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相當一部分檔案文獻,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本書係“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之一,本書分為上下兩捲,上捲包括重慶、四川、雲南三省市的黨史,下捲包括貴州、廣西、陝西、甘肅、寜夏、新疆、青海等省區的黨史。書稿詳細描述瞭全麵抗戰爆發前後、抗戰前期、中期、後期以及戰後初期,西南地區中國共産黨組織、宣傳、統戰、工運、學運等方麵的光輝曆程,展示瞭一幅共産黨人剋服重重睏難,推動、帶領全國各階層、各民族人民外抗強敵、內爭民主的宏偉畫捲。
主編:周勇,西南大學博士生導師,長期從事抗日戰爭曆史研究,成果豐碩。
總 序…章開沅1
前 言…周 勇1
齣席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錶大會大後方代錶團…1
一、概 述…3
二、齣席中共七大的大後方代錶團成員名單…5
(一)分組名單…5
(二)代錶團人員編號、座次…7
三、大後方代錶團代錶簡介…11
1. 葉劍英(1897—1986)…11
2. 孔原(1906—1990)…14
3. 古大存(1896—1966)…16
4. 鄧穎超(1904—1992)…18
5. 區夢覺(1906—1992)…20
6. 唐初(1909—1969)…22
7. 楊尚奎(1905—1986)…22
8. 林黎明(1903—1984)…24
9. 硃榮(1918—1990)…25
10. 方華(1912—1999)…26
11. 吳有恒(1913—1994)…27
12. 何潮(1900—1985)…28
13. 周材(1900—1972)…29
14. 周小鼎(1915—1991)…31
15. 盧紹武(1906—1978)…31
16. 王均予(1905—1978)…33
17. 廖似光(1911—2004)…35
18. 锺明(1919—2003)…36
19. 雲廣英(1905—1990)…38
20. 丘金(1905—1998)…39
21. 肖賢法(1914—1981)…41
22. 譚輔仁(1910—1970)…42
23. 蔡書彬(1894—1964)…43
24. 帥孟奇(1897—1998)…45
25. 周恩來(1898—1976)…47
26. 徐特立(1877—1968)…50
27. 高文華(1904—1994)…52
28. 李濤(1905—1970)…54
29. 毛朗明(1912—1997)…55
30. 歐陽方(1914—1984)…57
31. 董必武(1886—1975)…58
32. 何剋全(1906—1955)…61
33. 錢瑛(1903—1973)…62
34. 曹瑛(1908—1990)…65
35. 謝竹峰(1905—1995)…67
36. 黃鬆齡(1898—1972)…68
37. 陳方(1912—1983)…70
38. 李鵬(1902—1981)…71
39. 趙石(1914—2009)…72
40. 劉三源(1914—2000)…74
41. 陳傢康(1913—1970)…75
42. 龍飛虎(1915—2000)…76
43. 賈璉(1903—1981)…77
44. 李金德(1918—1997)…78
45. 曾惇(1917—1984)…80
46. 方方(1904—1971)…82
47. 伍洪祥(1914—2005)…85
48. 蘇惠(1909—1996)…87
49. 王維(1918— )…88
50. 邊章五(1900—1954)…90
51. 陳仁麒(1913—1994)…91
52. 方朗(1923— )…93
53. 李兆炳(1909—1992)…94
54. 何浚(1904—1982)…95
55. 锺平(1907—1987)…97
56. 李剋農(1899—1962)…98
57. 吳繼周(1915—1990)…100
58. 羅其南(1918—1986)…102
59. 王隻榖(1906—1982)…103
60. 危秀英(1910—2005)…105
61. 夏之栩(1906—1987)…106
62. 劉詠柏(1906—1976)…107
63. 羅孟文(1905—1988)…107
64. 李輝(1913—1948)…109
65. 賀怡(1911—1949)…110
66. 廖誌高(1913—2000)…111
67. 秦邦憲(1907—1946)…113
68. 吳玉章(1878—1966)…115
69. 吳剋堅(1900—1986)…117
70. 江浩然(1919— )…119
71. 塗萬鵬(?—1949)…120
72. 梁華(1906—1956)…121
73. 程子健(1902—1973)…122
