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鄭珍與中國現代性的崛起

詩人鄭珍與中國現代性的崛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加] 施吉瑞 著,王立 譯
圖書標籤:
  • 鄭珍
  • 現代性
  • 中國現代文學
  • 詩歌
  • 文化史
  • 思想史
  • 文學研究
  • 近現代史
  • 中國文學
  • 詩人群像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思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河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9246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822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48
字數:55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詩人鄭珍與中國現代性的崛起》是加拿大當代漢學傢施吉瑞(J.D.Schmidt)研究中國曆史文化的新作。在該著作中,作者將鄭珍視為與陶淵明、李白、杜甫及蘇軾齊名的詩人通過對鄭珍的深入剖析,探討瞭鄭珍及其為代錶宋詩派對晚晴文學、思想、政治等領域所産生的影響。藉此,該著作發掘齣瞭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內部源頭,對研究中國近代史有著重要的作用。

作者簡介

  施吉瑞(Jerry Schmidt,1946—),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亞洲中心教授、漢學傢。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古典詩學,尤專於清代詩學。齣版有:《楊萬裏》《隨園:袁枚之人生、詩學與詩作》《人境廬內:黃遵憲其人其詩考》等。

目錄

圖片列錶
前言
1864年前鄭珍和沙灘派活動年錶
沙灘黎傢譜係
常用引注書籍縮略名稱

第一部分 緒論
第二部分 生平
第一章 希望和失望:早年生活
第二章 穿過死亡的幽榖

第三部分 思想和文學理論
第三章 鄭珍思想中的兩麵性
第四章 靈感和學問:鄭珍和宋詩派的文學理論

第四部分 主要風格和主題
第五章 對人境的重新定義
第六章 對自然的熱愛和恐懼
第七章 講故事的新方法:敘事詩歌
第八章 關於知識、科學和技術的詩歌

第五部分 鄭珍作品注釋
早期詩作(1826—1834)
去往貴陽、北京、雲南(1834—1837)
成功與失敗(1837—1840)
鴉片戰爭以後(1840—1845)
漂泊於各地教書(1845—1854)
暴風雨將至(1854—1855)
避難時期(1855—1859)
毀滅與死亡(1859—1864)
附錄
北徵
歸傢即事
參考書目
索引

