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粮食安全的背后: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通过查阅美国粮食战略各个时期的相关文献资料,认为美国的粮食战略一直是它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工具。
美国的国内农业为这一战略已经在农业经济、农业企业和农业支持等方面作了全面准备。依靠强大的农业实力,美国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了包括农业贸易全球化、世界饮食美国化、农业企业综合化、粮食能源化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推进全球粮食战略的实施,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农产品供应者、农业技术提供者、农业价格指导者以及农业发展控制者。
作者简介
吴海鹏,1982年4月1日出生,男,山东潍坊人。复旦大学经济学博士,潍坊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公司治理、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农村经济、农业保险、农产品市场发展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内容安排与分析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术路线
三 主要内容
四 分析方法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 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 研究的难点和不足
第四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相关理论
一 价格传导理论
二 垄断优势理论
三 农业产业化理论
四 其他相关理论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
一 世界粮食危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二 美国粮食战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三 农业融资困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四 有关农业投资中外来资本——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研究
五 工商业资本投资农业的相关研究
六 农业利用外来资本的环境、投向及方式相关研究
七 农业产业化与外来资本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一 理论研究上的局限性
二 研究视角上的局限性
三 研究内容上的局限性
四 研究对象上的局限性
第三章 当前世界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粮食危机
第一节 对最近两次粮食危机的回顾
一 20世纪70年代的世界粮食危机
二 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
三 两次世界粮食危机的共同点
第二节 已有的全球粮食危机原因分析
一 已有的几种原因分析
二 对已有原因分析的小结
第三节 全球粮食危机发生的根源
一 危机之后进入粮食高价时代
二 危机的受益者并非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者
三 危机的产生缘于粮食属性多样化
四 危机的根源——美国全球粮食战略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
第一节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发展历程
一 马歇尔计划时期(20世纪初至1954年)
二 PL480法案时期(1954年至20世纪70年代)
三 世界银行结构调整计划时期(20世纪70-80年代)
四 世界贸易组织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五 对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小结
第二节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驱动因素
一 美国先进农业经济是基础
二 美国农业综合企业是推手
三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是保障
第三节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实施途径
一 推动农贸“全球化”
二 推广膳食“美国化”
三 推进农企“综合化”
四 推行粮食“能源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美国粮食战略实施对他国农业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美国粮食战略对日本农业的影响
一 农业小国化的日本
二 日本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 日本农业对于美国粮食战略的重要性
四 美国粮食战略影响日本农业的主要方式
五 日本如何应对美国粮食战略
第二节 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一 绿色革命的概念
二 已经爆发的两次绿色革命
三 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四 美国粮食战略推动下的绿色革命
五 对绿色革命的简要评述
第三节 美国粮食战略下的巴西、阿根廷农业
一 巴西农业
二 阿根廷农业
三 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的世界农业地位
四 美国粮食战略对两国农业的控制途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美国粮食战略对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中国膳食结构的改变
一 中国居民传统膳食结构
二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
三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重要特点——美式快餐化
第二节 中国膳食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粮食战略
一 影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各种因素
二 美国粮食战略是影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
第三节 美国粮食战略改变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途径
一 将美式餐饮概念引入中国
二 农业技术推广
三 利用全球化联结中国内外粮食价格
第四节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问题
一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健康问题
二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经济问题
三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文化问题
第五节 应对美国粮食战略带来的膳食结构改变
一 第一阶段:建立本地食物系统
二 第二阶段:回归传统膳食结构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美国粮食战略视角下关于中国农业FDI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中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一 起步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
二 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三 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至今)
第二节 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征
一 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分析
二 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分析
三 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一 资本积累效应
二 技术转移效应
三 产业结构效应
四 贸易效应
五 就业效应
六 制度变迁效应
第四节 外商直接投资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实证分析
一 我国主要农业产业区位商和集中系数的测算
二 农业产业集聚与地区间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三 外商直接投资与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的实证分析
第五节 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农业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一 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缺乏绝对优势
二 我国农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缺乏区位优势
第六节 合理利用外商投资发展农业的几点措施
一 合理引导外商对农业的投资流向
二 提升农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 完善法律和政策制度
四 健全市场和价格体系
五 关注农业潜在生态问题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应对美国粮食战略须走中国特色农业道路
第一节 中国目前农业“美国式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一 去农民化的问题
二 生产成本的问题
三 中国农业产业应多样化发展
第二节 “城市群后花园”农业发展模式——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一 “城市群后花园”模式基于现实问题
二 “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提出
三 “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实现路径
四 实现“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意义
第三节 农业地区发展现代小农经济
一 现代小农经济是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的关键
二 现代小农经济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三 中国的小农经济
四 现代小农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支持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序言
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粮食危机。粮食危机造成大量的营养不良人口和饥饿人口。笔者在探究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时,发现了其背后隐藏的美国粮食战略。让粮食成为控制世界的武器,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实施基于这一目标的全球战略布局,但是我们对其知之甚少。
通过查阅美国粮食战略各个时期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开始慢慢揭起它的神秘面纱。美国的粮食战略一直是它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的国内农业为这一战略已经在农业经济、农业企业和农业支持等方面做了全面准备。依靠强大的农业实力,美国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了包括农业贸易全球化、世界饮食美国化、农业企业综合化、粮食能源化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推进全球粮食战略的实施,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农产品供应者、农业技术提供者、农业价格指导者以及农业发展控制者。
当笔者把视线从美国转移到世界各个国家时,豁然发现,原来美国粮食战略早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日本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印度绿色革命并不成功,巴西和阿根廷农业产业失控,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美国粮食战略的实施。那中国呢?中国农业的情况如何?笔者将研究聚焦到美国粮食战略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上。而在研究世界各国受美国粮食战略影响时的担忧在中国也出现了: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着改变,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受到了美国化的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也正在对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和结构变化产生着显著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受美国粮食战略的影响而出现了严重问题!