74. 陳震(1905—1988)…124
75. 龍潛(1910—1979)…125
76. 王亦清(1908—1963)…126
77. 杜延慶(1906—1998)…127
78. 鄧照明(1919—1990)…128
79. 劉雲(1915—2009)…129
80. 黃纔焯(1902—1981)…131
81. 蔣南翔(1913—1988)…132
82. 蘇博(1917—2001)…134
83. 華健(1919—1949)…134
84. 張越霞(1910—1979)…135
四、大後方代錶團代錶在中共七大上的部分發言和討論記錄…137
廣東代錶組對七大的提議…137
古大存在七大上的大會發言…138
葉劍英在七大上的大會發言…145
大後方代錶團閩粵贛組方方的意見提綱…162
大後方代錶團兩廣組小組會討論選舉條例草案的記錄…167
大後方代錶團湖南小組討論選舉新中央委員會條例草案的意見…168
大後方代錶團湖北小組對選舉條例草案討論結果…169
大後方代錶團閩粵贛小組對選舉條例草案的意見…170
大後方代錶團江西小組討論選舉條例草案的意見…170
大後方代錶團四川組對選舉條例草案的意見…171
重慶…173
一、抗日救亡運動的興起與重慶救國會的建立…175
(一)九一八事變後救亡運動的興起…175
(二)重慶救國會的建立和救亡運動的高漲…184
二、黨組織在抗日救亡運動高潮中重建和大發展…193
(一)全國抗戰爆發和國民政府遷都重慶…193
(二)黨組織的恢復重建和中共重慶市工作委員會的成立…199
(三)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和黨組織的大發展…204
三、中共中央南方局的主要活動…215
(一)戰略相持階段的到來與南方局的成立…215
(二)維護第二次國共閤作,堅持抗戰團結…217
(三)占領抗戰文化陣地,發展進步文化…232
(四)團結中間力量,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綫…238
(五)加強外事工作,爭取國際支持…251
(六)建設堅強的戰鬥堡壘…255
四、蔭蔽精乾,實行“三勤”、“三化”…261
(一)高舉抗日愛國旗幟,開展群眾運動…261
(二)蔭蔽精乾,徹底轉變組織形式和領導方式…268
(三)貫徹“三勤”、“三化”…273
(四)“據點”的發展和外圍組織的建立…278
五、掀起民主運動高潮 迎來抗戰勝利…288
(一)聯閤政府主張的提齣和重慶民主運動的高漲…288
(二)推動反對國民黨特務統治的鬥爭…298
(三)工人運動的廣泛開展…303
(四)抗日戰爭的勝利和重慶人民對抗戰的貢獻…309
四川…317
一、抗日救亡運動…319
(一)九一八事變後的抗日救亡運動…319
(二)華北事變後的抗日救亡運動…324
二、黨組織的恢復與發展…339
(一)中共四川省工作委員會的成立…339
(二)川康特委和川東特委的成立…347
(三)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慶成立…350
三、上層統戰工作和川軍齣川抗戰…354
(一)上層統戰工作的對象與策略…354
(二)推動川軍齣川抗戰…359
(三)穩定川軍留川部隊…366
四、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漲…370
(一)抗日救亡團體領導核心的形成…370
(二)群眾支援抗戰的熱潮…375
(三)抗日宣傳活動…379
(四)抗戰文化運動…385
五、堅持團結抗戰和人民民主運動的開展…395
(一)堅持團結抗戰 反對分裂投降…395
(二)在反共逆流中加強黨的建設…405
(三)對四川實力派的統戰工作…424
(四)人民民主運動…428
(五)四川人民對抗戰勝利的貢獻…440
雲南…449
一、中共雲南省工作委員會…451
(一)中共雲南省工作委員會的建立…451
(二)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在雲南的形成和發展…455
(三)黨領導的抗日救亡運動…463
二、建設堅強的、戰鬥的雲南黨組織…469
(一)挫敗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陰謀…469
(二)按照建設堅強的戰鬥的黨組織的要求,加強黨的建設…480
(三)鞏固發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綫,形成 “民主堡壘”…486
(四)在全省各地建立黨的工作據點…491
(五)愛國民主運動的興起…498
三、雲南各族人民的抗日鬥爭…503
(一)滇西怒江西岸淪陷後各族人民的抗日鬥爭…503
(二)抗戰時期雲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513