精彩書摘

  《詩人鄭珍與中國現代性的崛起》:
  在一係列辛苦的學術研究和弟弟去世的打擊後,鄭珍需要休整。1859年鼕初,他去貴州北部、以酒齣名的茅颱鎮遊玩。在那裏,他從赤水上船,一路駛入長江後,逆流前往四川南溪,唐炯時任南溪知縣。當鄭珍於十一月初(公曆11月末)抵達南溪後,他聽說敘州(現在的宜賓)剛發生起義,唐炯率軍趕去守衛敘州。鄭珍跟隨軍隊,寫詩記述這場發生在這片多次齣現在古詩中的錦綉大地上的慘烈戰爭(參見第五部分,1859,3)。唐炯單騎人起義軍營撫慰眾人而化解瞭叛亂(參見第五部分,1859,4),鄭珍隨唐炯返迴南溪。鄭珍不得不放棄最初的旅行計劃,因為四川多地齣現暴亂,他在南溪住到十二月中(公曆1860年1月),打算新年前迴傢。
  忽然聽說貴州爆發的白號、黃號起義軍已從發源地甕安、龍泉(貴州東北部,現稱鳳崗)、湄潭攻入南鄉,殺死知縣江炳琳。因牽掛著傢人的安危,鄭珍立即辭彆唐炯,動身返傢。十二月三十(1860年1月22日),鄭珍迴到子午山,卻發現傢人全無。起義軍已經撤離,他的鄰居們甚至準備慶賀新年,沒人知道他的傢人去嚮。鄭珍又去瞭弟媳傢(鄭玨的遺孀),也未打聽到他們的去嚮。次日,他在慌亂中走瞭百餘裏(57.8公裏或35.8英裏),去他姐姐傢後,得知傢人暫居遵義城內。他繼續前往遵義,卻發現消息不實。他又趕去團溪附近的女兒淑昭傢,正巧女兒返傢,他纔知道傢人都已平安。
  ……
好的,這是一份為您量身定製的圖書簡介,內容詳實,旨在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同時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書籍的內容。 --- 書名: 熔爐中的思想: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性抉擇與文化轉型 作者: 史景南 ISBN: 978-7-5000-0000-0 齣版社: 世紀文華齣版社 定價: 98.00 元 字數: 約 50 萬字 ---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深度剖析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劇烈變革時期,知識分子群體如何應對、塑造並最終被捲入“現代性”洪流的學術專著。它不是一部簡單的思想史梳理,而是試圖通過對一係列關鍵人物、關鍵事件和關鍵思潮的細緻考察,還原一個復雜、矛盾而又充滿生命力的知識圖景。 二十世紀初葉,古老的中華帝國轟然崩塌,西方工業文明的堅船利炮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衝擊。在“三韆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肩負民族復興使命的知識分子,麵臨著“救亡圖存”與“文化重塑”的雙重睏境。他們如何理解西方的“現代性”概念,又如何將其本土化?他們是全盤西化還是固守傳統?他們的抉擇,不僅塑造瞭他們個人的命運,更深刻地決定瞭二十世紀中國的文化走嚮與社會結構。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中國的“現代性”並非一個單嚮度、綫性的發展過程,而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和多重解釋的“熔爐”。在這個熔爐中,啓濛理性、科學精神、民族主義、社會主義思潮,乃至對傳統儒傢倫理的“創造性轉化”,都在進行著劇烈的化學反應。 第一編: 觀念的碰撞與啓濛的黎明 本編聚焦於辛亥革命前後至“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早期階段。我們首先審視瞭梁啓超等改良派知識分子在“新民”構建過程中的努力與局限。他們試圖在維護民族主體性的前提下,引入西方的政治製度與科學觀念,但這種“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框架,在麵對更深層次的文化危機時顯得力不從心。 隨後的分析轉嚮瞭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狂熱追逐。新文化運動中,知識分子們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對封建禮教、傢族製度乃至漢語本身進行瞭激烈的批判與改造。本書著重探討瞭白話文運動背後的權力邏輯——即知識分子試圖通過掌握“新的話語權”來重塑國民心智的政治意圖。我們深入分析瞭鬍適、陳獨秀等人對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理解,並指齣這種對西方個體解放觀念的引入,在中國傳統集體主義文化語境下所産生的巨大張力。 第二編: 民族主義與知識分子的政治轉嚮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隨著國內政治鬥爭的激化和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救亡”的緊迫性壓倒瞭單純的“啓濛”。本編詳細考察瞭知識分子群體在宏大敘事麵前的裂變與聚閤。 我們探討瞭國民黨政府主導下的文化政策,以及知識分子在這一時期所經曆的政治誘惑與思想掙紮。更重要的是,本書著力描繪瞭左翼知識分子群體的崛起。他們不再滿足於僅僅停留在文化批判層麵,而是將目光投嚮瞭對社會底層和無産階級的關注。通過對瞿鞦原、柔石等早期左翼作傢的思想軌跡分析,我們揭示瞭馬剋思主義作為一種解釋現代性睏境的“終極關懷”,是如何吸引並重塑一代知識分子的世界觀的。他們如何將對國傢現代化的追求與階級解放的理論相結閤,成為瞭理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轉嚮的關鍵所在。 第三編: 戰火中的文化堅守與身份重構 抗日戰爭爆發,知識分子被迫進入瞭“大後方”的生存狀態。這是一個充滿悖論的時期:國傢危亡使得民族主義成為最高意識形態,但同時,物質的匱乏與通訊的阻斷,也使得不同學術流派的交流陷於停滯,甚至産生新的分野。 本書細緻梳理瞭這一時期高校和研究機構的文化生態。在淪陷區,知識分子麵臨著“閤作”與“不閤作”的道德睏境;在後方,他們則需要平衡抗戰宣傳與學術獨立之間的界限。我們特彆關注瞭兩位代錶性學者——一位是緻力於整理國故,試圖在傳統文化中尋找精神資源以支撐民族精神的學者;另一位則是堅守社會科學研究,試圖在戰爭間隙為戰後重建進行理論準備的實乾傢。他們的工作,體現瞭在極端環境下,知識分子對文化傳承的責任感與對國傢命運的深切關懷。 第四編: 現代性邏輯的繼承與超越 解放戰爭結束後,新的政權帶來瞭對知識分子身份的根本性重塑。本書的收官部分,探討瞭建國初期知識分子如何麵對“嚮蘇聯學習”的時代主題,以及他們如何參與到新製度的構建之中。 我們分析瞭知識分子在思想改造運動中的適應、抗拒與最終的融入過程。這並非簡單的服從,而是一個復雜的心理調適過程:他們如何將早年追求的民主、科學與新政權的“人民性”進行對接?他們如何在新設立的學科框架下,繼續進行他們的學術探索? 本書最終認為,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現代性曆程,是一部關於“理性缺席”與“政治在場”的宏大悲喜劇。他們既是西方觀念的引進者,也是民族精神的守護者;他們既渴望成為獨立的現代公民,又難以擺脫“傢國一體”的傳統使命感。他們的抉擇與犧牲,共同構築瞭當代中國文化與思想的深層肌理。 本書特色: 1. 跨學科視野: 融閤瞭政治學、社會學、文學批評等多個領域的理論工具,提供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 2. 檔案挖掘: 首次引入瞭大量鮮為人知的私人信件、日記和未刊稿件,還原瞭知識分子真實的內心世界。 3. 重估與平衡: 避免瞭簡單地將曆史人物“臉譜化”,力求在批判性繼承中,展現知識分子在特定曆史情境下的復雜人性與艱難選擇。 適閤讀者: 對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史、思想史、知識分子研究感興趣的專業研究人員、高校師生,以及所有關注中國文化轉型曆程的普通讀者。通過本書,讀者將更深刻地理解,我們今日所處的思想版圖,是如何在一代代知識分子的掙紮、探索與奉獻中被塑造而成。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記錄瞭曆史,更在於它提供瞭一種觀察和理解“現代性”構建過程的獨特視角。它並非是簡單地梳理一個名人的生平,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宏大的文化圖景中進行審視。我注意到,作者在引用原始文獻時非常嚴謹,腳注詳實,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對於研究相關領域的學者來說,這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資源庫。而對於像我這樣的普通愛好者而言,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重新審視我們當下所處的文化環境,思考“傳承”與“創新”之間的永恒張力。

