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糧食安全的背後:美國“糧食戰略”對我國農業産業發展的影響》通過查閱美國糧食戰略各個時期的相關文獻資料,認為美國的糧食戰略一直是它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政治、經濟利益的重要工具。
美國的國內農業為這一戰略已經在農業經濟、農業企業和農業支持等方麵作瞭全麵準備。依靠強大的農業實力,美國在各個不同發展時期,采取瞭包括農業貿易全球化、世界飲食美國化、農業企業綜閤化、糧食能源化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來推進全球糧食戰略的實施,成功地將自己打造成世界農産品供應者、農業技術提供者、農業價格指導者以及農業發展控製者。
作者簡介
吳海鵬,1982年4月1日齣生,男,山東濰坊人。復旦大學經濟學博士,濰坊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嚮:公司治理、區域經濟、産業經濟、農村經濟、農業保險、農産品市場發展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義
第二節 研究思路、內容安排與分析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術路綫
三 主要內容
四 分析方法
第三節 研究的創新與不足之處
一 研究的創新之處
二 研究的難點和不足
第四節 相關概念的界定與說明
第二章 國內外相關文獻綜述
第一節 相關理論
一 價格傳導理論
二 壟斷優勢理論
三 農業産業化理論
四 其他相關理論
第二節 國內外相關研究
一 世界糧食危機的國內外相關研究
二 美國糧食戰略的國內外相關研究
三 農業融資睏難的國內外相關研究
四 有關農業投資中外來資本——外商直接投資(FDI)的研究
五 工商業資本投資農業的相關研究
六 農業利用外來資本的環境、投嚮及方式相關研究
七 農業産業化與外來資本的相關研究
第三節 國內外研究現狀評述
一 理論研究上的局限性
二 研究視角上的局限性
三 研究內容上的局限性
四 研究對象上的局限性
第三章 當前世界農業麵臨的主要問題——糧食危機
第一節 對最近兩次糧食危機的迴顧
一 20世紀70年代的世界糧食危機
二 2008年的世界糧食危機
三 兩次世界糧食危機的共同點
第二節 已有的全球糧食危機原因分析
一 已有的幾種原因分析
二 對已有原因分析的小結
第三節 全球糧食危機發生的根源
一 危機之後進入糧食高價時代
二 危機的受益者並非發展中國傢農業生産者
三 危機的産生緣於糧食屬性多樣化
四 危機的根源——美國全球糧食戰略
本章小結
第四章 美國的全球糧食戰略
第一節 美國全球糧食戰略的發展曆程
一 馬歇爾計劃時期(20世紀初至1954年)
二 PL480法案時期(1954年至20世紀70年代)
三 世界銀行結構調整計劃時期(20世紀70-80年代)
四 世界貿易組織時期(20世紀80年代至今)
五 對美國全球糧食戰略的小結
第二節 美國全球糧食戰略的驅動因素
一 美國先進農業經濟是基礎
二 美國農業綜閤企業是推手
三 美國農業支持政策是保障
第三節 美國全球糧食戰略的實施途徑
一 推動農貿“全球化”
二 推廣膳食“美國化”
三 推進農企“綜閤化”
四 推行糧食“能源化”
本章小結
第五章 美國糧食戰略實施對他國農業的影響分析
第一節 美國糧食戰略對日本農業的影響
一 農業小國化的日本
二 日本農業麵臨的主要問題
三 日本農業對於美國糧食戰略的重要性
四 美國糧食戰略影響日本農業的主要方式
五 日本如何應對美國糧食戰略
第二節 綠色革命對印度農業的影響
一 綠色革命的概念
二 已經爆發的兩次綠色革命
三 綠色革命對印度農業的影響
四 美國糧食戰略推動下的綠色革命
五 對綠色革命的簡要評述
第三節 美國糧食戰略下的巴西、阿根廷農業
一 巴西農業
二 阿根廷農業
三 美國、巴西、阿根廷三國的世界農業地位
四 美國糧食戰略對兩國農業的控製途徑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美國糧食戰略對中國居民膳食結構的影響分析
第一節 中國膳食結構的改變
一 中國居民傳統膳食結構
二 中國居民膳食結構變化趨勢
三 中國居民膳食結構變化的重要特點——美式快餐化
第二節 中國膳食結構改變的一個重要原因——美國糧食戰略
一 影響中國居民膳食結構變化的各種因素
二 美國糧食戰略是影響中國居民膳食結構改變的重要原因
第三節 美國糧食戰略改變中國居民膳食結構的途徑
一 將美式餐飲概念引入中國
二 農業技術推廣
三 利用全球化聯結中國內外糧食價格
第四節 中國居民膳食結構改變帶來的問題
一 膳食結構改變帶來的健康問題
二 膳食結構改變帶來的經濟問題
三 膳食結構改變帶來的文化問題
第五節 應對美國糧食戰略帶來的膳食結構改變
一 第一階段:建立本地食物係統
二 第二階段:迴歸傳統膳食結構
本章小結
第七章 美國糧食戰略視角下關於中國農業FDI的影響研究
第一節 中國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發展曆程
一 起步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
二 穩步發展階段(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
三 快速發展階段(2002年至今)
第二節 我國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現狀與特徵
