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春锦 著
图书标签:
  • 传统文化
  • 节气文化
  • 二十四节气
  • 冬至
  • 修身养性
  • 中华文化
  • 生活美学
  • 季节养生
  • 文化传承
  • 民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3188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7226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纯质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特色是以大众耳熟能详的节气为纽带,深入解析了传统节气修身明德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将农事与修身进行对照,将身内之“国”与身外之自然界进行辟喻,详细讲解了修身明德过程中的相应重要规矩法度,以及修身的重点领域和方法要领。

内容简介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一书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学术性专著之一。本书将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六个节气以及腊八节的天文、历法、农事、民俗、养生、文学等知识,与传统修身文化相结合,揭示节气文化的深层内涵,并给出可以致用的修身、养生、治事方法体系。本书不仅具有较强的学术创新性,而且紧扣当前国人文化和生活需求,具有较高的实践应用价值。

本书将每个节气的内容分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养生篇”“民俗篇”四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点,而以文化将其融贯成为一个整体。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的一个重要旨趣,在于将节气的修身内涵,以其本来面貌呈现给现代读者,帮助广大修身养生爱好者,顺四时之度,掌握健康和智慧的主动权,并以此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创新。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重点梳理了古人总结出的冬季每个节气里居家、出行、办事的准则性内容,总结了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介绍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节气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讲解了节气饮食知识,附以特色养生食谱。另外,还汇集了全国各地冬时各个节气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动和节气谚语,简要分析了一些特色活动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德慧智教育文化基金总顾问,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东方治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主要著作:帛书《老子?德道经》校注、帛书《黄帝四经》(注音版),《简帛<五行经>释解》《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春》《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夏》《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秋》《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东方治理学》《中华国学道德根》《国学道德经典导读》《道德复兴论修身》《道德教育贵修身》《德慧智慧性图文思维教育》《龙文化的文明与教育》《老子人法地思想揭秘》《道医学》《太极修身》《幼儿教育概论》等专著,以及《黄帝四经·道法》《老子思想在当代》《五德益智养生》等音像作品。

主编著作:《德道行天下》(丛书)、《德慧智经典诵读教材》(上下册)、《小篆入门指导》《小学经典读本6+1》《德慧智经典诵读操作指导手册》《德慧智教育辅导答疑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方法与实例汇编》《中华德慧智教育?幼儿经典读本》《中华德慧智经典楷篆对照本》,中华德慧智教育经典读本系列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总序

