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近几年来,香港的反对势力与“港独”思潮相互配合,不断提出各种分离主义的主张和制造各种社会事件。研究香港问题的本质和变迁对解决目前香港面临的各种社会矛盾,使香港政治常态化具有重要意义。
  《香港人的政治心态》分析了香港民众对政治领袖的态度,并分析了民众对领袖的低度信任、对政治的低度参与的原因。作者指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体制导致政府在调节与再分配社会资源方面低效,更加深了香港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政治犬儒心态和疏离感的上扬,不只是社会经济情况恶化的结果,也反映了港人对特区政府的不满。找出并解决政治不认同的根结,调节香港社会政治心态,培养以大局为重、具备包容情操、目光远大且有处理公共事务能力的本地政治领袖,提高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及政治参与度,均有利于解决香港所面临的管治难题。     
作者简介
   刘兆佳,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港澳研究会副会长,香港政府首席智囊之一,原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央政府首席顾问,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政治家。学术研究领域为社会与政治发展、政治制度,从事香港问题研究近40年,在香港回归祖国的过渡期,即1993~1997年,刘兆佳先后以港事顾问、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预备工作委员会委员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与中央主导的香港回归祖国的工作,并就特首和立法会的产生办法提供意见。2002~2012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中央政策组首席顾问。为香港特区政府管制香港提供了政策咨询,也为中央治港提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刘兆佳教授的学术性论述具有浓厚的理论趣致和社会学的想象力。他对香港政制发展和管治现实的分析,理论严谨,客观而中肯。不论同意或不同意他的论断,要理解、认识香港政治,都不能绕过这些学术著作。
  ——金耀基(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香港中文大学荣休社会学教授)  
  ★刘兆佳教授对香港社会与政治,尤其是港人之政治心态、特区之管治与政权建设以及“一国两制”诸多重大课题,认识之深、见解之到,当代社会学及政治学者殆无出其右。他以学者之胸怀与学养阅历政事,寓理论于实践并在实践之中提升理论,对香港社会政治研究深具卓知洞见,不少著述已成经典文献。
  ——李明堃(香港教育大学亚洲及政策研究学系客座教授)  
  ★“一国两制”是创新性的伟大事业。近二十年来在香港的实践经验表明,其难度不容低估。要了解“一国两制”事业现在面临的困难和未来的挑战,必须对香港从殖民地时代到回归以后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有深入的研究和客观的分析。本书是从事香港问题研究者的必读之作。
  ——陈弘毅(香港大学法学院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  
  ★在过往数十年间,香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政治和社会变迁,转变速度之快虽为人所察,但其影响之深远则显然未为人所体认。刘兆佳教授的著作为香港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政局和管治的动态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观察视角和启示,也提供了研究香港政治发展不可取代的一个思路。
  ——李彭广(香港岭南大学公共管治研究部主任)  
  ★香港虽小,却充满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陆地与海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等一系列现代性的内在张力。刘兆佳教授的著作有助于我们系统认识香港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内在冲突,理解香港面临的难题和挑战。
  ——强世功(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港澳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目录
   序
第一部分 对领袖的态度
第1章 缺乏社会基础的政治
第2章 谁可担当香港的政治领袖
第二部分 社会与经济态度
第3章 对自由放任主义的态度
第4章 社会经济结构的瓦解
第5章 香港人的身份认同(1985-1995年)
第6章 对资本主义的信心问题:亚洲金融风暴后的变化
第7章 社会经济不满情绪与政治态度
第三部分 信任与参与
第8章 青少年对权威的看法
第9章 关注的旁观者
第10章 公共制度渐失信任与民主化
第11章 政治权威与殖民政权的认受性问题
第12章 旧政权与特区政府的政治认受性问题
第13章 中国传统政治取向与政治参与      
前言/序言
     《香港社会的政制改革》《香港社会的民主与管治》和《香港人的政治心态》三册书汇集了近40年来我对香港回归前和回归后所做研究的主要学术论文,其中大部分论文原以英语撰写并在西方国家的学术期刊发表,现在经翻译首次以中文出版。这些学术论文反映了我学术生涯中不断变化的研究重点和目标,也反映了在过去半个世纪香港社会与政治的急剧变迁。这些学术论文既代表我个人的学术成果,也可以说是香港历史的印记。借着这三册书与读者——特别是内地读者——见面的机会,我也全面回顾了自己的学术历程。
  1975年,我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取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在美国工作半年后便回到香港,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我的博士论文探讨了19世纪中国儒家精英在整合和领导传统中国社会上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并着重指出政治与社会的分崩离析与儒家精英的弱化和解体有关。虽然之后我仍然对传统中国的社会、政治与思想有浓厚兴趣,但这不再是我的研究重点。研究重点的转移并非完全由我个人的学术志趣驱动,在很大程度上反而与研究机遇、香港的变迁和“九七问题”的凸起有更大的关系。
  尽管我年轻时念书的地方是一所由英国圣公会开办并以英语为主要授课语言的学校,但我在中学时期已经深深地被儒家思想,特别是其经世济民的主张所吸引,因此对中国语文和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特别着迷。我认可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并认为读书人应该有匡扶社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胞物与”的襟怀。中学毕业进入大学后,我放弃了研修中文和中国历史的初衷,转而主修社会学和经济学。经过再三思考,我决定以政治社会学为日后学术工作的重点,其中政治和社会发展、政治文化、政治体制、政治领袖、比较政治和国际政治乃研究重点所在。