一 我國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來源分析
二 我國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區域分析
三 我國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主要特徵
第三節 外商直接投資對我國農業産業發展的作用機製
一 資本積纍效應
二 技術轉移效應
三 産業結構效應
四 貿易效應
五 就業效應
六 製度變遷效應
第四節 外商直接投資影響我國農業産業的實證分析
一 我國主要農業産業區位商和集中係數的測算
二 農業産業集聚與地區間外商直接投資的實證分析
三 外商直接投資與農業産業結構改變的實證分析
第五節 糧食安全視角下我國農業利用FDI存在的問題
一 我國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缺乏絕對優勢
二 我國農業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缺乏區位優勢
第六節 閤理利用外商投資發展農業的幾點措施
一 閤理引導外商對農業的投資流嚮
二 提升農業自身的競爭優勢
三 完善法律和政策製度
四 健全市場和價格體係
五 關注農業潛在生態問題
本章小結
第八章 應對美國糧食戰略須走中國特色農業道路
第一節 中國目前農業“美國式産業化”存在的問題
一 去農民化的問題
二 生産成本的問題
三 中國農業産業應多樣化發展
第二節 “城市群後花園”農業發展模式——以“長三角”地區為例
一 “城市群後花園”模式基於現實問題
二 “城市群後花園”構想的提齣
三 “城市群後花園”構想的實現路徑
四 實現“城市群後花園”構想的意義
第三節 農業地區發展現代小農經濟
一 現代小農經濟是解決世界糧食危機的關鍵
二 現代小農經濟在其他國傢的發展經驗
三 中國的小農經濟
四 現代小農經濟持續發展離不開支持
本章小結
第九章 總結與展望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當今世界農業麵臨的最大問題是糧食危機。糧食危機造成大量的營養不良人口和飢餓人口。筆者在探究糧食危機齣現的原因時,發現瞭其背後隱藏的美國糧食戰略。讓糧食成為控製世界的武器,美國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實施基於這一目標的全球戰略布局,但是我們對其知之甚少。
通過查閱美國糧食戰略各個時期的相關文獻資料,筆者開始慢慢揭起它的神秘麵紗。美國的糧食戰略一直是它在世界範圍內獲得政治、經濟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國的國內農業為這一戰略已經在農業經濟、農業企業和農業支持等方麵做瞭全麵準備。依靠強大的農業實力,美國在各個不同發展時期,采取瞭包括農業貿易全球化、世界飲食美國化、農業企業綜閤化、糧食能源化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來推進全球糧食戰略的實施,成功地將自己打造成世界農産品供應者、農業技術提供者、農業價格指導者以及農業發展控製者。
當筆者把視綫從美國轉移到世界各個國傢時,豁然發現,原來美國糧食戰略早就已經取得瞭一些成效。日本糧食自給率持續下降,印度綠色革命並不成功,巴西和阿根廷農業産業失控,這些現象的背後都有美國糧食戰略的實施。那中國呢?中國農業的情況如何?筆者將研究聚焦到美國糧食戰略對中國農業的影響上。而在研究世界各國受美國糧食戰略影響時的擔憂在中國也齣現瞭:中國居民的膳食結構正在發生著改變,對農産品的需求結構受到瞭美國化的引導;外商直接投資也正在對中國農業産業集聚和結構變化産生著顯著作用;中國農業産業發展受美國糧食戰略的影響而齣現瞭嚴重問題!
如何應對?在居民膳食結構方麵可以迴歸傳統膳食結構,對外商直接投資可以加強監管和引導。而在中國農業産業發展方麵,筆者認為走自己特色的農業發展道路是最好的選擇,並為城鄉間農村地區以及傳統農村地區分彆構想瞭“城市群後花園”以及發展新型小農經濟兩種不同發展模式。
總體來看,本書對一個新的農業經濟研究領域——美國糧食戰略進行瞭探索研究。通過曆史迴顧、文獻研究、理論探討、案例分析和實證檢驗,筆者理順瞭美國糧食戰略體係,認清瞭其發展曆程、實施手段、背後意圖和已有成效,警示瞭中國農業産業麵臨的多種威脅,提齣瞭相應的對策建議。
糧食安全的背後:美國“糧食戰略”對我國農業産業發展的影響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美國在全球糧食體係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及其所實施的“糧食戰略”,並重點探討瞭這一戰略對中國農業産業發展所帶來的深遠影響與復雜挑戰。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糧食安全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農産品産量問題,而是涉及國傢安全、地緣政治、貿易規則製定乃至生態環境可持續性的多維度議題。 第一部分:美國“糧食戰略”的理論基石與曆史演進 本部分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的認知框架,理解美國的糧食戰略是如何從早期的國內農業支持政策,逐步演變為影響全球糧食流動的地緣經濟工具。 一、 戰略的理論溯源:從“豐裕”到“權力” 我們將追溯美國糧食戰略的思想根源,探討其如何依托先進的農業科技、龐大的規模化生産體係以及對全球種業的絕對控製權,構建起一種以輸齣為導嚮的全球糧食霸權敘事。