概述

立冬

·文 化 篇·

一、立冬简述 / 013

(一)立冬的时与度 / 013

(二)立冬天气气候 / 014

二、立冬的寻根探源 / 018

(一)“立”的字源与字义 / 018

(二)“冬”的字源与字义 / 023

(三)立冬的词义 / 025

三、立冬的天文内涵 / 025

(一)立冬的天文古籍 / 025

(二)立冬物候 / 028

·修 身 篇·

一、立冬修身顺四时 / 031

(一)立冬的能量卦象 / 033

(二)立冬农事与龙事修身 / 038

二、身国内的立冬修身 / 040

三、天道的 德能量 / 044

(一)什么是天刑? / 045

(二) (刑)的概念简述 / 046

(三)古代典籍中对刑德的记载论述 / 048

(四)天德与天刑综述 / 060

(五)天德天刑在修身治理中的应用 / 061

·治事养生篇·

一、立冬运气与治事 / 069

(一)运气古籍 / 069

(二)立冬全息兆象 / 073

(三)立冬治事 / 074

二、立冬的正善治养生 / 077

(一)身识养生 / 078

(二)口识养生 / 084

三、十月治事宜与忌 / 087

(一)治事之宜 / 087

(二)治事之忌 / 088

四、立冬采药与制药 / 088

(一)采药 / 088

(二)制药 / 090

·民 俗 篇·

一、立冬民俗文化 / 093

(一)立冬补冬 / 093

(二)出郊迎冬 / 094

(三)吃饺子 / 094

二、立冬农谚 / 095

附录: 立冬古籍参考 / 096

小雪

·文 化 篇·

一、小雪简述 / 101

(一)小雪的时与度 / 101

(二)小雪天气气候 / 103

(三)雪是病毒细菌的克星 / 104

二、小雪的寻根探源 / 105

(一)“小”的字源与字义 / 105

(二)“雪”的字源与字义 / 107

(三)小雪的词义 / 109

三、小雪的天文内涵 / 110

(一)小雪的天文古籍 / 110

(二)小雪三候 / 112

·修 身 篇·

一、小雪修身顺四时 / 114

(一)小雪的能量卦象 / 115

(二)小雪农事与龙事修身 / 117

二、身国内的小雪修身 / 122

(一)生药之机 / 122

(二)法天修身“液雨水”之秘 / 125

(三)小雪修身论火候 / 130

·治事养生篇·

一、小雪运气与治事 / 135

(一)运气古籍 / 135

(二)小雪全息兆象 / 138

(三)小雪治事 / 138

二、小雪的正善治养生 / 140

(一)身识养生 / 141

(二)口识养生 / 143

三、小雪采药与制药 / 146

(一)采药 / 146

(二)制药 / 149

·民 俗 篇·

一、小雪民俗文化 / 151

(一)民俗活动 / 151

(二)祭祖寒衣节 / 152

二、小雪农谚 / 153

·下 元 节·

一、下元节的度数信 / 155

二、下元节顺四时修身要点 / 156

附录: 小雪古籍参考 / 156

大雪

·文 化 篇·

一、大雪简述 / 161

(一)大雪的时与度 / 161

(二)大雪天气气候 / 162

二、大雪的寻根探源 / 163

(一)“大”的字源与字义 / 163

(二)“雪”的字源与字义 / 165

(三)大雪的词义 / 165

三、大雪的天文内涵 / 166

(一)大雪的天文古籍 / 166

(二)大雪三候 / 168

·修 身 篇·

一、大雪修身顺四时 / 171

(一)大雪的能量卦象 / 171

(二)大雪农事与龙事修身 / 173

二、身国内的大雪修身 / 181

·治事养生篇·

一、大雪运气与治事 / 184

(一)运气古籍 / 184

(二)大雪治事 / 188

(三)大雪全息兆象 / 190

二、大雪的正善治养生 / 191

(一)大雪养生要点 / 191

(二)身识养生 / 195

(三)口识养生 / 196

三、十一月治事宜与忌 / 199

(一)治事之宜 / 199

(二)治事之忌 / 200

四、大雪采药与制药 / 200

(一)采药 / 200

(二)制药 / 203

·民 俗 篇·

一 、大雪民俗文化 / 205

(一)大雪封河 滑冰嬉戏 / 205

(二)大雪进补 抗寒止咳 / 205

(三)大雪腌肉 / 206

二、大雪谚语 / 207

附录: 大雪古籍参考 / 208

冬至

·文 化 篇·

一、冬至简述 / 211

(一)冬至的时与度 / 211

(二)冬至实为“冠岁” / 212

(三)冬至天气气候 / 214

二、冬至的寻根探源 / 215

(一)“冬”的字源与字义 / 215

(二)“至”的字源与字义 / 215

(三)冬至的词义 / 218

三、冬至的天文内涵 / 219

(一)冬至的天文古籍 / 219

(二)冬至物候 / 222

·修 身 篇·

一、冬至修身顺四时 / 226

(一)冬至的能量卦象 / 228

(二)冬至农事与龙事修身 / 234

二、身国内的冬至修身 / 237

·治事养生篇·

一、冬至运气与治事 / 243

(一)运气古籍 / 243

(二)冬至治事 / 245

(三)冬至全息兆象 / 249

二、冬至的正善治养生 / 250

(一)身识养生 / 250

(二)口识养生 / 253

三、冬至治事宜与忌 / 257

(一)治事之宜 / 257

(二)治事之忌 / 258

四、冬至采药与制药 / 258

(一)采药 / 258

(二)制药 / 260

·民 俗 篇·

一、冬至的民俗文化 / 262

(一)民俗活动 / 262

(二)饮食习俗 / 263

(三)民间风俗 / 265

二、冬至农谚 / 270

附录: 冬至古籍参考 / 271

小寒

·文 化 篇·

一、小寒简述 / 277

(一)小寒的时与度 / 277

(二)小寒天气气候 / 278

二、小寒的寻根探源 / 279

(一)“小”的字源与字义 / 279

(二)“寒”的字源与字义 / 280

(三)小寒的词义 / 281

三、小寒的天文内涵 / 282

(一)小寒的天文古籍 / 282

(二)小寒物候 / 286

·修 身 篇·

一、小寒修身顺四时 / 288

(一)小寒的能量卦象 / 289

(二)小寒农事与龙事修身 / 293

二、身国内的小寒修身 / 295

·治事养生篇·

一、小寒运气与治事 / 298

(一)运气古籍 / 298

(二)小寒全息兆象 / 302

(三)小寒治事 / 303

二、小寒的正善治养生 / 307

(一)身识养生 / 308

(二)口识养生 / 311

四、小寒采药与制药 / 312

(一)采药 / 312

(二)制药 / 313

·民 俗 篇·