(三)雲南各族人民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518
……
概 述(第一章概述)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國共産黨第七次全國代錶大會在延安楊傢嶺中央大禮堂隆重舉行。齣席大會的正式代錶共547人,候補代錶208人,閤計755人,代錶著全黨121萬名黨員。
其中大後方代錶團人員共84人,正式代錶58人,候補代錶26人。葉劍英擔任大後方代錶團主任(亦稱團長),陳鐵錚(即孔原)擔任副主任。參加中共七大的大後方代錶團分為4個組,古大存擔任兩廣組組長;蔡書彬擔任兩湖組(直屬及雲、貴在內)組長,帥孟奇擔任副組長;方方和葉劍英擔任閩粵邊組組長;廖誌高擔任四川組組長。
毛澤東在中共七大上作政治報告,硃德作軍事報告,劉少奇作關於修改黨章的報告,周恩來作論統一戰綫的發言。大會代錶經過深入討論,一緻通過瞭關於政治、軍事、組織方麵的報告,通過瞭政治決議案、軍事決議案和新的黨章等。
中共七大提齣的政治路綫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我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大會通過的新黨章規定,中國共産黨以毛澤東思想作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針,反對任何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偏嚮。
在中共七大上,古大存、葉劍英也在大會上發瞭言。在大會選舉之前,大後方代錶團各組對新的中央選舉條例草案進行瞭熱烈的討論,發錶瞭各自的意見。
大會在充分醞釀的基礎上,選舉産生瞭新一屆中央委員會, 毛澤東、硃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被選為中央書記處書記。
中共七大是中國共産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極其重要的一次、也是最後一次代錶大會。會議總結瞭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20多年麯摺發展的曆史經驗,製定瞭正確的路綫、綱領和策略,使全黨特彆是黨的高級乾部對於中國民主革命的發展規律有瞭比較明確的認識,從而使全黨在馬剋思列寜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瞭空前的團結。這次大會為黨領導人民去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奠定瞭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的基礎。
……
總 序
章開沅
我對四川、對重慶常懷感恩之心,那裏是我的第二故鄉。因為從1937年鼕到1946年夏前後將近9年的時間裏,我在重慶江津國立九中學習5年,在銅梁201師603團當兵一年半,其間曾在川江木船上打工,最遠到過今天四川的濾州,而啓程與陸上棲息地則是重慶的朝天門碼頭。
迴想在那國破傢亡之際,是當地老百姓滿腔熱情接納瞭我們這批流離失所的小難民,他們把最尊貴的宗祠建築提供給我們作為校捨,他們從來沒有與淪陷區學生爭奪升學機會,並且把最優秀的教學骨乾穩定在國立中學。這是多麼寬闊的胸懷,多麼真摯的愛心!2006年暮春,我在57年後重訪江津德感壩國立九中舊址,附近居民聞風聚集,紛紛前來看望我這個“安徽學生”(當年民間昵稱),執手暢敘半個世紀以前往事情緣。我也是在川江的水、巴蜀的糧和四川、重慶老百姓大愛的哺育下長大的啊!這是我終生難忘的迴憶。
當然,這八九年更為重要的迴憶是抗戰,抗戰是這個曆史時期齣現頻率最高的詞語。抗戰涵蓋一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記得在重慶大轟炸最頻繁的那些歲月,連許多餐館都不失“川味幽默”,推齣一道“炸彈湯”,即榨菜雞蛋湯。……曆史是記憶組成的,個人的記憶匯聚成為群體的記憶,群體的記憶匯聚成為民族的乃至人類的記憶。記憶不僅由文字語言承載,也保存於各種有形的與無形的、物質的與非物質的文化遺産之中。曆史學者應該是文化遺産的守望者,但這絕非是曆史學者單獨承擔的責任,而應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因此,我對《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編纂齣版寄予厚望。
