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性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企业的性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奥利弗·E.威廉姆森,[美] 西德尼·G.温特 著,姚海鑫,邢源源 译
图书标签:
  • 企业管理
  • 经济学
  • 社会科学
  • 学术著作
  • 译著
  • 世界名著
  • 商业
  • 组织行为
  • 企业文化
  • 经典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687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62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企业的性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是一本论文集,收录了罗纳德·科斯于1937年首次公开发表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以及科斯在1987年为纪念“企业的性质”发表50周年而举行的一次研讨会上所做的三篇演讲,还有科斯在获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时所做的演讲。这些内容涉及到“企业的性质”的起源、意义和影响。从这几篇文章中,我们能看到科斯学术思想的形成、演变及其发展。这对于真正理解科斯及其学术思想至关重要。《企业的性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收录的其他文章,也是1987年纪念“企业的性质”发表五十周年研讨会上的论文,包括奥利弗·威廉姆森的“经济组织的逻辑”、奥利弗·哈特的“不完全合约与企业理论”等,这些作者都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对现代企业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这些论文中,有的是理论方面的,有的是经验研究方面的。单从这些论文题目中,就不难看出现代企业理论的演变、影响及发展。从《企业的性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各篇文章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过去、现在和将来关于经济组织的研究的状况。

目录

1 导论
2 企业的性质(1937)
3 企业的性质:起源
4 企业的性质:意义
5 企业的性质:影响
6 交易成本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7 经济组织的逻辑
8 资产专用性与纵向关系结构:经验证据
9 不完全合约与企业理论
10 企业理论再考察
11 论科斯、能力与企业
12 企业的法律基础
13 作为组织所有权的纵向一体化:费雪车身公司与通用汽车公司关系的再考察
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演讲:生产的制度结构
索引
译后记

精彩书摘

  《企业的性质/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我带到美国的问题的答案后来变得十分简单,只需要认识到进行市场交易存在成本,并需将这些成本纳入到分析中,这也是经济学家以前未做之事。如果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比借助市场进行同类交易可能花费较少的成本,那么企业就会在经济体系中扮演一个角色。企业规模的边界应设定在其运行范围扩展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超过通过市场或在其他企业中进行同样交易的成本的那一点上。这一陈述一直被称为“同义反复”,人们用此语来批评那些显然是正确(而无须再提出)的命题。
  我当然需要详细阐述在1932年授课中的观点,而且我在授课后不久写给福勒的信中就表明我想要这样做。我于1934年初夏完成了“企业的性质”的草稿,当时我还在邓迪经济学与商业学校。遗憾的是我现在没有该草稿的副本,不过实际上在该文于1937年在《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之前几乎没再改动。我想起我增加了一个载于《美国经济评论》上霍勒斯·怀特所写的论文的脚注,他认为垄断竞争会确定企业规模的边界。我还增加了一个邓迪经济学与商业学校的同事埃文·德宾(Evan Durbin)所写论文的脚注。无疑我做了某些其他的改动,但它们本质上肯定微乎其微。1937年发表的论文实质上和1934年的草稿相同。
  在将邓迪经济学与商业学校的讲稿改写为论文时,我详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附以许多说明,但基本的研究方法没变。不过我写了一节研究由多布和奈特提出的关于企业的存在性的另一种解释。我在邓迪经济学与商业学校讲课之前,肯定没有读过所引用的多布《俄国经济发展》一书,肯定也未曾读过奈特的《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我在1933年5月写给福勒的信中表明,我刚刚读完奈特的论著[与威克斯蒂德(Wicksteed)、巴巴奇(Babbage)以及马歇尔的一些著作一起读的]。我在1932年提出我对企业的存在性的解释时,还没有考察这些解释,而在考察以后,我十分清楚地知道无须改变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可以确信,奈特对我企业思想的发展没有影响,之所以要强调这一点,是因为有人持相反的看法。真正促进我研究该问题的是从普兰特那里学来的研究方法,而这种方法无疑又是传自普兰特之师埃德温·坎南(Edwin Cannan)。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奈特的思想在伦敦经济学院尽人皆知,所以我即使不阅读他的著作也会受到其影响。的确,在伦敦经济学院,人人都会提到《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不管是否读过。但对罗宾斯来说(他是奈特的观点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主要诠释者),至关重要的是风险与不确定性和奈特书中第二部分的分析纲要与观点之间的区别。我非常怀疑伦敦经济学院的经济学家们究竟是否讨论过激发我兴趣的奈特关于经济组织方面的观点。当然,后来我还是仔细阅读了奈特的著作,而且毋庸置疑,我后来的论著受其很大的影响,尽管难以说清究竟在哪些方面受到影响。但是1932年我形成“企业的性质”中的思想时,当时的分析体系却是源于普兰特。
  也许有人要问,为什么从1932年提出这些概念到1937年发表论文经过了这么长时间,原因各种各样。首先,我一直不愿仓促付印,无疑其中部分原因是懒惰和发现写作如此之难,同时也想等自我感觉良好之后才发表。福勒在1932年3月写的一封信中,表示希望我写一篇或者一系列有关一体化的论文,我回信说:“你说我应尽快把关于一体
  ……