一、小寒的民俗文化 / 316

(一)健身活动 / 316

(二)饮食风俗 / 316

二、小寒农谚 / 317

·腊 八 节·

一、腊八节简述 / 319

二、腊八的字词寻根 / 320

三、腊八节探源 / 322

(一)感恩万物腊八祭 / 322

(二)腊八节真义 / 324

四、腊八节的修身内涵 / 327

五、腊八节的正善治养生 / 329

(一)养生食补腊八食 / 329

(二)食料加工腊八醋(蒜) / 332

(三)拟方制药腊八药 / 333

(四)腊八宜忌 / 333

六、腊八节的民俗文化 / 334

(一)感恩酬谢谈祭祀 / 334

(二)驱邪逐疫谈腊八鼓 / 339

(三)正确继承腊八节 / 344

大寒

·文 化 篇·

一、大寒简述 / 349

(一)大寒的时与度 / 349

(二)大寒天气与气候 / 350

二、大寒的寻根探源 / 351

(一)“大”的字源与字义 / 351

(二)“寒”的字源与字义 / 351

(三)大寒的词义 / 352

三、大寒的天文内涵 / 353

(一)大寒的天文古籍 / 353

(二)大寒物候 / 355

·修 身 篇·

一、大寒修身顺四时 / 358

(一)大寒的能量卦象 / 360

(二)大寒农事与龙事修身 / 362

二、身国内的大寒修身 / 364

·治事养生篇·

一、大寒运气与治事 / 368

(一)运气古籍 / 368

(二)大寒全息兆象 / 371

(三)大寒治事 / 372

二、大寒的正善治养生 / 374

(一)身识养生 / 375

(二)口识养生 / 376

三、大寒治事养生宜忌 / 379

(一)养生宜忌 / 379

(二)治事宜忌 / 380

四、大寒采药与制药 / 381

(一)采药 / 381

(二)制药 / 384

·民 俗 篇·

一、大寒民俗文化 / 386

二、大寒谚语 / 388

参考文献/390

后 记/395

前言/序言

总序

春启雨春谷清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二天。

一首《节气歌》,五十六个字,将时间之数与空间之度以及曲韵动态之信,高度浓缩,隐藏着二十四个节气的信息。世界上用如此简洁而生动的文字来记录一年的变化、解读天地自然与人类关系的,是中国人。

简洁并不意味着简单。现代人提起二十四节气,都知道与气候、农业生产,或者起居、饮食、生活等诸多方面有关。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爱好者,尤其是重视修身养生的人,就不能不掌握古人创立“节气文化”的意义。所理解的意义不同,则对于节气文化的重视程度和应用方法,亦将随之不同。就节气本身而言,在中国古代是与历法紧密结合,渗透在中国人文化、政治、军事、经济、日常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不了解节气文化的本来意义,只注重在某一方面来研究节气文化的应用,往往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甚至将历史流变中的错误当作效法的对象。倘若由此产生了差池,人们反倒会将帽子扣到节气文化甚至传统文化的头上,这不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利,而且也辜负了祖先创立这一文化时寄予子孙后代的殷忱之意。

不过,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我们这里所引用的《节气歌》,第一句与大家所熟知的版本有很大不同。这一句里,“启”是指“启蛰”,是惊蛰这个节气的本名,汉代为避汉景帝讳被改称惊蛰。启蛰原本在雨水前面,但是在东汉时却被调整到了雨水之后。谷雨和清明这两个节气的顺序,原本是谷雨在前,清明在后,其顺序的颠倒也发生在东汉。中国人历来重视历法,节气是历法的重要内容,对于节气名称和顺序的更改,是文化生活中的大事,背后必有重大原因。本书的一个重要宗旨,就是还原节气修身文化的本来面貌,因而为节气正名正位,是其中的关键内容之一。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其基础是熊春锦先生自2013年冬至到2015年古清明(即现代的谷雨节气)期间所做的30余次讲座。熊先生选择从冬至开始讲授,是为了让大家从起步时,即了解节气文化的本来意义。

节气与修身,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关系。“一阳来复在冬至,心礼火发在小寒,五运六炁(气)大寒始。”从中华传统修身文化的角度来看,冬至实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一阳初动的地炁能量在这一天发动。祖先们在研究中发现,人体之内同样也有一番天地,称之为内天地。内天地与外天地,遵循着相同的自然法则,原本是天然的同频共率状态。但就现代人而言,除了儿童和婴幼儿,绝大部分成年人的身心由于后天意识非善非正的形成与固化,都已经失去了与天地同频的素质,而处在错时乱日之中。以身心之乱对抗自然的节律,这就是现代人亚健康和各种疾病高发的重要原因。与生存压力、环境污染以及食品安全等相比,这是影响健康的更根本性因素。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说:“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进入大寒节气点的时候,天地之间能量升降的动机产生,古人将这种运动总结为“五运六炁(气)”。人体内的天地之间,也同样从大寒之日起,开始新一轮天德之炁下降、地慈之炁生升的交汇流布,新的一年中是否能够实现生命体内的风调雨顺、春华秋实,也就要看体内五运六炁(气)与天地自然同步的状况了。因此,《黄帝四经》中指出“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

中国古人通过对自然和生命的研究认识到,人类要想实现与天地主动且充分地同步,而不是被自然拖着勉强蹒跚前行,甚至是远远落在自然节律的脚步后面,就必须进行以德修身的实践。祖先们还认识到,自然界的所有生命都处在不断的进化之中,这种进化并不同于西方现代进化论的理论概念,而是一种在“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总规律下的不断升华。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本身具备通过以德修身自我提升而进化的基因,这是人类最宝贵的优势。修身而进化,也必然要因地而生,顺天而成,更不能背离自然运转的节律。

