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師生與抗日戰爭

黃埔師生與抗日戰爭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黃埔軍校同學會 著
圖書標籤:
  • 黃埔軍校
  • 抗日戰爭
  • 近代史
  • 軍事史
  • 人物傳記
  • 曆史研究
  • 教育史
  • 國共閤作
  • 師生情誼
  • 迴憶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文齣版社
ISBN:9787507546507
版次:1
商品編碼:12087471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876
字數:777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贏得的自鴉片戰爭以來百餘年抵禦外侮的diyi次完全勝利,譜寫瞭中華兒女不畏強暴、反抗侵略、爭取獨立的壯麗史篇。黃埔軍校為長達10多年的中國持久抗戰培養瞭眾多的軍事指揮官,共有20餘萬黃埔師生戰鬥在抗日前綫。由黃埔師生統領的中央軍以及敵後戰場的八路軍、新四軍部隊是抗戰的主力軍。在全民族抗戰中,無論在正麵戰場,還是在敵後戰場,乃至印緬戰場,他們繼承和發揚黃埔精神,指揮部隊,浴血奮戰,捨身忘我,終於打敗瞭窮凶極惡的日本侵略者,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又一次做齣重大貢獻。這段曆史,既是中華民族被侵略的屈辱史,也是中華兒女的抗爭史、戰鬥史,更是國共閤作中黃埔師生的光榮史、成功史。

為緬懷為抗戰勝利做齣巨大犧牲和傑齣貢獻的廣大黃埔師生,黃埔軍校同學會組織相關力量,廣泛搜集、整理黃埔師生抗戰史料,生動再現黃埔師生抗擊日寇、抵禦外侮的曆史片段,係統總結黃埔師生在抗戰中的重要作用和曆史功績,形成《黃埔師生與抗日戰爭》一書。本書采用先總論後分述的體例。總論部分綜述黃埔師生參戰情況、在戰場上的錶現、發揮的作用、建立的曆史功績及付齣的犧牲等,作為概貌和總體展示。分述部分選取瞭黃埔師生中有代錶性的500餘名將士,按照先教官後學生、先本校後分校、依期彆先後的順序予以展示。總分結閤,群像與個體並呈,共同構成黃埔師生在抗戰中的壯闊畫捲。我相信,該書問世將有助於增進海內外讀者對抗戰史實的瞭解和感悟,有助於詮釋黃埔師生在抗戰史上用血與火書寫的業績和精神,有助於挖掘和弘揚抗日戰爭的偉大意義和抗戰精神、黃埔精神的時代價值,激發民族自信心和使命感,為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凝聚廣泛智慧和力量。

作者簡介

黃埔軍校同學會是由黃埔軍校同學組成的愛國群眾團體。是在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的親切關懷下,經中共中央批準於1984年6月16日成立的。黃埔軍校同學會宗旨是:發揚黃埔精神,聯絡同學感情,促進祖國統一,緻力振興中華。黃埔軍校同學會主要任務是:宣傳“和平統一、一國兩製”的對颱方針政策,團結祖國大陸的黃埔同學,聯絡颱灣、港澳和海外的黃埔同學和黃埔組織,弘揚愛國革命的黃埔精神,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為促進兩岸交流交往,推進祖國和平統一事業和中華民族的繁榮進步做齣應有的貢獻。

目錄

總論 1
教官 51
第一期 109
第二期 271
第三期 327
第四期 391
第五期 531
第六期 577
第七期 611
第八期 621
第九期 629
第十期 639
第十一期 647
第十二期 653
第十三期 659
第十四期 665
第十五期 671
第十六期 675
第十七期 695
第十八期 705
第十九期 711
高教班 713
戰乾團 757
分校 763
後記 853
參考文獻 855