前言/序言

  罗纳德.H.科斯(Ronald H. Coase)的经典论文“企业的性质”最初发表于1937年。本书重印了此文和1987年为庆祝“企业的性质”发表50周年而举行的一次研讨会的参会论文。组织此会是我们二人难得的幸事。耶鲁大学组织与管理学院(Yale School of 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利用阿尔弗雷德.P.斯隆基金会(Alfred P. Sloan Foundation)所赠资金资助该会,对此我们深表谢忱。
  科斯教授具有与众不同的头脑,在解决当前某些最基本问题时,他设法永久地改变其对话方式。他一贯如此而非一时兴起。显然这种研究惯例首先必须想人所未想之问题,之后洞悉并考察其本质,最终还要用比前人更基本的方式加以详细阐述。
  当然,这样会令其他人难堪。大家该如何对待这样一件明显正确、难于分析,却又颠覆了目前经济学理论基础的“赠品”呢?一种明智的反应是只在脚注中引用相关文章,而不在正文中关注其要旨。然而,正如后来的事实所证明,其张力迟早会受到大家的关注。
  科斯教授从未因自己的研究超前于时代而退缩。在他看来,显示这种张力总比隐藏它要好。我们这些研究或关注经济组织问题的人——对经济组织的研究是整个经济学界都在直接或间接从事的——都应该永远感谢他。
  本书第一章是综述,然后是科斯发表于1937年的那篇经典论文以及他在本次研讨会上所做的三篇演讲。本书还包括六篇参会论文和两篇受本次会议启发所撰写的论文。《法律、经济学与组织杂志》第四期(1988年春季号)刊登了本书中除导论和科斯1937年的论文以外的全部论文。在此我们十分感谢牛津大学出版社允许重印这些论文以及科斯1937年的论文。
  正如本次会议和相关论文所揭示的,对组织的经济学研究方兴未艾。尽管该领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仍有许多问题悬而未决,有些问题则刚刚引起关注。鉴于有众多研究人才应用各种方法投身于该研究领域,我们对未来十年甚至五十年充满信心。而罗纳德·科斯继续积极参与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则是所有参会者以及整个经济学界的幸事。
现代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石:《国富论》精要 作者: 亚当·斯密 (Adam Smith) 译者: (此版本可能包含多位译者的译文,但此处重点介绍原著核心) 丛书系列: 思想巨著译丛 / 经典政治经济学文献 --- 导言:一部奠定现代经济学思想的里程碑 《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自1776年首次出版以来,便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恢弘的体系,成为理解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运作机制的奠基之作。亚当·斯密,这位苏格兰启蒙运动的巨擘,不仅是一位哲学家,更是一位深刻的社会观察家。他在这部巨著中,系统地剖析了财富的真正来源、积累的动力以及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律,其影响力穿越时空,至今仍是各国政府、商界领袖和学术界人士案头必备的经典。 本书并非单纯的商业指南,而是一部宏大的社会经济哲学论著。斯密旨在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实现持续的繁荣与富裕?他的答案,建立在对人类行为、劳动分工、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的细致考察之上,构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分析框架。 第一卷:劳动分工与财富的起源 斯密开篇即提出了一个颠覆性的观点: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正尺度。然而,要最大化劳动效率,关键在于劳动分工。 他以著名的“制针厂”案例生动地阐述了这一点:一个工人独立完成全部制针过程,效率低下;而当将制针分解为拉丝、矫直、切割、削尖、打磨等一系列专门化工序,由不同工人负责时,产量将呈指数级增长。这种专业化不仅提高了生产率,还促进了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因为工人在重复单一操作中更容易发现优化方法。 劳动分工的扩大,依赖于市场规模。只有在广阔的市场范围内,专业化生产的剩余产品才能顺利交换,分工的益处才能充分显现。 在此基础上,斯密探讨了价值的本质。他区分了“使用价值”(Utility)和“交换价值”(Exchangeable Value),指出虽然水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但在自然状态下交换价值甚低;钻石则反之。他进一步分析了在原始社会(即“蒙昧时代”)的交换中,劳动量是决定交换比率的基础,尽管在后来的商品社会中,价值的构成变得更为复杂,包含了地租、利润和工资。 第二卷:资本的积累与国民财富的增长 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持续增长,其关键驱动力在于资本的积累。他将资本定义为用于生产商品并获得收益的那部分存量财富。 他强调了节俭(Saving)的重要性。节俭并非吝啬,而是将收入用于投资而非不必要的消费。积累的资本是国民财富的“供给者”,而勤劳的劳动是“消费者”。只有当资本积累的速度超过人口增长的速度时,人均收入和国民财富才能真正提高。 斯密详细阐述了资本的不同形式: 1. 流动资本(Circulating Capital): 供生产和销售之用,如原材料、存货和现金。 2. 固定资本(Fixed Capital): 用于生产,不改变其形态,如工具、机械和建筑物。 他指出,资本的有效配置至关重要。商人、制造商和土地所有者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无意中引导了资本流向最能增进社会整体利益的行业。 第三卷: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路径 本卷集中讨论了欧洲社会从封建制度向商业社会的演变过程。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认为其错误地将财富等同于金银的储备,鼓吹通过限制进口和鼓励出口来积累贵金属。 斯密清晰地阐明,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是其国民可以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总和,而非其金库中储存的金属数量。他认为,重商主义的干预政策,如关税和出口补贴,扭曲了市场机制,阻碍了劳动分工和资本的自然流动。 第四卷:政治经济学体系的批判与阐述——重商主义与重农主义 斯密对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他指出,重商主义者将国际贸易视为零和博弈,认为一个国家的出口必须大于进口才能获利。斯密则论证了自由贸易的互利性:所有国家都可以通过专注于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交换获得其他产品,从而使全球总产出增加。 