由此可见,节气文化与修身之间有着甚深的渊源。节气就相当于人类应用五运六炁(气)进行修身养生治事的时间坐标和空间坐标。古人创立节气文化,首先是用来指导内在的修身,让人们把握“顺四时之度而民不有疾”的原则,明明白白、健健康康地活在天地之间,并通过以德修身来提升自己的品格、品质与品行;同时也用来指导外在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因此中国才在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农业,也懂得了对矿石进行炼制加工。可惜的是,由于历史文化的变迁,导致了人们对节气文化指导内在修身这一部分内容的疏离和陌生,在历史上也就发生了颠倒节气顺序的现象,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悲哀。只有将节气这个坐标系统调准确了,我们才能在修身、养生、治事中真正做到“顺四时之度”,这是不言而喻的前提。

在将讲课录音整理编纂成这一系列书籍时,本系列书籍以四时之春、夏、秋、冬进行分册,并将共性内容归辑为一本《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要略》(简称《要略》),一共五本书。

古人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个节气称为“四立”,可见四时的概念与节气密不可分。在地球上,尤其是中国的中原地区,四季分明,景象各异,很容易看出其中的不同。中国古人的智慧就在于不仅仅研究表面的现象,而且还要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且按照“内取诸身,外证诸物”的路径,通过内外一致的研究来确认节气的时间节点。天地之间的阳气从冬至开始萌发生成后,并不具备生发万物的条件,需要经过冬至、小寒到大寒三个节气的积蓄,方能达到一个变化的临界点,这个临界点就是立春。从立春开始,五运六炁(气)中的仁德木炁(气)能量开始广为输布,带来万物新一轮的生、长、收、成过程。就像人们习惯于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开始记录他的一生,以四时来为本系列书籍分册,符合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特点,也是为了便于现代的读者把握和应用。

《要略》主要讲解了节气修身文化的系统观和基础知识,其中包括节气文化的诞生与传承,易理在节气修身文化中的应用,修身求真的系统观、重点领域、主要概念、基础方法,以及节气养生的重要原则等;四时之春、夏、秋、冬,每一个节气都分为“文化篇”“修身篇”“治事养生篇”“民俗篇”四部分,在某节气期间有重大传统节日的,则在“民俗篇”之后增加节日部分。每一部分各有重点,而以文化将其融贯成为一个整体。

“文化篇”首先从寻根探源入手,通过对每个节气名称的咬文嚼字、天文和物候现象的介绍分析,来揭示节气的特征和能量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养生、治事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厘清历史上节气名称和排序变化的脉络,为一些被错误改变名称和位置的节气正名正位,以使人们能够按照正确的时序调整自己的行为。

“修身篇”将农事与修身进行对照,将身内之“国”与身外之自然界进行辟喻,详细讲解了每个节气的五运六炁(气)特点和修身的重点领域以及方法要领。

“治事养生篇”重点梳理了古人总结出的每个节气里居家、出行、办事的准则性内容。人不能脱离天地而存在,人体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筋骨皮肉、经络窍穴等机能活动,无一不受节气变化的影响。只有不违天时,顺道而行,才能保证有好运相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在养生方面,本书总结了每个节气的养生要点,介绍了古人具有代表性的节气养生方法,并结合现代营养学知识,讲解了节气饮食知识,附以特色养生食谱。

“民俗篇”汇集了全国各地二十四节气里的主要特色民俗活动和节气谚语。自古以来,人们根据节气来治人事天,形成了传统民俗活动,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点。本书除了介绍民俗活动的特点,还简要分析了一些特色活动的文化内涵。

节日部分,主要对重大传统节日的来源和本义进行寻根探源,重点阐述节日特殊时空度数中所蕴藏的修身内涵,并介绍了相关的养生和民俗知识。

春、夏、秋、冬四时,各有其整体性特点,同时每一个季节内的六个节气,又各有其不同特征。从全年来看,四时又构成了年度周期律的稳定性。掌握的关键,是要在四时的系统中了解每一个节气的运气变化、修身重点、治事要点;进而掌握这种变化是如何在四时之中进行更大变化的;再回归到年度周期律这个大系统上,掌握一年中诸项的完整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才能够上升到更大的系统中,在年与年之间,甚至更广阔的时空系统中,去进行研究、探索和实践天人合一。

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的一个重要旨趣,在于将节气的修身内涵,以其本来面貌呈现给现代读者。何谓修身?修身不是文字或口头上往来的空言大道,也不是仅仅伦理教化上的陶冶规范,而是要在理论指导下,运用系统的方法,在自己的生命体内进行一番净化、改造、提升和再造的工程。譬如,首先需从体内的“水土”治理、“大气污染”防控开始;具备一定基础后,再从一名农夫做起,在内丹田里精耕细作;进而再学习工人,在体内的鼎炉内进行冶炼生产,以提高生命体这个小国家的文明程度。老子用十二个字对修身实践的要旨进行了概括,就是“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并告诉人们要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层级,实现“修之身,其德乃真”。

在春秋战国以前,中国社会主流文化是幾学之道1的修身之法,是内求法的“守一法”;春秋战国乱悠悠,幾学的修身文化也从此历经沧桑,“守一法”隐,而在唐宋之际“金丹学”现。守一或丹道,因适应不同时代的需求而有异,但都是一脉相承的天人合一之学。当今时代,比之唐宋又有不同,修身学正在向“守一法”幾学回归,回归的方法,熊先生将其提炼为“得一法”。“得一法”融“守一法”的基础理论和丹道学为一炉,与节气文化水乳交融,幾学结合现代科学语境进行表述,幾学与科学圆融合一,更便于现代人理解和应用。