精彩書摘

  葉劍英(1897-1986),原名宜偉,字滄白,廣東梅縣人。1924年5月,任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
  積極參與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1936年8月,中共中央派葉劍英作為中共中央常駐代錶秘密赴西安,開展對東北軍、西北軍和整個西北地區的統一戰綫工作。到1936年鼕,由於葉劍英在西安卓有成效的工作,張學良對共産黨的認識提高瞭一大步,使紅軍與東北軍、十七路軍的關係得到瞭進一步改善。西北地區初步形成瞭紅軍、東北軍和十七路軍“三位一體”的新局麵。
  西安事變爆發後,葉劍英積極協助周恩來進行緊張的談判工作。葉劍英還以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委員會參謀長身份參加西北聯軍參謀團,與東北軍、十七路軍將領一起製訂瞭抵抗親日派“討逆軍”的作戰計劃和軍事部署。12月25日,張學良沒有同周恩來、葉劍英等商量,親自陪同蔣介石飛迴南京,結果遭到扣留。葉劍英盡力協助周恩來奔走於東北軍、西北軍和國民黨留守西安人員之間,維護團結,穩定局勢。葉劍英陪同周恩來看望蔣介石侍從室主任錢大鈞、邵力子(事變前任陝西省主席,事變時也被張、楊拘留),希望錢大鈞、邵力子兩人以大局為重。同時,又勸說楊虎城派人到南京、奉化與蔣介石會談。為瞭防止“戰禍起於蕭牆之內”,葉劍英在周恩來領導下,多次同東北軍、十七路軍的主戰、主和兩派交談,開導他們以國傢民族利益為重,認清形勢和前途,最終平息瞭風波,保護瞭和談果實。
  創辦遊擊乾部培訓班
  1938年,國民黨當局接受中國共産黨建議,決定在湖南南嶽衡山舉辦遊擊乾部訓練班(簡稱南嶽遊乾班)。蔣介石兼任訓練班主任,白崇禧、陳誠兼副主任,湯恩伯任教育長,葉劍英任副教育長。在主辦訓練班過程中,葉劍英采用紅軍軍事教育的一些辦法,實行民主管理,堅持啓發式教學,同教職工、學員打成一片,大力開展學習競賽和實踐活動,加強政治工作和思想工作。葉劍英不僅負責籌劃訓練班的全盤教育工作,而且親自講授“遊擊戰爭概論”課程。葉劍英每星期講課兩次,聽眾很多,有時達二三韆人,連國民黨第九戰區的一些軍官也慕名從長沙、衡山趕來聽課。葉劍英非常注重實踐,為瞭鍛煉學員在遊擊戰爭中開展政治工作和民運工作的能力,他倡議各隊利用節假日到鄉間去,並且常常親自帶隊前往,訓練學員掌握實地宣傳組織民眾的方法,密切與當地群眾的聯係。
  ……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抗戰史料的圖書簡介,不涉及《黃埔軍校師生與抗日戰爭》的具體內容,但旨在描繪抗戰時期一個特定群體或側麵的曆史圖景。 --- 《烽火淬煉:抗戰時期地方武裝與民眾的韌性》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挖掘瞭抗日戰爭爆發前後,中國社會基層力量——地方武裝、民間團體以及普通民眾在民族存亡關頭所展現齣的復雜麵貌與不屈鬥爭。它並非聚焦於傳統意義上的正規軍序列,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抗戰曆史中往往被宏大敘事所掩蓋的廣闊“中間地帶”和“毛細血管”。 一、 曆史背景的重構:危局下的社會底色 抗日戰爭伊始,中國麵臨的是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侵略者。在正規軍浴血奮戰的同時,廣袤的國土上迅速形成瞭多層次、多形態的抵抗網絡。本書首先勾勒瞭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最為底層的組織狀態:從鄉紳士紳主導的聯保組織,到基於血緣、地緣形成的自衛武裝,再到早期由地方精英與進步知識分子共同推動的抗日救亡團體。這些力量在國傢力量暫時衰竭的真空地帶,承擔起瞭最基礎的社會維穩、情報傳遞以及初步的敵後遊擊防禦任務。 二、 地方武裝的演變與張力 (一) 地方團隊的重塑:從“保境安民”到“抗日救亡” 我們詳細考察瞭在不同政治環境下,如國民政府主導下的地方壯丁隊、保甲組織,以及共産黨領導下組織起來的抗日遊擊隊,它們在組織結構、人員構成和政治訴求上的差異。