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永佃制度研究 (套装全2册)

中国永佃制度研究 (套装全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克祥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近代史
  • 土地制度
  • 永佃
  • 农业经济
  • 社会经济史
  • 民国史
  • 历史研究
  • 经济史
  • 社会史
  • 中国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思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3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8879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5-01
页数:864
字数:82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首部研究中国永佃制度的大型专著,采用经济学与历史学相结合的方法,从纵的方面,就其发生、发展和演变、衰亡的全过程,勾画出一个较为清晰的轮廓;从横的方面,就其形成途径和不同类型、流行分布和地域特点,永佃权的权利习惯和性质,永佃制下的主佃关系和地租剥削,租权、佃权的市场买卖和地权债权化,以及永佃制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等,作一断面解剖和综合分析。

作者简介

刘克祥,男,1938年7月生,湖南省娄底市人。1957年入武汉大学历史系本科学习,1962年毕业,同年考上该校中国近代经济史专业研究生,师从彭雨新教授,1965年毕业。1968年分配至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工作,1985年提升为副研究员,1990年提升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曾任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史研究室副主任,系中国经济史学会理事。

目录

·上册·
导 言
第一章 永佃制发生、发展的历史条件
  一 商品经济发展,佃农独立经营要求的增强
  二 土地兼并、人口增加、佃农租地困难的加剧
  三 佃农反抗斗争的加强和封建依附关系的松弛
第二章 永佃制的发生、发展及兴衰历程
  一 永佃制的起源和早期形态
  二 清代前期永佃制的全面形成、加速发展和转趋分解
    (一)永佃制的全面形成和加速发展
      1. 农业新垦区永佃制的普遍兴起和全面形成
      2. 老垦区永佃制的广泛扩散和全国性永佃制度的形成
    (二)永佃制的分解和衰减
  三 太平天国后永佃制的再次兴起和衰微
    (一)永佃制的再次兴起和部分恢复
    (二)永佃制的普遍分解和迅速衰退
  四 民国时期永佃制的延续及没落
    (一)永佃制的延续、变化及其特点
    (二)永佃制的加速衰微和终结
第三章 永佃制的地区分布及各地的习惯形态
  一 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地区
  二 长江中上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区
  三 台湾、西北、内蒙、东北等农业新垦区
第四章 永佃制的形成途径
  一 垦荒取得永佃权
    (一)农业新垦区的垦荒永佃
    (二)农业老垦区的垦荒永佃
  二 佃农价买永佃权
    (一)价买荒地荒山垦殖权
    (二)价买熟田熟地永佃权
  三 押租的功能及其变异和押租永佃的产生
    (一)押租的功能及其变异
    (二)某些地区押租永佃的产生
  四 佃农长期耕作、修补农田与永佃权
  五 自耕农舍弃地权或“卖田留耕”永佃
    (一)明代和清代前期“卖田留耕”永佃的产生
    (二)近代时期“卖田留耕”永佃的畸形发展及其习惯
  六 佃农反抗斗争与永佃权
第五章 永佃制及其衍生形态下的主佃关系和地租剥削
  一 永佃制下的主佃关系
  二 永佃制下的地租剥削
    (一)地租形态、征租方式及其变化
    (二)高价低租与地租剥削
    (三)永佃制地租的一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
  三 永佃制衍生形态下的主佃关系和地租剥削
    (一)佃权的转租、典卖和永佃制的衍生形态
    (二)衍生形态下的土地收益分割和佃农地租负担
      1. 衍生形态下的租佃形式和主佃关系
      2. 土地收益分割和佃农地租负担