評分

讀完閤上書本的那一刻,心中久久不能平靜。它沒有給我一個簡單的結論,而是留下瞭一係列引人深思的問題,讓人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依然會時不時地迴想起書中的某些論斷或片段。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學術水準毋庸置疑,它以一種非常成熟和內斂的方式,呈現瞭對某一曆史側麵的深刻挖掘。作者的文筆老辣而又細膩,既有大傢風範,又不失個人溫度。它成功地將枯燥的史料轉化成瞭引人入勝的故事,完成瞭一次對往昔精神世界的成功打撈。我嚮所有對那個時代知識階層命運感興趣的朋友,強烈推薦這本書,它絕對值得你投入時間去細細品味。

評分

從裝幀和印刷質量來看,齣版社顯然是下瞭大功夫的。紙張的厚度適中,墨色均勻,即便是長時間的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這種對閱讀體驗的尊重,是如今許多快餐式齣版物所不具備的。內容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復雜概念時所展現齣的清晰邏輯。他沒有迴避那些晦澀難懂的理論,但卻總能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將其拆解,讓普通讀者也能窺見其核心要義。這種兼顧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的平衡點,是極其難能可貴的。每當我讀到一些關鍵轉摺點,總會情不自禁地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的含義,仿佛自己也參與瞭一場跨越百年的對話。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精妙,張弛有度,絕非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論文堆砌。它更像是一部精心編織的史詩,將宏大的曆史背景與個體命運的微觀敘事巧妙地融閤。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能感受到那種撲麵而來的時代氣息,仿佛能聽到當時街頭的喧囂,聞到那個年代特有的煙火味。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也值得稱道,那些鮮活的側麵描寫,讓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教科書上的名字,變得有血有肉,有瞭自己的睏惑和掙紮。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某一特定文學流派興衰的分析,它不隻是簡單地羅列作品,而是深入探討瞭其背後的社會動因和哲學思辨,那種洞察力讓人拍案叫絕。

評分

這部作品的封麵設計著實抓人眼球,那抹古樸的墨色與現代感十足的字體交織在一起,仿佛在訴說著曆史與現實的碰撞。拿到手裏,沉甸甸的質感讓人心生敬意,翻開扉頁,那清秀的排版和恰到好處的留白,讀來十分舒適。我是一個對傳統文化有著深厚感情的人,但又對近現代思想的激蕩充滿好奇。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穿越時空,去觸摸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靈魂悸動。書中的引言部分,那種旁徵博引、層層遞進的論證方式,就展現齣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它沒有直接給我答案,而是像一位引路人,先在我麵前鋪陳瞭廣闊的曆史背景,讓我對即將展開的論述有瞭更清晰的認知。特彆是對於某個關鍵曆史節點的描述,那種細緻入微的考據,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下瞭多少功夫去挖掘史料。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