关于节气所涉及的天文、历法、农事、养生、民俗等内容,现代学者都有所研究,但从修身入手,揭示节气文化本身渊源及其对于人的最根本用途的,却鲜能见之。读者若能始终不忘修身二字来阅读本系列书籍,自将可见中华文化实则是一部幾学“内文明”的生命文化,在农事、养生、民俗等等各项内容的背后,都有天人合一的修身文化背景。对于如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自会形成更加清晰的见识。

本系列书籍介绍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目的不是复古,而是传承和创新。

节气者,时空也;时空者,文明的立根之所和成长之机也。我们都知道,中国从鸦片战争开始,被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国门,陷入了被侵略被奴役的百年屈辱时期。孰不知这场战争其实早在鸦片战争之前就已经在文化界拉开了序幕。1811年,嘉庆皇帝严行禁止天主教,西方传教士认识到,要想在中国传教,首先非打破中国的“天下中心观”和“夷夏观”不可,要用西方的历法代替中国的干支纪年、六十甲子,也就是要打破中国人的时空观。为此,传教士们通过在南洋办报刊,暗地运回中国发行等手段,做了大量的文化宣传工作,主要内容就是介绍西方的历史和地理知识,传播西方的时空观念。这场起于时空观的文化战争最终落实为现实时空中的军事战争。西方人自信地宣布:“我们现在做这个试验,是在把天朝带进与世界文明各国联盟的一切努力失败之后,天朝是否会在智力的炮弹前让步,给知识以胜利的橄榄枝……我们欢呼这项事业的开始,并欣然参与这一场战争。我们必定是胜利者,而被征服者遇到的只能是共同的雀跃与欢乐。”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情况人们大都有所了解,随着领土上沦为半殖民地,文化上的全盘西化时代也终于来临。虽然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人终于在国家层面站起来了,但是文化全盘西化的恶果,直到今天才得以充分体现。这期间我们付出的代价,可谓刻骨铭心。

那么,我们的时空观为什么没有抵挡住西方时空观以坚船利炮开路的进攻?关键问题还是出在我们自己身上,出在文化的传承上。在中国五千年有文字记录的文明史中,自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起,文化的取向就开始从以修身内求“内文明”指导外向发展“外文明”,转向丢失“内文明”而单纯发展“外文明”。内文明的幾学全面被抛弃,外文明的科学却长期未能建立。这种外向发展在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再次发生变异,不仅修身明德的文化灵魂被抛弃,外向物质文明创新发展的空间也被严重挤压,节气文化作为中国时空观的最现实化、生活化的载体,必然越来越空壳化,失去生机活力。只是这种变化过程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很少有人能关注到它的严重程度。

没有传承,就没有创新。节气修身的文化知识,蕴藏在浩瀚如星海般的传统文化海洋里,距离今日已然遥远,若无向导,很难准确而系统地搜寻到关键性内容。节气知识在经史子集中都有记载,如在《周礼》《左传》《大戴礼记》《礼记·月令》《史记》《汉书》《白虎通义》等历史著作中,以及《管子》《吕氏春秋》等先秦诸子的著作中,记录都颇为丰富。汉代以后有《淮南子》《周髀算经》《通典》《荆楚岁时记》《演繁露》《蠡海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十四番花信风》《广群芳谱》等,也都记载了节气文化的内容。而与节气修身有关的内容,则大部分记录在《道藏》中收录的道家典籍中。只有两相结合,我们才能明白节气文化的整体系统。为了利于修身爱好者们及时查阅,本系列书籍将相关古籍经典内容进行了整合,择重点略作解析,大部分则原文附录,留予读者思悟空间。相信修身爱好者们能够以本系列书籍为星槎,通过自己的解读,畅享游弋星海之乐。

文化的传承,不仅要传承方法和技术,关键是要有道。如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惑,是不可或缺的三个层级,其中“道”是生命力的源泉。通过“道理”的探索,我们才能知道这一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会这样,从而明白该如何进行传承和创新,做得比古人更好。

人类能够顶天立地而与天地并称“三才”,是因为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自然造化的精华,是自然规律的精微载体。要想使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更加健康长久,学习的最佳榜样,一是天地,再一便是我们的生命本身。节气修身文化,便是华夏祖先向天地和生命学习而诞生的智慧结晶。这一智慧结晶作为文化基因,在数千年的历史中早已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因而才能历经劫难而未消亡,激活它也并不困难。

诗仙李白曾经天才地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宋代陆游也曾在《读老子》诗中曰:“人生忽如瓦上霜,勿恃强健轻年光!”凡有关修身二字,都贵在身体力行。读者若能在读书的同时,结合自身实际进行应用实践,则自然成为这一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人之一生,就像天地之一年,也有四时之春夏秋冬。不负年复一年的四时二十四个节气,使我们的生命状态都能够从春暖花开起步,结出金秋的累累硕果,这是节气修身文化系列书籍寄予每一位读者的美好祝愿。