·下册·
第六章 永佃农的佃权处置权和佃权、租权的市场买卖
  一 各地永佃农的佃权处置权及其差异
  二 佃权的买卖习惯和市场价格
    (一)佃权的顶退、典卖及其习惯
      1. 佃权的顶退、买卖及其习惯
      2. 佃权典当、抵押及其习惯
      3. 永佃农的佃权典当与地主兼并
    (二)佃权的市场价格
      1. 佃权价格在土地总价格的地位和比重
      2. 佃权的市场价格及其变化
    (三)佃权的买卖、流转与永佃制的存亡
      1. 佃权在农民生产者内部的流转和永佃制延续
      2. 佃权流向地主或“卖佃留耕”与永佃制的消失
  三 租权买卖习惯及其演变与市场价格
    (一)租权买卖的一般情况和买卖习惯
    (二)租权买卖的演变和地权债权化
      1. 从“收苗管业”的土地买卖到“收租管业”的租权买卖
      2. 从依存于土地的租权买卖到剥离土地的地租买卖
      3. 从以田地丘块为单元的地租整卖到分拆零卖
      4. 地租买卖的零碎化、日常化和计价标准的变化
      5. 土地金融调剂功能的增强和地权债权化
    (三)租权的市场价格
第七章 永佃制度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
  一 对传统封建租佃制度的冲击与依归
  二 佃农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改善及不平衡性与多样性
  三 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四 永佃制对农业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促进与制约
    (一)永佃制与经济作物种植及农业商品性生产
      1. 永佃制与经济作物种植
      2. 永佃制与商品和商品性生产
      3. 日伪铁蹄下永佃农的畸形商品生产
    (二)永佃农与雇佣劳动的使用和雇工经营
      1. 永佃农与雇佣劳动的使用
      2. 永佃农的雇工或雇工性经营
    (三)永佃农农业商品生产和雇工经营的历史小结
      1. 永佃农经济的发展及其结局的三种情况
      2. 日伪铁蹄下热河蒙地永佃农的均贫化和赤贫化
主要征引文献
后 记
产权的变迁与国家的重塑:民国时期乡村社会研究 第一卷:土地制度、佃农生活与地方治理 本书深入剖析了民国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的复杂肌理,重点聚焦于土地制度的演变、佃农群体的生活境遇以及地方精英在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之间的斡旋角色。通过对大量档案、契约文书、地方志及私人文献的细致梳理,本书旨在重建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乡村历史图景,而非将民国乡村简单地视为一个停滞或衰败的客体。 一、土地制度的内在矛盾与国家干预的困境 民国时期的土地制度继承了晚清的复杂遗产,表现出显著的碎片化与地方差异性。本书首先考察了传统佃农制度(非永佃制)在不同地域的形态及其内在的经济逻辑。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田主”与“佃户”之间的权力关系如何受制于地方风土、市场环境以及社会信任网络。 租佃关系的弹性与刚性: 通过对浙江、江苏、华北及西南部分地区的案例比较分析,揭示了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和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租佃合同的履行机制是如何变动的。租额的确定并非完全由市场力量决定,而是深受宗族势力、地方士绅的社会声望以及地方政府的司法实践所影响。 “流转”与“固化”的博弈: 战乱与经济波动导致土地买卖和典当活动异常活跃。本书详细分析了这种土地流转的社会后果,尤其是对佃农家庭的稳定性的冲击。我们发现,一些佃户通过长期租佃形成的“事实上的权利”与国家推行的土地改革(或土地清丈)意图之间存在显著的张力。 财政压力与土地政策: 考察了国民政府及地方军阀在财政紧缩时期对土地资源的不同汲取方式。这些政策往往旨在增加税收和筹措军费,但其对乡村经济结构的长远影响,特别是对自耕农和佃农阶层的冲击,构成了理解民国社会动荡的重要线索。 