  即便如此,回香港工作后,我还需要物色具体研究项目,因此在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的头两年,我一直在摸索将来要从事哪些方面的研究。在此期间,我参与了社会学系的一项集体研究计划,该计划旨在探讨内地人民公社的功能和意义。假如这项研究能够启发我对“中国研究”的兴趣,则日后我的研究重点便会是内地而非香港。在当时的环境下,对于一位年轻学者来说,“中国研究”比“香港研究”更具“实用”价值,因为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中国研究”的文章比较容易,而发表国际学术界认可的文章的多寡对学者的学术事业来说关系重大。然而最后,我决定舍“中国研究”而取“香港研究”,这当中有几方面的考虑。    
				
 
				
				
					潮汐涌动:香港人政治心态的深层透视  香港,这座曾经被誉为“东方之珠”的璀璨城市,在过去数十年间,经历着政治风云的跌宕起伏,也塑造了其居民复杂而深刻的政治心态。这本书,正是试图拨开迷雾,深入探究香港人政治认同的根源、演变,以及在时代浪潮中不断淬炼出的独特精神风貌。它并非描绘具体的政治事件或事件的细节,而是关注那些潜藏在社会肌理之下,影响着香港人集体意识和行为模式的深层情感、价值取向和思考方式。  一、 历史烙印与身份认同的熔炉:  香港的政治心态,首先深深烙印着其殖民历史的印记。从英国的殖民统治到回归中国的过渡,再到“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发展,这段独特的历史进程,为香港人塑造了一种既有别于内地,又与西方社会存在差异的身份认同。这种身份认同,并非单一标签可以概括,而是多元文化的交融,是东西方价值观的碰撞与整合。  在漫长的殖民时期,香港人学会了在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下,发展出一种实用主义的生存哲学。他们适应了当时的政治体制,并从中汲取了对法治、自由市场和个人权利的初步认知。这种经验,并非天然拥有,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与不同政治力量的互动而逐渐形成的。因此,香港人的政治心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对既有秩序的尊重,但也保留着对变革的警惕,以及对个人空间和自由的珍视。  回归祖国后,“一国两制”的框架,进一步加剧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一方面,香港人依然保有其独特性,对本土文化和生活方式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与内地日益紧密的联系,以及由此带来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影响。这种双重身份,使得香港人的政治思考,常常需要在维护自身独特性的同时,理解并适应新的政治现实。这种内在的张力,构成了香港政治心态的核心特征之一。  二、 现实挑战与心态的形塑:  香港的政治心态,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与时俱进,受到其所处的现实环境的深刻影响。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阶层的分化,以及外部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为香港人的政治思考注入了新的元素。  在经济层面,香港长期以来是国际金融中心,这种地位的形成,依赖于其开放的市场经济、健全的法治和高效的政府服务。这使得一部分香港人对经济繁荣的重视程度极高,认为这是维持其生活水平和城市活力的基石。因此,在政治议题的讨论中,经济因素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影响着人们对政策的态度和对不同政治派别的选择。  然而,经济的繁荣并非雨露均沾,社会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扩大,也逐渐成为香港社会内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催生了另一部分香港人对社会公平和分配正义的诉求,他们开始审视现有的经济模式,并对政治决策如何影响社会公正产生更强烈的关注。这种对公平的渴望,使得香港的政治讨论,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本身,而是更加关注增长的分配方式和对弱势群体的关照。  此外,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香港人的信息获取和政治参与方式。即时的新闻传播、广泛的观点交流,使得普通市民能够更便捷地接触到各种政治信息,并参与到公共议题的讨论中。这种信息的可及性,提高了公民的政治意识,但也可能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以及情绪化、碎片化的政治讨论。香港人的政治心态,也因此更加多元化,更加容易受到信息流动和舆论引导的影响。  三、 价值追求与精神韧性:  超越具体的政治事件和利益考量,香港人的政治心态,更凝聚着一系列核心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质。  对法治的信仰,是香港政治心态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香港建立了相对独立和高效的司法体系,这为市民提供了安全感和可预测性。因此,维护法治的尊严和独立性,在许多香港人心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他们相信,健全的法治是城市繁荣的基石,也是保障个人权利和自由的最后一道屏障。  对自由的追求,同样是香港政治心态的鲜明体现。这种自由,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自由,更是言论自由、集会自由和思想自由。在过往的经历中,香港人已经习惯了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这种对自由的珍视,使得他们对于任何可能限制自由的企图,都会保持高度的警惕。  同时,香港人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精神韧性。面对各种挑战和不确定性,他们往往能够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和生存智慧。这种韧性,并非被动的承受,而是积极的应对,是在逆境中寻找出路,是在变革中保持自身的核心价值。它体现在个人创业的拼搏中,也体现在社会集体行动的韧性里。  四、 展望与挑战:  香港人的政治心态,正处于一个持续演变的动态过程中。全球化、区域政治格局的变化,以及中国内地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持续对其产生深刻影响。未来,香港的政治心态将如何进一步发展,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如何在坚持自身核心价值的同时,与不断变化的政治现实相适应?如何在维护个人自由和权利的同时,理解并融入更广阔的集体?如何在面对外部压力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内在的凝聚力?这些都是香港人政治心态未来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这本书,正是希望通过对这些深层因素的细致梳理和深刻剖析,为理解香港人独特的政治世界提供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视角。它不是对某个特定时期政治事件的记录,也不是对某一群体政治立场的评判,而是力图捕捉香港人集体意识中那些不易察觉的脉络,那些塑造着他们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内在驱动力。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他们是如何在潮起潮落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政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