《四季流转,身心安顿:古人的冬日养生智慧》 中国传统节气,不仅是农耕文明的脉络,更是古人观察自然、顺应天时、修身养性的智慧结晶。本书精选中华传统节气文化中关于“冬”的部分,深入浅出地为您展现古人如何在这漫长而寂静的季节里,通过调养身心,抵达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并汲取生命的力量,为来年的勃发做好准备。 一、冬至:阴阳转换,蓄势待发 冬至,作为一年中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标志着阴极阳生、寒气最盛的转折点。古人认为,此时天地万物都进入了一个潜藏、积蓄能量的阶段。 天文与物候: 详细解读冬至在天文上的意义,如太阳运行轨迹的变化,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自然界物候现象,如动物的蛰伏,植物的休眠,勾勒出自然界在严寒中孕育生机的图景。 节气习俗: 探寻冬至的传统习俗,如祭祀祖先、家庭团聚、品尝饺子或汤圆等,这些习俗背后蕴含着敬畏自然、感恩生命、期盼团圆的美好寓意。 身心调养: 饮食方面: 介绍冬至时节适宜的饮食原则,如“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强调敛藏阳气的重要性。推荐温补、益肾的食物,如羊肉、牛肉、核桃、黑芝麻等,并阐述其药食同源的道理。同时,也会提醒读者避免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 起居方面: 强调“早睡晚起,必待日光”,鼓励人们顺应自然,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阳气的潜藏和生发。讲解如何在寒冷环境中保护身体,如勤加锻炼,但避免剧烈运动,以及注意头部、足部保暖。 情志方面: 分析冬季寒冷对情志的影响,易使人产生抑郁、焦虑等情绪。指导读者如何通过冥想、静坐、听音乐、赏雪景等方式,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化解负面情绪,蓄养精神。 二、小寒、大寒:寒气浸润,静待春归 小寒、大寒是冬季最寒冷的时期,此时的自然界一片肃杀,但也正是生命在沉寂中积聚力量的关键时刻。 自然景象与哲学意蕴: 描绘小寒、大寒时节典型的自然景象,如枯枝败叶、冰封雪飘,并从中提炼出“沉寂”、“内敛”、“坚韧”等哲学意蕴,启发读者在逆境中学习适应与成长。 身体的潜藏与修复: 重点关注肾脏: 详细讲解冬季属肾,寒气最易伤肾。介绍中医理论中肾脏在人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通过饮食、穴位按摩等方式温养肾脏,如食用黑豆、枸杞、桑葚等,按摩肾俞穴、涌泉穴等。 养护脾胃: 尽管寒冷,但脾胃的调养依然重要。介绍如何通过温热的粥品、汤羹来滋养脾胃,避免过度寒凉对脾胃的损伤。 呼吸系统防护: 寒冷空气容易引起呼吸道不适,本书将提供一些简单的呼吸调养方法,如腹式呼吸,以及室内保持湿度的建议。 内心的宁静与反思: “守静笃”的智慧: 强调“守静笃”的修身之道,在寒冷的季节里,减少外界的干扰,更多地进行内省和自我反思。 精神的蓄力: 探讨如何通过阅读、书写、绘画等安静的活动,充实精神世界,为来年的生命活力做好思想和情感上的准备。 感恩与回馈: 在寒冷的冬季,更应学会感恩,感恩生命中的温暖与支持,并思考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他人关怀与回馈。 三、中国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意义 本书不仅梳理了古人在冬季修身的具体方法,更着重强调了其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和生活智慧。 顺应自然,和谐共生: 节气修身的核心在于“天人合一”,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应遵循自然的规律,而不是对抗。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这种顺应自然的思想尤为珍贵。 关注身心整体健康: 古人的修身并非仅仅是身体的保养,更是身心灵的整体调养。本书将引导读者认识到,情绪、精神状态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提倡一种 holistic(整体)的健康观。 慢生活与内观的价值: 冬季的宁静与缓慢,恰恰是现代人所缺乏的。本书鼓励读者放慢脚步,感受生活中的细微之处,通过内观的方式,重新认识自我,发现内心的平静力量。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本书并非简单复述古籍,而是将传统节气修身文化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提供切实可行、易于实践的建议,让古老的智慧焕发新的生机。 《四季流转,身心安顿:古人的冬日养生智慧》旨在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的大门,让您在体验冬日自然之美的同时,学会如何通过科学、健康的方式调养身心,安顿灵魂,最终达到身心和谐、生命蓬勃的理想境界。无论是寻求健康养生之道,还是渴望一份内心的宁静,本书都将是您值得信赖的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有些浅薄了解的人,我常常感到这些文化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但《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古老的节气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书的标题“四时之冬”非常吸引我,我一直觉得“冬”是四季中相对容易被忽视的一个,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冬”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作者在书中对“立冬”的解读,让我明白不仅仅是气候的变化,更是生活方式和心境的调整。它提醒我们,在寒冷的冬季,要注重养阳、保暖,调整饮食结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数九”的介绍,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民谣,不仅描绘了冬日景象,更体现了古人对时间流逝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节气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体现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细节之中。它让我重新审视冬季,不再将其视为一种被动的承受,而是主动地去适应、去体验、去从中汲取力量。我尝试着在生活中实践书中的一些养生建议,例如在寒冷的早晨,喝一杯温热的姜茶,或者在夜晚,早早入睡,这些小小的改变,竟然让我的身体和心情都感到更加舒适。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很多内容过于学术化,难以深入理解。《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印象。它以一种非常亲切、温暖的笔触,带领读者走进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世界,并且特别聚焦于“冬”这个季节。书的内容极其丰富,从“冬”的起始,到冬日的各种变化,再到人们在冬季的各种生活方式和习俗,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对“冬至”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昼夜长短的节点,更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是阴阳转化的关键,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作者通过引用古人的诗词、民俗传说,生动地描绘了古人在冬至时的祭祀、团聚和祈福活动,让我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用的养生建议,指导我们如何在冬季调养身体,保持健康。