二、佃农生活世界的微观考察:生存、抵抗与协商 超越宏观的制度分析,本书致力于挖掘佃农日常生活的细节,揭示他们在看似被动的生存状态下所展现出的能动性与复杂的生存策略。 契约背后的故事: 基于对田底文书、借贷合同及地方讼案的分析,我们重构了佃农在面对灾荒、地主索赔和债务陷阱时的多重应对机制。这包括“私下协商”、“宗族调解”以及诉诸地方“公议”等。 社会资本与“人情债”: 佃农的生存往往依赖于非正式的社会网络。本书探讨了“情面”、“恩惠”等社会资本在租佃关系中的运作,以及当这些非正式契约破裂时,所引发的社会冲突和个人悲剧。 区域性反抗与维权实践: 识别并分析了民国时期发生在特定区域的、针对地主或地方恶势力的零星的抗租、抗债事件。这些行动往往具有强烈的地方性和目的性,反映了佃农对不公义的即时反应,而非有组织的革命动员。 三、地方精英、士绅与乡村的“双重政治” 民国时期的乡村治理呈现出中央(或省级)政府、地方士绅与佃农群体之间的多层互动。本书关注地方精英如何利用其传统权威和新式知识,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扮演国家政权在乡村的代理人角色。 “绅权”的重构: 考察了传统士绅在政治权力真空期如何通过地方自治、义赈、兴修水利等活动来巩固其在地方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既是对传统等级秩序的继承,也包含了对现代化话语的有限吸纳。 “新式精英”的介入: 分析了受过新式教育的地方干部、受过专业训练的县长或基层职员,是如何试图将国家律法和行政程序引入乡村治理,以及他们与旧有地方势力之间的权力摩擦。 司法实践的偏向: 审视了民国初年试图建立的现代司法体系在处理土地纠纷和租佃案件时的实际效果。证据显示,由于司法资源的稀缺和地方社会结构的惯性,司法判决往往倾向于保护拥有更多社会资本和契约文本的一方。 第二卷:区域比较、经济转型与历史记忆 本书的第二卷将研究的视角从微观的田间地头扩展到更广阔的区域比较和长期历史变迁的框架下,探讨经济转型对乡村社会结构带来的深远影响,并考察这段历史在后世的记忆与书写中是如何被定位的。 一、长江中下游与华北平原的差异性发展路径 通过对两个典型农业区域的对比,本书阐释了地域经济基础对土地制度韧性的塑造作用。 江南模式的韧性与危机: 江苏、浙江等地佃农拥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更成熟的契约习惯,但同时面临着地主阶层资本积累的压力和城市工商业对劳动力与资金的虹吸效应。我们探讨了在这一区域,“佃农”身份如何与“半工半读”、“季节性流动”等新的生存状态交织。 华北平原的生态压力与佃农的困境: 华北地区受制于更为严峻的生态环境和更强的宗族组织形态。这里的佃农生活更依赖于家族互助网络,一旦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如旱灾),其生存危机往往是灾难性的,且国家救济机制介入的效率较低。 二、国家能力与经济重构中的乡村 本书将民国时期的土地制度研究置于整个国家建构的过程中进行考察,关注经济政策对乡村的重塑作用。 货币化与市场渗透: 探讨了鸦片战争以来,白银和后来的法币在乡村经济中的普及如何改变了地租的支付方式和土地的价值评估。货币经济的深入,一方面使得佃农面临更直接的现金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参与外部市场的机会。 “新式农业”的推广与抵触: 考察了国民政府和各类农事试验机构试图引入的良种、化肥和灌溉技术对传统农业实践和土地所有权结构的影响。这些技术推广往往需要资本投入,进一步拉大了拥有土地的与不拥有土地的农户之间的差距。 三、历史视角的转换:民国乡村记忆的重构 本书的最后部分致力于反思对民国乡村的整体性历史叙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对民国土地制度的“定性”及其对后世理解的制约。 “落后”与“进步”的二元对立: 分析了民国时期的土地问题在不同政治叙事中是如何被简化或符号化的。我们试图挖掘隐藏在这些宏大叙事之下的,关于乡村社会内部结构、个人选择与日常经验的复杂性。 档案的局限与重建: 坦诚地讨论了研究民国乡村史时所面临的文献断裂与偏颇问题(例如,官方档案往往侧重于灾荒、动乱和税收,而忽略了常态下的生产活动)。本书的贡献在于利用非官方文本,尽可能地恢复被遮蔽的社会声音。 本书认为,民国时期的土地制度并非一个简单的过渡阶段,而是中国社会在传统、现代性、政治重构与经济变迁的复杂张力下,持续进行自我调整与挣扎的历史见证。理解这一时期的佃农生活与地主行为,对于认识中国现代革命的根源及其复杂的社会结构至关重要。