为了论证自由贸易的优越性,斯密引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看不见的手(The Invisible Hand)。他观察到,当个体追求自身的利益时,他往往“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去促进一个并非他本意要促进的社会目标”。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个体逐利行为会自动调节资源分配,使生产和价格趋于最优状态,这远比政府的强制干预更为高效和公正。 他将重农学派(以魁奈为代表)的土地决定论视为一种进步,但认为其过于狭隘,没有充分认识到商业和制造业在创造国民财富中的核心作用。 第五卷:国家收入的构成与君主的职能 本卷是关于财政学和社会公共支出的论述。斯密认为,一个繁荣的社会需要一个负责任的政府,但政府的职能必须受到严格的限制。 他明确界定了君主(政府)的三大职责: 1. 保护社会不受外来侵犯: 维持国防力量。 2. 建立公正的司法系统: 维护法律与秩序,保障契约的履行,这是市场运作的基石。 3. 提供公共工程与公共机构: 建设那些私人投资无利可图,但对社会整体至关重要、有益的设施,例如道路、桥梁、教育(特别是普及基础教育,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和理性程度)。 在税收方面,斯密提出了著名的四项原则,即税收的公平性、确定性、便利性和经济性。他主张税收应依据国民的“支付能力”(即收入或财富)来确定,并反对那些复杂且容易滋生腐败的关税和特权税制。 总结:人类社会的经济学蓝图 《国富论》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自由市场体系的辩护。斯密描绘了一幅基于个人自由、私有产权、自由竞争和有限政府干预的经济社会蓝图。他揭示了看似无序的个人经济行为,如何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汇集成一个有序、高效且不断增长的国民财富体系。这部著作不仅是经济学的开端,更是理解现代市场社会运作逻辑的永恒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对“企业”这个概念有了全然陌生又无比清晰认识的著作。我一直以为,我对企业的理解已经足够深刻,毕竟每天都在接触商业资讯,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着企业的存在。然而,读完本书,我才明白,那些浮于表面的观察何其浅薄。作者从最根本的哲学层面,抽丝剥茧地探讨了企业的本质,它不仅仅是一个追求利润的组织,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建构,承载着经济、社会、乃至伦理的重重意涵。他深入剖析了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如何与个体、社会、国家形成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书中对于所有权、经营权、控制权的界定,对于风险与收益的分配机制,对于激励与约束的考量,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辨析,让我看到了企业内部运行的逻辑,以及外部环境对其产生的深远影响。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企业仅仅视为一个冰冷的经济实体,而是将其置于历史和文化的语境中,探讨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企业形态的演变,以及其所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这本书的语言虽然严谨,但其思想的穿透力却能触及人心,迫使我不断反思自己对商业世界的认知,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之前理解中的盲区,让我能够更宏观、更深刻地审视企业这一现代社会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企业的性质》,我并没有预设它会颠覆我以往的认知,但它确实做到了。作者的视角极为独特,他没有仅仅停留在对企业微观运作的层面,而是将其放置在宏观的经济学、社会学乃至制度经济学的框架下进行审视。我原以为企业无非是效率的化身,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但本书却让我看到,企业背后隐藏着更为复杂的权力结构、利益博弈和社会契约。作者对产权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经典经济学思想的深刻解读,结合他对不同企业组织形式的深入分析,为我勾勒出了企业发展演变的清晰脉络。他不仅探讨了企业作为经济单位的效率问题,更触及了其作为社会单位的责任和伦理问题。书中对企业如何平衡股东利益与员工福祉,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如何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等议题的探讨,都让我看到了作者思考的广度和深度。读完此书,我不再将企业视为一个孤立的经济实体,而是将其看作是与社会、国家、乃至人类整体发展紧密相连的复杂有机体。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震撼,远超我对于一本“学术著作”的预期。它并非一本提供操作指南的“how-to”手册,而是一本引导你进行深度思考的“why”的探源。作者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深入企业最核心的肌理,探究其存在的“理由”与“意义”。我一直以来对企业的理解,都停留在其作为生产要素的组织者、商品的生产者、财富的创造者的层面,但本书却将我引向了对企业更深层的社会功能和历史角色的审视。它探讨了企业如何成为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影响了社会结构的变迁,甚至是如何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书中对于企业与创新、企业与风险、企业与不确定性的关系,都有着极为精辟的论述,让我对这些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它迫使我思考,在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化深入的今天,企业的“性质”是否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如何才能理解并适应这种变化,从而让企业在未来社会中继续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本书并非易读,它需要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和理解,但其带来的思想启迪却是无比宝贵的。