本書特彆關注瞭這些地方武裝在麵對日軍“掃蕩”、僞軍策反時的策略選擇。例如,如何平衡維護地方既有秩序與全麵抗戰的需要?在資源極度匱乏的背景下,這些武裝如何進行武器裝備的獲取、訓練與維持? (二) 基層軍官的睏境與抉擇 本書通過對口述史料和地方檔案的梳理,描繪瞭基層地方武裝領導者(如鄉長、保長、地方團練頭目)的復雜心態。他們往往身處政治光譜的兩端,既要防範日軍的滲透和脅迫,又要應對上級政權的壓力,同時還要協調族群間的利益衝突。他們的忠誠並非是單嚮度的,而是在生存壓力、民族大義與地方勢力平衡中進行艱難的權衡。這種“中間地帶”的忠誠與變節,是理解抗戰復雜性的重要一環。 三、 民眾的力量:隱秘的戰綫 抗戰的勝利,從來不隻是前綫戰場的較量,更是後方民眾意誌的較量。本書將大量的筆墨投嚮瞭非武裝或半武裝的民眾行動: (一) 經濟抵製與物資流動: 詳細分析瞭日軍占領區內,民眾如何通過“黑市”、“秘密貿易網絡”來支持抗戰力量,以及他們對日僞經濟體係的消極抵抗。例如,針對日軍物資運輸綫的“誤導”行為,以及保護戰略物資不落入敵手的民間智慧。 (二) 情報網絡的構建: 描繪瞭由婦女、兒童、商人、腳夫構成的非正式情報網絡。這些人利用日常活動(如趕集、擔水、乞討)的便利性,將重要的軍事部署、日軍調動信息,通過精妙的暗語和隱蔽的方式傳遞給各級抗日力量。他們的工作隱蔽而緻命,是敵後作戰的神經係統。 (三) 知識分子的邊緣參與: 考察瞭在淪陷區內,未能撤退的知識分子、文化界人士如何以“文化抵抗”的形式參與到抗戰中。他們通過秘密齣版、散發傳單、組織掃盲識字班等方式,維護瞭民眾的精神陣地,並對日僞政權進行道義上的瓦解。 四、 曆史的微觀視角:韌性的代價 本書拒絕將地方武裝與民眾的抗戰描繪成一幅單一的、完美的英雄群像。我們坦誠地揭示瞭在極端環境下,地方組織所麵臨的道德睏境、內部的派係鬥爭、以及在資源被掠奪後,民眾為維持基本生存所付齣的巨大代價。 通過對史料的細緻梳理,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抗戰圖景——在這個圖景中,每一次看似微小的反抗、每一次艱難的閤作,都凝聚著中國人民在民族危亡之際,不屈不撓的韌性與堅韌的生命力。它提醒我們,偉大的曆史變革,往往是由無數個“小人物”和“邊緣群體”的行動所共同鑄就的。 適閤讀者: 曆史研究者、抗戰史愛好者、對中國社會變遷與基層政治感興趣的讀者。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令人眼前一亮,封麵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配閤著深沉的墨綠色調,立刻就能將人帶入一種曆史的厚重感之中。光是翻閱目錄,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史料挖掘上的用心良苦,那些細碎的、原本湮沒在浩瀚史海中的人名和事件,被精心梳理和標注,仿佛每一個章節都對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往事。初讀時,我便被作者那種冷靜而剋製的敘事筆法所吸引,沒有過多的渲染或煽情,而是用極其紮實的史料支撐起一個宏大的曆史敘事框架。特彆是書中關於某一特定時期軍事部署的分析部分,圖文並茂,各種戰役的態勢圖清晰明瞭,即便是對軍事史不甚瞭解的讀者,也能大緻把握當時戰場的復雜局麵。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人物評價上的平衡性,沒有將任何一方完全臉譜化,而是努力呈現齣曆史情境下個體選擇的復雜性與掙紮,讓人在閱讀時能産生更深層次的思考,而非簡單的道德審判。整體來說,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嚴肅曆史著作,它的價值不僅在於記錄瞭什麼,更在於它如何去構建和詮釋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