重點分析“比較優勢”理論在糧食領域的應用,以及美國如何利用這一理論來塑造國際貿易規則,確保其農産品在全球市場的暢通無阻。同時,本書也將審視美國國內政策,如曆年的《農業法案》(Farm Bill)中,那些看似旨在保護本國農民的條款,實則如何通過補貼、風險管理工具,間接鞏固瞭其在全球市場的價格話語權和齣口競爭力。 二、 科技作為核心驅動力:種業與生物技術的主導地位 本書將詳細闡述美國種業巨頭在全球的壟斷地位。通過對孟山都(現拜耳)、科迪華(Corteva)等跨國公司的運營模式、並購曆史以及專利布局進行細緻梳理,揭示美國如何通過控製高價值的種子、專利技術和相關農用化學品,形成瞭一條從研發到終端應用的完整産業鏈。特彆關注基因編輯技術(如CRISPR)的商業化進程,以及這些前沿科技如何被用作構建未來農業壁壘的關鍵工具。這部分內容將側重於分析這種技術控製對發展中國傢農業自主性的潛在威脅。 三、 金融化與全球供應鏈的控製 美國糧食戰略的另一重要支柱是其對全球糧食供應鏈的金融化掌控。本書將探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等主要期貨市場的運作機製,分析大宗農産品期貨交易如何將糧食價格與金融投機緊密聯係起來。大型跨國貿易商(ABCD集團,即ADM、邦吉、嘉吉、路易達孚)在全球物流、倉儲、加工環節的布局,如何使其能夠有效地調節全球糧食供需預期,從而在特定時期內實現對國際價格的有效乾預。 第二部分:美國戰略對我國農業産業的直接衝擊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中國,具體分析美國糧食戰略的溢齣效應如何具體體現在我國的農業結構、生産成本和糧食安全保障體係中。 一、 大豆依賴與貿易結構失衡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而美國長期以來是其主要供應國之一。本書將深入分析這種高度依賴性背後的深層次原因,包括國內飼料結構調整、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國産大豆在成本和産量上的結構性不足。通過曆史數據對比,量化分析中美貿易摩擦對我國大豆進口來源結構調整的壓力,以及對國內種植結構調整的倒逼機製。重點探討大豆價值鏈的轉移對我國農業産業鏈利潤分配的影響。 二、 生産成本與技術引進的隱性門檻 盡管中國在常規農業技術上進步顯著,但在部分高端農資領域,尤其是在特種肥料、高效植保産品以及先進育種技術方麵,仍存在對外部技術的依賴。本書將剖析這種依賴性如何轉化為我國農業生産的隱性成本,並探討美國企業在知識産權保護名義下,可能設置的進口替代壁壘。這部分內容將關注現代農機裝備、精準農業技術輸齣中的潛在限製。 三、 糧食安全敘事的再審視 在全球地緣政治緊張的背景下,美國糧食戰略的“工具化”傾嚮日益明顯。本書將分析在特定危機時期,美國可能利用其在糧食供應鏈中的主導地位,對我國施加非市場化壓力的風險。這要求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榖物基本自給”政策的內涵,並評估在外部環境劇烈變化時,我國農業抵禦衝擊的能力。 第三部分:中國農業産業的應對與戰略重構 麵對外部戰略壓力,本部分將聚焦於中國農業産業為實現更高層次的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所采取的戰略調整與路徑選擇。 一、 耕地保護與“藏糧於地”的深化 本書將詳細介紹我國在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中的具體舉措,包括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輪作休耕製度的推行,以及如何通過生態補償機製確保農民的實際收益。重點分析這些政策如何從根本上提升我國耕地的質量和産齣潛力,以減少對外部投入的依賴。 二、 種業振興與核心技術攻關 實現種業“自主可控”是應對美國種業戰略的關鍵。本書將梳理我國在國傢種業振興行動中的進展,聚焦於國傢級育種科研體係的改革、優勢種業企業的兼並重組、以及在分子育種、錶型組學等前沿領域的基礎研究投入。評估我國在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方麵的實際挑戰與戰略機遇。 三、 供應鏈韌性與多元化布局 為降低過度依賴單一來源的風險,中國正在積極調整大宗農産品的全球采購策略。本書將分析我國與其他新興農業大國(如巴西、阿根廷、俄羅斯)的農業閤作潛力,評估構建多元化、有韌性的農産品進口網絡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同時,也將探討發展國內替代性蛋白來源(如微生物蛋白、昆蟲蛋白)在降低飼料原料壓力方麵的長期價值。 結論:邁嚮自主、可持續的農業未來 本書最後將總結性地指齣,美國“糧食戰略”的強大與復雜性,為中國農業發展提供瞭深刻的鏡鑒。中國農業的未來戰略必須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強、生態優先和市場安全並重的基礎上。隻有通過係統性的産業升級和戰略韌性的構建,纔能真正確保國傢糧食安全,在全球農業競爭中占據主動地位。 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農業産業界人士、科研人員以及關注國傢安全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