抗日戰爭是整個中華民族(包括海外僑胞與華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自從19世紀30年代以來,中國曆次反侵略戰爭都是政府主導的片麵戰爭,由於反動統治者的軟弱媚外,不敢也不能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群眾,所以每次都慘遭失敗的結局。隻有1937年到1945年的抗日戰爭,由於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的旗幟下,長期內戰的國共兩大政黨終於經由反復協商達成第二次閤作,這纔能夠實現史無前例的全民抗戰,既有正麵戰場的堅守嚴拒,又有敵後抗日根據地的英勇殺敵,經過長達8年艱苦卓絕的壯烈抗爭,終於贏得近代中國第一次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我完全同意《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評價:“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瞭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嚮振興的重大轉摺點,為國傢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瞭基礎。”
中國的抗戰,不僅是反抗日本侵華戰爭,而且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明治維新以後,在“脫亞入歐”方針的誤導下,逐步走上軍國主義侵略道路,而首當其衝的便是中國。經過甲午戰爭,日本首先占領中國的颱灣省,隨後又於1931年根據其既定國策,侵占中國東北三省,野心勃勃地以“滿濛”為政治軍事基地妄圖滅亡中國,獨霸亞洲,並且與德、意法西斯共同徵服世界。日本是法西斯國傢中最早在亞洲發起大規模侵略的戰端,而中國則是最早投入反法西斯戰爭的先驅。及至1935年日本軍國主義通過政變正式成為法西斯國傢,兩年以後更瘋狂發動全麵侵華戰爭。由於日本已經與德、意法西斯建立“柏林—羅馬—東京”軸心,所以中國的全麵抗戰實際上揭開瞭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幕,並且曾經是亞洲主戰場的唯一主力軍。正如1938年7月中共中央《緻西班牙人民電》所說:“我們與你們都是站在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最前綫上。”即使在“二戰”全麵爆發以後,反法西斯戰爭延展形成東西兩大戰場,中國依然是亞洲的主要戰場,依然是長期有效抗擊日本侵略的主力軍之一,並且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齣極其重要的貢獻。2002年夏天,我在巴黎凱鏇門正好碰見“二戰”老兵舉行盛大遊行慶祝法國光復。經過接待人員介紹,他們知道我也曾在1944年誌願從軍,便熱情邀請我與他們閤影,因為大傢都曾是反法西斯的戰士。我雖感光榮,但卻受之有愧,因為作為現役軍人,未能決勝於疆場,日本就宣布投降瞭。但是法國老兵非常尊重中國,這是由於他們曾經投降並且亡國,而中國則始終堅持英勇抗戰,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贏得最後勝利。盡管都是“二戰”的主要戰勝國,畢竟分量與地位有所區彆,我們韆萬不可低估自己的抗戰。
重慶在抗戰期間是中國的戰時首都,也是中共中央南方局與第二次國共閤作的所在地,“二戰”全麵爆發以後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遠東指揮中心,因而具有多方麵的重要貢獻與曆史地位。然而由於大傢都能理解的原因,對於抗戰期間重慶與大後方的曆史研究長期存在許多不足之處,至少是難以客觀公正地反映當時完整的社會曆史原貌。現在經由重慶學術界倡議,並且與全國各地學者密切閤作,同時還有日本、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等外國學者的關懷與支持,共同編輯齣版《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堪稱學術研究與圖書齣版的盛事壯舉。我為此感到極大欣慰,並且期望有更多中外學者投入此項大型文化工程,以求無愧於當年的曆史輝煌,也無愧於後世對於我們這代人的期盼。
在民族自衛戰爭期間,作為現役軍人而未能親赴戰場,是我的終生遺憾,因此一直不好意思說曾經是抗戰老兵。然而,我畢竟是這段曆史的參與者、親曆者、見證者,仍願追隨眾多中外纔俊之士,為《中國抗戰大後方曆史文化叢書》的編纂略盡綿薄並樂觀其成。如果說當年守土有責未能如願,而晚年卻能躬逢抗戰修史大成,豈非塞翁失馬,未必非福?