評分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極其沉穩,如同曆史長河的靜水流深,沒有絲毫嘩眾取寵的傾嚮,但其內在蘊含的力量卻不容小覷。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敘事中偶爾流露齣的那種對逝去時代的深深的敬意和沉思。它不是那種強行灌輸“愛國主義”的讀物,而是通過對史實的冷靜梳理,自然而然地引導讀者去體會和理解當時人們所肩負的民族重任。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平衡敘事節奏的。一方麵,它保有曆史的嚴肅性;另一方麵,它又通過穿插的個人軼事,有效地避免瞭過於學術化而導緻的閱讀疲勞。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技巧,讓我在幾個小時內就沉浸其中,幾乎忘記瞭周圍的環境。它更像是一部高質量的紀錄片腳本,有著清晰的邏輯綫索和強烈的畫麵感,讓人在閤上書本後,仍能清晰地“看見”那些場景和人物的剪影。

評分

從一個普通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提供瞭多少新“知識”,更在於它構建瞭一種理解曆史的有效“框架”。它似乎在告訴我們,偉大的曆史時刻,往往是由無數看似微不足道的個人選擇和堅持所纍積而成的。作者對於時間綫的把握極為精準,總能在關鍵的曆史轉摺點進行深入的剖析,展示齣決策背後的復雜博弈和曆史的偶然性。書中的論述邏輯如同精密的機械結構,環環相扣,層層遞進,讓你在閱讀過程中不斷修正自己原有的認知偏差。例如,關於特定時期內部思想路綫鬥爭的描述,就極其細膩地展現瞭在極端壓力下,知識分子群體內部的分化與整閤過程。這本書的意義在於,它不僅僅是迴顧過去,更是提供瞭一種審視當下睏境、理解民族韌性的獨特視角,是一部能夠引發持續思考的佳作,絕對值得每一位對國傢命運抱有關切之心的讀者細讀。

評分

讀完這本厚重的曆史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它帶來的衝擊感,更像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似乎並沒有試圖去寫一部教科書式的編年史,而是更像一位深諳人性、又對時代脈搏有著敏銳洞察的智者,娓娓道來那些塑造瞭我們民族精神的瞬間。我最受觸動的是關於基層軍官和普通士兵生活的細緻描摹。書裏沒有堆砌宏大的戰役數據,反而將筆墨放在瞭那些缺衣少食、在絕望中仍舊堅守信念的個體身上。那種對細節的捕捉,比如他們寫給傢人的信件片段、物資匱乏時的俚語,都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真實感和代入感。這使得閱讀過程不再是枯燥地吸收信息,而更像是在與那些遙遠的麵孔進行心靈的共振。特彆是書中對後勤保障鏈條的剖析,揭示瞭在巨大戰爭機器運轉之下,無數平凡人所付齣的辛勞,這份對“幕後英雄”的關注,是許多同類題材作品所忽略的盲區,也使得全書的立體感和厚度大大增加。

評分

坦率地說,我最初拿起這本書,是帶著一絲懷疑的,畢竟市麵上關於那個年代的論述汗牛充棟。然而,這本書的論述視角給我帶來瞭耳目一新的感覺。它巧妙地避開瞭許多已經被反復咀嚼的宏大敘事,轉而深挖瞭一些邊緣化的史料和地方誌,構建瞭一種“微觀史學”的敘事路徑。這種處理方式的好處在於,它為我們理解整體曆史提供瞭一個全新的切入點,使得原本感覺有些模糊的曆史圖景變得清晰、具體可感。作者在引用史料時那種嚴謹到近乎偏執的態度,令人印象深刻。每一處論斷後麵,幾乎都能看到清晰的文獻齣處支撐,這極大地提升瞭作品的說服力。尤其是在對某些曆史事件的爭議焦點進行梳理時,作者展示齣瞭極高的學術素養,既不迴避矛盾,也不草率定論,而是將不同的史學觀點並置,留給讀者獨立判斷的空間。這是一本經得起推敲的學術普及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