这些建议都非常贴合实际,而且充满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这本书让我对“冬”这个季节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一个沉闷、寒冷的时期,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希望和哲学智慧。它是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书,非常值得一读。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与自然息息相关的习俗。《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这本书,简直像是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并非那种速成的“知识快餐”,而是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咀嚼,才能体会其中的妙趣。书的重点放在了“冬”这个季节,这让我感到非常新颖。通常大家谈论节气,可能更多会关注春耕秋收,但这本书却将目光投向了冬天的独特韵味。作者以一种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冬日里万物蛰伏的状态,以及这种状态下蕴含的生命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冬眠”和“蓄能”的哲学解读,它将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的身心修养紧密联系起来,让我意识到,冬季并非是停滞不前,而是积蓄力量、厚积薄发的关键时期。书中对“冬至”的阐述,让我对这个节气有了颠覆性的认识。它不仅仅是一个标志性的日期,更是天地能量转换的节点,是人们进行反思、调整和迎接新生的重要时刻。我喜欢作者在描述这些时,穿插了一些古人的诗词歌赋,将文学与节气文化完美融合,读起来既有知识性,又不失艺术性。这本书让我对“冬”有了全新的感受,不再将其视为寒冷和萧瑟,而是看到其中蕴含的生机与希望。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我通常不轻易购买这类主题的书籍,因为总担心会写得过于枯燥或者流于表面。《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它不是那种一本正经地讲道理的书,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生活温度。当我翻开它,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智慧的空间。“冬”这个季节,在书中被赋予了全新的生命力。作者并没有回避冬季的寒冷和肃杀,而是通过描绘冬日特有的景致,比如枯木逢春的希望、梅花傲雪的坚韧,来传递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书中对“冬至”的阐述,让我对这个节气有了更深的认识。不仅仅是“昼短夜长”,更是天地间阴阳转化的重要时刻,是人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日子。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冬至”食俗的介绍,比如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这些习俗背后,都承载着家人团聚、辞旧迎新的美好寓意。作者用一种非常亲切的语言,讲述了这些传统,让我觉得与古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这本书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范例。它让我明白,修身养性并非是离经叛道,而是可以与时俱进,从对节气的细致体悟中获得启迪。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节气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碎片化,缺乏系统性的梳理。拿到《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节气不仅仅是农事的指导,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和生活哲学。书的开篇就从“冬”这个最能体现万物休养生息、内敛沉静的时节切入,细致地阐述了“冬”的含义,不仅仅是寒冷、冰雪,更是生命的蛰伏、能量的积蓄。它讲到“冬至”作为一年中黑夜最长的一天,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点,古人如何通过祭祀、食俗来顺应天时,祈求来年的丰饶。我特别喜欢其中对“数九”的解读,那些流传千年的歌谣,不仅描绘了冬日景致,更透露出人们对时间流转的敏感和对春天到来的期盼。书里还深入探讨了不同地区在“冬”时节的独特习俗,比如北方大雪纷飞时的围炉夜话,南方梅花傲雪绽放时的赏玩雅趣,这些都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中华大地在严冬中依然蕴藏的生机与活力。作者在文字间流露出的深厚学养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普及读物,更是一本能够滋养心灵的指南。它让我重新审视冬季,不再将其视为漫长而难熬的季节,而是将其看作是沉淀、反思、积蓄力量的最佳时机。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提升生活品质、开阔心境的书籍,这本书无疑是其中最亮眼的一本。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许多关于如何调理身体、调整心态来适应冬季的养生之道,这些方法都很实用,而且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丝宁静,恰好翻阅了《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这本书带给我极大的触动。它并没有直接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一种非常细腻、诗意的方式,引领读者去感受“冬”的魅力。我被书中描绘的冬日景象深深吸引,例如,关于“立冬”的描述,不仅仅是字面的“开始”,更是感受自然界从阳盛转为阴盛的微妙变化,以及人该如何调整起居饮食来顺应这种变化。书中提到“冬藏”的概念,让我深刻理解到,冬季并非只是等待,而是一个主动蓄能、滋养内在的关键时期。它详细解释了为什么冬季要“早睡晚起”,如何通过温补来调养身体,避免“虚不受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传统食疗的讲解,比如在寒冷的冬季,如何选择适合的食材,制作出既美味又养生的汤品和粥品,这些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书中的文字仿佛带着一股温润的力量,让我觉得即使身处喧嚣的城市,也能感受到一份来自大自然的静谧与和谐。我尝试着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书中的一些建议,比如在寒冷的夜晚,泡一杯热茶,静静地读一本书,或者在清晨,在微弱的阳光下做些简单的伸展运动,这些小小的改变,竟然让我的身心都感到放松和舒缓。这本书让我明白,修身养性并非是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从对时节的感知开始,一点一滴地实现。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视角,让我能够重新连接自然,找回内心的平静。