如何应对?在居民膳食结构方面可以回归传统膳食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加强监管和引导。而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笔者认为走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是最好的选择,并为城乡间农村地区以及传统农村地区分别构想了“城市群后花园”以及发展新型小农经济两种不同发展模式。
总体来看,本书对一个新的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美国粮食战略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历史回顾、文献研究、理论探讨、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笔者理顺了美国粮食战略体系,认清了其发展历程、实施手段、背后意图和已有成效,警示了中国农业产业面临的多种威胁,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粮食安全的背后: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 本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美国在全球粮食体系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及其所实施的“粮食战略”,并重点探讨了这一战略对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与复杂挑战。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粮食安全已不再仅仅是单纯的农产品产量问题,而是涉及国家安全、地缘政治、贸易规则制定乃至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多维度议题。 第一部分:美国“粮食战略”的理论基石与历史演进 本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理解美国的粮食战略是如何从早期的国内农业支持政策,逐步演变为影响全球粮食流动的地缘经济工具。 一、 战略的理论溯源:从“丰裕”到“权力” 我们将追溯美国粮食战略的思想根源,探讨其如何依托先进的农业科技、庞大的规模化生产体系以及对全球种业的绝对控制权,构建起一种以输出为导向的全球粮食霸权叙事。重点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在粮食领域的应用,以及美国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塑造国际贸易规则,确保其农产品在全球市场的畅通无阻。同时,本书也将审视美国国内政策,如历年的《农业法案》(Farm Bill)中,那些看似旨在保护本国农民的条款,实则如何通过补贴、风险管理工具,间接巩固了其在全球市场的价格话语权和出口竞争力。 二、 科技作为核心驱动力:种业与生物技术的主导地位 本书将详细阐述美国种业巨头在全球的垄断地位。通过对孟山都(现拜耳)、科迪华(Corteva)等跨国公司的运营模式、并购历史以及专利布局进行细致梳理,揭示美国如何通过控制高价值的种子、专利技术和相关农用化学品,形成了一条从研发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特别关注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商业化进程,以及这些前沿科技如何被用作构建未来农业壁垒的关键工具。这部分内容将侧重于分析这种技术控制对发展中国家农业自主性的潜在威胁。 三、 金融化与全球供应链的控制 美国粮食战略的另一重要支柱是其对全球粮食供应链的金融化掌控。本书将探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等主要期货市场的运作机制,分析大宗农产品期货交易如何将粮食价格与金融投机紧密联系起来。大型跨国贸易商(ABCD集团,即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在全球物流、仓储、加工环节的布局,如何使其能够有效地调节全球粮食供需预期,从而在特定时期内实现对国际价格的有效干预。 第二部分:美国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的直接冲击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中国,具体分析美国粮食战略的溢出效应如何具体体现在我国的农业结构、生产成本和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 一、 大豆依赖与贸易结构失衡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而美国长期以来是其主要供应国之一。本书将深入分析这种高度依赖性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国内饲料结构调整、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产大豆在成本和产量上的结构性不足。通过历史数据对比,量化分析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大豆进口来源结构调整的压力,以及对国内种植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重点探讨大豆价值链的转移对我国农业产业链利润分配的影响。 二、 生产成本与技术引进的隐性门槛 尽管中国在常规农业技术上进步显著,但在部分高端农资领域,尤其是在特种肥料、高效植保产品以及先进育种技术方面,仍存在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本书将剖析这种依赖性如何转化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隐性成本,并探讨美国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名义下,可能设置的进口替代壁垒。这部分内容将关注现代农机装备、精准农业技术输出中的潜在限制。 三、 粮食安全叙事的再审视 在全球地缘政治紧张的背景下,美国粮食战略的“工具化”倾向日益明显。本书将分析在特定危机时期,美国可能利用其在粮食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对我国施加非市场化压力的风险。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中国“谷物基本自给”政策的内涵,并评估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时,我国农业抵御冲击的能力。 第三部分:中国农业产业的应对与战略重构 面对外部战略压力,本部分将聚焦于中国农业产业为实现更高层次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战略调整与路径选择。 一、 耕地保护与“藏粮于地”的深化 本书将详细介绍我国在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的具体举措,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的推行,以及如何通过生态补偿机制确保农民的实际收益。重点分析这些政策如何从根本上提升我国耕地的质量和产出潜力,以减少对外部投入的依赖。 二、 种业振兴与核心技术攻关 实现种业“自主可控”是应对美国种业战略的关键。本书将梳理我国在国家种业振兴行动中的进展,聚焦于国家级育种科研体系的改革、优势种业企业的兼并重组、以及在分子育种、表型组学等前沿领域的基础研究投入。评估我国在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方面的实际挑战与战略机遇。 三、 供应链韧性与多元化布局 为降低过度依赖单一来源的风险,中国正在积极调整大宗农产品的全球采购策略。本书将分析我国与其他新兴农业大国(如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的农业合作潜力,评估构建多元化、有韧性的农产品进口网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同时,也将探讨发展国内替代性蛋白来源(如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在降低饲料原料压力方面的长期价值。 结论:迈向自主、可持续的农业未来 本书最后将总结性地指出,美国“粮食战略”的强大与复杂性,为中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深刻的镜鉴。中国农业的未来战略必须建立在科技自立自强、生态优先和市场安全并重的基础上。只有通过系统性的产业升级和战略韧性的构建,才能真正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全球农业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农业产业界人士、科研人员以及关注国家安全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分析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