用户评价

评分

有一本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宗教思想如何渗透到民间信仰与家族伦理的书,给我的感受是完全的“精神漫游”。那本书的文字带着一种近乎玄学的缥缈感,探讨了佛教的传入如何挑战了儒家固有的宗法体系,以及道家思想在士人阶层中的“避世”倾向如何演化为一种社会策略。它更像是一场关于“意义构建”的哲学思辨,探讨的是古人如何在动荡中寻找精神寄托和秩序感。与那些专注于具体经济数字和法律条文的著作相比,它提供的是一种向上探寻的维度,关注的是人们的内心世界和价值取向。这种对思想史的追溯,让我意识到,制度的根基往往深植于人们共同相信的故事和信念之中,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共鸣,再完善的土地制度也可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崩塌。

评分

最近偶然接触到一本侧重于清代中叶商业贸易与区域市场整合的专著,那感觉就像是给原本静态的历史画面注入了强劲的驱动力。这本书详尽地分析了白银货币化对地方经济的冲击,以及漕运体系的变迁如何重塑了南北物资的流动格局。它让我意识到,历史的运行并非是线性的、匀速的,而是充满了爆发点和转折期。书中对“汇票”和“票号”的运作机制的剖析,细致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几乎可以作为一部早期的金融史教科书来阅读。这种对商业细节的执着,与严肃的制度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更侧重于“人如何逐利”的生动实践。读完后,我再看任何关于农业社会结构的研究,都会下意识地去寻找隐藏在背后的商业力量,这种视角上的拓展,是极其宝贵的收获。

评分

当我翻开另一本书,那是一本关于明代中后期江南士绅阶层文化品味的读物时,我的思维路径被彻底打乱了,但却充满了乐趣。那本书的笔调是那么的轻盈和雅致,充满了对园林艺术、昆曲鉴赏乃至文人雅集的细致描摹。它描绘的“闲适生活”,与我正在研究的那些沉重、关乎生存的土地制度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本关于士绅的书,像是一扇通往精致生活美学的窗户,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消费财富、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认同。特别是作者分析了“雅”与“俗”在审美领域中的拉扯,以及这种文化上的分野如何反过来巩固了他们的社会地位。虽然主题看似远离宏大叙事,但其背后折射出的阶层固化逻辑,却与土地关系中的利益捆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阅读体验的巨大反差,反而让我对“中国传统社会”这个大概念有了更全面、更具层次感的认知。

评分

我最近读到的一本关于民国时期乡村教育改革实践的口述史资料集,简直是把我拉回了二十世纪初那个充满希望与迷茫的时代。这本书没有宏大的理论框架,只有来自乡下教师、地方绅士以及受过新式教育的农民的第一手回忆。它记录了木制黑板、粉笔和新式教科书如何进入传统村落,以及这种“知识输入”在实际推行中遭遇的文化阻力与融合。这种微观的历史切片,极其生动地展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摩擦与阵痛。它关注的是具体的人如何适应剧变的环境,如何在旧的宗族权力结构和新的国家意识形态之间找到自己的位置。阅读这种充满烟火气的文字,让人对“社会变革”有了更为人性化和去浪漫化的理解,它不再是报纸上的宏伟口号,而是田间地头一堂堂艰辛的识字课。

评分

这本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著作,虽然我手里拿的是《中国永佃制度研究》(而且是两卷本,厚厚一叠),但读完后我深有感触的是,它让我对古代社会经济结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那些看似微小的土地关系,如何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比如,书中对宋代以来商品经济兴起与传统佃农关系演变的论述,简直是层层递进,逻辑严密得让人拍案叫绝。作者没有停留在表面的制度描述,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地方精英阶层的运作逻辑。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佃权”如何被视为一种“准私有”的权利进行界定的部分,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往往被简化处理。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案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央政策的意图与地方实践之间的张力,这种细致入微的考证,足以让任何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读者沉浸其中,忘记了时间。它更像是一部社会史的侧写,而非仅仅是法制史的梳理,这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丰富而立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idnshop.cc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思书屋 版权所有