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传统文化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而《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这本书,正是这样一座精美的桥梁。它并没有生硬地罗列知识点,而是以一种非常温情、细腻的笔触,带领我深入了解“冬”这个季节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书的内容,围绕着“冬”的各个节气展开,从立冬的万物初藏,到大寒的蓄势待发,每一个节气都被赋予了独特的生命力。我尤其被书中对“冬至”的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日子,更是阴阳转化的枢纽,是人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重要时刻。作者通过引用古人的诗词、民俗传说,生动地展现了古人在冬至时的各种习俗,例如祭祀、团圆、祈福等,这些习俗让我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书中的语言非常优美,充满诗意,让我仿佛置身于冬日的雪景之中,感受着寒冷中的温暖。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养生建议,指导我们在冬季如何调养身体,保持健康。这些建议都非常贴合实际,而且充满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这本书让我对“冬”这个季节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一个沉闷、寒冷的时期,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希望和哲学智慧。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对节气文化的了解仅限于知道有二十四节气,但具体每个节气的含义和文化内涵,却知之甚少。阅读《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我才真正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四时之冬》这个副标题非常精准,它聚焦了冬季,将一个相对容易被忽视的季节,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色彩。书中最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将古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例如,书中对“小雪”节气的解读,不仅仅是描述降雪的现象,更是深入到古人如何根据降雪的多少来判断当年的收成,以及在此时如何调整农事活动。更重要的是,它提醒现代人,在小雪时节,身体的阳气也需要得到适当的保护,可以适量进食一些益气健脾的食物。我对书中关于“大雪”节气的描述尤其印象深刻,那一句句关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描绘,配上作者对古人在此节气如何进行祭祀、祈福的介绍,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淳朴与虔诚。书中还提到了许多有趣的民俗,比如在某些地区,大雪节气有吃饺子、吃糯米的习俗,这些看似简单的饮食习惯,背后都蕴含着顺应自然、祈求吉祥的美好愿望。我一直觉得,了解传统文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从生活细节入手,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发现,原来我们身边隐藏着如此多宝贵的文化财富,只需要我们停下脚步,用心去体会。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惊喜。我一直认为节气文化是比较枯燥的,但《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它以一种非常诗意、人文的方式,将冬天的节气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书的内容围绕着“冬”展开,从立冬开始,到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一个节气都进行了深入的挖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冬至”的描述,它不仅仅是关于日照时间的变化,更是关于天地万物能量转换的关键时刻。作者通过引用大量的古籍、诗歌,生动地描绘了古人在冬至时的各种习俗,例如祭祀、祭祖、吃饺子、吃汤圆等,这些习俗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书中的文字非常优美,充满画面感,让我仿佛置身于寒冷的冬日,感受着雪花的飘落,聆听着风的呼啸。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养生建议,教我们在冬季如何调养身体,保持健康。这些建议都非常贴合实际,而且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这本书让我对“冬”这个季节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一个寒冷、沉闷的季节,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生机、希望和哲学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恰好解答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传统节气文化的一些困惑。我一直觉得,节气文化似乎离我们的现代生活越来越远,但《中华传统节气修身文化·四时之冬》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生动、接地气的方式,将“冬”这个季节的节气文化重新拉回了我们的视野。书的内容非常深入,它并没有简单地介绍每个节气的名称和时间,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个节气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哲学思想以及与之相关的民俗风情。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冬至”的阐述,它不仅是一个天文学上的节点,更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是辞旧迎新的重要时刻,是人们反思过去、展望未来的日子。作者通过引用古人的诗词、民俗传说,生动地描绘了古人在冬至时的各种习俗,例如祭祀、团圆、祈福等,这些习俗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同时,书中还提供了很多实用的养生建议,指导我们在冬季如何调养身体,保持健康。这些建议都非常贴合实际,而且充满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这本书让我对“冬”这个季节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一个沉闷、寒冷的时期,而是看到了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希望和哲学智慧。

评分

只有写十个字才给京豆

评分

整套书很不错,从天地人论述节气,内容丰富,值得学习!

评分

这书一般般,内容还是可以,质量比实体店差些!

评分

熊春锦先生的书,非常值得拥有。

评分

书不错,很有参考价值和资料价值!

评分

速度快

评分

loxkulomojllo

评分

正版书

评分

因为作者的道医学买了这本,慢慢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