它名家荟萃,气氛热烈,更有山林清幽,风光如画之胜,所以年轻学者趋之若鹜。六十年代是黑洞物理学的大发展时期,记得初次听到许多这方面的惊人成果,就是在这班上。但讲习班的重心是李政道,他为人随和,谈笑不拘,记得讲题是“弱作用的历史”,核心就是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当时大家都屏息以待,凝神聆听。然而,一个多小时的报告结束后,我们却很纳闷,有点摸不着头脑:这不就是在简单重复大家熟知的事实吗,要点到底何在?更何况,讲得好像也缺少了一块 —— 怎么从头到尾好像连杨振宁的名字都没有提到过呢?这小小谜团一直要到十几年后方才解开。
1979年底在广州召开的粒子物理学大会是空前盛事,海内外所有中国和华裔的有关学者都来了,台上名家各擅胜场,台下旧雨新知杯酒言欢,热闹非凡,只有两位主角杨、李分坐主席周培源两旁,不相搭理,显得颇为尴尬。当时他们不和的消息流传已久,大家心中有数,只不过到此刻真相方才暴露于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而已。后来一天晚上,海外回国学者忽然接到李的便条,邀请去“讨论物理学问题”。这自不可能拒绝,到会的有六七十人,李夫人亲自在门口招呼来宾,使我们受宠若惊。会中李先生作了简单讲话,呼吁在中国推动高能物理实验,然后拿出敦促领导人建造对撞机的公开信请大家支持,这自然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于是我们都签了名。过两天,杨先生也发公开信,说明他不赞成此事的理由。大会结束后,我们被招待去北京见最高领导人邓小平,充分显示当局对此会的重视。李先生的愿望没有落空:四年后,北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就正式动工了。
会议之后后不久,意想不到,杨先生主动提议到中文大学来访问。校方自是喜出望外,当时我刚从物理系转到大学秘书处工作,接待事宜顺理成章,就交由我负责。此后与杨先生来往频繁,开始相熟。到了1983年,他为庆祝六十生日隆重出版《杨振宁论文选集1945—1980》,我也蒙题款相赠一册,欣喜之余,也不免有些意外和惊讶。此书每篇文章都附有“题记”,追溯其来龙去脉,或谈论相关人物,读起来趣味盎然。令人吃惊的是,李、杨1956年论宇称守恒的那篇得奖文章的“题记”还附有注释,在一个颇长的注释中,我终于发现了十三年前李先生在艾利齐那趟演讲的秘密。在题记正文中,杨先生根据记忆和笔记详细追述了他们两人作出那个大发现的经过,特别是他本人的主导作用。在注释中他解释:除了至亲以外,他本来对这一切都准备永远保持缄默,但在1979年(亦即上述广州会议那年)他无意中见到1970年李在艾利齐那趟演讲的文本,从而意识到李是有意“歪曲”那段历史(“implied and insinuated various things”),因此觉得有必要把真相说出来。在物理学界,这注释不啻一枚重磅炸弹,李政道自不可能闷声不响。三年后,他以预印本(preprint)形式发表了一篇“对称的破缺”(“Broken Symmetry”,此文后来收入他在1986年出版的论文选集),复述了他们合作发现弱作用宇称不守恒的经过,那和在艾利齐的说法已经出现重点转移,但和杨的说法仍然大相径庭。他承认自己的看法“完全是个人的,它是从我个人的回忆里找出来的。……这不是那种能让大家共享的回忆录范本”,却又直率地说“他(指杨振宁)对所发生事件的叙述和事实上(衍字,原文如此)很不相同”。(原文是英文,译文根据季承等在2003年4月编印的复印本《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资料集,264页)。这样,在李杨中止合作(1962年)之后二十年,两人的冲突终于从微妙到直接,从无声到有声,从私下到公开,那样地爆发出来。
这本《用庐忆旧》初次映入眼帘,我便被它那古朴而又不失韵味的书名所吸引。在当今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沉浸在一本书的怀旧氛围中,似乎成了一种奢侈。翻开书页,一种久违的宁静感油然而生。作者的文字,如同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醇厚,但随着阅读的深入,其甘甜与回味便会逐渐在舌尖绽放。 我尤其喜欢作者对那些曾经发生过的故事的描绘,它们并非是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聚焦于普通人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一个黄昏,一次偶遇,一次别离,在作者的笔下,都变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发生在昨天。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那些淡淡的忧伤,那些不经意的善意,都如同被定格的画面,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我仿佛看到了旧时光里,人们淳朴的笑容,听到了老街巷里熟悉的叫卖声,闻到了柴火饭的香气,这些感官的触动,让阅读的体验变得异常丰富而真实。 更令我感动的是,作者并没有将这些回忆简单地堆砌,而是通过一种温婉而细腻的笔触,将它们串联成一条条情感的脉络。这些脉络,有时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有时是作者对过往的深深眷恋,有时则是一种对时光流逝的哲思。我从中看到了人生的无常,也看到了生命的坚韧。那些曾经的遗憾,在回忆中似乎也变得可以释怀;那些曾经的美好,在回味中又增添了新的光彩。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书。每一次翻开,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它不提供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也不追求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它所给予我的,却是内心深处的慰藉和共鸣。它像一位老友,在我疲惫的时候,轻轻拍打我的肩膀,与我分享他曾经的故事,也让我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找到那些被遗忘的珍贵。
评分当我拿起《用庐忆旧》这本书时,我并没有预设太多期待,因为我知道,怀旧类的书籍,往往容易陷入一种空泛的伤感。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巨大的惊喜。它没有给我带来悲伤,而是带来了一种温暖的抚慰。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治愈人心的力量。它不是那种刻意的煽情,而是在不动声色中,触动人心深处的柔软。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对过去的那份真挚的情感,那份对生活的热爱,那份对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珍视。这些情感,透过文字,传递给我,让我感到无比的温暖和安心。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细节”的运用。作者能够抓住那些极小的生活细节,然后通过这些细节,勾勒出一个完整的时代,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一种深刻的情感。例如,他描述一次简单的茶话会,却能通过茶水的味道,杯子的形状,甚至是对话的语气,来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氛围,以及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影响。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对生活的重新审视。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充满了诗意。它也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在多年以后,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它如同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心中那些关于过往的角落,让我得以在回忆中,找到更多的力量和勇气。