2010年已經是抗戰勝利65周年,我仍然難忘1945年8月15日山城狂歡之夜,數十萬人湧上街頭,那鞭炮焰火,那歡聲笑語,還有許多人心頭默誦的杜老夫子那首著名的詩:“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嚮洛陽。”
即以此為序。
庚寅盛暑於實齋
閱讀這套煌煌巨著,如同進行瞭一次對特定曆史情境的深度沉浸體驗。它最引人注目之處,在於其對“非常時期”下社會結構的重塑與張力的呈現。在那個物資遠徵、人員流動的巨大背景下,原本分散的地方力量如何被整閤進統一的抗戰體係,如何處理中央與地方在權力、資源分配上的摩擦與博弈,書中都有著相當深入的探討。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這些敏感議題時,展現齣一種剋製而審慎的態度,既肯定瞭民族團結的偉大成就,也沒有迴避戰時體製下必然産生的種種睏境與矛盾。特彆是關於後方工業體係的“西遷”與“內嵌化”過程,涉及到的技術、人纔、資金的復雜調度,讀起來令人嘆為觀止,這絕非簡單的地理位移,而是一場深刻的社會工程。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不滿足於宏觀的政治口號,而是深入到具體的製度設計和執行層麵,使得我們能夠從一個“管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去重新審視那段浴血抗戰的曆史進程,理解後方是如何在重壓之下保持住國傢機器的基本運轉效能。
評分坦白說,過去我對“大後方”的認識,多停留在“陪都”的概念上,認為那是一個相對安穩的後勤基地。但通讀此書後,我的認知被徹底顛覆瞭。作者清晰地描繪瞭大後方內部同樣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外來人口的湧入對既有社會資源的巨大壓力、特務活動的滲透、通貨膨脹的威脅,以及不同政治光譜力量間的微妙互動。書中對戰時社會心理的分析尤為精彩,那種在外部巨大壓力下的集體焦慮感與求生欲的交織,被剖析得入木三分。它展現的不是一個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不斷自我調節和修復的復雜有機體。從地方鄉紳的閤作模式,到青年學生的愛國熱忱,再到底層流民的掙紮求生,作者幾乎是全景式地掃描瞭社會各個層麵。這使得我對整個抗戰的理解不再是綫性的,而是立體的、多維的,深刻認識到後方穩定與前綫勝利之間,是一種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辯證關係。
評分這部書的問世,無疑為我們打開瞭一扇通往曆史深處的重要窗口。它並非僅僅羅列史料或陳述枯燥的政治口號,而是以一種極為細膩和富有洞察力的方式,描摹瞭那個特殊時期,中華民族在民族危亡之際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敘事中對個體命運的關注,那些身處大後方,卻默默承擔起支撐整個國傢抗戰重任的普通人、知識分子、乃至底層民眾的故事,被賦予瞭應有的曆史地位。他們如何在物資匱乏、環境惡劣的條件下,維持教育、發展工業、凝聚人心,這些細節的展現,使得宏大的曆史敘事瞬間變得立體而有溫度。書中對於大後方行政體製的運轉、經濟資源的調配、以及文化教育機構的艱難遷移與重建過程的剖析,都體現瞭極高的史學功底。它讓我深刻理解到,抗日戰爭的勝利,絕非僅僅依靠前綫的浴血奮戰,後方的穩定與發展,纔是支撐起整個戰爭機器的強大基石。這種“大後方”視角的獨特切入,讓原本有些臉譜化的抗戰曆史,呈現齣更加復雜、也更接近真實的曆史肌理,讀來令人深思,也油然而生敬意。
評分說實話,最初翻開這類曆史專著,我擔心會陷入到那種教條式的陳述之中,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卻意外地引人入勝。它並沒有采用那種冷峻的、純粹的學術語言,而是在嚴謹的史實基礎之上,融入瞭豐富的地方誌色彩和人物側寫。仿佛能嗅到當年重慶的霧氣,聽到昆明的街頭叫賣,感受到延安窯洞裏的燈火。書中對於文化精英在後方的心態變化,特彆是知識分子麵對現實的理想與妥協、堅守與彷徨,有著非常細膩的刻畫。這種“以人為本”的曆史觀,使得那些抽象的“抗戰大後方”概念,具體化為無數鮮活的生命體驗。我特彆喜歡作者在梳理某個特定區域的抗戰史時,會穿插一些口述史料或者日記片段,這種“史料的復活”,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現場感,讓人在學習曆史知識的同時,也接受瞭一次關於民族精神的深刻教育。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嚴肅的學術研究,轉化為一場引人入勝的、充滿情感溫度的曆史迴望。
評分這套書的史料挖掘深度,是令人肅然起敬的。它顯然超越瞭對已發錶重要文獻的簡單梳理,而是深入到瞭許多塵封已久的檔案、地方誌甚至私人信件之中。我觀察到,在論述經濟後勤保障時,作者對於棉布的産量、食鹽的運輸路綫、以及戰時金融政策的微調等細節,都有著非常紮實的數據支撐和嚴密的邏輯推演。這種對基礎數據的精耕細作,構建起瞭一個極其穩固的敘事骨架,確保瞭對“大後方”復雜運作的論斷是建立在堅實的證據之上的。例如,關於國民政府如何平衡內遷工廠的保護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關係,書中通過具體案例的對比分析,揭示瞭政策製定者在極度睏難條件下的權衡藝術。這並非是歌頌性的敘事,而是一種對曆史真實性的不懈追求。閱讀下來,我對“後方”這個概念的理解從一個簡單的地理概念,深化為一種復雜的、高強度的資源整閤與社會動員體係,這種深度解析,是許多泛泛而談的抗戰史著作所無法企及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