评分

这是一本足以改变你看待世界角度的书。在我接触过的众多商业类书籍中,很少有能像它一样,以如此根本和系统的方式来探讨“企业”这一概念。作者的分析极为透彻,他不仅仅是描述企业的“是什么”,更是在探究其“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一直以为,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这是最直观的理解,但本书却将我引向了对企业更深层的“契约”属性的理解。它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各种契约的集合,将分散的个体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创造价值。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组织,如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等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它们各自优势和劣势的剖析,都让我对企业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作者还触及了企业与创新、企业与风险管理、企业与伦理道德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企业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复杂性。这本书并非一本速成的读物,它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反复思考,才能真正领略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但一旦你能够理解其精髓,你对企业的认识将会跃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评分

阅读这本《企业的性质》,我仿佛经历了一场思想的洗礼。作者以一种极其精炼且富含洞察力的笔触,将企业这一貌似熟悉的概念,解构得淋漓尽致,展现出其复杂而多维的本质。我原以为企业无非是资本的集合体,是利润的生产机器,然而本书却从更深层次揭示了其作为一种“契约联合体”的社会学维度。它探讨了企业内部成员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并试图从中找出一种更符合经济效率和社会公平的治理模式。书中对“委托代理问题”的分析,以及对企业治理结构演进的梳理,都让我受益匪浅。我开始理解,为何在不同的治理结构下,企业的行为模式会呈现出如此大的差异,为何有些企业能够基业长青,而有些却昙花一现。作者并没有回避企业运行中的灰色地带和潜在的风险,反而将其置于显微镜下进行放大和剖析,从而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规避风险,如何优化决策,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企业体系。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蕴含着实践的智慧,能够帮助管理者、政策制定者,乃至每一位关注企业发展的个体,建立起一套更为系统和完整的认知框架。

评分

质量还行

评分

书的内容相当好,装帧很精美。

评分

帮朋友订购的,特别认可京东物流速度。

评分

经典的一本佬书,挺不错的。

评分

真心不错,京东自营商品质量还是可以的。

评分

真心不错,京东自营商品质量还是可以的。

评分

及时,周到。

评分

活动期间购买,便宜很多,送货速度快!

评分

书的内容相当好,装帧很精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