评分《用庐忆旧》这本书,它就像一条蜿蜒的小溪,潺潺流淌,却能在不经意间,滋润你干渴的心灵。我原本以为它只是一本简单的回忆录,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所蕴含的,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深刻。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写作技巧,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能听到老屋檐下的雨声,能闻到院子里槐花的香气,能感受到阳光穿过老树叶缝隙洒下的斑驳光影。这些感官的体验,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一起,共同经历那些旧时光。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变化”的描写。作者并没有将过去的时光描绘成完美无瑕的理想国,而是展现了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各种变化,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而这些变化,又与人物的命运,情感的发展,紧密相连。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思考。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充满了意义。它也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在多年以后,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它如同一位智者,在与我娓娓道来,让我得以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内心的平静。
评分初次翻阅《用庐忆旧》,一股浓郁的乡愁气息扑面而来,它并非那种刻意的煽情,而是如同一缕清风,徐徐吹过,带着泥土的芬芳和故乡的味道。我常常在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否还能如此平静地去回味一段过往?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一本讲述惊天动地大事的书,它讲述的,是那些隐藏在寻常日子里的,细微而动人的情感。 作者的文字,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力量。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写作技巧,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仿佛能听到老屋檐下的雨声,能闻到院子里槐花的香气,能感受到阳光穿过老树叶缝隙洒下的斑驳光影。这些感官的体验,让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与作者一起,共同经历那些旧时光。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那些曾经出现在作者生命中的人物,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抑或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在作者的笔下,都显得那么鲜活,那么立体。他们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有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作者对他们的描写,没有刻意的拔高,也没有过度的美化,而是真实地展现了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这反而让他们的形象更加令人信服,更加温暖。 这本书,让我思考了很多。它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想起了那些我已经长大,而故乡却早已物是人非的景象。它也让我思考了“时间”这个概念,它是如此无情,又是如此慷慨,它带走了许多,却也留下了更宝贵的东西。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仿佛被洗涤了一般,变得更加宁静,也更加懂得珍惜当下。
评分这本《用庐忆旧》真是让我惊喜不断。我以为这会是一本仅仅停留在怀旧层面的书,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的笔触,时而如涓涓细流,温润心田;时而又如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虽然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但其内在的力量却不容小觑。 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独到之处。他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线性地讲述故事,而是将一些看似零散的片段,巧妙地穿插在一起,却又能在阅读中形成一种浑然天成的逻辑。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反而更加符合人们记忆的特点,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我仿佛在玩一个拼图游戏,每一次找到一块新的碎片,都能将整体的画面,变得更加清晰。 书中对情感的描绘,更是让我深感震撼。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甚至是沉默,来传递他们内心深处的喜怒哀乐。我能感受到人物之间的爱,也能感受到他们之间的误解和遗憾。这种“写实”的手法,比那些直白的感情宣泄,更能打动人心。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种对人生、对情感的重新思考。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再平凡的生活,也蕴含着不平凡的情感。它也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在多年以后,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它如同一面镜子,让我得以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过往,看见自己内心的渴望。
评分《用庐忆旧》这本书,它就像一本被尘封多年的相册,当你小心翼翼地翻开它时,里面珍藏的,是那些你以为早已遗忘,但却深深镌刻在你生命中的片段。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文字,有着一种穿越时空的魔力,它能够唤醒沉睡的记忆,让那些曾经鲜活的人物和事件,再次回到你的眼前。 我被书中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所深深折服。作者能够从极其微小的生活场景中,挖掘出令人动容的情感。例如,他描述一次简单的家庭聚餐,却能通过餐桌上的对话,菜肴的味道,甚至是窗外掠过的飞鸟,来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氛围,以及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影响。这种细腻的描写,让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生命力,也让每一个人物都变得无比真实。 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在回忆过往的同时,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伤感,而是从中提炼出一种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态度。他通过讲述一个个故事,让我们看到,即使是在艰苦的年代,人们依然能够保持善良,保持乐观,保持对生活的热情。这种精神力量,对于我们当下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宝贵的启示。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情感上的共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滋养。它让我明白,回忆并非只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对生命的一种深刻理解。它让我意识到,那些曾经的经历,无论好坏,都构成了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像一位智者,在与我娓娓道来,让我得以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内心的平静。
评分《用庐忆旧》这本书,它就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我未曾经历,却又无比熟悉的世界。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能够将那些早已逝去的时光,重新变得鲜活。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环境的描写。作者笔下的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画面感。无论是老宅院落的幽深,还是乡间小路的泥泞,抑或是城市街角的灯火,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而这些环境的描写,又不仅仅是为了烘托气氛,更是与人物的情感,故事的发展紧密相连,形成了一种有机的整体。 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我能感受到他们身上所背负的时代的烙印,也能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坚守。作者并没有将他们塑造成完美无缺的英雄,而是展现了他们作为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善良与局限。这反而让他们的形象更加丰满,更加令人同情,也更加令人尊敬。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深深的感动和思考。它让我反思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也让我明白了“传承”的意义。它就像一首悠扬的古曲,虽然旋律已经远去,但其意境,却能够长久地留在人们的心中。它提醒着我,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根植于内心的情感,那些对于生活的热爱,都永远不会褪色。
评分《用庐忆旧》这本书,它像是开启了一扇通往过去的门,而门后,是无数我曾经熟悉的,却又在岁月的洪流中逐渐模糊的景象。我不得不说,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它不是那种直白的抒情,而是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不动声色地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闭上眼睛,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自己生活中的某些片段,那些曾经以为早已遗忘的事情,竟然又鲜活起来。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旧”的理解,它并非是简单的怀旧,而是包含着一种对过往的审视与传承。那些在现代社会中,可能被认为是落伍的,甚至是过时的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在作者的笔下,却焕发出了别样的光彩。我看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纯粹的,不带功利色彩的交往,看到了那种慢节奏的生活所带来的宁静与满足。这些,都是在今天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我们常常会忽略,甚至会感到陌生的东西。 书中的一些场景描写,更是让我拍案叫绝。例如,作者描述一个老物件的出现,不仅仅是说它是什么,更是通过它,引出了背后一段关于家庭、关于成长、关于传承的故事。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让每一个物件,每一个场景,都承载了厚重的情感和深刻的意义。我常常会被这样的描写所打动,因为我明白,这些看似寻常的物件,承载的正是我们生命中最真实的印记。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过去”对于“现在”的重要性,也让我意识到,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坚实的基石。它像一盏温暖的灯,照亮了我心中那些关于过往的角落,让我得以在回忆中,找到更多的力量和勇气。
评分我必须承认,《用庐忆旧》这本书,它有一种非同寻常的魅力。它不是那种能让你瞬间沉浸其中,但却能在阅读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渗透进你的心底。作者的文字,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却又充满了温暖的力量。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时间”的描绘。作者并没有将时间当作一个抽象的概念来讲述,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件,一些具体的物品,来展现时间的流逝。例如,他描述一件旧物件的磨损,一件衣服的褪色,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痕迹。而这些痕迹,又承载着一段段鲜活的记忆。 书中对“失去”的描绘,也让我深有感触。作者并没有回避失去带来的痛苦,但他也没有沉溺于伤感。而是通过一种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失去,并且从中汲取力量。这种态度,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慰藉。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它让我明白,即使是短暂的生命,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它也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曾经拥有的,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在多年以后,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它如同一杯陈年的茶,初品微涩,回味无穷。
评分《用庐忆旧》这本书,它像是一部流动的画卷,将那些曾经的时光,一一展现在我的眼前。作者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故弄玄虚的技巧,而是用最朴实,最真挚的语言,描绘出那些动人的场景。 我非常喜欢书中对人物的刻画。作者能够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来展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仿佛能看到他们脸上的笑容,听到他们声音的语调,感受到他们眼神中的情感。这些人物,不是纸面上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书中对“情”的描写,更是让我感动。作者并没有刻意去渲染情感,而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点滴,来展现人物之间的羁绊。例如,他描述一次简单的送别,却能通过人物的眼神,紧握的手,以及欲言又止的话语,来展现人物之间深厚的情感。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的愉悦,更是一种对人生的感悟。它让我明白,即使是平凡的生活,也充满了意义。它也让我意识到,那些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可能在多年以后,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它如同一位老者,在与我娓娓道来,让我得以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内心的平静。
评分纸质印刷一般
评分210-80-30-20下的單,後面的朋友注意
评分本次购物心情十分愉快,商品品相完美,物流迅速,感谢京东!
评分哦苦日子作图您咯是破了无情了无数张POS我spyYY陆续pull哦中午就咯啦
评分¥41.30用庐忆旧
评分还没有看过。。。。。。。?
评分很好的书籍,值得观看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存着慢慢看。
评分书香节期间购买的,价格非常优惠,内容很棒,推荐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